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26.西门豹治邺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820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26.西门豹治邺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820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6 西门豹治邺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6 西门豹治邺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借评价引发思考,阅读史料,比较人物思维,引入“豹神”资料,引发新思考,引入史料,猜测言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第二课时读懂西门豹思维过程的基础上,阅读同主题材料,填写表格,并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晏子、子产的思维过程。
2.比较三篇历史材料,认识在时代背景下三者处理迷信问题的独特性,发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3.创设情境,说清“劝说”的内容及理由,并写成一段话,练习劝说。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晏子、子产的思维过程。
2.认识时代背景下三者处理迷信问题的独特性,发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1.发现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标准。
2.在情境中写成一段话,练习劝说。
教学过程:
一、借评价引发思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门豹治邺》,看到了西门豹解决问题的办法,谁愿意结合学习单说说?
2. 说说你对西门豹的评价。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引入博文,引发思考。
二、阅读史料,比较人物思维。
1.通过阅读史料,比较人物处理问题的方式,寻找答案。
2.请大家轻声读读《晏子谏景公求雨》和《子产不许祭祀龙神》这两篇文章,大致了解内容。
3.先看《晏子谏景公求雨》,边默读边尝试填写表格。
4.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5.自读《子产不许祭祀龙神》,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6.比较表格内容,都是面对迷信问题,说说不同
预设问题:能不能用晏子子产的方式解决西门豹面临的问题?
现在看评价材料,这样说是否合适?
西门豹是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7.梳理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结果看利弊
(2)联系事实知功过
(3)不用现在评过去
三、引入“豹神”资料,引发新思考
1.再看评价。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译文:所以西门豹做邺令,他的名声传遍天下,恩德流传后世,没有停止的时候,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德的大夫吗?
——《史记》
2.引入资料:
3.马县令是怎么解决的?(改衣冠、改名)不能解决问题。
4.创设情境:久旱不雨、百姓饥荒,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又去“豹神庙”求雨祈福,进行祭祀……
遇到这一情况,如果你是县令,你会怎样劝说这些来祭祀的人?自己想想,小组讨论一下。
引导:(1)可以说些什么?摆事实讲道理;批评教育;颁法令禁祭祀;说解决方法;给百姓打气鼓劲……
(2)劝说的目的是什么?既要说服百姓,又要解决问题。
5.自己尝试组合材料,写一段话。
(1)有称呼。比如“各位乡亲父老”。
(2)别对立。不用“你们”,用“咱们”“大家”等。
(3)想情景。想象自己的身份、面对的人物、所处的环境等。
6.汇报展示。
四、引入史料,猜测言行
板书:
晏子谏景公求雨
有一年,齐国土地干旱,老百姓无法播种,眼看着就要错过了播种季节!
齐景公召集群臣说:“我已叫人占卜了,说是河伯作怪,所以我打算向百姓收一点赋税来祭祀河伯。”丞相晏子走上前对他说:“河伯以河水为国,以鱼鳖为百姓,天不下雨,河水就要减少枯竭,河伯的水国就要灭亡,百姓也会灭绝,河伯难道不想下雨吗?求它也没用。”
于是,景公放弃了这次祭祀。又过了三天,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老百姓都及时地把庄稼栽种完了。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晏子春秋》(有删改)
子产不许祭神
公元前523年,郑国发大水。有人说看到都城外洧(wěi)水里有龙争斗,因此很多郑国人都嚷嚷说应该祭祀龙神,请龙离开,以求平安。子产是郑国的上卿(相当于宰相),他知道后说:“我们人争斗,龙是不管的,现在龙相斗,我们能去管吗?我们祭祀请龙离开,可龙是在自己家里斗,它们会走吗?咱们对龙没有要求,龙也无求与我们。”于是就没有举行这次祭祀。
——《左传·昭公十九年》
在中国古代,如何应对旱灾?
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古代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
修建粮仓。周代以后,用仓库每年储存多余的粮食,成为抗旱救灾的重要保障。遇上灾年,既能有粮食吃,又能保证有种子进行来年的播种。
兴修水利也是防旱的重要手段。比如打井取水,开渠引水灌溉以及修建水库(古称陂、塘等)蓄水。
官府救灾。遇到灾年,政府必须要救济灾民,包括开官仓放粮,发放救济物资、减税免税、缓刑、允许农民进山打猎、砍伐、采摘、下水捕鱼、减少礼仪性活动、敬鬼神、除盗贼等。
移民就食。在古代交通运输能力有限、救灾物资无法快速运抵灾区的情况下,政府组织灾民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就食。
保护植被。周代已经认识到在河边种树既可防水患,又可保持水土而防旱灾。
改进农耕技术。汉武帝时,赵过总结了关中地区抗旱生产的经验,发明并推广了“代田法”(如图)。把耕地分成相间的甽(quǎn,田间的小水沟)和垄(lǒng,指乡村田间种植作物的土行,中间以土高高填起来,高于两侧的土地),幼苗长在甽中,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还可以起到耐旱抗风的作用。
改良农作物品种。如唐代前后,耐旱的荞麦也在西北地区得到推广,宋人苏轼诗中也有“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的描写,可见当时荞麦种植之广。
(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去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去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
——《史记》
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
后人为纪念西门豹治邺的功绩,修建了一座西门豹祠。
再后来人们把西门豹祠改称为“豹神庙”,称西门豹为“豹神”,并给塑像穿戴帝王的衣冠。
凡是遇到久旱不雨、百姓饥荒的情况,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就会去“豹神庙”求雨祈福,进行祭祀。
北宋时,邺地有一位马县令,为了破除迷信,命工匠重新塑造西门豹像,改为县令衣帽,祠名也改为“西门大夫庙”。
劝 说
依据结果看利弊
联系事实知功过
不用现在评过去
观 点
历史人物评价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6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6 西门豹治邺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悬念,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感知引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6 西门豹治邺教案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