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案,课内探究案,拓展检测案,知识链接,预习导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
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2.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斑蝥( ) 锡箔 ( )
臃肿( ) 确凿 ( ) 攒成( ) 收敛( ) 蝉蜕( )
脑髓( ) 觅食( ) 罕至( ) 拗 ( ) 秕谷( )
⑵ 解释词语:
①确凿: ② 轻捷:
③人迹罕至: ④觅食:
⑤渊博: ⑥宿儒:
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 ⑧高枕而卧: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写 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 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⑴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 )的百草园
( )的三味书屋
①、 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③ “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2、读第1段。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第2段。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因此,这段的中心句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最后希望你精彩地读好这段,并按要求填空: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 ______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_______________ 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 _______;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______,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4、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读第二部分
7、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本文主题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比一比,再组词:
霄( ) 霭( ) 躁( ) 博( ) 释( )
宵( ) 蔼( ) 燥( ) 搏( ) 译( )
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鲁迅对他的看法主要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4.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思,在百草园
刘绍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生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角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航,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原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原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1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乍暖还寒:A、又暖又冷 B、冷热交替
C、一会冷一会热 D、初春天气,开始转暖,还有寒意
②扶疏摇曳:A、稀疏摇动 B、高低疏密错落有致
C、扶正疏理,使之摇摆 D、摇曳不止
③植被华夏:A、播种在全中国 B、 种植在全中国
C、像植被那样覆盖全中国 D、被植物覆盖的全中国
12.划出文中典型的拟人化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__ 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 。
14.试分析下列句子蕴含的意义。
①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是都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3.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4.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重点: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难点: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企盼(qǐ ):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导入新课: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人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合作探究:
1.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2、深层研读,体察文意。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3.合作研讨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课后反思
11《窃读记》教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我能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知识链接】
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林海音的读书经历。
【预习导学】(课前15分钟完成)
一、课前热身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学习这篇文章目的一是要引导我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二、我会读课文,学生字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认识生字,会写词语,在书上批注,并能听写。
三、我能做
1、 用成语概括说一说喜欢读书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会查字典
“窃”,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窃”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⑴ 偷;⑵ 偷偷地;⑶ 谦指自己(意见)。在“窃读记”中选第( )种解释,在“行窃”中选第( )种解释,在“窃以为不可”中选第( )种解释。
【自主学习】(8分钟完成)
1、作者在哪儿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
2、抄一抄一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至少3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合作探究】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2、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3、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理解。
【拓展检测】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钩。
踮起脚(diǎn diān) 贪婪(luán lán) 支撑(chēngchēn)
(2) 解释带点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
(3) 3)填空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言,并做好记录
4.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课外加餐】
1、 (1) 比一比,再组词。 锅( ) 惧( ) 柜( ) 充( ) 祸( ) 俱( ) 拒( ) 允( )
2、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填写句子。
(2) ①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② ,所以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3) ③我最喜欢下雨天,因为 。
(2)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众目葵葵( ) 煞有界事( ) 若无其是( ) 饥肠鹿鹿(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 ②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③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 ④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
(4)回答下列问题:
①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还要窃读呢?“窃”算“偷”吗?
②你怎样看待作者的“窃读”行为?
③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2、《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自学导航
(一)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 :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乎?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传 不 习 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 ,四 十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逾 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师 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二、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提问文学文化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二、自学导航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后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六章:子曰:“ 贤 哉,回 也!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改 其 乐。贤 哉,回 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 曰:“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 ,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贵,于 我 如 浮 云。”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 曰:“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之。”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 在 川 上 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 曰:“三 军 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思,仁 在 其 中 矣”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三1、互动相关练习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提问:
1、 提问背诵
2、 词语解释
3、 句子翻译
二、词语分类积累
1、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 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 新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解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分类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四、随堂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 、 、 (用原文词语填空)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 基础梳理,集思广益 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