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B,58cm、17,5m左右,【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AD,【答案】A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1. 如图所示,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测更接近实际的是( )
A. 1.5m B. 2.5m C. 4.5m D. 5.5m
2. 科学量是科学中量度物体属性或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量。下列科学量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是( )
A. 长度 B. 功率 C. 速度 D. 时间
3. 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校车驾驶员 B. 沿途的路灯
C. 路旁的树木 D. 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4.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 教室周围植树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 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 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5. 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会大汗淋漓,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A. 熔化吸热 B. 蒸发吸热 C. 液化放热 D. 凝固放热
6. 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 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 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 飞机在高空飞行
7. 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很简单,不必注意操作的安全 B. 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路程
C. 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 D. 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
8. 2022年3月23日,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下列关于天宫课堂上声现象知识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王亚平讲话音调高是由于她声音的频率高
B. 太空授课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回地球
C. 宇航员讲课时发出的声音在100dB以上
D. 分辨翟志刚和叶光富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9. 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纷纷暮雪下辕门”——“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10. 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2s末物体乙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C. 前2s内,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在向西运动
D. 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1.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纸屑也跟着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______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
12. 如图所示,是横跨中朝两国边境的鸭绿江大桥,此桥全长约946.2______(填单位);以江面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墩是______的;一辆汽车通过此桥用时38s,则该汽车速度为______m/s。
13. 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4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该铅笔的长度是______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14. 早在公元前1650年,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用石杓舀出液态铜倒入陶范中冷却成固态,如图所示。液态铜倒入陶范冷却成青铜器是______现象,工匠把刚用过的石杓放入水中会出现“白气”,这是______现象(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两个过程都需要______热。
15.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______,所测量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若污渍遮挡了刻度尺上的部分刻度,会影响测量物体长度吗?答:______。
(2)通过观察图乙中的两个温度计,______图是体温计(选填“A”或“B”),体温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直管内的水银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B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16. 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观察两板变干的快慢。小明探究的问是: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是否有关。
17. 如图所示,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右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液体是______。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煤油
150℃
18. 汽车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途中司机按一下喇叭,2s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______ m,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______ m。(声音的速度为340m/s)
19. 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可判断: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的响度相同。
20. 假期,小明一家人打算到大连游玩,他们决定从东港北站坐动车到大连。小明家距离东港北站12km,驾车平均速度为40km/h。车站为了安全起见,在发车前10分钟停止检票上车。下表是他在12306网站上找到的动车时刻表。请回答:
(1)东港北到大连站的铁路距离约为240km,求D7742次动车的平均速度。和速度为30m/s的小轿车相比,谁更快?
(2)如果他们早上6:35从家出发,为了更早到达大连,他们应该在网上订哪一列车次?
车次
出发站
出发时间
到达站
到达时间
D7718
东港北
07:00
大连
9:36
D7742
东港北
08:07
大连
10:31
D7734
东港北
10:02
大连
11:55
D7712
东港北
12:13
大连
14:30
21. 在学习“声现象”一单元时,老师领着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了____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可以推理:______。
(3)如图丙所示,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______。
22.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酒精灯要用______焰(选填“内”或“外”)加热。为使冰块均匀受热,应选用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进行实验。
(2)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既可以使其受热______,又可以使冰的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数据。
(3)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持续了______min,第8min,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______;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3. 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明和小华完成了两个小制作,如图所示。
(1)甲图中,他们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
②用“土电话”时,小华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小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
(2)乙图是他们自制的土吉它。他们想研究吉它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所选用的琴弦的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均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从“a”“b”“c”或“d”中选两个)。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的关系。
③实验探究中他们所用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
24. 按照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1)在组装器材时,要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在水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第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
(3)当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______散发到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说明水正在沸腾。实验记录的全部数据见下表,则水的沸点是______℃。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3
98
100
102
102
102
(4)为验证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
(5)图丙是A、B两个实验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两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5. 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______s;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c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选填“慢”或“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5)聪明的小明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他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_(用v、v1表示)。
(6)小明妹妹所在的幼儿园将要举办“亲子滑草”比赛,比赛须知如表格所示。如何赢得比赛呢?小明邀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专题项目研究,并制定参赛方案。
比赛须知
1.提供同样的双人滑草板。
2.任选一家庭成员与孩子参赛。
3.可任选一草坡,草坡高度一样,坡度不同。
4.到达坡低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成长幼儿园感谢您的参与!
①通过对“比赛须知”的分析可知,要取得胜利,关键是从草坡上滑到坡底所用时间要短。同学们提出两个观点:
A、体重越大,用时越短;
B、斜坡越陡,用时越短。
②针对以上两个观点,大家讨论实验器材:需用木块和木板搭建斜面来模拟草坡,还需要一个木块当下滑的物体,用大块橡皮泥改变物重,联想到测速度实验,同学们觉得还需要一个金属片做挡板,用挡板的目的是______。
③请你从上述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步骤,并陈述你对参赛方案的建议。
答案一:选择“斜坡越陡,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参赛建议:______。
答案二:选择“体重越大,用时越短”的观点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参赛建议: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返回舱的高度略大于成年人的身高且小于2个成年人的身高,所以在2.5m左右。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答案】C
【解析】解: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纯比较长度或时间是不能说明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不能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故C正确。
故选:C。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据此来分析选项进行选择。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理解速度的含义是解答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没有位置变化,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CD、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该题以校车为载体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答案】C
【解析】解:
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机场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解: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故B正确。
故选:B。
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C
【解析】解:旗鱼的速度可达100km/h=100×13.6m/s≈27.8m/s;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的速度约为10m/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不超过120km/h,可以达到100km/h,故C符合题意;
D、飞机在高空飞行的速度可达1000km/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时,首先进行单位换算,统一单位之后,进行比较;
(2)速度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本题的关键是进行单位的换算,记住换算关系,细心计算后比较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C
【解析】解:A、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位置比较高,要注意操作安全,故A错误;
B、三楼大概有10米,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不太符合要求,应用10米的卷尺测量,故B错误;
C、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故C正确;
D、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由于楼层较高,操作要注意安全,选用恰当的测量工具,最终测量的为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的实验的设计、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属于实验题。
8.【答案】AD
【解析】解:A、王亚平讲话的音调高是由于王亚平讲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故A正确;
B、声波不能在真空传播,太空授课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错误;
C、宇航员讲课时发出的声音在70dB左右,故C错误;
D、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分辨翟志刚和叶光富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D正确。
故选:AD。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老师讲课一般在65∼75dB,据此解答;
(4)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本题借助“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一历史事件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科技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9.【答案】AC
【解析】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正确;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C。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答案】CD
【解析】解: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第2s末,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4s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v=st=8m4s=2m/s;乙的速度为v′=st′=8m2s=4m/s,
甲乙都向东匀速运动,v′>v,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5运动,故C正确;
D、由图知:前4s内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都是8m,时间都是4 s,所以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CD。
此图像为s−t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比较甲乙的运动速度和通过的距离。
此题考查了s−t图像的分析和平均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特点确定物体运动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步。
11.【答案】振动 响度 信息
【解析】解: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纸屑也跟着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响度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信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音的传播等知识,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12.【答案】m 运动 24.9
【解析】解:(1)根据生活经验和题目中所给的数字可知此桥约946.2m;
(2)桥墩相对于江面航行的船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江面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墩是运动的;
(3)汽车通过此桥行驶的路程s=946.2m,
则汽车的速度为:v=st=946.2m38s=24.9m/s。
故答案为:m;运动;24.9。
(1)根据生活经验和题目中所给的数字解答;
(2)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时,该物体就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3)已知汽车通过此桥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对长度单位以及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3.【答案】17.571mm
【解析】解:(1)将四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就是记录结果:17.58cm+17.57cm+17.56cm+17.57cm4=17.57cm;
(2)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所以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故答案为:17.57cm;1mm。
(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为了减少误差,可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但是不管对同一物体测量多少次,准确值是不会变的,改变的是估计值,在取平均值时,要去掉错误的测量结果;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故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注意取平均值时,若除不尽,保留的小数要与测量值小数位数相同。
14.【答案】凝固 液化 放
【解析】解:液态铜倒入陶范冷却成青铜器,是液态的铜凝固为固态,凝固放热;
工匠把刚用过的石杓放入水中会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凝固;液化;放。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情况,属于一道基础题。
15.【答案】1mm3.00不会 A 热胀冷缩 不能 −4
【解析】解:(1)图1所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5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50cm,物体长度为6.50cm−3.50cm=3.00cm;
若污渍遮挡了刻度尺上的部分刻度,我们可以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所以不会影响测量物体长度;
(2)根据体温计的量程范围可以判断A图是体温计;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体温计内有特殊构造,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由B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根据图分析示数是零下,据此B图温度计示数是4×(−1℃)=−4℃。
故答案为:(1)1mm;3.00;不会;(2)A;热胀冷缩;不能;−4。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若污渍遮挡了刻度尺上的部分刻度,我们可以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
(2)根据体温计的量程范围可以判断;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体温计内有特殊构造,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液柱到达的位置,可读取温度值;B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根据图分析示数是零下,据此读数。
本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以及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读数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6.【答案】温度
【解析】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另一块不加热,说明改变了水的温度,而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的空气流速一定,因此是探究的是水蒸发快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等,我们也可以猜想其与液体的种类等有关。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探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酒精
【解析】解: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甲容器装的是水,故达到水的沸点以后,甲容器的温度到达100℃以后,温度不再上升,而乙容器的液体能沸腾,故仪容器的液体沸点应该低于100℃,故该液体为酒精。
故答案为:酒精。
液体沸腾的特点: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8.【答案】350 330
【解析】解:汽车在2s所走的路程是:S1=V1t=10m/s×2s=20m
声音在2s所走的路程是:S2=V2t=340m/s×2s=680m
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s=s1+s22=20m+680m2=35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S3=350m−20m=330m。.
故答案为:350;330。
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
19.【答案】甲、丙 乙、丙
【解析】解:由波形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丙的振动次数相同,即它们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
乙、丙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甲、丙;乙、丙。
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读懂波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20.【答案】解(1)由题意可得,D7742次动车从东港北到大连站运行时间t=10:31−8:07=2h24min=2.4h,
故D7742次动车的平均速度v=st=240km2.4h=100km/h=100×13.6m/s≈27.78m/s,
比较可知,和30m/s的小轿车相比,小轿车更快。
(2)小明从家到车站所需时间t′=s′v′=12km40km/h=0.3h=18min,
在发车前10分钟停止检票上车,
则他到达大连站的最早时间为:6:35+0:18+0:10=7:03,
而D7718次动车的发车时间为7:00,当他到达东港北站时D7718动车已经发车,
所以为了更早到达大连,他们应该在网上订D7742车次。
答:(1)D7742次动车的平均速度为100km/h;和30m/s的小轿车相比,小轿车更快。
(2)为了更早到达大连,他们应该在网上订D7742车次。
【解析】(1)从表中找出通过的路程和所需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st求出D7742次动车的平均速度,然后将单位换算为m/s,与小轿车的速度比较即可。
(2)根据v=st变形求出小明从家到车站所需时间,出发时间加上行驶时间和预留时间可得到达大连站的最早时间,然后对照动车时刻表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了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掌握基础知识、由表格求出通过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1.【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转换 真空不能传声 能量
【解析】解:(1)由图甲可知,音叉发声时,泡沫小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由于音叉振动很小,把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小球的运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2)由图乙可知,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3)由图丙可知,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2)真空不能传声;(3)能量。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物理实验中,把物体的微小变化转换成其它物体的变化,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2)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推知当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是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等知识,要关注课本插图,明白每一个插图反映的物理知识及涉及的研究方法。
22.【答案】外 碎冰 均匀 4 液 不变 晶体
【解析】解:(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实验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相对于大冰块而言,使用碎冰受热更均匀;
(2)试管里装有适量的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的方法称为水浴法,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碎冰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3)冰熔化从2min开始,6min结束,冰熔化持续了4min,第8min,冰处于液态,冰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冰是晶体。
故答案为:(1)外;碎冰;(2)均匀;(3)4;液;不变;晶体。
(1)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使用碎冰受热更均匀;
(2)先在一个大容器里加上水,然后把要加热的容器放入加入水的容器中,加热大容器里的水,再通过水把热量传递到需要加热的容器里达到加热的目的,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使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
(3)冰熔化从2min开始,6min结束,第8min,处于液态,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冰是晶体。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属于基础题。
23.【答案】固体能够传声 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a、c 材料粗细 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1)①“土电话”由棉线和两个纸杯组成,都是固体,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②用“土电话”时,另一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棉线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所以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
(3)①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使琴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相同,所以应选择琴弦a、c;
②a和b相比,其长度、松紧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所以选择a和b,探究音调高低跟琴弦粗细的关系;
③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这种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①固体能够传声;②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2)①a、c;②材料粗细;③控制变量法。
(1)①“土电话”都是由固体物质组成,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②发声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①实验中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应保持琴弦长度、松紧、粗细相同,材料不同,故选择a和c;
②若选择琴弦a和b,二者的材料、长度、松紧相同,粗细不同,故研究音调的高低与材料粗细的关系;
③实验探究中他们所用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音调跟琴弦长度、粗细、材料、松紧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24.【答案】浸没 相平 96 水蒸气 102 大于 将酒精灯移走 水的质量不同
【解析】解:(1)温度计在使用时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向上增大的,所以为零上,因此示数是96℃,则此时水的温度为96℃。
(3)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时水的沸点是102℃,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说明当时的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如果将酒精灯移走,很快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沸腾时需要吸热。
(5)图丙中,A、B两组水的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Δt可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浸没;相平;(2)96;(3)水蒸气;102;大于;(4)将酒精灯移走;(5)水的质量不同。
(1)温度计在使用时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先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液柱上端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测量的温度。
(3)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Δt可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本题探究水的沸腾,考查液体沸腾的条件、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定难度。
25.【答案】v=st 580.016快 小 vv12v1−v 便于更准确测量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时间 用一木块和木板搭一个斜面,将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 用停表测出另一木块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1 增大斜面的坡度,用停表测出同一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时间t2 若t1>t2,选择较陡的滑草坡参赛,若t1=t2,任选一滑草坡参赛,若t1t2,选择较陡的滑草坡参赛;若t1=t2,任选一滑草坡参赛;若t1t2,选择较陡的滑草坡参赛,若t1=t2,任选一滑草坡参赛,若t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数据接近真实情况的是,潜水艇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