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你有一个好朋友,他在别的学校读高中。他上了高中后,看见班上有的同学穿名牌,用着昂贵的手机,身边还有一堆朋友围着,他非常羡慕,于是偷偷跟别人借钱装扮自己,穿名牌,用名贵东西,终于也有了很多朋友的追捧。但他很快就发现,维持这样的生活需要钱,借来的钱日后需要还,也担心一旦恢复原状就没朋友了。目前的他很烦恼,请你写一封简短的信帮助他走出烦恼的牢笼。
学《老子》四章,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帮助这位好朋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载,他曾任周王室史官,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起了隐居生活。
《老子》又称《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的思想分为三方面:一是谈宇宙问题。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由什么构成的?二是谈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理想的政治是什么样的?理想社会又是什么样的?人类应该以怎样的秩序生活,用怎样的方式生活?三是谈人生智慧。如何为人处世?人生哲学包括哪些?
老子的“道”的含义:1.指宇宙本源,这是延续易经的说法,比较晦涩难懂,可以略过。《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2.指政治制度或道德思想,如一个国家采用什么制度统治,一个人采用什么方式为人处事。3.指万事万物遵循的规律,如:春夏秋冬更替的自然规律,内忧外患出现政权更迭的社会规律等。
阅读第一层次:疏通文意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做车轮),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的中心部位,中间必须留出空处装上车轴,车轮才能有转动的作用。和泥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阅读第二层次:把握作者思想观点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指出车轮、瓷器、房屋这三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屋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又怎会存在,发挥作用呢?“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老子在对“有”和“无”的认识上,明显更强调突出“无”的作用。请问这是为什么?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所见蒙蔽,从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真正的智者并不会只关注所谓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它们背后还有很多真正起重要作用,却未能显示出来被人们所见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读《老子》特别要注意的,有些东西老子不讲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大家都注意得到,所以就没必要讲。他强调的是被大家忽略的那部分,讲出来是希望我们能关注到它,这也是对我们的警醒。
1.“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强调突出“无”的重要作用。
阅读第三层次: 从“无”触发——联系生活实践,思考“无”的意义
虚空,可装东西。如果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
不良情绪要及时排解空杯心态,忌骄傲自满
无形,看不见,却能决定看得见的功用发挥
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的生死。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的功能。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
看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有”,更要关注到“有”背后的“无”,意识到我们的行为都是意识的外在显示。
请利用今天所学所悟,修改之前给那位好朋友写的信。
世界的底层逻辑: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如果你对今天的自己不满意,请把能量(注意力、精力、金钱)多花在“看不见”的地方上,投资大脑,提升认知,提高能力,时间会把塑造你更好。
解释文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ù。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会这样做。
重点字词:(1)明:形作动,显明(2)功:名作动,建立功勋(3)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4)物:代词,这里指常人。 (5)或:常常。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会取得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阅读第三层次:联想与迁移
现实中有的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过度的自我表现,一昧让孩子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家长虚荣心强,处处争锋争先。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需要真才实学,因此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和真功夫,才是正道。
解释文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 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内外皆知,是心灵之明。所以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一个人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要难得多。首先,人往往会看不到自己。如“灯下黑”或镜子,能照万物,却偏偏照不到自身。其次,人对于自己总是有所偏爱的,会不自觉给自己加分,美化自己,习惯将自己往好的方面归类。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个人哪怕是多么的无能,只要有人吹捧他能干,他便真的会相信。老子的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现实中,便是在用智慧分析外物的同时,别忘了让智慧的光芒照亮自己,客观看待自身。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胜人者与自胜者”?“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排除杂念。所以自胜者比胜人者境界更高。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自知”、“自胜”更重要,这是立身之本。①“知足者”不是指我们普遍理解的知足常乐的人,而是指能够不断战胜自我,对已达到的自知、自胜程度感到知足,从而感到富足的人。②“强行者”是指坚持奋进,求道不息的人。③“不失其所者”是指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④“死而不亡者”不是指死了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而是指不断进行“自知”、“自胜”、“强行”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死去也不朽。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你如何看待二舅的人生智慧? 视频讲述了UP主“衣戈猜想”二舅一生的经历。这个曾经村子里的天才少年,十几岁时因为发烧,被村医打了四针后成了残疾人。后来自学木工谋生,一生未婚,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还成了村里的“维修多面手”。
小结: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会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升级认知,更新自我。 真正的智慧是认识自己,“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是一个人成长的五个层次,而且环环相扣。
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有两句话为“错简重出”,应删去: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一句原见于《老子》第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意思盲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安→未兆→脆→微事物在安定时容易发现苗头,发现苗头后立马进行干预。做事要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泥土开始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开始的。
做事要坚持,注重积累。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害。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认为难得的财物是贵重的,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妄加干预。
阅读第二、第三层次: 把握作者思想观点 联想与迁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四大医圣之一。一天有人问他你是不是天下医术最高的?扁鹊说不是,我大哥二哥比我的医术要高得多。这人觉得很奇怪,说他们医术高我怎么都不知道?扁鹊说,我大哥二哥名气不大,是因为他们的治病方法跟我不同。人家还没得病,他就告诉人家怎么预防(“为之于未有”)不得病,自然也就没什么人感谢他了。我二哥是看人一有点小病,就马上给他治好了,不让他酿成大病。(“治之于未乱”)而找我看病的人都是快要病死的了,治了几个不就名满天下了吗?可实际上我大哥二哥的医术比我高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关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例子?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呈现出快速爆发的趋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伤害。但随着对病毒的认识逐渐深入,全国人民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如今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
无为是未雨绸缪,预见性强,提前避免出现恶劣的情况。
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强为,不多为。
一般人都想追求“有”,如金银珠宝,但圣人在乎的是“无”,如人的精神、价值。一般人愿意学“有”,就是能直接带来实际利益的东西,但圣人愿意学的是“无”,不能直接带来实际利益,却是真正的智慧和学问,比如道。
欲不欲 学不学
无为是明白道,按照自然规律做事,结果水到渠成。
感受选文的思想精华:认识世界: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认识自己:人贵在自知、自胜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坚持,善始善终,有预见性生存之道:遵循规律,不强为,不多为。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宝钗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课件ppt,共1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老子》四章,朗读文章,文白对译,回顾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