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周南·芣苢》,朗读感知,画面分析,劳动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声情之美。涵咏咀嚼,体味诗中六个表现劳动变化的动词的含义,想象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欢快的采摘劳动场景。感受诗歌体现的劳动者的苦与乐,体会古代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儒家诗学中,诗的功能有二,一是知识性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指向诗歌的内容;二是义理性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指向诗歌的主旨。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周南”是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内容上——《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手法上——赋:直接铺陈叙述;比:比喻。《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描绘一下《芣苢》这首诗歌展现出来的农事场景。
这首诗歌中采摘芣苢的主体是谁?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妇女还是少女?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应是一群妇女。《诗经》的成书背景。《芣苢》就是对采摘劳动场景的吟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男女劳动分工。当时的人们对芣苢的功能认知。《毛传》:车前子,宜怀任(妊)焉。唱和色彩,一起劳动的一群女性。
2.元人吴师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结合自己描绘的农事场景和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来谈谈你对吴师道对《芣苢》这句评价的认识 ,如何看出这幅劳动场景是欢快的?
芣苢本身的特点采采:茂盛的样子;在全诗中共出现了六次;叠词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的效果。采采荣木,结根于兹。——陶渊明《荣木》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谢灵运《缓歌行》采芣苢的动作过程
据《本草》,芣苢有“强阴益精,令人有子”的功能。捋其穗而得其籽,以做此用。芣苢是一种有穗的植物,要先采摘下来,然后再“捋”其穗。“袺,执衽也。 扱衽曰襭。”——《毛传》“采采既捋,盛之以衽,薄言袺之。采采愈多,扱其衽于带间,薄言撷之。”——明·郝敬《毛诗原解》这六个动词表现了从发现芣苢到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采摘过程。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六个动词的理解来描述一下这首诗中妇女采摘芣苢的画面。
余冠英先生《芣苢》白话译文: 采呀采呀车前子,来采呀来采呀。采呀采呀车前子,这里有啊快来采。采了又采车前子,一片一片摘着采。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系好衣兜满归来。
如果将这首诗歌将变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诗歌的叙事艺术——章句的重复,即复沓手法。在《诗经》中经常表现为重章叠唱。复沓手法的艺术表达效果:特殊的音乐效果,会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带来和谐舒缓的节奏,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正是这种复沓的手法让诗歌的意境变得和谐、纯美,使得诗歌构筑起一种诗意的生命状态,具有和谐维度的审美价值。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芣苢本身的特点采芣苢的动作过程重章复沓的结构可以构成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诗经》民歌的一大特色。
何以见得这幅劳动场景是欢快的?
妇女们采摘芣苢时为什么会那么高兴呢?
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采摘活动是上古先民最为重要的劳动内容之一。在男耕女织的上古农耕时代,采摘是先民获取用来果腹的食物或者治病的药物,用来保暖的衣物,以及用来祭祀的祭品的重要手段。采摘芣苢需要弯腰弓背蹲在地上采摘。《芣苢》描写先民采摘药物,是对生命的一种护佑。 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劳动,再苦再累心也甜。
在这群劳动妇女的欢歌背后,有个人的自得、家室的安稳、国家的太平。 《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能够快乐地参与劳动,创造劳动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之美简与丰,插秧歌,善于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章叠句,补充介绍,初读感知,生活中的插秧过程,劳动本身的滋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