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1.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 D. 得出结论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 下列实验或事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如图甲,敲击衣架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 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C. 如图丙,城市行道树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如图丁,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4. 分析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能发出频率为30 Hz的声音
B. 海豚发出声音的响度比人的大
C. 人发出所有的声音,海豚不能全部听到
D. 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只要响度足够大,海豚就能听到
5. 小明在学习物理知识后列举了以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江阴地区冬天气温可达−2℃ B. 人的正常体温为39.5℃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30℃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6. 2022年北京冬奥会把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下列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 “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放出热量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如图,再慢慢晾干变硬,送给小朋友。关于制作“糖画”的全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B. 糖的温度一直在增加
C. 糖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 D. 糖的温度一直在降低
8. 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B. 易拉罐中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降低
C. 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9.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中,恰当的是( )
①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②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③垃圾可以扔到河里由水流带走;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农业灌溉引用工业废水。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② D. ②④
10. 小安通过学习生物学发现,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小聪通过学习物理学发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她们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 红光 B. 黄光 C. 绿光 D. 紫光
11.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 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并吸收热量
C. 使气体液化只能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
D. 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的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12. 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放置一张白色纸板,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则白色纸板上各区域所呈现的颜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区域Ⅰ为红色 B. 区域Ⅱ为黄色 C. 区域Ⅱ为黑色 D. 区域Ⅲ为绿色
13.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小男孩在国旗传递环节中用小号吹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全场,小号声是由空气柱的______产生的,观众能听到是小号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______处控制噪声。
14. 如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______(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15. 2022年春晚,由易烊千玺、邓超、李宇春深情演绎了歌曲《时代感》,李宇春唱高音部分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高,听众感觉到歌声的强弱程度叫做声音的______,歌唱时音阶中的Do、Re、Mi、Fa、Sol、La、Si,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选填“振幅”或“频率”)有关。
16. 《西游记》中“夺宝莲花洞”一集中,唐僧派猪八戒探路,猪八戒却偷懒睡大觉,孙悟空变成苍蝇吵醒了他。有趣的是,孙悟空为什么不变成蝴蝶去吵醒猪八戒呢?原来一只蝴蝶10s内振翅60次,它振翅的频率为______ Hz,人类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17. 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很多智能手机上都下载有“抖音”App,它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______(选填“高”或“低”),声波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 江阴市虹桥北路路边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噪声监测仪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降低噪声。
19.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超声波声呐______(填“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
20.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后,舱体面目全非,有一面就像彻底烧焦了一样,如图所示,数据显示返回过程舱外温度达2000℃以上,为何舱内航天员依旧能“感觉良好”?这是因为防热材料在高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时,防热材料受热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过程可以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部分热量,剩余的热量可以通过隔热层阻挡住,最终传递到舱内的热量会大大减少,舱内还有温度调节系统进行降温,从而保证舱内温度始终在25℃左右。
21. 小明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了冻豆腐,冻豆腐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里面的水经历了先______后______的物态变化过程。他还发现很多冰箱内都有霜形成,如果把食物放进冰箱时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这样做,冰箱应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22. 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湿度计(绝对湿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1)百叶箱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
(2)百叶箱中的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规律制成的。
(3)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______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______(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相似。
23.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汽会______。
24.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______。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上衣呈______色,裙子呈______色。
25.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
(1)如图,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小明同学进入学校时,测温枪显示的温度为97.7∘F,小明同学发现其显示温度数值和常见显示数值不同,询问物理老师知道,这是以华氏温标为单位的温度值。如表给出的是华氏温标和我们常用的摄氏温标的一些温度对应值。若小明在进入学校前测量体温时恰好为97.7∘F,则他的实际体温为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进入学校。
摄氏温标/℃
0
5
10
15
20
25
华氏温标/∘F
32
41
50
59
68
77
26. 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有一只正在发声的电子钟。
(1)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逐渐______,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这时听到的铃声响度又会逐渐______。
(2)实际实验中,不管怎么抽气,我们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能否根据这个现象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______。
(3)你觉得如何改进该实验,可以更好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写出一种改进方案:______。
27. 冬天,太阳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说明光具有______;将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如图,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①②③,其中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是______(①/②/③,下同)、能识别人民币真伪的区域是______,若在白屏上蒙上一张蓝色纸,纸上______(能/不能)看到七色光带。
28. 小明和小华各自选用装置完成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观察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操作的错误是:______,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______。
(2)调整好器材,小明和小华各自从如图乙、丙所示两套装置中选取一套进行实验,用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当水温为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几分钟为止,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像。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他们还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______。
(3)a为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图像,分析可知她是选用______图中装置做的实验,由小明所绘制的b图像可知,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______(选填“低于”或“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
29. 小明和小红在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1)他们首先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较______(选填“大”或“小”)颗粒的冰装入试管,组装好器材后,他们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给冰加热,对于温水的量的要求应该______,用温水给冰加热的好处是______(填一条)。
(2)他们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冰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
−4
−2
−1
0
0
0
0
1
2
3
①依据数据在图乙中画出冰的熔化图像;
②第2min时,冰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③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3)他们将试管中的冰换成碾碎的烛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研究烛蜡的熔化特点,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烛蜡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烛蜡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小明还想利用该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海波的熔化和沸腾现象,他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在标准气压下沸点为100℃的海波后,继续用酒精灯加热,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试管中海波的沸腾现象。
30. 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红和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取干冰并做了些有趣的探究。
(1)如图甲所示,她们将一个棉布袋套在干冰灭火器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出现了干冰,在此过程中,她们观察到装有干冰的棉布袋外侧有一层“白霜”,那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布袋下方还有缥缈的白雾,如图乙所示,雾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丙所示,她们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体积和温度相等的食用油和温水。
①她们先将干冰放入油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油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干冰完全消失后,烧杯中油的体积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干冰在油中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用手触摸杯底,感觉到很凉,说明______。
②接下来,她们将干冰放入温水中,干冰沉底后,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杯子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小红认为杯子中的水正在沸腾,小华则认为要进行判断,给你一只温度计,请你说明判断方法:______。水面上方的大量白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你给出合理的猜想:______。
③请根据实验中干冰呈现的特性,提出一种在生活中合理使用干冰的方案______。
31. 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______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初温相同;
(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21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
33
…
20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______℃;由此实验数据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______;
(3)小明与小芳是采用了“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的,你还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4)根据表格水温下降的规律可知: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______。
A.46℃
B.43℃
C.39℃
D.36℃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对于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影响因素,小明认为可能与颜色有关,是对影响因素的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记住有关的探究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
2.【答案】B
【解析】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3.【答案】C
【解析】解:A、如图甲可知,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A正确;
B、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时会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会改变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即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故B正确;
C、城市行道树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超声波将眼镜上的灰尘清洗掉,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C。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3)减弱噪声可以通过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传播、音调与频率、减弱噪声的途径和声音的利用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解:A、人能发出的最低频率为85Hz的声音,故A错误。
B、海豚发出声音的频率比人的大,故B错误。
C、人的发声频率为85∼1100Hz,海豚的听觉范围为150∼150000Hz,故人发出所有的声音,海豚不能全部听到,故C正确。
D、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海豚听觉范围为150∼150000Hz,故海豚听不到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表中信息,人的发声频率为85∼1100Hz,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海豚的发声频率为7000∼120000Hz,听觉范围为150∼150000Hz。
本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5.【答案】A
【解析】解:A、江阴地区冬天气温可达−2℃,故A正确;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8℃,故B错误;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40℃,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A。
A、江阴地区冬天气温可达−2℃;
B、人体正常的体温是(口测法)36.3℃∼37.2℃,测腋温正常为36℃∼37℃;
C、洗澡水的温度应略高于人的正常体温;
D、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查了温度、声音的传播等知识点,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目。
6.【答案】D
【解析】解: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答案】A
【解析】解:先让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再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凝固放热,糖是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糖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本题综合考查了熔化和凝固、非晶体凝固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常规考查。
8.【答案】D
【解析】解:A.冰中加盐形成了混合物,降低了冰的熔点,故A错误;
B.冰是晶体,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B错误;
C.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加盐后,混合物的熔点降低,水蒸气遇到温度更低的罐底会凝华为小冰晶;如果不加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水蒸气遇到罐底会液化为小水珠而不是白霜,故D正确;
故选:D。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答案】C
【解析】解:①工业废水如果能够达标排放,这样就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②家庭如果都能够利用节水器具,这样会减少对水的利用量,节约用水,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③垃圾扔到河里,会污染河水,做法不妥,不符合题意;
④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会破坏地质结构,做法不妥,不符合题意;
⑤工业或生活废水对环境有很强的污染性,如果直接用来农业灌溉,会造成对庄稼污染和破坏,做法不妥,不符合题意。
因此恰当做法是①②。
故选:C。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所以要合理利用。
本题考查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节约部分水资源的方法了解和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0.【答案】C
【解析】解: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故选C.
根据以下知识答题: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
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用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色光,学以致用,有意义.
11.【答案】B
【解析】解:A、云的形成既有液化现象,也有凝华现象,都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B正确;
C、使气体液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水的总量虽然不变,但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约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要明确雨的形成,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水蒸气再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的过程中属于液化或凝华过程,云是由液化或凝华形成的,当小冰晶遇热熔化后,变成小液滴,这一过程吸热。同时结合对液化方法和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可做出判断。
本题目考查了雨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掌握液化的两种方法,并且要建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12.【答案】B
【解析】解: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甲是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只能让太阳光中的红光通过,所以区域Ⅰ为红色,故A正确;
乙是绿色透明玻璃片,乙只能让太阳光中的绿光通过,所以区域Ⅲ为绿色,故D正确;
区域Ⅱ上方是透明红玻璃片和透明绿玻璃片重叠的部分,不能让任何色光通过,所以区域Ⅱ为黑色,故B错误,C正确。
故选:B。
透明物体只让和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其它色光都被物体吸收。
本题的关键:透明物体只让和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
13.【答案】振动 气体(或空气)声源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小号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观众能听到是小号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的,即说明气体(或空气)可以传声,
禁止车辆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气体(或空气);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减弱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
14.【答案】空气柱;C。
【解析】
【分析】
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试管中的空气;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特性,属于基础题。
【解答】
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故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C。
故答案为:空气柱;C。
15.【答案】音调 响度 频率
【解析】解:李宇春唱高音部分的“高”是指声带振动的快,频率大,声音的音调高,听众感觉到歌声的强弱程度叫做声音的响度;
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频率。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属于一道声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16.【答案】6 不能
【解析】解:蝴蝶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60次,振翅的频率f=60次10s=6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6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6;不能。
(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6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本题考查了频率的计算、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属于基础题。
17.【答案】音色 高 不变
【解析】解: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发声物体,智能手机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工作的;
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表示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3倍,则频率变为原来的3倍,所以频率变高,音调变高;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所以声波传播速度不变。
故答案为:音色;高;不变。
(1)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发声物体;
(2)频率由波源决定,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3倍;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声速,属于基础题。
18.【答案】分贝(dB)不能
【解析】解: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故答案为:分贝(dB);不能。
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噪声监测仪的作用、特点、声音强度的单位的了解,属声学基础题。
19.【答案】30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12×4s=2s;
根据v=st可知,该处的海深为:s=vt=1500m/s×2s=3000m;
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不能用超声波声呐测太空的距离。
故答案为:3000;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该处的海深;真空不能传声,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回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及声音的传播条件,弄清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升华 吸收
【解析】解:返回舱返回时与空气摩擦使其表面产生高温,其外表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时,防热材料升华会吸收大部分热量,剩余的热量可以通过隔热层阻挡住,所以最终传递到舱内的热量会大大减少。
故答案为:升华;吸收。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答案】凝固 熔化 不容易
【解析】解:豆腐有很多水分,放入冰箱水受冷就会凝固,水凝固时体积要变大;拿出来,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体积减小,所以冻豆腐上有很多小孔;
把食物放进冰箱冷冻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防止了食物中水分的蒸发,冰箱中水蒸气减少,即冰箱内不容易凝华产生霜。
故答案为:凝固;熔化;不容易。
首先要弄清豆腐产生“小孔”的原因,再根据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判断;冰箱的冷冻室内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本题以冰箱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凝固、熔化以及凝华现象,考查的知识较全面。
22.【答案】反射 热胀冷缩 低 体温计
【解析】解:(1)百叶箱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反射太阳光;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后就无法再使用,因此温度计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低于被测温度,所以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应和体温计的结构相似,这样能自动记录下气温最高点温度。
故答案为:(1)反射;(2)热胀冷缩;(3)低;体温计。
(1)黑色会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白色会反射所有的光;
(2)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后就无法再使用;体温计的结构能自动记录下最高点温度。
此题考查了温度计原理、光的反射、凝固点的概念等知识点。
23.【答案】升华 熔化 凝华
【解析】【试题解析】
解:
左图中,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
右图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汽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
判断物态变化,首先确定原来的状态,然后确定最后的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同时注意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此题考查了升华、熔化、凝华的概念以及熔化的条件,属于物态变化基本题型。
24.【答案】蓝 红 黑
【解析】解: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上身穿白色上衣,白色上衣能反射所有光色,红光照射时,反射红光,所有看到的演员的上身的衣服是红色;下面穿蓝色裙子,蓝色的裙子只能反射蓝光,用红光照射时,红光被吸收,所以看到的黑色。
故答案为:蓝;红;黑。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白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而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本题考查了色光的三原色以及物体颜色的决定,难度不大。
25.【答案】红外线 汽化 36.5能
【解析】解:(1)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汽化;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摄氏温度0℃对应华氏温度32∘F,华氏温度每升高9∘F,摄氏温度升高5℃,因此华氏温度97.7∘F对应的摄氏温度为:
(97.7∘F−32∘F)÷9∘F×5℃=36.5℃;
所以小明能进入学校。
故答案为:(1)红外线;汽化;
(2)36.5;能。
(1)测温枪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据表中数据可知,华氏温度每升高9∘F,摄氏温度升高5℃,据此可列式计算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温度;测出小明体温若正常,就可回校。
此题考查了红外线、汽化、摄氏温度等知识点,题型较新颖。
26.【答案】变小 变大 不能 固体能够传声 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内
【解析】解:(1)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越少,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越小;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增加,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变大;
(2)因为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所以不能仅凭我们在实验中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就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可以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内,减弱声音经固体的传播。
故答案为:(1)变小;变大;
(2)不能;固体能够传声;
(3)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内。
(1)空气密度大时比空气稀薄时传声效果好;
(2)除了空气,液体、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3)方案能减弱经固体传播的声音即可。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稍有难度。
27.【答案】能量 色散 ① ③ 不能
【解析】解:太阳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说明光具有能量;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
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红外线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即在①区域;
紫光之外是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可以识别钱币,即在③区域。
如果在白屏上贴一张蓝纸,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蓝光的地方出现一条蓝色光带,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会出现彩色光带。
故答案为:能量;色散; ①;③;不能。
(1)光具有能量;
(2)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可以将物体的温度提升;
(4)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
(5)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本题考查光的色散现象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用途,难度不大。
28.【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秒表 不变 水蒸气 水能继续从烧杯、石棉网吸热 丙 低于 A
【解析】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在实验中,还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需要温度计外,还需秒表;
(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由于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撤去酒精灯后,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一段时间;
(3)由图知,a图象说明水的沸点高于100℃,水面上方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是因为加盖引起的,她是选用丙图中装置做的实验;
由b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低于100℃,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4)小华加水前水已经沸腾,所以水的温度不变。当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时,水的温度瞬间降低,然后吸收热量逐渐升高,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故选A。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秒表;(2)不变;水蒸气;水能继续从烧杯、石棉网吸热;(3)丙;低于;(4)A。
(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探究水的沸腾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的仪器;
(2)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能够不断吸热;
(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4)小华加水前水已经沸腾,所以水的温度不变。当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时,水的温度瞬间降低,然后吸收热量逐渐升高,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
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测量仪器的选取和使用、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这些都是该实验的重点,应熟练掌握。
29.【答案】小 没过冰块上方 冰块熔化缓慢,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和记录数据 固液共存 不变 吸热 非晶体 不能
【解析】解:(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减小误差,效果更好些,他们需要去找一些颗粒较小的纯冰;组装好器材后,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给冰加热,温水的量应该没过冰块上方,用温水给冰加热的好处是冰块熔化缓慢,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和记录数据;
(2)①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
②由表格可知1.5min到3min时,冰在熔化,第2min时,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③由图象知,冰达到熔点后熔化,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由图丙可知,烛蜡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4)烧杯中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与试管中的海波沸点相同,没有温度差,当海波温度达到100℃后无法从水中吸热;故海波不能沸腾;
答案为:(1)小;没过冰块上方;冰块熔化缓慢,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和记录数据;(2)①;
②固液共存;③不变;吸热;(3)非晶体;(4)不能。
(1)等质量的碎冰颗粒与大冰颗粒相比,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做固体熔化实验时,应该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受热均匀,烧杯内的水量刚刚没过冰块为宜,用温水能使冰的熔化变缓,便于观察和记录温度;
(2)①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②冰是晶体,结合图象可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由图象知,冰达到熔点后熔化,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冰是晶体,烛蜡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此题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考查了学生对水浴法的应用及理解,同时考查了熔化图象的画法及晶体熔化时的特点。
30.【答案】凝华 液化 升华 升华吸热 测量水的温度,如果温度达到沸点且保持不变,说明水杯中的水在沸腾,如果温度较低,且还在不断降低,则说明不是杯中的水在沸腾。 水面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液化成为小水滴 作为食品制冷剂
【解析】解:(1)棉布袋外侧有一层“白霜”,是因为干冰灭火器中的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导致棉布袋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同时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2)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所以用手触摸杯底,感觉到很凉;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要证明水杯中的水是否在沸腾,可以测量水的温度,如果温度达到沸点且保持不变,说明水杯中的水在沸腾,如果温度较低,且还在不断降低,则说明不是杯中的水在沸腾;干冰在水中升华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水温明显降低,水面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白雾”;实验中发现干冰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可以作为食品制冷剂。
故答案为:(1)凝华;液化;
(2)①升华;升华吸热;②测量水的温度,如果温度达到沸点且保持不变,说明水杯中的水在沸腾,如果温度较低,且还在不断降低,则说明不是杯中的水在沸腾;水面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为小水滴;③作为食品制冷剂。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干冰易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实验结论的总结能力,熟悉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基础。
31.【答案】厚度 20 泡沫塑料 两瓶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B
【解析】解:(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初温相同;
(2)表中数据所示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20℃,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经过40分钟,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温度从90℃降到57℃,降低了33℃;而棉絮包的烧瓶水从90℃降到33℃,降了57℃,由此可见,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好;
(3)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Δt知,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还可以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4)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结合第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55℃和33℃,20min内共降低22℃,所以第30min时,按平均来算的话温度应降低11℃,但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得出降低的温度应稍高于11℃,即选项B合适。
故选:B。
故答案为:(1)厚度;(2)20;泡沫塑料;(3)两瓶水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4)B。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
(2)水要和外界发生热传递,直到最后和室内的温度相同以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0到40min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的变化量;保温性能的好坏主要是看包在泡沫塑料和棉絮中哪个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慢,示数变化慢的保温性能好;
(3)可采用另一种控制变量的方法。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保温性能就好;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水的温度变化关系,根据水的温度变化关系分析答题。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实验的应用,是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物理九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物理九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根据图象,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体中一定属于光源的是,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长泾片中考物理适应性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片、长泾片中考物理适应性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