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学生齐背四首诗歌,教师做简单点评。
2.学生默写四首诗歌,然后翻开课文与原文对照,检查有无错误。
3.指名解释诗歌中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师点评后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诗题为“观沧海”,全诗围绕“观”字展开,那么诗人“观”到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所“观”的实景吗?
⑶诗人为什么要虚写大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⑴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⑵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的景物。诗人以丰富又大胆的想象赋予大海吞吐宇宙、包容日月的苍茫博大。这是虚写的内容。
⑶诗人借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2.深入探究
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既然是虚写,那么,这部分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⑶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
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交代的是“观沧海”的具体位置;“以观沧海”交代主要事件。整句用在开头,开启全篇,为“观”展示了背景画面。
⑵不能删去。作者先实写再虚写,由实景转入想象,虚实结合。实景的生动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奇特的想象又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无穷。
⑶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由整体到局部,先把视线投向远方,描写沧海全貌,再把视线拉近,俯瞰脚下,细致描绘山岛草木,这样由远及近的写法符合“观”的客观规律。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景物有千般万种,诗人为什么在第一句诗中只写到了“杨花”和“子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⑵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明月”呢?他的“愁心”又是指什么?
明确:
⑴“杨花”和“子规”都是有代表性的景物。“杨花”即柳絮,“杨花落尽”点明时令是“暮春”,也暗示友人如同柳絮飞扬,漂浮不定。“子规”即杜鹃鸟,其叫声哀婉凄切。首句是写景,不仅点明时令,还为后面抒发“愁心”的情感渲染了一个悲凉气氛。
⑵“借月寄情”是古人常有的做法。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说,李白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等。面对友人贬职远调,诗人不能亲临宽慰,只有把内心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的愁苦寄托明月。这也是诗人自慰的一种解脱。
2.深入探究
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念友人的情景是怎样的?
⑵为什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
⑴李白站在庭院中,一手拿着酒杯,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长叹,心中默默念叨:友人啊,你现在一切可好?我不能亲临远送,只能把对你的牵挂寄托于明月,愿你一路顺风。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变成自己的替身,借明月送行,奇特丰富又大胆的想象,不逊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境,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
三、课堂训练
1.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2.理解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四、课后作业
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优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优秀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观沧海》,学习《天净沙 秋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第三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学习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预习课文,课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