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阶段性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e-56 Cu-64
I卷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14小题。)
1. 下列属于弱电解质的物质是
A. NaCl B. NaOH C. H2SO4 D. NH3•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弱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详解】A.Na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A错误;
B.NaOH是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B错误;
C.H2SO4是强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C错误;
D.NH3•H2O是弱碱,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D正确;
故选D。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这是熵增的过程
B.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ΔH<0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D.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种物质的熵值,液体大于固体,故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这是熵增的过程,A说法正确;
B.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中,∆G<0,∆G=ΔH-TΔS,不一定是放热反应,B说法错误;
C.∆G<0的反应能够自发进行,ΔH<0的反应不一定是自发进行的反应,C说法错误;
D.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G<0,不一定为熵增的过程,D说法错误;
答案为A。
3. NO2和N2O4存在平衡:2NO2(g)⇌N2O4(g) △H0.5,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实验中,均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Na2CO3与NaHCO3溶液中所含微粒种类相同
B. CaCl2能促进Na2CO3、NaHCO3水解
C. Al2(SO4)3能促进Na2CO3、NaHCO3水解
D. 4个实验中,溶液滴入后,试管中溶液pH均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均存在Na+、、、H2CO3、H+、OH-、H2O,故含有的微粒种类相同,A正确;
B. H++,加入Ca2+后,Ca2+和反应生成沉淀,促进的电离,B错误;
C.Al3+与、都能发生互相促进的水解反应,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形成沉淀时会消耗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则它们浓度减小,水解产生的氢氧根的浓度会减小,pH减小,D正确;
故选B。
II卷
15. 合成氨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1)在一定条件下,N2(g)和H2(g)反应生成0.2 mol NH3(g),放出9.24 kJ的热量,写出该可逆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在图中画出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焓(H )的变化示意图______。
(2)将N2和H2通入体积为2 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5min后达到化学平衡,测得NH3的浓度为0.2 mol/L,这段时间内用N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mol/(L·min)。
(3)理论上,为了增大平衡时H2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写出一条)。
(4)图为某压强下N2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3投料进行反应,反应混合物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Ⅰ是平衡时的曲线,Ⅱ是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测得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图中a点,容器内n(N2)∶n(NH3)=1∶4
B.图中b点,υ正<υ逆
C.400~530 ℃,Ⅱ中NH3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原因是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 ①. 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 ②. ③. 0.02 ④. 降温、增大压强或及时分离出NH3 ⑤. AC
【解析】
【详解】(1)在一定条件下,N2(g)和H2(g)反应生成0.2 mol NH3(g),放出9.24 kJ的热量,则反应产生2 mol NH3(g),放出92.4 kJ的热量,则该可逆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
每1 mol N2(g)与3 mol H2(g)反应产生2 mol NH3(g),放出92.4 kJ的热量,用图示表示为;
(2)从反应开始至平衡,测得NH3的浓度为0.2 mol/L,则N2的浓度变化为×0.2 mol/L=0.1 mol/L,用N2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v(N2)==0.02 mol/(L·min);
(3)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理论上,为了增大平衡时H2的转化率,应该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体系的压强,或适当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或分离出NH3或增大N2的浓度等;
(4)A.假设通入的N2的物质的量是1 mol,通入H2为3 mol,平衡时N2转化量为x mol,则平衡时各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N2)=(1-x)mol,n(H2)=3(1-x)mol,n(NH3)=2x mol,由于此时NH3的含量为50%,则,解得x=mol,故此时容器内n(N2)∶n(NH3)=(1-)∶(2×)=1:4,A正确;
B.由图可知b点时NH3的含量低于平衡时的a点,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则此时υ正>υ逆,B错误;
C.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气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使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C。
16. 研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1)常温下,用0.1mol/L NaOH溶液滴定10mL0.1mol/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a点溶液的pH=1
②b点溶液中,
③c点溶液中,
④d点溶液中,
⑤比较a、d两点水的电离程度:a7的原因:_______。
(2)已知:25℃时、和HClO的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式
电离平衡常数()
①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
②25℃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O溶液和溶液的pH关系为:_______)(填“>”、“ ③. 4.2×10-4 ④. B
【解析】
【分析】(1)常温下,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 CH3COOH溶液,a点只有醋酸溶液,b点为酸性,溶质为CH3COOH和CH3COONa,c点为中性,d点溶液呈碱性,是NaOH和CH3COOH恰好中和,溶质为CH3COONa,据此分析解题。
(2)根据CH3COOH、H2CO3和HClO的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写出电离方程式和电离平衡常数,比较电离平衡常数大小从而判断反应能否进行,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常温下,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 CH3COOH溶液 ,
i.①a点NaOH溶液体积为0,仅有0.1 mol/L CH3COOH溶液 ,醋酸是弱酸,是弱电解质,不完全电离,c(H+)1,①错误;
②b点为酸性,溶质为CH3COOH和CH3COONa,醋酸的电离大于醋酸根的水解,所以溶液中,②正确;
③c点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和溶液中性,可得,③错误;
④d点溶液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Na+)= [c(CH3COO-)+c(CH3COOH)],④错误;
⑤a的溶质为CH3COOH,抑制了水的电离,d的溶质为CH3COONa,促进了水的电离,两点水的电离程度:a pH(CH3COONa),故答案为:>。
③25℃时,若初始时醋酸中CH3CO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由电离平衡常数Ka=,且由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相等可得,==×10-4=4.2×10-4,即 c(H+)=4.2×10-4mol/L。故答案为:4.2×10-4。
④由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CH3COOH>H2CO3>HClO>HCO,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A不可能发生,反应B能发生,反应C应为CO2 +H2O+NaClO=NaHCO3 +HClO。
故答案为:B。
17. 雌黄(As2S3)和雄黄(As4S4)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砷化物,早期都曾用作绘画颜料,因都有抗病毒疗效也用来入药。
(1)砷元素有+2、+3两种常见价态。一定条件下,雌黄和雄黄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I中,氧化剂是_______。
(2)III中产物亚砷酸(H3AsO3)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其在溶液中存在多种微粒形态,各种微粒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的pH关系如图2所示。
①人体血液的pH在7.35~7.45之间,用药后人体中含砷元素的主要微粒是_______。
②将KOH溶液滴入H3AsO3溶液,当pH调至11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H3AsO3):n()=1:1时,溶液显碱性
b.pH=12时,溶液中
c.在K3AsO3溶液中,
(3)工业含砷(+3价)废水常用铁盐处理后排放。其原理是:铁盐混凝剂在溶液中生成Fe(OH)3胶粒,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_______。Fe(OH)3胶粒表面带有正电荷,可吸附含砷化合物。经测定不同的pH条件下铁盐对含砷(+3价)化合物的去除率如图3所示。pH在5~9时,随溶液pH增大,铁盐混凝剂对含砷(+3价)化合物的吸附效果增强。结合图2和图3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
【答案】(1)As2S3
(2) ①. H3AsO3 ②. H3AsO3+OH-=+H2O ③. ac
(3) ①. Fe3++3H2OFe(OH)3(胶体)+3H+ ②. pH=5~ 9之间溶液中主要存在微粒为H3AsO3和,由于Fe(OH)3胶粒表面带正电荷,可以吸附负电荷,随着溶液中pH的增大而增大,含量多,吸附效果好,此外,pH升高有利于水解,促进Fe(OH)3的生成,Fe(OH)3的含量高,吸收效果更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I中Sn的化合价升高,As的化合价降低,所以As2S3在反应中得电子作氧化剂;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像可知,溶液pH在7.35- 7.45之间,溶液中含砷元素的主要微粒是H3AsO3;
②根据图示可知:将KOH溶液滴入H3AsO3溶液,当pH调至11时,反应产生NaH2AsO3、H2O,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3AsO3+OH-=+H2O;
③a.n(H3AsO3):n()=1:1时,溶液的pH=9,所以溶液显碱性,a正确;
b.pH= 12时,溶液显碱性,则c(OH-)>c(H+),所以b错误;
c.在K3AsO3溶液中,存在三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主, 第一步水解生成,第二步水解生成,则,c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c;
【小问3详解】
Fe(OH)3胶粒形成就用的是Fe3+水解反应产生的,所以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铁盐混凝剂在溶液中生产Fe(OH)3胶粒,其表面带正电荷。在溶液pH=5~ 9之间溶液中主要存在微粒为H3AsO3和,由于Fe(OH)3胶粒表面带正电荷,可以吸附负电荷,随着溶液中pH的增大而增大,含量多,吸附效果好,此外,pH升高有利于水解,促进Fe(OH)3的生成,Fe(OH)3的含量高,吸收效果更好。
18. MnO2是重要化工原料,由软锰矿制备MnO2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软锰矿 MnO2
资料:①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主要杂质有Al2O3和SiO2。
②金属离子沉淀的pH(25℃)
Fe3+
Al3+
Mn2+
Fe2+
开始沉淀时
1.5
3.4
5.8
6.3
完全沉淀时
2.8
4.7
7.8
8.3
③该工艺条件下,MnO2与H2SO4不反应。
(1)溶出
①溶出前,软锰矿需研磨。目的是_______。
②溶出时,Fe的氧化过程及得到Mn2+的主要途径如图所示。
i.II是从软锰矿中溶出Mn2+的主要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ii.若Fe2+全部来自于反应Fe+2H+=Fe2++H2↑,完全溶出Mn2+所需Fe与MnO2的物质的量比值为2,而实际比值(0.9)小于2,原因是_______。
(2)纯化
已知:MnO2的氧化性与溶液pH有关。纯化时先加入MnO2,后加入NH3∙H2O,调溶液pH≈5,说明试剂加入顺序及调节pH的原因:_______。
【答案】(1) ①. 增大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②. MnO2+4H++2Fe2+=Mn2++2Fe3++2H2O ③. 二氧化锰能够氧化单质铁为Fe2+
(2)纯化时先加入MnO2,将溶液中的Fe2+氧化;后加入NH3∙H2O,调溶液pH≈5,可以使溶液中的Fe3+、Al3+转化为Fe(OH)3、Al(OH)3沉淀而除去
【解析】
【分析】软锰矿首先进行研磨,可增大固体与硫酸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加入浓硫酸及过量的铁屑,铁屑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亚铁离子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二价锰离子和铁离子,再电解锰离子的纯化液制取二氧化锰。
【小问1详解】
①研磨软锰矿可增大固体与浓硫酸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②i.根据图示可知:II是软锰矿中的MnO2与Fe2+反应产生Mn2+、Fe3+,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可知溶出Mn2+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2+4H++2Fe2+=Mn2++2Fe3++2H2O;
ii.若Fe2+全部来自于反应Fe+2H+=Fe2++H2↑,完全溶出Mn2+所需Fe与MnO2的物质的量比值为2,而实际比值(0.9)小于2,原因是二氧化锰能够氧化单质铁为Fe2+;
【小问2详解】
MnO2的氧化性与溶液pH有关。纯化时先加入MnO2,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然后加入NH3∙H2O,调溶液pH≈5,使溶液中的Fe3+、Al3+转化为Fe(OH)3、Al(OH)3沉淀而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除去。
19. 某小组实验验证“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并测定其平衡常数。
(1)实验验证
实验I:将0.0100 mol/L Ag2SO4溶液与0.0400 mo/L FeSO4溶液(pH=1)等体积混合,产生灰黑色沉淀,溶液呈黄色。
实验II:向少量Ag粉中加入0.0100 mol/L Fe2(SO4)3溶液(pH=1),固体完全溶解。
①取I中沉淀,加入浓硝酸,证实沉淀为Ag。现象是_______。
②II中溶液选用Fe2(SO4)3,不选用Fe(NO3)3的原因是_______。
综合上述实验,证实“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
③小组同学采用电化学装置从平衡移动角度进行验证。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写出操作及现象_______。
(2)测定平衡常数
实验Ⅲ:一定温度下,待实验Ⅰ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取v mL上层清液,用c1 mol/L KSCN标准溶液滴定Ag+,至出现稳定的浅红色时消耗KSCN标准溶液v1 mL。
资料:Ag++SCN-AgSCN↓(白色) K=1012
Fe3++SCN-FeSCN2+(红色) K=102.3
①滴定过程中Fe3+的作用是_______。
②测得平衡常数K=_______。
(3)思考问题
①取实验I的浊液测定c(Ag+),会使所测K值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②不用实验II中清液测定K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灰黑色固体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 防止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氧化Fe2+干扰实验结果 ③. a:铂/石墨电极,b:FeSO4 或Fe2(SO4)3或二者混合溶液,c:AgNO3 溶液;操作和现象:闭合开关 K,Ag电极上固体逐渐溶解,指针向左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与之前的现象相同;或者闭合开关 K,Ag电极上有灰黑色固体析出,指针向右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Ag电极上固体逐渐减少,指针向左偏转
(2) ①. 指示剂 ②.
(3) ①. 偏低 ②. Ag完全反应,无法判断体系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①由于Ag能与浓硝酸发生反应:Ag+2HNO3(浓)=AgNO3+NO2↑+H2O,故当观察到的现象为灰黑色固体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即可证实灰黑色固体是Ag,故答案为:灰黑色固体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由于Fe(NO3)3溶液电离出将与溶液中的H+结合成由强氧化性的HNO3,能氧化Fe2+,而干扰实验,故实验II使用的是Fe2(SO4)3溶液,而不是Fe(NO3)3溶液,故答案为:防止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氧化Fe2+干扰实验结果。
③由装置图可知,利用原电池原理来证明反应Fe2++Ag+Ag+Fe3+为可逆反应,两电极反应为:Fe2+-e-Fe3+,Ag++e-Ag,故另一个电极必须是与Fe3+不反应的材料,可用石墨或者铂电极,左侧烧杯中电解质溶液必须含有Fe3+或者Fe2+,采用FeSO4或Fe2(SO4)3或二者混合溶液,右侧烧杯中电解质溶液必须含有Ag+,故用AgNO3溶液,组装好仪器后,加入电解质溶液,闭合开关 K,装置产生电流,电流从哪边流入,指针则向哪个方向偏转,根据b中所加试剂的不同,电流方向可能不同,因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Ag电极逐渐溶解,指针向左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说明此时反应达到平衡,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与之前的现象相同,表明平衡发生了移动;另一种现象为:Ag电极上有灰黑色固体析出,指针向右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说明此时反应达到平衡,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Ag电极上固体逐渐减少,指针向左偏转,表明平衡发生了移动,故答案为:a:铂/石墨电极,b:FeSO4或Fe2(SO4)3或二者混合溶液,c:AgNO3溶液;操作和现象:闭合开关 K,Ag电极上固体逐渐溶解,指针向左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与之前的现象相同;或者闭合开关 K,Ag电极上有灰黑色固体析出,指针向右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左侧烧杯中加入滴加较浓的Fe2(SO4)3溶液,Ag电极上固体逐渐减少,指针向左偏转。
【小问2详解】
①Fe3+与SCN-反应生成红色FeSCN2+,因Ag+与SCN-反应相较于Fe3+与SCN-反应更加容易及彻底,当溶液变为稳定浅红色,说明溶液中的Ag+恰好完全滴定,且溶液中Fe3+浓度不变,说明上述反应答案平衡,故溶液中Fe3+的作用是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故答案为:指示剂。
②取I中所得上清液vmL。用c1mol/L的KSCN溶液滴定,至溶液变为稳定浅红色时,消耗v1mL,已知:Ag++SCN-AgSCN,K=1012,说明反应几乎进行完全,故有I中上层清液中Ag+的浓度为:c(Ag+)=mol/L,根据平衡三段式进行计算如下:,故反应的平衡常数K== ,故答案为:指示剂;。
【小问3详解】
①若取实验I所得浊液测定Ag+浓度,则浊液中还有Ag,因存在平衡Fe2++Ag+Ag+Fe3+,且随着反应Ag++SCN-AgSCN,使得上述平衡逆向移动,则测得平衡体系中的c(Ag+)偏大,即偏大,故所得到的K= 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②由于实验II中Ag完全溶解,故无法判断体系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因而不用实验II所得溶液进行测定并计算K,故答案为:Ag完全反应,无法判断体系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8左右均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ml/,4L的质量为______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