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移写法,拓展延升,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古诗两首 《 夜书所见》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 秋雨绵绵 群雁南飞 寒蝉凄切 秋月寒江 秋菊摇曳 梧桐落叶 秋风红叶 秋风萧瑟 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来读。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读题解题。理解“书”、“所见”。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3. 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三、读通课文(5分钟)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板书:读通)2.闯关游戏: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3. 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谁再来试一试。四、读懂课文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板书:读懂)(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指导书写“寒”。理解“寒”的意思。2.自由地读读前两句诗,说说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梧叶、秋风)秋天里,“送寒声”的仅仅是梧叶和秋风吗?还会有什么?①出示范例。②学生练说。 送寒声有这么多,为什么叶绍翁只写梧叶和秋风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为什么写梧叶,猜猜看!(1)体会“梧叶”之“寒”。课件出示:“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你知道了什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时,他的心情就寒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这个孩子把“萧萧”拉长了读,就表现了梧叶的寒。谁还来读一读。你着重强调了“寒”字,就读出了诗人孤独、伤感,谁还来试一试?全班一起读(2)体会“秋风”之“寒”。①叶绍翁为什么还要写秋风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怎能不让诗人伤感呢?)一起读读第二句。“客”指的是谁?(叶绍翁)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秋风触动了客人的什么情呢?(思乡之情)不怪得诗人如此伤感,再读读前两句诗。(生齐读)(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很久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我现在是要选择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还是要选择继续远游,谁能告诉我呀?(音乐造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怎样?(很孤独、很寂寞……)3.总结:此时,梧叶在动,秋风在动,客的情也在动,这就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过渡: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1.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2.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吗?(“明”) 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温暖了许多。3.诗人看着那盏明灯,快乐嬉戏的孩子,他会想些什么?总结: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呀!再读后两句诗。 3.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景的变化而变化着。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这首古诗。五、移写法 1. 诗中触动了叶绍翁情的仅仅是秋风吗?还有哪些景也触动了他的情呢?请同学们学做小诗人也来写一写。出示: 动客情。过渡: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所见”,就有所感,“借景”就能“抒情”。六、拓展延升(3分钟)1. 总结学法:读准--读通--读懂。2.推荐阅读材料《静夜思》、《泊船瓜洲》、《枫桥夜泊》。七、板书设计 夜 书 所 见 借 景 抒 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旧引新,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再读感悟,理解诗意,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品读诗文,明诗义,悟诗情,课后习题,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