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两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两首》(教案),共11页。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收录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中。这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文章,表现春天里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三、教学目标: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妆”“丝”“剪”这五个字。(其中两个字出现在题目中,三个字出现在认读字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五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五、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学习空间备课教学系统。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 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在课堂伊始,我让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和日常积累,说说你们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如: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等。跟随学生所说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揭示本课所学:你们会用词语描述春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人们又用哪些美妙的诗句描写春天吧!此时,打开学习空间,出示两首古诗。指导朗读两首诗的诗题:《村居》《咏柳》,并相机指导难懂诗题《咏柳》,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咏”的意思,并试着用它组组词;然后教师讲解,“咏”就是“赞美、歌颂”的意思,进而明白“咏柳”的意思;最后扩展到对诸如“咏梅”“咏荷”“咏鹅”的理解。二、 初读古诗,学习认读字:播放范读(学习空间中的范读),认真聆听,听准字音,听清句子。为学生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读不好的生字词语自由圈画。同桌互相读两首古诗,互相检查生字和句子的读音是否准确、流畅。指名读古诗,学生做小评委认真聆听生字、句子,有问题及时指正。出示11个认读字,小老师领读拼读。学生提示难读字音:“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小组合作学习难认生字,互相汇报补充。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点拨。如“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又如“裁”,它的本意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引出“载、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记忆。“醉”可以视作会意字,左边的部分表示“酒”,加右边的“卒”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如“拂”,在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通过想象,学生感知“拂”的意思。“丝、绦、裁、剪”等字也可作类似处理。另外,在理解字义时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三题的资源,进行生字的扩展,出示“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可以在积累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字义。三、 巩固认读字,学习会写字:将生字代入词语中,多种形式朗读。出示两句带有难读字音的诗句,进行字音练读:万条垂下绿丝绦;拂堤杨柳醉春烟。出示刚刚讲过的诗题和认读字中的五个生字:“诗”“村”“妆”“丝”“剪”,学生自主进行观察。一看结构:“诗”“村”“妆”为左右结构;“丝”“剪”为上下结构。二看宽窄、长短:“诗”“村”“妆”为左宽右窄;“丝”“剪”为上长下短。三看重点笔画:“诗”字右半部“寺”的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丝”上长,下宽,四个“撇折”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剪”上宽、长,下扁、短,上半部分“月”字要变形。学生观察教师书写,后在语文书描一个写一个,展示评议后取长补短,再次书写。四、 回归课文,读准诗句节奏:同学们认字、写字那么好,我们将生字带回到诗句中,还能读好吗?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边听边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停顿符号,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相机指导,防止学生唱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两首古诗的音节,找出规律:两首古诗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节规律,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和之所以如此朗朗上口的奥秘。五、 总结本课内容,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古诗朗读得那么好,我们又发现了古诗之美的奥秘。那这两首古诗又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美丽春景,你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在引入古诗的时候,可以适当引领学生对之前所积累的词语进行回顾,从而在脑中形成对“春天”的印象。 “咏”字的理解其实十分简单,但是理解这个字对于古诗的整体理解却十分必要和有用。 在学习认读字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归类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会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多多放手让同学自己观察和讲解,二年级下学期的同学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了。 第一步的朗读要求达到之后,古诗应该朗读出停顿和韵律。教学并不难,但是让同学读出韵律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咏狗歌》苏东坡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内容,读出诗句的语气和重音。2.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诗句描写的春天美景。3.背诵古诗。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古诗内容,读出诗句的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2.教学难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诗句描写的春天美景。三、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学习空间备课教学系统。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1.将第一课时学习的重难点词语进行出示,学生开小火车朗读2.朗读后提问:读了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有关春天生机勃勃的风景或生活的词语。二、感悟古诗,学习《村居》:1.出示书中插图,边观察边思考想象: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后出示《村居》——多美好的画面呀,快来读一读吧!2.读古诗后,根据古诗继续观察联想画面,教师可以做如下指导: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由自己放风筝或参加其他快乐游戏时的情景想开去,想象诗中的孩子们会是怎么样的?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在蔡文岗《古诗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中提到,意象意境是古诗的根本元素,小学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语言文字来体会古诗的妙处,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展开想象,让画面更加丰富、立体。3.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对这首诗形成整体的、形象的感知。4.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描述诗句中的春天,学生相机读诗句。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草长莺飞二月天。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它仿佛在春天里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5.这首古诗中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或春天里喜欢参加的其他活动,想一想“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然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画面,如放风筝的场地、小孩子放风筝的动作、欢声笑语以及心情。最后还可以问一问,春天里除了放风筝,还能进行哪些活动,从而将诗歌中的情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的学习中。6.如此美丽动人的春图,能读好吗?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边听边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教师在范读时情感丰富,突出重音。后指导学生读出、读好重音:尾音加重。7.指名读,教师指导;自由读;同桌练习读,多种方式练习朗读。8.朗读积累,背诵古诗。利用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后去掉文字,看图配乐背诵古诗。9.总结学习方法:这首古诗,我们利用观察图画,想象画面,朗读诗句,尝试背诵的方法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自行学习第二首古诗——《咏柳》。三、小组合作,学习《咏柳》: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金钥匙:(1) 观察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 朗读古诗,大致理解诗句含义,把不明白的词语圈画出来。(3) 想象画面:你仿佛还能看到什么样的春天的画面?(4) 尝试背诵,可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背诵。2.小组合作进行学习汇报,小组进行补充,教师进行相机指导。3.“碧玉”“丝绦”需要重点讲解。多数学生没有见过碧玉,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再想想它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让学生明白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丝绦”也是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就是衣裙上长长的丝带,引导学生思考“丝绦”和柳树的相似之处,进而使学生明白,“绿丝绦”就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4.后两句抓住设问一问一答的特点,在学生汇报完大意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柳条,这么漂亮的叶子,是谁裁出来的?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想象指导:春风还可以裁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苏醒的不仅有美丽的柳树,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生命。这样,再体会诗人的心情就比较容易了。四、重点学习“童、碧、绿”的书写:1.一看结构:“绿”为左右结构;“童”“碧”为上下结构。二看宽窄、长短:“绿”为左宽右窄;“童”为上短下长。三看重点笔画:“绿”字左半部为绞丝旁;“童”注意笔顺,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碧”字“王”最后一笔横变为提。2.学生观察教师书写,后在语文书描一个写一个,展示评议后取长补短,再次书写。五、回归课文,对比感受: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草长莺飞,柳条垂垂,诗人感叹——(出示两句诗句)。2.有人将这柳条的形状归功于温柔的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人透过柳条,看到孩子们放学后玩耍欢乐的景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最后,让我们看着美丽的画面,伴随悦耳的音乐,一起朗朗背诵,将这美丽的春光背诵出来吧! 在出示词语的时候记得要分类出示,学生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春天的景色。 在蔡文岗《古诗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中提到,意象意境是古诗的根本元素,小学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语言文字来体会古诗的妙处,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 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内容。 在古诗对比进行教学时,不要忘记通过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 “碧玉”“丝绦”的理解一定要借助图片,这样学生们才能有根据地联想和想象。 理解作者不同的写作手法和对春天同样的赞美。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