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2022年河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docx
    • 解析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docx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1页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2页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3页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1页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2页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2年河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2年河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8记叙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docx、专题08记叙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河北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寻找“红衣姐”李春雷①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②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的。③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④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到了小榄镇上。⑤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⑥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于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变得愈发窘困起来。⑦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⑧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管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⑨5年前,因为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了,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大学,每年的学费,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结清呢,每当孩子开学,那些日子都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而她呢,不得不去捡废品。⑩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⑪她常常在这儿捡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⑫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有时侯,看看街边商铺里芳香四溢的小镇名吃——⑬菊花肉,她也从不舍得掏钱买一盒。⑭社区干部调查走访后,为她一家办理了“低保”,还为她安排了工作,在一家商场当清洁工,每月1400元、自已的工资,正好是大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丈夫的辛苦钱,又可以供养小儿子。⑮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⑯现在是早晨9点30分,小巷里空空荡荡的。⑰突然,一个黄衣男子驾驶摩托车飞驰而来,急火火的,似有天大事情发生,果然,“啪”的一声,男子口袋里掉下一沓钱,红花花的,散落在地上……⑱看着地上的钞票,她惊呆了,这些钱足足有上万元。⑲“老板,老板,丢钱了、丢钱了!”她大声喊道。⑳可是,“黄衣男”戴着头盔,根本听不见,风一样,跑远了。㉑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㉒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㉓足足过了5分钟,“黄衣男”终于急火火地跑回来了。㉔她还在那里站着,直挺挺的。㉕她吼道:“你带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小心?喊得我喉咙疼。”㉖20多年来,在人前,她总是自卑,畏畏缩缩的。而现在,那么理直气壮、堂堂正正。这在她的人生中,绝对是第一次。㉗“黄衣男”涨红了脸,蹲下去,低着头,匆匆忙忙地捡钱。㉘“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㉙说完,她就转过身去,走了,走进了小巷深处。㉚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压根儿,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只是,事件现场的远处,正好有一个看风景的人,他感觉好奇,便掏出手机,顺手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一举手之拍,打破了小镇的平静。㉛这位不知名的旁现者,虽是有心之人,却不够专业,他只是拍了两个背景:一小穿着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㉜微博发表之后,开始,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关注,她也没有想到,很快,就产生了蝴蝶效应,于是,小镇上的数十万根手指,不约而同地按动着同一个程序……㉝在这样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南方小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温馨小事,真情!暖人!㉞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㉟第二天早晨,这则消息,赫然登上了本地报纸。㊱于是,小镇上的20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根本无意识。㊲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㊳当天下午,当地多家媒体和镇政府一起组织数十个人,开始在监控显示“红衣姐”消失的地带进行地毯式搜寻,他们把所有晒红色衣服的家庭都问遍了,把所有的门板都敲响了……㊴傍晚时分,仍然没有踪迹。㊵太阳消失到地平线以下去了。㊶大家有些失望了。㊷她家的小楼临近河边,屋门紧闭着。㊸一位阿婆前来磨粉,敲门,无声、便大喊:“阿娣,阿娣,磨粉呢?”㊹“好呢。”门开了。她,探出头来。㊺这时,在河边一筹莫展的记者发现了她,急忙跑上前,“阿姐,你认识这个人吗?”说着,打开报纸。㊻她一看,惊呆,“你找她干嘛?”㊼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她脸上的细微变化,“阿姐,这是你吗?我们是记者。”㊽她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什么事?”㊾记者已经认出她,上前一把抓住,唯恐她跑掉似的,“终于找到你了!”㊿她更害怕了,浑身颤抖,惊骇万分,“是不是钱少了?我没有拿,连腰也没有弯一下!”“阿姐,不是的,不是的,你误会了!”……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那,是小镇的图腾!当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叫妈,改称“红衣姐”,哈哈。半夜时分,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她一时无语,脸色羞红。自己的丈夫啊,还是那个憨人,但是蛮可爱的,那是她的最爱。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踏踏实实的生活!是啊,生活正在变得好起来,自己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元;儿子的对象也确定了,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儿前几主动送她的。小巷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籽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是的,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我们的主人公。名叫冯欢娣。这个故事呢,发生在2014年6月17日。(选自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4.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寻找“红衣姐”》。 15.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请找出一例。 16.请品味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7.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18.选文中,“红衣姐”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14.①“红衣姐”是全文核心人物,题目概括了核心内容;②寻找红衣姐实际上是寻找美好品德: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展现当今社会红衣姐拾金不昧精神的稀缺,凸显她人穷心高贵的高尚品质。15.示例:开头“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与“儿了的对象基本确定了,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前儿天主动送她的”相照应。16.妙用神态描写“瞪大眼睛”“呆呆地站着”,动作描写“死死地按住”,心理描写“不敢弯腰”“害怕混淆,说不清楚”,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她”(或:红衣姐)生怕社保金跌落出来自己捡拾可能导致丢钱人误会而紧张害怕的心理,凸显出她的淳朴善良。17.小草比喻普通人,绿色是希望,是和谐,是生机蓬勃;这个句子赞美了红衣姐这样普通又朴实的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呼吁人们做不了伟大的人,那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爱心的人。18.追求幸福、吃苦耐劳、乐观豁达、心地善良、拥有爱心、为人本分。【解析】1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由第①段“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第㉛段“一小穿着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第㊱段“于是,小镇上的20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等可知,“红衣姐”是文章的主人公。由第㉞段“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可知, 文章围绕“寻找‘红衣姐’”展开故事的叙述,寻找红衣姐其实是寻找热心助人的美好品德。同时,看到标题自然会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红衣姐是谁?为什么要寻找红衣姐?从而吸引读者阅读文章,从而更加赞美以红衣姐为代表的拾金不昧的精神,突出文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主题。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找出相关语句即可。示例一:“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的”与“小巷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籽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相照应。示例二:“有时候,看看街边商铺里芳香四溢的小镇名吃——菊花肉,她从不舍得花钱买盒”与“半夜后,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前后照应。16.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妙用神态描写“瞪大眼睛”“呆呆地站着”,动作描写“死死地按住”,心理描写“不敢弯腰”“害怕混淆,说不清楚”,结合第㉑段“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和第㉒段“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红衣姐担心别人误会而紧张不知所措的样子,更加突出她老实善良的本性。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句子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大树比喻伟大的人,小草比喻普通人,“心是绿的”喻指人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心态。再结合上文“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和下文“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可知,这里意在赞美红衣姐的热心肠,更突出文章主旨:即使人不能成为一个伟人,那做一个普通的人也不错,只要热爱生活,拥有一颗爱心,同样也是成功的、富有的人。1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由第①段“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第③段“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可知,她想过好日子,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由第⑧段“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管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和第⑪段“她常常在这儿捡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可知, 她为了改善生活,过上好日子,不断干活,吃苦耐劳。由第⑪段“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可知,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她乐观豁达。由第㉑段“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和第㉒段“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可知,她生怕社保金跌落出来自己捡拾可能导致丢钱人误会,凸显出她心地善良。由“‘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可知,她拥有爱心,拾金不昧。由“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踏踏实实的生活”可知,她为人本分,喜欢过踏实的生活。  河北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伟大的学者段玉裁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眼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⑦段玉栽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1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16.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17.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18.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19.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15.崇敬和缅怀。16.为了便于说明段玉娥纪念馆的位置:介绍愚池的由来,以此衬托段玉裁的治学精神。17.承上启下。18.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人们理解与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19.刻苦勤奋、为人谦逊、忠诚学术、不慕名利、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分析】15.考查对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从“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和“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中是怀着崇敬和缅怀的心情的。据此可作答。1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第2段写了“愚池”的位置、由来等内容,一方面具体介绍了段玉娥纪念馆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对“愚池”由来的介绍来衬托段玉裁的严谨治学精神,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17.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内容上,承接上文对段玉裁为人的赞颂,同时领起下文对段玉裁严谨治学的记叙;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从文章第2段叙写的“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第7段“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等内容可以看出,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同时还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后人对段玉裁的理解、崇敬和缅怀。所以作者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19.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可结合文章3~6段中的“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等内容,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位在为人方面一生谦逊、不慕名利的品质;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刻苦勤奋、忠诚学术、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精神。据此可作答。  2020年河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南瓜·茄子·小鸡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妈妈就成全她。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选文有改动)14. 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15. 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6. 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 17. 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8.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15. 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口感不佳,与上文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16. 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的情景,表现了妈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和爱惜、重视,深深地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17. 拟人。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18. 对童年时光、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选文回忆的“我”童年生活的片段,结合大标题“南瓜·茄子·小鸡”和三个小标题“一、二、三”就能找到答案。第一部分围绕“南瓜”写,结合“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等可知,写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第二部分围绕“茄子”写,结合“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等可知,写我们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第三部分围绕“小鸡”写,结合“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揪在地上”等可知,写我们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画线句写市场上售卖的瓜,形状上,“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口感上,“吃起来,水垮垮的”。结合上文可知,我家的南瓜,形状上,“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口感上,“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家的南瓜形状上好看,口感上糯甜,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首先理解词语:“勾”,这是妈妈锄草的动作,妈妈怕锄草时弄坏了旁边细嫩的南瓜苗;“铺”“描”,这是妈妈铺草施肥的动作,妈妈希望通过增添肥料后南瓜苗能茁壮成长。其次分析内容:这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妈妈侍弄南瓜时的情景,写出了妈妈锄草时动作的小心、仔细,施肥时对南瓜苗的爱惜重视。最后揭示情感:三个动词是妈妈与南瓜苗深厚情感的体现,也是人与万物深厚情感的体现。【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赏析思路:方法+效果+情感。方法: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爱惜”“抱”等词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赋予芦花老母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情感:结合下文作者的评论“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可知,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来整体把握,再就是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回忆了儿时看妈妈移栽、侍弄南瓜苗,吃妈妈用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的事件。结合语句看,“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经历中所得启示的难以忘怀;结合“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据此理解综合作答。   

    相关试卷

    2020-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10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10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10记叙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云南专用docx、专题10记叙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云南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2年上海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上海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4记叙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4记叙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6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

    这是一份2020-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3年真题汇编 专题06 记叙文阅读(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专题06记叙文阅读解析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专题06记叙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陕西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