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命题人:王文武本试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初统治者把商代的“人神之礼”改造为“人际之礼”,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理论,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出了合理的解释。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者对国家兴衰原因认识深化 B.王权必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秩序 C.君主权威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 D.儒家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标杆2.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规范行为 C.以法治国 D.监督民众3.在郡县制下,县是郡的下级,重大事务需要向郡里汇报,接受郡的管辖;而郡又向中央汇报,接受中央的管理。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完善中央行政体制 C.维护中央权威 D.消除地方割据4.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5.秦朝,尚书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 ) A.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 B.奠定了三省六部的基础 C.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D.开创了贤臣政治的先河6.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7.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这反映了( )A.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 B.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C.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D.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8.读图1:图1可用于说明,当时( )A.农业技术高度发展 B.华夏认同观念加强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9.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江南士族,至今八九世,不识农耕,全靠俸禄:贵族子弟能把车坐稳的就可以当著作郎,能写两句问候语的就可以当秘书郎。这些子弟出入无不熏衣敷面,傅粉施朱,望若神仙。这( )A.意在批判南朝选官制度 B.展现了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C.揭露了士族的腐化衰落 D.注重传承世家大族家教家风10.南北朝时期,弥勒形象与其他传入中土的诸佛、菩萨相差无几,光照寰宇、端庄肃穆;到了唐末五代,则变为身矮腹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当时( )A.民众心理更趋乐观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C.政府力倡弥勒信仰 D.佛教信仰的本土化 11.考古工作者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掘出115件绳纹砖,都有统一的背饰纹绳,其中遗址出土的34件砖和46件比较完整的无釉板瓦都印有文字,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烧制年代、地名和窑名等。这表明唐朝政府( )A.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的监管 B.关注城市建设标准化问题 C.注重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D.实现了工匠管理的制度化12.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13.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14.下表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现象一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现象二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现象三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现象四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据表可知,唐代(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C.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15.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 )A.藩镇割据 B.守内虚外 C.崇文抑武 D.无为而治16.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和章程。这表明宋代 A.皇帝的专制权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C.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漠 D.具有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制度创新】(12分)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6分) 18.【民族交融】(16分)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并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10分) 19.【谏议制度】(12分) 材料一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匦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匪”,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据刘松柏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6分) 20.【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12分) 材料时间(朝代)事件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490—499年(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604—618年(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780年(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实行崇文抑武政策927—947年(辽大宗时期)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1069年(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