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1 观潮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观潮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观潮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记住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知道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二、理解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案】一、1.雷霆(tíng )艨艟数百(méng chōng )如履平地(lǚ )罗绮( qǐ ) 僦赁看幕(jiù lìn ) 万仞(rèn ) 2.《武林旧事》周密 宋 二、 3.(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 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4.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三、 6.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7.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四、(一)8.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9.形、色、声、势 10.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11.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12.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3.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4.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五、17.yì dī diǎn 18.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19.C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 观潮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预习导航,新知探究,精炼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