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今年我国夏季旱情严重,多地发生森林火灾,以下技术中可确定火灾范围辅助救灾的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技术 C.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不能确定火灾范围,A错误;遥感技术(RS)利用卫星或飞行拍摄,监测并快速获取地面事物的影像资料,能确定火灾范围,B正确;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具有空间定位和导航功能,不能确定火灾范围,C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不能确定火灾范围,D错误。故选B。
2. 宇宙中前三接近太阳的恒星都是半人马座α系统的成员,它们不属于( )
A. 可观测宇宙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前三接近太阳的恒星都是半人马座α系统的成员,说明它们距离太阳近,与太阳同属于银河系、总星系(可观测宇宙),但不属于河外星系。根据题意,故选B。
3. 关于天体系统的概念,下图中某星座是天体系统吗?理由是什么?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是,它们之间没有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
B. 是,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 不是,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D. 是,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示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他们都属于恒星,他们之间并没有因为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因此,不属于天体系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火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最相似行星,与地球相比,火星也具有的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 B. 表面有液态水 C. 较厚的适宜大气 D. 一定的卫星数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安全的宇宙环境,A正确。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火星的大气层比较稀薄,BC错误。一定的卫星数量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D错误。故选A。
5. 以下四种能源中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源是( )
A. 潮汐能 B. 地热能 C. 核能 D. 煤炭
【答案】D
【解析】
【详解】潮汐能是由于天体引力形成的,A错误;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B错误;核能是来自于核反应,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误;煤炭是太阳能通过植被沉积转化而来的能源,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6. 以下四地中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 )
A. 海南海口 B. 青海西宁 C. 重庆 D. 内蒙古呼和浩特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加之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青海西宁在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B正确;海南海口、内蒙古呼和浩特太阳辐射比青藏高原弱,重庆太阳辐射最弱,ACD错误。故选B。
7. 太阳活动增强年份,下列地理现象容易出现的是( )
A. 海底输油管道工作将中断 B. 全球各地地震发生次数增加
C 地球赤道地区可见极光 D. 无线通信可能受到干扰
【答案】D
【解析】
【详解】海底输油管道工作不会受到影响,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产生的现象,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不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B错误;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不能在赤道地区见到,C错误;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D正确。故选D。
8. 某地地下29km处发生地震,同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____,池塘里游鱼和天空的飞鸟会感觉到( )
①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②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③纵波,上下颠簸④横波,左右摇晃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地面上的人会首先感受的是纵波,所以让其上下颠簸,然后感受到的是横波,让其左右摇晃。横波不能在液、气状态的物质中传播,池塘里游鱼和天空的飞鸟不会感觉横波的左右摇晃。①③正确,②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9. 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B. 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C. 震中距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D. 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能抓住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等因素与烈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无论震源深浅震级都是一样的,A错误;震级越大,则烈度越大,B正确;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C错误;震源越浅,烈度越大,D错误;故选B。
10.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19日10时07分在台湾花莲县的陆地上(北纬23.42度,东经121.3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列关于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B. 与上地幔一起构成岩石圈
C. 一般海拔越高地壳也越厚 D. 硅是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此次地震在台湾花莲县的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在地壳中,高山、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海拔较低,地壳相对较薄,C正确。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软流层,A错误;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一起构成岩石圈,B错误;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D错误。故选C。
11.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B. ②圈层的上界距离地表5000米
C. ③圈层渗透于其它三大圈层 D. ①③④圈层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①圈层是最活跃的水圈, ②圈层是大气圈,③圈层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③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A错误;②大气圈的上界距离地表1000千米以上,B错误;③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上层,渗透于其它三大圈层,C正确; ①②③是地球的外部圈层,④圈层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
12. 下图为某游客在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拍摄的含有海星化石的岩石照片。关于海星化石的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古生物的遗体 B. 经过矿物质的交代作用形成
C. 是古生物的遗迹 D. 经过石化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该化石为海星遗体,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生物化石是经过矿物质的交代作用石化形成,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地壳中保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迹叫化石。
13. 银杏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树种,属于裸子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它最早出现在( )
A. 早古生代 B. 晚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裸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繁盛,人们常将这个时代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14.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分别是( )
A. ②后期和③后期 B. ③后期和④时期 C. ③前期和④时期 D. ④前期和⑤前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的后期蕨类植物和中生代裸子植物成为重要的造煤生物,这两个代也是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 我国四川省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下地貌类型是其所罕见的( )
A. 流水地貌 B. 风成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冰川地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四川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地貌分布多,风成地貌分布少,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四川南部为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多喀斯特地貌分布,C不符合题意;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多高大山脉,有冰川地貌分布,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力容易产生侵蚀和沉积地貌。如流水侵蚀地貌——沟谷、瀑布等。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常形成冲积扇(该扇形为河流冲积扇,大多位于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分布的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区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常形成三角洲。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沟谷、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漠(沙丘)和黄土等。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冰川侵蚀地貌——角峰、U形谷等。
这种因形状恰似牛轭的湖泊,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及形成过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 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 )
A. 凹岸侵蚀 B. 凹岸堆积 C. 凸岸侵蚀 D. 凸岸堆积
17. 下列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地理事物是( )
A. “V”形河谷 B. 冲积扇 C. 宽浅状河谷 D. 沙丘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受流水惯性的影响,一般河流的凹岸容易被侵蚀,促使河道自然弯曲形成牛轭湖,A正确,B错误。凸岸不会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堆积是凹岸侵蚀的前提下形成的,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V”形河谷体现流水的下切侵蚀,冲积扇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沙丘主要体现风力的堆积作用,ABD错误;宽浅状河谷主要体现为河流的侧面侵蚀,与牛轭湖凹岸侵蚀都是流水的侧面侵蚀,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流在平直河段,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在弯曲的河段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18. 根据下图,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以下哪一种(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冲积扇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由扇顶至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图中C至D为冲积扇一侧扇缘穿过中部到另一侧扇缘,地势先变高再变低,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冲积扇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由扇顶至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
19. 在山区,下图中的四处修建公路,其他条件相同,滑坡现象较不容易出现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滑坡的形式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滑动面(岩层之间交界面),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②④有滑动面且滑动面与山体倾向一致,容易发生滑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沙丘①甲为迎风坡②乙为背风坡③甲坡较陡④乙坡较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0. A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该景观为新月形沙丘,因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受力较大,坡度较缓;背风坡风力较小,坡度较陡,读图甲坡度较缓,为迎风坡,乙坡度较陡,为背风坡,所以①②正确,故该题选A。
【21题详解】
由上题,该景观为新月形沙丘因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受力较大,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向背风方向延伸;背风坡风力较小,砂砾堆积坡度较陡,等高线较密集。该地盛行西北风,所以符合规律的是①图,故A项正确。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草方格沙障可以( )
A. 黏合沙粒 B. 吸取地下水
C. 拦截水分 D. 减少下渗
23. 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 技术难度小 B. 成土时间短
C. 环境污染小 D. 资金投入少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方面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不具备黏合沙粒的能力,人工设置的沙障吸取地下水能力很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得知,沙漠土壤化技术是用的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的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所以B、C、D错误,优点加速了沙漠土壤化,成土时间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 福建省海坛岛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岛上的“双帆石”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左图为“双帆石”景观图,右图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目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地貌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根据所学,图中显示的海岸地貌,①是海蚀崖,②是海蚀洞穴,③是海滩,④是海蚀柱。图中④海蚀柱可以会倒塌,规模缩小; ②海蚀洞穴会扩大,①海蚀崖下部会坍塌掉落而变小;而随着海蚀洞穴扩大、海蚀崖坍塌以及海浪堆积作用影响,③处堆积物会因此增多。综上所述,②③规模扩大,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 下图示意峡湾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峡湾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甲、乙 D. 乙、甲、丙
【答案】B
【解析】
【详解】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即U形谷,而当冰川消融后,海平面的上升,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6. 下列属于地上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 峰丛 B. 石钟乳 C. 钙华 D. 天坑
【答案】C
【解析】
【详解】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天坑)、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这些都是地表喀斯特侵蚀地貌,钙华是地上喀斯特沉积地貌,C正确,AD错误;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其中溶洞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B错误。故选C。
27. 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后,沙粒沉积在其根部附近形成沙丘,称为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图中箭头为指向标,指向西方。近处两堆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排列。试判断下图中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主要风向为( )
A. 东风 B. 西南风 C. 西风 D. 东北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沙丘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读图可知,该沙丘东北向坡度较缓,西南坡较陡,所以该地盛行东北风。
【点睛】沙丘形态指示风向,风从坡缓的一侧吹向坡陡的一侧。
28. 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抓拍,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据此完成下题。
此刻,客机飞行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特征分析,常见的云、雾、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从图中白云分析,飞机应该在对流层,故选A正确。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我国于2004年建立的北极黄河站就位于新奥尔松地区。下表为1936-2015年新奥尔松地区冰川变化与温度、降水趋势对比,如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变化
面积变化(km2)
冰川变化速率(km2·a-1)
温度线性趋势(℃·a-1)
降水线性趋势(ml·a-1)
1936-1985年变化
-11.50
-0.235
-----
------
1985-2000年变化
-2.34
-0.156
0.095
1.023
2000-2015年变化
-3.37
-0.249
0.098
4.781
1985-2015年变化
-6.07
-0.202
0.11
3.877
29. 影响冰川转化为冰碛地貌的因素主要包括( )
①冰川融化的速率②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向③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度④冰川的海拔高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0. 读上表,以下针对新奥尔松地区冰川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水对冰川地貌面积的变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
B. 该地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物质减少不能抵消降水量增加所引起的冰川物质的增加
C. 气温上升是该地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D. 该地冰川变化的速率在逐年增加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冰碛地貌是由冰川融化后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冰川融化的速率会影响冰川的融水速度和融水量;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向会影响气温,进而影响冰川的融水量;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度会影响冰川融水的流动速度,三者都会影响冰川搬运作用的大小,进而影响冰碛地貌的形成,①、②、③正确。冰川都位于雪线之上,其所处的海拔高度不会影响融水量的大小,不会影响冰碛地貌的形成,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30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气温升高使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降水增加,冰川面积增大。表格中从1985年到2015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多,但冰川面积减小,说明气温上升对冰川地貌面积的变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A错误,C正确;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物质减少和降水量增加所引起的冰川物质的增加是同时进行的,可能相互抵消,B错误;读表格数据可知,1936-1985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235,1985-2000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156,2000-2015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249,故从1936-2015年,该地冰川变化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三、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35分)
31. 图1为太阳系模式图,图2为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__(填字母),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______(填名称)。
(2)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填行星名称)。
(3)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
(4)指出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
(5)除图2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_____。
【答案】(1) ①. C ②. 太阳
(2) ①. 火星 ②. 木星
(3) ①. 2 ②. 太阳系
(4) ①. 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条件。 ②. 理由:“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5)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5个小题,涉及到太阳系行星轨道分布、天体系统、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C。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恒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太阳。
【小问2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图所示,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问3详解】
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有地月系和太阳系两个天体系统,共包括2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小问4详解】
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因为“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适中,使其温度适中。
【小问5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有: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除图2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
32. 以下均为关于地球的大气层,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____、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下图为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示意中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
A.电离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层
(2)②层根据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大气运动以____(填对流或平流作用)为主。①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②层大气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C.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D.②层大气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3)张华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在清晨的林荫道上跑步。下列3张图显示张华所在城市林荫道上大气相关状况,请根据这3张图,判断他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1) ①. 干洁空气 ②. C
(2) ① 平流作用 ②. D
(3) ①. 不科学 ②. 理由:清晨存在大气逆温层,对流运动弱;城市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它污染物不易向高层扩散,大气污染浓度较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以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主,造成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的大气层分层图为资料,涉及了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图片,图示大气层的厚度是10km,位于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可知,②层气温下低上高,因此不会出现垂直运动,而是水平运动;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水平运动会阻碍对流层的对流上升,影响污染物的扩散,D正确;②层大气不会阻挡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A错误;水汽含量较高对于污染没有影响,B错误;人类活动只是排放的源头,并不是含量高的原因,C错误。故选D。
【小问3详解】
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逆温现象一般发生在大气的近地面层,这时大气层的稳定性特别强,对大气的垂直运动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近地面大气的逆温多由于热力条件而形成,其中以辐射逆温为主,早上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释放二氧化碳为主,造成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因此不科学。
33.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图1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所见景观。
材料二:图2为“盾形”沙丘,图3为“新月形移动”沙丘。
材料三:图4为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图5为云南石林。
材料四: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但现在,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下图6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形成材料一图1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一般出现在河流的_____(河段),描述一下该地貌的形态特征_____。
(2)在西北地区,盾形沙丘(图2)在稳定方向的西风作用下,在不考虑其他环境影响的情况下,经历一段时间的沙丘移动后,形成新月形沙丘如材料二中图3所示,图3中甲处到丁处的剖面图可能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
A. B. C.
(3)材料三中,图4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图5为云南石林。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哪一种地貌?( )
A. 石柱 B. 峰林 C. 峰丛 D. 石芽群
(4)根据材料四,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______;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的形成,其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
【答案】(1) ①. 流水侵蚀 ②. 上游 ③. 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2)C (3)C
(4) ①. 流水侵蚀 ②. 黄土颗粒越来越细(或由粗变细) ③. 风力堆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流水侵蚀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形成材料一图1中地貌是峡谷地貌,是受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一般出现在河流上游地区。该地貌主要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因此其形态特征表现为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盾形沙丘在稳定的西风作用下,沙丘受到侵蚀搬运形成了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面受到侵蚀,背面风力减弱,沙粒沉积,因此,沙丘层理结构应该顺着背风坡向下倾斜,也就是向东方倾斜,三个选项中,C正确,AB错误,故选C。
【小问3详解】
云南石林景观顶部分离、根部相连,是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中第三个过程景观,即峰丛,C正确;石柱是溶洞景观,不是地表喀斯特景观,A错误;峰林是在峰丛底部继续受到到侵蚀,基部相互独立的喀斯特地貌,B错误;石芽是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初期,岩石先是在地下被水溶蚀分割,岩缝中的土壤被冲走,就露出了石芽,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图示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的形成,其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风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搬运沙土,随着风力变小,搬运能力减弱,较粗的沙粒先沉积,较细的黄土后沉积,且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黄土颗粒越来越细(或由粗变细)。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照片中显示的是太阳结构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Ⅰ,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州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孟晚舟抵达深圳时的北京时间, 上图中示意的风为,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