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地面指挥中心顿时掌声雷鸣。“掌声雷鸣”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传播速度快
2.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大、音调高 B.响度小、音调高
C.响度大、音调低 D.响度小、音调低
3.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 )
A.禁止鸣笛
B.学校周围植树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4.(2分)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与日食现象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手影游戏 B.文字“放大”
C.水中“折筷” D.海市蜃楼
5.(2分)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
A.16℃ B.30℃ C.47℃ D.70℃
6.(2分)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酒精灯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结果水烧开了而“锅”不会烧毁(纸的着火点是190℃,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关于“锅”不会烧毁的主要原因是( )
A.纸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后要不断吸热且温度不变,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7.(2分)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8.(2分)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 D.都错误
9.(2分)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下列与南京有关的古诗文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错误是( )
A.“长川泻落月”,“落月”——月亮不是光源
B.“千里莺啼绿映红”,“莺啼”——物体振动发声
C.“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水蒸气液化形成
D.“白云映水摇空城”,“白云映水”——光的直线传播
10.(2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氢
酒精
水银
钨
铁
金
熔点/℃
﹣259
﹣117
﹣39
3410
1535
1064
沸点/℃
﹣253
78
357
5900
2750
2880
A.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B.﹣39℃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
C.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
D.金块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11.(2分)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声波时,先研究水波
B.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C.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D.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12.(2分)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小钟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大钟N处的高,比敲小钟P处的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大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可能比敲M处时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4分)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小男孩在国旗传递环节中用小号吹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全场,小号声是由空气柱的 产生的,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声音通过 传入到观众耳朵,观众能听出是小号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14.(5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同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15.(5分)请完成以下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头叶子,可以有效的减少自身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有助于其存活。
(2)水壶烧开水时, (选填“a”或“b”)处“白气”比较多,因为此处温度较低,更易 (填物态变化)。
(3)民间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意思是秋冬的晚上,气温迅速 (选填“升高”或“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霜:下雪后,雪 (填物态变化)成水,需要吸热,使周围温度下降。
16.(2分)“导弹灭火”技术可解决高楼灭火难题,如图所示,探测器上有两只眼:“红外线”和“激光”。当高楼内火源不明时,可用 发现火源,再用 精确测量到火源距离(选填“激光”或“红外线”)。
17.(4分)小明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2)如图甲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乙所示,最早通过研究此现象的是英国科学家 。A、B、C三个区域中,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是 区域。
18.(3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时,图甲、乙、丙为物理老师在黑板上依次写的板书。
(1)在图甲中,若B为液态,可判断出A为 态。
(2)根据图乙,可判断出B为 态。
(3)根据图丙,可判断出C为 态。
19.(3分)北方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房间内一般都要安装暖气片供暖。在房间暖气片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间内的平衡温度将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用液体温度计测得外界温度为﹣23℃时,房间内的温度长时间保持13℃不变;测得外界温度为﹣18℃时,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16℃不变。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2)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应为 ℃。
(3)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不变时,外界温度为 ℃。
三、解答题(本题共11小题,共50分)
20.(2分)如图所示,在路灯(A点表示)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现了小树BC的影子BD,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图确定点D的位置。
21.(2分)如图所示,画出在房间内的A点能观察到窗外景物的范围(用阴影表示)。
22.(2分)如图所示,S为固定光源,MN为竖直墙面,小明手拿一乒乓球,开始时球与光源S等高,松手后球竖直下落,墙面上球的影子也随之而动,请通过作图确定:当影子刚好到达墙角N点时,乒乓球的位置在哪里(用字母标记),完成相应光路图。
23.(5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活动中,小明和小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感受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样操作是探究声音的 (选填“产生”或“传播”)。
(2)图乙,小华轻敲桌子,小明用耳朵贴在桌子另一侧,也能听到明显的敲击声,说明 可以传声。
(3)图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小明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小明听到声音的响度 。并由此推理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
(4)学以致用: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场景,一艘船在海上遇险,另一艘船在前往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船的巨大爆炸声,接着看到了强烈的爆炸火光。指出这段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之处: ;判断依据 。
24.(4分)小明想给吉他调节音准,如图甲所示,决定先“探究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了如图乙示的实验装置,在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丝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
次数
材料
横截面积/毫米2
琴弦长度L/米
重物个数/个
频率f赫兹
1
钢丝
0.76
0.4
2
375
2
钢丝
0.76
0.8
2
170
3
钢丝
0.76
4
265
(1)实验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低;
(2)分析1、2两组数据,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 的关系;
(3)当表格中空格数据为 时,可用2、3两组数据,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又选用一根横截面积为0.76毫米2、长为0.4米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应该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
25.(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实验,小明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
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
(1)保持刻度尺位置不动,先用较小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再用较大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这是探究 与 的关系。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6.(10分)“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应调节铁圈 (选填“a”或“b”)更合理。
(2)器材调整后开始实验,从水温达到90℃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数据记录如表。图乙为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现象。图丙为1.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3)请在图丁中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5)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其目的是 。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将水量减少,重复(2)的实验,则水开始沸腾的时间和水的沸点可能为 。
A.1.5min和98℃
B.2.5min和98℃
C.1.5min和100℃
D.2.5min和100℃
27.(5分)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图甲中的试管内应该放 (选填“冰块”或“碎冰粒”)。
(2)除图甲中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图像。分析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图乙中第8min时,物质处于 态。
28.(5分)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 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
29.(5分)如图甲所示,找两个空的易拉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小圆孔和小方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两个针孔照相机。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乙、丙、丁所示。
(1)烛焰和灯丝在薄膜上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其成像原理是 。
(2)图乙中,针孔照相机靠近烛焰,烛焰成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图乙中,若烛焰的像偏在薄膜下方,要使像成在薄膜中央,应将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图乙、丙、丁中,分析 两图,可知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0.(5分)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小明做了下面几个小实验:
(1)图甲中,为了显示红色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小明在暗室里用喷水壶喷了些小水珠,果然看清了激光的传播路径。唐代张志和曾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述了光的 现象,小明此时的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该现象。
(2)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乙所示。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静置几分钟后从侧壁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丙所示,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
(3)图丁中,让一束平行光垂直于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不考虑大小)。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半径为R的圆形(虚线)轨迹运动,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MN上运动的轨迹是 (选填“线段”、“圆”或“椭圆”)。
(4)对比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有以下判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光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③声音具有能量,光也具有能量。其中判断正确的有 。(填序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地面指挥中心顿时掌声雷鸣。“掌声雷鸣”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传播速度快
【分析】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有关,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掌声雷鸣”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很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难度不大。
2.(2分)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大、音调高 B.响度小、音调高
C.响度大、音调低 D.响度小、音调低
【分析】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响度和振幅有关。
【解答】解: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频率高超过了可听范围,所以人听不到,由于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振幅很大,所以响度很大。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响度的认识,属于基础题。
3.(2分)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 )
A.禁止鸣笛
B.学校周围植树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安装噪声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是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4.(2分)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与日食现象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手影游戏 B.文字“放大”
C.水中“折筷” D.海市蜃楼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日食是当月亮正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进入了月亮的影子中时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文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筷子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5.(2分)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
A.16℃ B.30℃ C.47℃ D.70℃
【分析】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晶体熔化是固定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解答】解: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说明该合金的熔点t:34℃<t<60℃,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熔点,是简单的基础题。
6.(2分)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酒精灯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结果水烧开了而“锅”不会烧毁(纸的着火点是190℃,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关于“锅”不会烧毁的主要原因是( )
A.纸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后要不断吸热且温度不变,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分析】本题抓住关键词水烧开了而锅不会烧毁,并且题目给了纸的着火点,结合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的特点,便可解该题。
【解答】解:A.纸未被烧毁与纸的散热性无关。B.题中给出了纸的着火点,应是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C.题中给出了纸的着火点温度和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故C错。D.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沸点这个知识点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是课本上的一个想想做做,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7.(2分)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解答】解:冰块温度低,因此玻璃外侧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外侧;热水温度高,杯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板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内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化这一知识点,难度不大但题型新颖。
8.(2分)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 D.都错误
【分析】(1)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固态的碘受热容易升华;
(2)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甲图中试管中的冰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冰会在试管内吸热熔化;图乙酒精灯给“碘锤”中固态碘加热,实验采用的是水浴加热的方法,碘的温度达不到其熔点,所以不存在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但加热过程中碘也在吸收热量。
所以,题干中(1)说法错误,(2)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碘的升华实验和冰的熔化实验,要掌握升华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特点与常见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
9.(2分)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下列与南京有关的古诗文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错误是( )
A.“长川泻落月”,“落月”——月亮不是光源
B.“千里莺啼绿映红”,“莺啼”——物体振动发声
C.“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水蒸气液化形成
D.“白云映水摇空城”,“白云映水”——光的直线传播
【分析】(1)自身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4)白云在水面形成了虚像。
【解答】解:A、“落月”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正确;
B、“莺啼”——物体振动发声,故B正确;
C、“白露”——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D、白云映水”——平面镜成像,属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液化现象、平面镜成像等知识点,难度不大但题型新颖。
10.(2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氢
酒精
水银
钨
铁
金
熔点/℃
﹣259
﹣117
﹣39
3410
1535
1064
沸点/℃
﹣253
78
357
5900
2750
2880
A.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B.﹣39℃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
C.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
D.金块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分析】(1)酒精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是在酒精的熔点和沸点之间。
(2)晶体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
(3)确定铁水的温度范围,金的熔点和铁水的温度比较,判断金是否熔化。
(4)灯丝采用钨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解答】解:A、灯丝采用钨做材料,是因为钨的熔点高,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是﹣39℃,﹣39℃时水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故B错误。
C、酒精的熔点是﹣117℃,酒精的沸点是78℃,酒精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所以酒精温度计能出来的温度范围在﹣117℃~78℃,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酒精温度计不能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故C错误;
D、铁的熔点是1535℃,铁的沸点是2750℃,铁水温度一定在1535℃~2750℃,金的熔点是1064℃,所以金放在铁水中能达到熔点,并且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金会熔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熔点、沸点、熔化条件等,属于中等难度的习题。
11.(2分)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声波时,先研究水波
B.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C.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D.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通过发声音叉能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A、研究声波时,将声波和水波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液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体积的变化,所以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蜡烛的熔化特点,采用的是对比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识别和应用。
12.(2分)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小钟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大钟N处的高,比敲小钟P处的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大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可能比敲M处时小
【分析】(1)(2)根据“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的知识,结合题意判断AB的对错;
(3)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据此判断CD的对错。
【解答】解:A、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图可知,左边编钟的质量小,右边编钟的质量大,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N处的高,说明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同一个编钟上敲M处发出声音的音调比敲P处的低,说明声音的频率还与物体振动部分的长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P处的音调比N处的音调高,说明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故B不符合题意;
C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要求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发声时,振动的频密越高,音调越低。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4分)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小男孩在国旗传递环节中用小号吹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全场,小号声是由空气柱的 振动 产生的,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声音通过 空气 传入到观众耳朵,观众能听出是小号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小号声是由嘴吹气引起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的;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14.(5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放出 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同时 吸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分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液化放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使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解答】解:(1)要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
(2)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1)压缩体积;放出;(2)汽化;吸收;降低。
【点评】本题结合喷雾剂考查了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15.(5分)请完成以下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头叶子,可以有效的减少自身水分的 汽化 (填物态变化),有助于其存活。
(2)水壶烧开水时, a (选填“a”或“b”)处“白气”比较多,因为此处温度较低,更易 液化 (填物态变化)。
(3)民间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意思是秋冬的晚上,气温迅速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霜:下雪后,雪 熔化 (填物态变化)成水,需要吸热,使周围温度下降。
【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采取措施;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形成白气有两个条件:有水蒸气存在,温度比较低;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
【解答】解:(1)仙人掌的针头叶子,采取减小液体表面积的方法减少水分的散失,液体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
(2)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a处,空气温度比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3)天气特别冷时,气温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当温度升高时,雪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是熔化过程,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故答案为:(1)汽化;(2)a;液化;(3)降低;熔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掌握物态变化的本质,以及温度计的选择等,是一道综合题。
16.(2分)“导弹灭火”技术可解决高楼灭火难题,如图所示,探测器上有两只眼:“红外线”和“激光”。当高楼内火源不明时,可用 红外线 发现火源,再用 激光 精确测量到火源距离(选填“激光”或“红外线”)。
【分析】(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利用红外线来发现火灾源。
(2)可以利用激光的反射探测距离。
【解答】解:当高楼内火源不明时,可用红外线发现火源,再用激光精确测量到火源距离。
故答案为:红外线;激光。
【点评】知道红外线、激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解答此题。
17.(4分)小明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
(2)如图甲所示,将红、绿、 蓝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乙所示,最早通过研究此现象的是英国科学家 牛顿 。A、B、C三个区域中,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是 B 区域。
【分析】(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大小为3×108m/s;
(2)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3)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解答】解:(1)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大小为3×108m/s,即每秒可传播3×108m;
(2)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因此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紫光以外的B区域是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故答案为:(1)3×108;(2)蓝;(3)牛顿;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速、光的色散现象、紫外线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8.(3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时,图甲、乙、丙为物理老师在黑板上依次写的板书。
(1)在图甲中,若B为液态,可判断出A为 固 态。
(2)根据图乙,可判断出B为 气 态。
(3)根据图丙,可判断出C为 固 态。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1)B为液态,A变为B需要吸热,说明A是固态,发生的是熔化;
(2)图乙,A吸热可变为B,因为物态变化都是可逆的,说明B放热可以变为A,又因为B放热可变为C,所以B是气态;
(3)图丙,C吸热可以变为A,C吸热也可以变成B,所以C为固态。
故答案为:(1)固;(2)气;(3)固。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19.(3分)北方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房间内一般都要安装暖气片供暖。在房间暖气片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间内的平衡温度将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用液体温度计测得外界温度为﹣23℃时,房间内的温度长时间保持13℃不变;测得外界温度为﹣18℃时,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16℃不变。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2)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应为 67 ℃。
(3)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不变时,外界温度为 ﹣3 ℃。
【分析】(1)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根据题中数据列出两个等式,可得到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
(3)将房间内温度25℃代入上一问等式可得外界温度。
【解答】解:(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房间内暖气片温度为t1,房内温度为t2,外界温度为t3,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为k,依据题意得:
=k;
代入数据得:
=k;
=k;
解得:t1=67℃;k=1.5;
(3)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不变时,将数值代入上一问题公式得:
=1.5;
解得:t3=﹣3℃。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
(2)67
(3)﹣3。
【点评】此题考查了温度计工作原理、摄氏温度、温度的有关计算等知识点。
三、解答题(本题共11小题,共50分)
20.(2分)如图所示,在路灯(A点表示)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现了小树BC的影子BD,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图确定点D的位置。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小树BC上时,光线被遮挡,在小树的右边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BD。如图所示,连接AC,并延长AC到水平面,与水平面交于D点,则BD为小树的影子,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沿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属于基础题目。
21.(2分)如图所示,画出在房间内的A点能观察到窗外景物的范围(用阴影表示)。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观察到窗外的景物是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在房间内的A点能观察到窗外景物的范围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见上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22.(2分)如图所示,S为固定光源,MN为竖直墙面,小明手拿一乒乓球,开始时球与光源S等高,松手后球竖直下落,墙面上球的影子也随之而动,请通过作图确定:当影子刚好到达墙角N点时,乒乓球的位置在哪里(用字母标记),完成相应光路图。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小明手拿一乒乓球,开始时球与光源S等高,松手后球竖直下落,墙面上球的影子也随之而动,当影子刚好到达墙角N点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影子、乒乓球、S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23.(5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活动中,小明和小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感受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样操作是探究声音的 产生 (选填“产生”或“传播”)。
(2)图乙,小华轻敲桌子,小明用耳朵贴在桌子另一侧,也能听到明显的敲击声,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
(3)图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小明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小明听到声音的响度 变低 。并由此推理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
(4)学以致用: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场景,一艘船在海上遇险,另一艘船在前往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船的巨大爆炸声,接着看到了强烈的爆炸火光。指出这段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之处: 听到了遇险的巨大的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 ;判断依据 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如果能听到声音,应该先见到火光,后听到声音 。
【分析】(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3)空气能够传声,空气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差;
(4)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1)小明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感受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小明用耳朵贴在桌子另一侧,也能听到明显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玻璃罩内空气变稀薄,空气传声能力变差,所以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4)听到了遇险的巨大的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理由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如果能听到声音,也应该先见到火光,后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1)产生;(2)固体;(3)变低;(4)听到了遇险的巨大的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如果能听到声音,应该先见到火光,后听到声音。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速进行分析解答。
24.(4分)小明想给吉他调节音准,如图甲所示,决定先“探究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了如图乙示的实验装置,在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丝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
次数
材料
横截面积/毫米2
琴弦长度L/米
重物个数/个
频率f赫兹
1
钢丝
0.76
0.4
2
375
2
钢丝
0.76
0.8
2
170
3
钢丝
0.76
0.8
4
265
(1)实验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第 2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低;
(2)分析1、2两组数据,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 琴弦长度 的关系;
(3)当表格中空格数据为 0.8 时,可用2、3两组数据,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又选用一根横截面积为0.76毫米2、长为0.4米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应该悬挂重物个数为 2 个。
【分析】(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
(3)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的关系;
(4)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解答。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则第2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低,故发声的音调最低;
(2)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弦的音调越低,由此可知,分析1、2两组数据,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3)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因此表格中空格数据为0.8;
(4)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和重物相同,选用一根横截面积为0.76毫米2、长为0.4米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该与1次实验相同,故可悬挂重物个数为2个。
故答案为:(1)2;(2)琴弦长度;(3)0.8;(4)2。
【点评】此题由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5.(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实验,小明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
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
(1)保持刻度尺位置不动,先用较小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再用较大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这是探究 响度 与 振幅 的关系。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快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选填“高”或“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频率 有关。
【分析】(1)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1)保持刻度尺位置不动,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刻度尺,振动的幅度变大,响度变大;故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1)响度;振幅;(2)快;高;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各特征的因素,难度不大。
26.(10分)“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应调节铁圈 a (选填“a”或“b”)更合理。
(2)器材调整后开始实验,从水温达到90℃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数据记录如表。图乙为水 沸腾前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现象。图丙为1.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96 ℃。
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3)请在图丁中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不变 。
(5)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其目的是 验证水沸腾是否需要吸收热量 。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将水量减少,重复(2)的实验,则水开始沸腾的时间和水的沸点可能为 A 。
A.1.5min和98℃
B.2.5min和98℃
C.1.5min和100℃
D.2.5min和100℃
【分析】(1)为了保证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温度计的位置根据烧杯的位置来确定;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据此分析即可;
(3)根据表中数据作图即可:
(4)水温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
(5)从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行分析;
(6)水的质量与加热时间有关,与沸点无关。
【解答】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外焰的高度来确定。为了保证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温度计的位置根据烧杯的位置来确定。故调节铁圈a更合理;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故图乙为水沸腾前的现象。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根据液柱上表面所对应数值可知温度值96℃;
(3)在图丁中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水温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温度到达98℃时不再升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5)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其目的是验证水沸腾是否需要吸收热量;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将水量减少,重复(2)的实验,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沸点与气压有关,不因质量减少而改变。故选A。
故答案为:(1)a;(2)沸腾前;96;(3);(4)98;不变;(5)验证水沸腾是否需要吸收热量;(6)A。
【点评】此题考查水沸腾时的相关知识,属于综合题目。
27.(5分)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图甲中的试管内应该放 碎冰粒 (选填“冰块”或“碎冰粒”)。
(2)除图甲中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或停表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图像。分析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不变 ,熔化过程经历了 10 min。
(4)图乙中第8min时,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
【分析】(1)用碎冰粒是为了使冰缓慢均匀的受热。(2)实验时应用停表或者秒表记录温度。
(3)由图乙可知,冰为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并且可以看出熔化的时间。
(4)从图乙可以看出,第8分钟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又因为该物质时晶体,则为固液共存态。
【解答】解:(1)用碎冰粒是为了使冰缓慢均匀的受热。(2)特别注意的是,该题问的是需要的测量工具,实验时应每隔相同时间记录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由图乙可知,冰在第5min到第10min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所以冰在过程中温度不变,还可以看出熔化的时间为10min。
(4)从图乙可以看出,第8分钟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又因为该物质时晶体,则第8min处于固液共存。故答案为(1)碎冰粒 (2)秒表或停表 (3)不变;10 (4)固液共存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这样几个方面:(1)固体熔化过程中的实验器材的选定。
(2)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晶体熔化时的状态,要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并且处于固液共存态。
28.(5分)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 升华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 吸 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 二氧化碳气体 (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 小水珠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
【分析】(1)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2)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干冰马上吸热转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是升华现象;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2)干冰放入水中马上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故水中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1)升华;吸;凝华;(2)二氧化碳气体;小水珠。
【点评】本题考查了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29.(5分)如图甲所示,找两个空的易拉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小圆孔和小方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两个针孔照相机。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乙、丙、丁所示。
(1)烛焰和灯丝在薄膜上成的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其成像原理是 光沿直线传播 。
(2)图乙中,针孔照相机靠近烛焰,烛焰成的像 变大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图乙中,若烛焰的像偏在薄膜下方,要使像成在薄膜中央,应将蜡烛向 下 (选填“上”或“下”)移动。
(4)图乙、丙、丁中,分析 乙、丁 两图,可知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的形状和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3)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烛焰高于小孔,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分析蜡烛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1)观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该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将若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光线发散程度更大,像距不变,所以蜡烛的像将变大;
(3)若发现烛焰的像偏向薄膜下方,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烛焰高于小孔,要使像成在薄膜中央,应将蜡烛向下移动;
(4)探究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关系时,必须控制物体的形状相同,改变孔的形状,因而选择乙、丁。
故答案为:(1)倒立;光沿直线传播;(2)变大;(3)下;(4)乙、丁。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特点,以及像物大小关系的判断,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题目。
30.(5分)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小明做了下面几个小实验:
(1)图甲中,为了显示红色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小明在暗室里用喷水壶喷了些小水珠,果然看清了激光的传播路径。唐代张志和曾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述了光的 色散 现象,小明此时的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该现象。
(2)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乙所示。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静置几分钟后从侧壁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丙所示,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在均匀介质中 。
(3)图丁中,让一束平行光垂直于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不考虑大小)。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半径为R的圆形(虚线)轨迹运动,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MN上运动的轨迹是 线段 (选填“线段”、“圆”或“椭圆”)。
(4)对比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有以下判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光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③声音具有能量,光也具有能量。其中判断正确的有 ①③ 。(填序号)
【分析】(1)彩虹的成因是由于光的色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3)影子是光射到物体上后不能继续向前传播而形成的黑色区域,根据小球在轨迹上的运动情况,确定光线能够射到的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光线范围,而二者之间的部分就是影子的轨迹;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1)“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的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
小明在暗室里用喷水壶喷了些小水珠,是利用光的漫反射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不能看到色散现象;
(2)当向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时,玻璃缸内的液体就变的不均匀了,静置几分钟后从侧壁斜着照射激光,看到光线变弯了;当搅拌缸中的水后,玻璃缸内的液体就会变得均匀了,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可知,当小球分别在轨迹的最左边和最右边时,通过小球作竖直向下的直线,它们与地面的交点就是光线能够射到地面上的最左边和最右边的范围,二者之间的部分就是影子运动的范围,即运动轨迹是一个线段。
;
(4)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光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③声音具有能量,光也具有能量,故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1)色散;不能;(2)在均匀介质中; (3)线段;(4)①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和光的色散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南京市溧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九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常用工具属于费力杠杆的是,如图所示,是荡秋千的模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