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阅读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分析与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2022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比赛现场如图所示,该运动员使用的滑雪杖长度约为( )
A.60cm B.100cm C.60dm D.100dm
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操作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3.判断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内固定的座椅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静坐在座椅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4.甲、乙两音叉正在发声,甲每秒振动256次,乙的振动频率为512Hz( )
A.振幅一定更小 B.频率一定更高
C.音调一定更低 D.响度一定更大
5.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的低噪声控制指标已达全球最高级别。它行驶时,水面下20m处的鱼群都感觉不到。关于“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C.不能传递能量 D.从声源处减弱了噪音
6.如图是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内的唐代古塔﹣莺莺塔,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塔内甬道相通,四周回廊环绕,叩石或击掌,会听到“咕哇咕哇”类似青蛙叫的回声。产生这一奇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的反射 B.次声波的效果
C.发声体的特殊材质 D.人的听觉功能
7.如图所示,在冬季,壶口瀑布飞溅的浪花和弥天水雾在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挂”( )
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凝固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C.夏天,汽车内打开制冷空调,车玻璃内侧会出现小水珠
D.烧水做饭时,皮肤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
9.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的黑点代表物体),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A. B.
C. D.
10.在学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 )
A.甲比乙的速度小 B.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在2s时甲乙相距1.2m D.甲比乙晚1s到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
11.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min s。
12.“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大;“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高。
1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强弱等级不能超过90 (填写单位);放鞭炮时,用手使劲堵住耳孔 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 减弱噪声。
14.双休日,小明随父母自驾外出。行驶过程中,他看到汽车仪表盘的示数如图甲所示 km/h;按上述速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仪表盘示数变为如图乙所示 km,所用时间为 h。
15.今年夏天,天气热极了,小红在家写作业,抬头看到挂在墙上的寒暑表,示数如图所示 ℃。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再看寒暑表的示数没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上方的 ,从而加快了汗液的 ,此过程要 热,因而使人感到凉快。
16.有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则这种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把它掺在水泥里,制作储热地板和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吸热,室温低时 放热。(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三、阅读与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小水柱,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的奇异特性主要有 、 。
(3)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再举一个应用超声波的类似实例 。
(4)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18.如图甲,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再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如图乙所示。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白霜形成的原因。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
19.小明用图中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 一些(选填“陡”或“缓”);
(3)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小车在BC段运动的时间tBC= s,平均速度vBC= m/s;
(4)若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
20.“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B”或“C”);
(2)由图象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持续了 min,第8min时处于 态;
(3)海波熔化时需要 热量,温度 。
21.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当水沸腾后,将酒精灯移走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
(1)烧杯上加纸盖的作用是 ;在图甲中,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此实验测出水的沸点是 ℃;
(4)水沸腾的条件是 , ;为了缩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22.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可近似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保持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2)纸锥由A下落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 m/s。
(3)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即可)。
23.请设计实验,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及现象: ;
(3)实验结论: 。
五、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
24.如图甲所示,被称为“中国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其中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由长达22.9km的桥梁工程和6.7km的海底沉管隧道组成。请你通过计算解答:
(1)一辆小客车匀速通过大桥用时40min,该小客车是否超速。
(2)某车队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沉管隧道用时6min,该车队的长度。
25.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太原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1时05分。
请你计算:
(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求从 B 地到达太原所需要的时间。
26.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小明的爸爸带他乘出租车到太原南站,然后再乘高铁回家乡运城盐湖。16:45乘出租车出发时,看到路边的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如表是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的部分列车时刻表。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
车次
太原南开
运城北到
运行距离
G2623
17:12
19:24
约396km
G1953
17:36
19:48
约396km
(1)他们最快能赶上的列车车次;
(2)该车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2022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比赛现场如图所示,该运动员使用的滑雪杖长度约为( )
A.60cm B.100cm C.60dm D.100dm
【分析】先估出人的身高,然后对比滑雪杖与人的身高关系得出结论。
【解答】解:人的身高大概在1.60m~2m之间,在图中滑雪杖的长度小于人的身高,大约100cm,B选项为100cm,D选项为10m,ACD错误。
故选:B。
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操作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
(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
A、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
BC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C正确;
故选:C。
3.判断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内固定的座椅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静坐在座椅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解答】解:座椅与这列火车的机车、静坐在座椅上的乘客,若以机车、车门为参照物;
座椅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参照物。
故选:C。
4.甲、乙两音叉正在发声,甲每秒振动256次,乙的振动频率为512Hz( )
A.振幅一定更小 B.频率一定更高
C.音调一定更低 D.响度一定更大
【分析】(1)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由题知,甲音叉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512Hz,频率越大;频率越小,甲音叉振动的频率小于乙音叉,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不知道甲乙音叉发生的振幅关系。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D错误。
故选:C。
5.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的低噪声控制指标已达全球最高级别。它行驶时,水面下20m处的鱼群都感觉不到。关于“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C.不能传递能量 D.从声源处减弱了噪音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结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介质;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4)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解答】解: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
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噪音能够传递能量;
D、“低噪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D。
6.如图是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内的唐代古塔﹣莺莺塔,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塔内甬道相通,四周回廊环绕,叩石或击掌,会听到“咕哇咕哇”类似青蛙叫的回声。产生这一奇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的反射 B.次声波的效果
C.发声体的特殊材质 D.人的听觉功能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解答】解:游人立于塔四周数丈,叩石,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蛤蟆的叫声,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故选:A。
7.如图所示,在冬季,壶口瀑布飞溅的浪花和弥天水雾在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挂”( )
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凝固
【分析】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解答】解:壶口瀑布飞溅的浪花和弥天水雾在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凝结成美丽壮观的“冰挂”,是由液体变为固体。
故选:D。
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C.夏天,汽车内打开制冷空调,车玻璃内侧会出现小水珠
D.烧水做饭时,皮肤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
【分析】(1)液体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2)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车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如果车内温度比车外温度低。车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车外侧;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解答】解:A、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体积膨胀;液体遇冷以后,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故A正确;
B、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瓶内的,通过减压阀时,进入灶中燃烧;
C、夏天,外部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故C错误;
D、由于水蒸气先液化为液态水,再和开水一样放热,故D正确。
故选:C。
9.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的黑点代表物体),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A. B.
C. D.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故A错误;
B、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不是匀速运动;
C、和B图一样,所以速度在变化,故C错误;
D、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0.在学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 )
A.甲比乙的速度小 B.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在2s时甲乙相距1.2m D.甲比乙晚1s到达
【分析】(1)从图中读取甲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同理求出乙的速度,进而可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
(2)根据v=可知在2s时甲通过的路程,从图中得出乙在2s时通过的路程;进而可得出在2s时甲、乙相距的距离;
(3)从图中可知甲、乙通过1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据此分析。
【解答】解:AB、由图可知甲===2.7m/s乙===6m/s,B正确;
C、在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2.2m/s×2s=5m,由图可知乙在7s时通过的路程为4m,
则在2s时甲、乙相距:Δs=s甲′﹣乙=4m﹣4m=1m,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通过10m用时2s,因此甲比乙早1s到达。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
11.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5 min 37.5 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可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因此分针示数是8min,秒针指在37.5s处;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故答案为:5;37.4。
12.“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响度 大;“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音调 高。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是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间的距离决定的;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的意思,则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
1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强弱等级不能超过90 dB (填写单位);放鞭炮时,用手使劲堵住耳孔 人耳 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分析】(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强弱等级不能超过90dB;
用手使劲堵住耳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dB;人耳。
14.双休日,小明随父母自驾外出。行驶过程中,他看到汽车仪表盘的示数如图甲所示 80 km/h;按上述速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仪表盘示数变为如图乙所示 40 km,所用时间为 0.5 h。
【分析】汽车仪表盘的速度单位是km/h,从图甲中可直接读出汽车的速度;
汽车仪表盘中两个路程的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再根据v=可求出汽车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此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km/h;
由图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276km﹣236km=40km,
由v=可知所用时间为:t==。
故答案为:80;40。
15.今年夏天,天气热极了,小红在家写作业,抬头看到挂在墙上的寒暑表,示数如图所示 31 ℃。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再看寒暑表的示数没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上方的 空气流动速度 ,从而加快了汗液的 蒸发 ,此过程要 吸 热,因而使人感到凉快。
【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读数方法,看清分度值和零上还是零下,读出寒暑表的示数;
(2)根据蒸发快慢和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得出人凉快的原因,蒸发需要吸热。
【解答】解:由图知:寒暑表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31℃;
电风扇打开只能加快人体表面汗液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所以人感到凉爽,
故答案为:31℃;空气流动速度;吸。
16.有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则这种材料属于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把它掺在水泥里,制作储热地板和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熔化 吸热,室温低时 凝固 放热。(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答】解:(1)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说明聚乙烯材料没有一定的熔化和凝固温度,所以聚乙烯材料是非晶体。
(2)聚乙烯材料凝固时放出热量,使室温升高,使室温降低。
故答案为:非晶体;熔化吸热。
三、阅读与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小水柱,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20000Hz 。
(2)超声波的奇异特性主要有 空化效应 、 传播特性 。
(3)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能量 ,再举一个应用超声波的类似实例 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
(4)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抓住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点。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同时记住一些现象的声波特点: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和成像。次声波: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
重点是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分析并且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解:(1)题干中说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所以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000Hz。
(2)根据题中给的信息,超声波有空化效应和传播特性。
(3)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所以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4)超声波也是一种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20000Hz;(2)空化效应; (3)能量;(4)月球上是真空。
18.如图甲,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再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如图乙所示。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白霜形成的原因。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答:易拉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同时放出热量。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
19.小明用图中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 缓 一些(选填“陡”或“缓”);
(3)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小车在BC段运动的时间tBC= 1 s,平均速度vBC= 0.4 m/s;
(4)若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小 。
【分析】(1)要测量速度,根据v=就要测出路程和时间;
(2)斜面斜度过大、小车下滑快,不好测量时间;过小,小车滑不动;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读出B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每段的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过早,使所计时间偏大;
根据v=,相同的路程,测量时间大,则计算的速度偏小。
【解答】解: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本实验的原理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减小误差;
(3)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由图可知:sBC=40.0cm=0.6m,tBC=1s;
vBC===0.4m/s;
(4)计时早,所计时间偏大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小;
故答案为:
(1)v=; (2)缓; 1; 0.2。
20.“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C (选填“A”、“B”或“C”);
(2)由图象可知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持续了 6 min,第8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态;
(3)海波熔化时需要 吸收 热量,温度 保持不变 。
【分析】(1)本实验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组装;
(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3)熔化的条件是:到达熔点,持续吸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解答】解:(1)本实验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组装;
(2)由图乙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持续时间为:10min﹣4min=6min,所以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3)熔化吸热,所以海波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海波的在熔化过程中。
故答案为:(1)C;(2)晶体;5;(3)吸收。
21.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当水沸腾后,将酒精灯移走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
(1)烧杯上加纸盖的作用是 为了减小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在图甲中,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此实验测出水的沸点是 99 ℃;
(4)水沸腾的条件是 达到沸点 , 继续吸热 ;为了缩短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始温度 。
【分析】(1)在实验中,为减少热量的散失,应给烧杯加盖;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保持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
(2)描点连线画出图象;
(3)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
(4)沸腾条件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减少水的质量可以减少达到沸腾所需要的热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解答】解:(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的作用是为了减小热量散失;读数时,不能俯视或仰视;
(2)要根据表中数据画出水沸腾时的图象,即根据表中的数据先在图象中描点,图象如下: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加热到99℃时,沸点为99℃;
(4)沸腾条件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提高水的初始温度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为了减小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B;(3)99、继续吸热,提高水的初始温度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22.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可近似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不变 (选填“保持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2)纸锥由A下落到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 0.16 m/s。
(3)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纸锥重力 (写出一个即可)。
【分析】(1)由图可知,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经过的距离s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速度在变大,但随着纸锥下落速度的增大,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当空气阻力等于纸锥重力时,纸锥会匀速下落;
(2)将A、B两位置间的距离和纸锥由A下落到B所用时间代入速度公式v=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3)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当纸锥达到最大速度时,重力等于空气阻力。
【解答】解:(1)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经过的距离s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速度在变大,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就会匀速下落;
(2)由题意知sAB=6.40cm,
tAB=0.6s×2=0.3s;
纸锥的平均速度为:
vAB===16cm/s=0.16m/s;
(3)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重力有关。
故答案为:(1)先变大后不变;(2)0.16。
23.请设计实验,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实验器材: 桌面、钢尺 ;
(2)实验步骤及现象: 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其发声,听声音响度的大小;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
(3)实验结论: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分析】响度的大小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1)实验器材:桌面、钢尺;
(2)实验步骤及现象: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听声音响度的大小,响度越大;
(3)实验结论: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
故答案为:(1)桌面、钢尺,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听声音响度的大小,响度越大,振幅越大。
五、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
24.如图甲所示,被称为“中国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其中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由长达22.9km的桥梁工程和6.7km的海底沉管隧道组成。请你通过计算解答:
(1)一辆小客车匀速通过大桥用时40min,该小客车是否超速。
(2)某车队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沉管隧道用时6min,该车队的长度。
【分析】(1)已知客车通过大桥的时间和大桥的长度,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客车的速度,从图乙中可知客车在该路段的最大限速,便可知道客车是否超速;
(2)已知车队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和车队的速度,根据v=可求出车队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车队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等于车队长与隧道长之和,据此求出车队长。
【解答】解:(1)客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t=40min=h,大桥全长s=55km,
则客车的速度为:v===82.5km/h;
由图乙可知客车在该路段的最大限速为100km/h,因此客车没有超速;
(2)车队完全通过海底沉管隧道行驶的路程为:s′=v′t′=20m/s×4×60s=7200m,
海底沉管隧道长度L=6.7km=6700m,
则该车队的长度:L车=s′﹣L=7200m﹣6700m=500m。
答:(1)该小客车没有超速;
(2)该车队的长度为500m。
25.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太原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1时05分。
请你计算:
(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求从 B 地到达太原所需要的时间。
【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根据v=求出从B地到达太原的时间。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1:05﹣10:35=30min=0.5h;
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2)由v=从B地到达太原的时间t′==。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2)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2h。
26.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小明的爸爸带他乘出租车到太原南站,然后再乘高铁回家乡运城盐湖。16:45乘出租车出发时,看到路边的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如表是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的部分列车时刻表。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
车次
太原南开
运城北到
运行距离
G2623
17:12
19:24
约396km
G1953
17:36
19:48
约396km
(1)他们最快能赶上的列车车次;
(2)该车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分析】(1)从交通标志牌中可知从标志牌到太原南站的路程和该路段的最大限速,根据v=可求出他们到达太原南站最快需要的时间;已知他们的出发时刻,进而可求出最快到达太原南站的时刻,对比时刻表中的出发时刻即可知道最快能赶上哪次车;
(2)从时刻表中的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得出该车次的运行时间以及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该车次高铁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从标志牌到太原南站的路程s=30km,
由v=可知他们到达太原南站最快需要的时间为:t==,
他们最快到达太原南站的时刻为:16:45+30min=17:15,由表格可知最快能赶上G1953次列车;
(2)该车次运行的时间为:t′=19:48﹣17:36=2h12min=2.6h,
则该车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v′===180km/h。
答:(1)他们最快能赶上的列车车次为G1953次列车;
(2)该车次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阅读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分析与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体重力约为1N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