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设计,新课讲授,总结提升,结束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科
语文
课型
微课
微课名称
《题西林壁》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是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的学习比较晦涩难懂,对诗词的解读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词中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题西林壁》属于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理解这首哲理诗背后的道理,同时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是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将古诗背诵下来。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朗读技巧,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明白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看待事物和问题的道理。
教学过程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设计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来到庐山,看见巍峨的山脉,有感而发,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古诗,看看诗人是如何向我们描述他眼中的庐山美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初步感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步感知古诗。
(二)深入解读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中,作者是想表达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是挺立的山峰,无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那作者在诗中又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眼前的庐山呢?
在这句诗中,苏轼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对眼前的庐山进行实写,这才将庐山从不同角度细致地描绘出来。
2.那你阅读完这一句话,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我感悟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结论。
正是因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就需要我们在面对事物,面对问题时尽可能的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去思考。
3.那为何诗人明明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他却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的视线受阻,所以才没能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4.那如果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可以走出庐山内部,在庐山之外观察庐山。走出庐山,在高空中俯瞰庐山,相信一定可以将庐山全貌一览无余。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刻内涵。
三、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通过这首诗我学到了需要多角度地、全面地看待事物。
这正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题西林壁》看似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写景诗,但是其实它也是一首哲理诗。苏轼借景说理,指出在看待问题、观察事物时应该多角度、全面地了解,如果主观片面,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让学生分享收获,进行总结。
三、布置作业
希望大家可以再次诵读这首诗,争取将它背诵下来。
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四、结束语
本节课就到这里,再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品读,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比读,于合作探究中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初学感知,屏幕显示《题西林壁》,解诗题,知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欣赏庐山风景图片,回答问题,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