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第1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第2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共10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周测一、选择题1.图1为公元前3000~2500年我国文化发展形势图。这主要反映了(  )1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南北文化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中原文化吸收周边地区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交融与多元,故选B项;据所学,公元前3000~2500年我国尚未产生国家,排除A项;据所学,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图片可知,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北方,排除D项。2.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记载出处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A禅让制得以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C家天下局面开启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在题干表格内容中述及了启继承了王位(不论他采取了何种方式,禅让抑或是武力),据此我们可以认定的是“家天下”局面的开启,故选C项;按照《战国策》的记载,启是通过武力来夺取王位的,不属于“禅让制”范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密切相关,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宗法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禹并没有遵循禅让制传统传位于益B启最终成为禹的继承者,开启“家天下”C益因为血缘关系失去继承王位资格D《战国策》成书更早,所以记载更可信【答案】B【解析】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说明了启最终成为了禹的继承者,开启了“家天下”,故选B项;从材料《战国策燕策一》中可得知禹并没有遵循禅让制传统的信息,排除A项;《战国策燕策一》中显示益被启夺得了王位,并非血缘关系,排除C项;《战国策》成书更早,但不一定记载更可信,存在作者的主观意向 ,排除D项。4.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劳力那样的宏大气魄,并且西周后期彝铭所载派员聚敛财物的情况绝少见于西周前期和中期。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A血缘政治趋于崩溃                 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信息可知,西周后期,王室势力日益衰微,故选C项;周王室势力衰微,不等同于当时血缘政治趋于崩溃,故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西周并没有确立集权体制,故排除D项。5.西周初期,高爵位诸侯往往被分封在中原地区。东周时,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因扩张受限和周边侵扰,多国衰落;边地诸侯国却因扩张便利往往形成大国。这表明(  )A分封制已不合时宜                 B地缘因素影响政治的发展C中央集权遭到威胁                 D边地诸侯取代高爵位诸侯【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周时期的中原和边地的诸侯国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说明地缘因素影响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分封制已不合时宜与“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形成大国”不符,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边地诸侯国因扩张便利形成大国,而不是取代高爵位诸侯,排除D项。6.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交流使得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融入了华夏族,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形成,故选D项;商周时期民族融合已经开始在边疆地区出现了,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兼并战争只能实现武力上的征服,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内在的心理认同,排除C项。7.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答案】C【解析】据材料“姜戌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可知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和诸侯都学习传统经典,说明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即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故选C项;分封制对姜戌首领并没有影响,无法说明分封制的衰落 ,排除A项;汉武帝时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排除B项;孔子创办私学说明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排除D项。8.下表是古代世界一些大帝国的交通状况,他们发展交通的根本意图在于(  )国家交通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况统一后,修建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波斯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2400多千米的“御道”A便利帝国人口流动                 B调动军队巩固统治C推动丝绸之路开通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罗马、秦和波斯都是集权的帝国,需要便捷交通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统治,故选B项;便利人口流动是发展交通的客观结果,但对于集权国家的皇帝来说第一诉求是稳固统治,排除A项;秦代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三个大帝国的道路都是以首都为中心的,而不是各地方交通便利,可知根本意图不在于让各地方增强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9.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史禄开凿灵渠,并于公元前214年完工通航,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成为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越岭运河。秦始皇修筑灵渠旨在(  )A改善岭南交通  B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岭南发展  D统一岭南地区【答案】D【解析】秦始皇修筑灵渠为解决运输问题,以便统一岭南地区,选D选项;改善岭南交通和促进岭南发展,并非秦始皇的主观目的,排除AC选项;B选项与材料无关。10.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A沿袭着秦朝制度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C引发了七国叛乱                   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答案】B【解析】据材料“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武帝还以诺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可知为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实力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故选B项;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诸侯国,而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属于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并不属于监察措施,排除D项。11.表1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  )1       封诸王之子封功臣高帝3137文帝1410景帝718武帝17875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             B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C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             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汉高祖到汉武帝分封功臣的数量整体上逐渐减少,而分封诸王之子的数量明显大幅增多,说明诸侯王国越分越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D项;分封制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分封诸王之子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诸侯国的封地逐渐缩小,地方诸侯的实力逐渐削弱,难以与中央抗衡,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分封诸王之子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地方诸侯的实力不断遭到削弱,排除C项。12.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婚媾人物出后(皇帝联姻对象)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尚主(公主联姻对象)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宗室婚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答案】C【解析】东晋帝室联姻的目的肯定是为了东晋帝室的统治需要,所以与高门望族的联姻,是为了拉拢当时的士族地主,来巩固东晋的政权和统治,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东晋帝室与高门望族的士族联姻,与相权没有任何关系,排除A项;东晋帝室与高门望族联姻是重视门第的表现,其观念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所以是积极的,而不是保守的观念,排除B项;东晋帝室属于司马家族,与其他姓氏之间的联姻不影响其血统纯净问题,且与统一思想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1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14.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故选A项;南宋时才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以州郡县为主,只是南方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15.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16.《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炀……通济渠”可知,该河道为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7.天下一统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________;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4分) 2)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时代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他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此目标?(4分) 材料二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3)“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  )(2分)A公元前3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晚期C公元前2世纪早期 D.公元前2世纪晚期4)秦始皇在全中国革除的“古人之遗法”,主要包括(  )(双选,4分)A贵族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5)秦始皇创设了哪些“后世之治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积极性?(6分) 材料三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6)“塞外”是指什么地区?“我朝”与秦朝比较,在疆域上有什么显著不同?(6分) 【答案】1)夏、商、周,中原。(4分)2)西周;提倡“仁”,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分)3B2分)4AC4分)5)创设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两级行政机构,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等。(任二,4分)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言之成理,2分)6)长城以北的地区;秦朝疆域仅限于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具体描述也可),而清朝的疆域更为辽阔,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台湾列岛和南海诸岛都纳入了中国版图。(6分)【解析】1)据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结合所学可知,“三代”是指夏、商、周;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即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区的。2)第一小问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即“天下共主”时代存在于西周。第二小问怎样实现,据材料一“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3)据材料二“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选择B项符合题意。4)据材料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可知,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即秦始皇废除贵族世袭制和分封制,故选AC项;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创设的制度,而不是革除的,排除D项。5)第一小问创设,据材料二“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创设了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第二小问积极性,结合所学可从对后世影响、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及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入手,即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第一小问“塞外”,据材料三“塞外之一统,始于元”结合所学得出“塞外”是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三“秦朝形势图”“清朝形势图”可知,秦朝疆域仅限于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具体描述也可),而清朝的疆域更为辽阔,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台湾列岛和南海诸岛都纳入了中国版图。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初建朝廷后不久,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因此“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称其便”。延尉李斯则认为“置诸侯不便”,秦始皇当即予以肯定。他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延尉议是。”——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答案】14分)1)秦朝:郡县制。(2分)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2分)(答对一点即得2分)汉朝:郡国并行制;(2分)原因: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2)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封制不如郡县制对于地方的掌控,体现了秦制之得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加强,巩固地方统治。郡县制是秦朝官僚政治结束贵族政治的标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掌控,稳固了统治。(6分)【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来加强其统治,据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朝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原因,就秦国而言,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知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就汉初而言,据材料二中“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题干内容要求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其本质含义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作答出“郡县制”相比“分封制”,有何进步意义。据材料二“然而(汉初)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可以做出如下解释: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封制不如郡县制对于地方的掌控,体现了秦制之得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加强,巩固地方统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秦朝官僚政治结束贵族政治的标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掌控,稳固了统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二7“一带一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及时代意义。(6分) 【答案】10分)1)方面:经贸往来、技术交流、物种交换、宗教传播(思想或文化交流)。(4分,11分)2)依据: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分)意义: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可得,经贸往来;由材料一中的“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可得,技术交流;由材料一“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可得,物种交换;由材料一中的“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可得,宗教传播(思想或文化交流)。2)第一小问依据,结合所学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可知,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以此为依据,我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第二小问意义,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而言,这是中国提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秉承古丝绸之路的和平交流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