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统编版) 重点知识点汇总
展开
逻辑与思维 知识汇总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本书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2. 思维的特征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3. 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项目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含义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
形象特征,
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形式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
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
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
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
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都来源于实践。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一、推理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
(2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二、 论证与论辩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三、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
①遵循同一律的理由是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②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③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⑤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可自相矛盾)
①遵循矛盾律的理由是什么?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②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③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④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①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②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③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④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两不可”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基本条件: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含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3. 科学思维的特征: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4.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⑴思维素养意义
①(逻辑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辩证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创新思维意义)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⑵思想政治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⑶总意义:
①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1.①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②概念的属性: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2. 概念与词语有什么关系?
⑴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⑶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⑷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3. 概念内涵的含义: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概念外延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4. 什么是相容关系?
⑴含义: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
⑵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5. ⑴不相容关系的含义: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
⑵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6. ⑴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⑵定义的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⑶下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7. 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是什么?
①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④ 定义不能用比喻。
8. 什么是划分?划分的方法?划分的构成是怎样的?
⑴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⑵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⑶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9. 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2)判断有真假之分。
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假的。
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及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4. 如何表达判断?
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⑵ 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
⑶(根据语境确定语句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
5. 判断的类型有哪些?
①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②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构成: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2.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1)全称判断(有时不需要)、特称判断需要量项。
(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
3. 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4)误用多重否定。(记下来)
4.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关系判断
①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②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③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
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
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
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和c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
考点三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基本知识
一、复合判断基础知识
(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组成: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3)复合判断的种类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二、联言判断:
①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②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是什么?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三、选言判断?
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
2.分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3. ⑴相容选言判断:
①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这样的选言判断叫相容选言判断。
②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
③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⑵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这样的选言判断叫不相容选言判断。
②在日常语言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③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⑴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①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②“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③断定情况: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
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①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②“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
③断定情况: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③“……当且仅当……才……”
④断定情况:
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推理
(1)推理的含义: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2)推理结构:
①组成要素:前提与结论。
②推理结构:由前提推出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结构。
(3)分类标准及种类
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⑷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的形式结构
2.什么是演绎推理?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⑴演绎推理的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
⑵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②推理结构正确。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1. 含义: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成肯定判断形式。)
2.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的规则是什么?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3. 换质推理的两步法:
第一步:主项和谓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或“不是”改为“是”。
第二步: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二、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简言之:就是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推理方法
2. 所谓项的周延性: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
判断种类
主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
单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单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性质判断周延歌》
周延、不周延,质、量来判断。
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
谓项要看质,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
3.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的规则是什么?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4.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①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使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换位质推理)
②换质时遵守换质推理的规则,换位时遵守换位推理的规则,一步换质,一步换位,换质换位交替进行。
四、三段论推理
1. 三段论推理的含义: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 三段论的结构是怎样的?
三段论:大项、中项小项、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⑴项:①“大项”: 结论中的谓项;
②“小项”: 结论中的主项;
③“中项”: 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⑵前提:①大前提: 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3. 三段论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的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小项和大项)
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
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 推理依据: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2.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合成式
①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②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的具体形式: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3.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分解式
①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
②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的具体形式: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 推理依据:相容选言推理: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且只有一个真才真
2. ①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正确的推理结构):否定肯定式
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3.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两个有效式分别是什么?
①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
⑴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
⑵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
⑴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
⑵有效式:
①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据、有效式
⑴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充分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⑵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举例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天下雨
地面湿
√天下雨
地一定湿
√地没湿
天一定没下雨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年满十八岁
有选举权
√未满十八岁
一定没选举权
√有选举权
一定满十八岁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
√
√
√
5. 演绎推理的保真条件是什么?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前提真实,遵循演绎推理规则。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
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
2. 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它的特征是什么?
⑴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⑵特征: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
⑶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是什么?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3.不完全归纳推理
①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
②含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③特征: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容易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⑤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4. 因果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什么?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⑵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共变法④求同求异并用法⑤剩余法
第二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1. 类比推理的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类比
比较
比喻
区别
基础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在比较的基础上
性质
它是一种推理。
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
认识对象。
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2.类比推理的实质:或然推理
3. 类比推理的方法
⑴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⑵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①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
②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③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4.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第一框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 辩证思维的观点: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2. 辩证思维的特征?
整体性和动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3. 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框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一、分析:
1. 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2.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①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②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③功能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④因果分析: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
3. 分析方法的特征是什么?
①优点:精确。
②局限性:如果止于分析,就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二、综合
1.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综合的特征:整体性
2.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从辩证思维角度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2)在辩证思维中,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 辩证地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一框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⑵质: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⑶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⑷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
2. 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 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⑶坚持适度原则
3.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
一、适度的含义
⑴什么是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⑵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⑶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二、1. 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①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3. 折中主义
(1)折中主义的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一框 不作简答肯定与否定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
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地位与
作用
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事物内部这两个相反方面的
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辩证关系
对立: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其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统一: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二者对立与斗争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辩证的否定”)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1)依据:根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2)特点: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3) 要求:①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A: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
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3.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④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1、感性具体----思维活动的起点
(1)含义: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的桥梁。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3. 思维具体(理性具体):思维活动的结果。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认识如何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②桥梁: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③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4.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⑵①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②思维抽象是对某一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有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中再现整体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考点一 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含义:
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正确进行创新思维的条件:
第一,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第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
第三,创新思维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3.创新思维的特征
(1)思路具有多向性 (2)步骤具有跨越性 (3)结果具有独特性
4.创新思维的“新”:一是思路新,二是方法新,三是结果新,
考点二 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的内涵: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2.联想思维的特征: 跨越的联结性、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构想、想象、幻想)
3.联想思维的方法
⑴迁移
含义: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作用:①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②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2) 想 象
①含义: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②作用: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③类型:形象化想象:“假如”式想象
4. 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①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
②迁移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
③迁移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④想象可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需要多路探索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1.发散思维
①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②思维技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
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④目的: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与作用
2.聚合思维
①含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②思维技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
③特点: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④目的: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3.联系:
(1)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3)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二、发散思维的方法
1)检核表法注意问题。这一技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9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三、逆向思维
(1)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
(3)含义: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
(4)主要方法: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
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⑸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要注意什么? 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 ②必须掌握正向思维的“正”
③要正逆互补,携手共进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1、超前思维的基础及含义:
(1)基础: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2)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3)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4)品质: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2.超前思维的特征: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
3.超前思维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4.超前思维的意义(1)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2)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