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普通高中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 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C. 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外液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由细胞外液构成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正确;
B、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正确;
C、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也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选C。
【点睛】
2. 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收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脊髓→②→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B. 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无法完成排尿
C. 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D. 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大脑皮层,A正确;
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脊髓的控制下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
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C正确;
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也就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B。
3. 下图是某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段为静息电位,此期间若使用K+通道阻断剂,静息电位会减小
B. BC段为动作电位,其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
C. 若使用Na+通道阻断剂,对BC段没有影响,会延缓CD段
D. 由DE段可知,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膜两侧电位经历电位波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是指在未受到刺激时,K+通道开放,大量的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在受到刺激时,K+通道闭合,Na+通道开放,导致大量的Na+内流,电位发生变化,形成外负内正的膜电位。
【详解】A、分析曲线可知AB段在零电位以下,说明是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因此若使用K+通道阻断剂,静息电位会减小,A正确;
B、BC段为动作电位,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B正确;
C、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BC段为动作电位,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因此使用Na+通道阻断剂,对BC段有影响,C错误;
D、由DE段可知,此时排钠保钾,因此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膜两侧电位经历电位波动,D正确。
故选C。
4. 某健康男子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随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
B. de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与ab段相同
C. cd段血糖浓度下降,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
D. f点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点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血糖的含量逐渐增加,此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所以ac段血糖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到正常水平;c点后,由于运动消耗,导致cd段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此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后de段血糖浓度逐渐升高。
【详解】A、ab段血糖的含量逐渐增加,此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
B、ab段血糖浓度上升是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de段血糖浓度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错误;
C、cd段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f点时,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当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故选A。
5. 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肾上腺可分泌一种激素,促进肾脏对Na+重吸收。若手术摘除小鼠的肾上腺并给予与术前相同的饲喂条件,则与术前相比,小鼠体内出现的变化是( )
A. Na+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B. Na+重吸收减少,血浆渗透压上升
C. 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由题意知,哺乳动物的肾上腺可分泌一种激素,促进肾脏对Na+重吸收,手术摘除小鼠的肾上腺后,该激素分泌量减少,Na+重吸收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6. 正常人的体温“调定点”在37℃左右,若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发热,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如38.5℃),此时机体相当于受到寒冷刺激,发生的变化是( )
A.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 立毛肌舒张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若由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使机体发烧,则该过程相当于寒冷刺激,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BC、由分析可知,该体温调定点上移过程中,相当于寒冷刺激,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各种效应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ABC错误;
D、寒冷刺激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产热增多,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7. 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我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如mRNA疫苗)等多种研究路线均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我国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疫苗作为抗原,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接种疫苗是通过激发体液免疫来抵抗特异性抗原
C.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保留了病原体的抗原特性
D. 全民接种疫苗能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RNA(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2、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
【详解】A、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如mRNA疫苗),其中基因工程疫苗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
B、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且失去了侵染性,所以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来起到免疫效果,即通过体液免疫来抵抗特异性抗原,B正确;
C、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只有保留病原体的抗原特性,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起到预防的效果,C正确;
D、全民接种疫苗可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D正确。
故选A。
8.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部骨骼肌极易疲劳,尤其活动后症状加重。其病因主要是患者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作用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量,重症肌无力患者低于正常人
B. 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上化学信号→电信号无法正常转化
C. 乙酰胆碱受体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
D. 临床上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减弱免疫反应,治疗重症肌无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经过突触时有以下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此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由题干可知,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即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降低,因此,若检测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量,重症肌无力患者不会低于正常人,A错误;
B、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退化,对乙酰胆碱的刺激应答出现异常,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无法正常转化,B正确;
C、患者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能作用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说明乙酰胆碱受体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在结构上有相似性,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减弱免疫反应,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抗体对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D正确。
故选A。
9. 下图表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几种植物激素含量(单位:μg/10g干重)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尚未萌发时,3种植物激素的含量都很低
B. 种子萌发早期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细胞数目增多
C. 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表现为拮抗关系
D. 植物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实质是调控细胞基因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2.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详解】A、种子尚未萌发时,脱落酸的含量较高,A错误;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由图可知,种子萌发早期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细胞数目增多,B正确;
C、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萌发,脱落酸能抑制萌发,二者表现为拮抗关系,C正确;
D、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影响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植物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实质是调控细胞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A。
【点睛】
10. 酵母菌是一种异养型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酵母菌马铃薯培养液时,需要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B.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试管,否则计数结果偏小
C. 适时更换培养液,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 不再更换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培养瓶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将达到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成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成S形曲线。
【详解】A、培养基配置好之后,需要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A正确;
B、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试管,从而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否则会导致结果有误差,但不一定就是偏小,B错误;
C、适时更换培养液,保证了食物充足,在较短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正确;
D、不再更换培养液,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培养瓶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将达到K值,D正确。
故选B。
11. 土壤资源获取策略在决定植物演替变化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植物细根的土壤资源获取策略通常可分为资源获取型(О型策略)和资源保守型(R型策略),评估根系功能特征对进一步理解物种资源觅食策略及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者选取了某一样地中不同资源获取策略的植物群落数据,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线性模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随着演替阶段的推移,群落物种组成将由资源获取型物种占优势逐渐转变为资源保守型物种占优势
B. 演替过程中,与资源保守型根系特征的物种相比,资源获取型根系特征的物种达到最大丰度的时间更短
C. 随着演替的不断推移,此样地中的资源获取型物种将被资源保守型物种取而代之
D. 依据上述理论,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期应选用适当的资源获取型植物,由此而发展的演替称之为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一定时间内,O型策略占优势,但随着群落演替进行,R型策略优势更为明显。群落的演替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详解】A、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R型策略最大丰度大于O型策略,故群落物种组成将由资源获取型物种占优势逐渐转变为资源保守型物种占优势,A正确;
B、O型策略为资源获取型,对于资源的利用较为充分,植物生长较为迅速,故达到最大丰度所用的时间短,B正确;
C、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O型策略的植物趋于稳定,并未降为零,故不会发生被资源获取型物种取代的现象,C错误;
D、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期应选用适当的资源获取型植物,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环境资源;沙地由于无初始的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12. 树附生苔藓植物是指生活在活的树木或灌木树皮上的苔藓植物,其叶片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环境因子反应灵敏。下列关于树附生苔藓植物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树附生苔藓植物是生产者
B. 树附生苔藓植物与树木(灌木)之间的关系为寄生
C. 森林生态系中树干基部更适宜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长
D. 树附生苔藓植物可被广泛用作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是是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 自养微生物也是生产者。
详解】A、树附生苔藓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分析题干可知树附生苔藓植物自身能够合成有机物,不是直接从灌木中获取有机物,因此不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
C、树干基部空气潮湿,有利于苔藓植物生长,C正确;
D、由题目可知树附生苔藓植物叶片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环境因子反应灵敏,因此可被广泛用作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D正确。
故选B。
13. 稻田—池塘复合生态养殖模式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推广和实践,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
B. 稻田中养殖牛娃,可降低稻飞虱等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C. 水稻与多种动物混养可提高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 稻田—池塘复合模式中水稻能吸收氮磷,净化水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分析本题可知稻田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A正确;
B、稻田中养殖牛娃,牛蛙会捕食昆虫,从而降低稻飞虱等害虫对水稻的危害,B正确;
C、水稻与多种动物混养可提高系统中能量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稻田—池塘复合模式中水稻能吸收氮磷,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D正确。
故选C。
14. 科学家发现,植物在干早胁迫、被砍切和侵害等压力情况下会发出超声波(如切断植株的茎干时,番茄会在每小时内发出25次超声波声响;榨干水分时,番茄会在每小时内发出35次的超声波),可被3~5m距离内的飞蛾等听觉敏锐的动物感受到,飞蛾听到植物发出的超声波,会避免在该植物上产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植物在被切断等情境下发出的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B. 同一植物面对不同的压力源,会发出不同次数的声响
C. 动物可以感受到植物发出的声响,而人类无法检测到
D. 飞蛾听到声响并做出反应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发出的超声波能被飞蛾听到,故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在植物受到不同压力源如切断茎干、榨干水分时,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超声波的次数是不同的,B正确;
C、植物发出的超声波,动物可以感受到,而人类不能感受到,但可以利用一定的仪器检测到,故有题干中“25次”“35次”等数据,C错误;
D、飞蛾听到声响并做出反应是植物与飞蛾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C. 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A、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
C、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而形成的,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
D、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等,D正确。
故选C。
16. 钠-钾泵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其工作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钾泵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释放能量供能
B. 钠-钾泵每活动一次,细胞外多产生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 低温、缺氧等环境可以引起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差异减小
D. 若钠-钾泵活动增强,会使神经细胞产生的静息电位减小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由图示可知,Na+一K+泵在催化ATP水解时,将钠离子运出细胞,将钾离子运入细胞,因此Na+一K+泵具有与钠、钾离子结合、运输Na+、K+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同时也能维持细胞内低Na+高K+的细胞环境。
【详解】A、由图可知,钠-钾泵具有运输Na+、K+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释放能量为运输Na+、K+供能,A正确;
B、由图可知,钠-钾泵每活动一次,将三个单位的Na+运出细胞,同时将两个单位的K+运入细胞,细胞外多产生一个单位的正电荷,B正确;
C、钠-钾泵能维持细胞内低Na+高K+的细胞环境,低温影响钠-钾泵的活性,影响ATP的水解,缺氧会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ATP的产生,因此低温、缺氧等环境可以引起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差异减小,C正确;
D、若钠-钾泵活动增强,会使细胞内K+浓度提高,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神经细胞产生的静息电位增大,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17.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通过系统的正反馈调节维持
B. 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D.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段时间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段时间有的生态系统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的可能不能恢复,如北极冻土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能力都较低,因此遭到破坏后不一定能够恢复,D错误。
故选B。
18. 图甲~丙为人体几种激素分泌调节类型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甲模型,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属于乙模型,是由垂体分泌合成后释放的
C. 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乙模型,作用是增加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D.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属于丙模型,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
【答案】BC
【解析】
【分析】明确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属于甲模型,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属于乙模型,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丙模型,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图示进行作答。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甲模型,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至于太高),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属于乙模型,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B错误;
C、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属于丙模型,C错误;
D、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属于丙模型,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BC。
19.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食物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
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
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
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
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A. 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B. 鳙鱼捕食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C. 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
D. 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广泛养殖的四大家鱼。宋代发明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分析表格可知,鲢鱼在上层,捕食浮游植物;鳙鱼在中上层,以水蚤等浮游动物为食;青鱼在中下层,以螺蛳、蚌和小河蚌等底栖动物为食;草鱼在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以水草、芦苇等为食。
【详解】A、四大家鱼混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
B、分析表格可知,鳙鱼捕食原生动物、水蚤等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鳙鱼属于次级消费者,B正确;
C、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C正确;
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但不同鱼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竞争关系,如鲢鱼和鳙鱼生活的水层有重叠部分,二者会竞争空间和水中溶解氧,D错误。
故选D。
20. 疫苗效价是疫苗使动物个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即疫苗的有效性,常通过分离血清进行检测。研究者选取已注射R疫苗的幼鸡若干只,活体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在不同时间检测R疫苗的抗体效价平均值,揭示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对该疫苗抗体效价的影响,相关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处理方式
检测时间
对照组(生理盐水)3mg/只
实验组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3mg/只
实验组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3mg/只
7d
16.00
12.57
20.15
14d
16.00
11.05
27.14
21d
16.00
9.98
31.17
28d
16.00
8.57
29.79
A. 淋巴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多巴胺的特异性受体
B. 多巴胺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提高抗体水平
C. 实验组1结果说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该疫苗的抗体效价具有抑制作用
D. 实验组2结果说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用时间越长,该疫苗的抗体效价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对该疫苗抗体效价的影响,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实验组1疫苗抗体效价降低,说明其对该疫苗护体效价有抑制作用,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实验组2疫苗抗体效价升高,说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该疫苗护体效价有促进作用,且在21d时促进效果最好,因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有最适作用时间。
【详解】A、通过本实验的记录表可知,注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实验组1疫苗抗体效价降低,说明其对该疫苗护体效价有抑制作用,但并不能说明淋巴细胞表面有多巴胺的特异性受体,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多巴胺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B错误;
C、通过本实验的记录表可知,注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实验组1疫苗抗体效价降低,说明其对该疫苗抗体效价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实验2说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有最适作用时间,超过这个时间过后疫苗抗体效价又会降低,D错误。
故选C。
三、非选择题
21.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叫种群,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大多数种群的繁殖都要延续一段时间并且有世代重叠现象(种群中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下图甲为种群数量变化的3种模型,图乙为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某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草原黑麦草的种群数量,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当瞬时增长率(r)为0时,种群数量变化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种群模型①对应图乙猎物种群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若某老鼠种群中幼年个体少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少于老年个体,则对应图甲中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3)图乙中,表示捕食者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虚线”“实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砍伐森林后,短时间内可使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增加”“减少”)。
【答案】 ①. 标志重捕法 ②. 随机取样 ③. 稳定(不变) ④. ab ⑤. ③ ⑥. 虚线 ⑦. 捕食者数量一般比被捕食者少;捕食者的数量后增加后减少 ⑧. 减少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①为增长型,②为稳定型,③为衰退型。
2、分析图乙,为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先增加先减少的实线为被捕食者,则虚线表示捕食者。
【详解】(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即调查某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随机取样是样方法的关键。
(2)图甲中,当增长率为零时,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不变,种群数量变化可描述为稳定(不变);模型①为增长型,可对应图乙的ab段;若某老鼠种群中幼年个体少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少于老年个体,属于衰退型,可对应图甲曲线③。
(3)分析图乙,为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而变化,且捕食者数量一般比被捕食者少;捕食者的数量后增加后减少,则虚线表示捕食者。
(4)生产者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砍伐森林后,物种丰富度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和种间关系,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
22. 已知垂体中含有与胰岛素拮抗且调节糖代谢的激素,研究人员为研究哺乳动物垂体对糖代谢的影响,用垂体切除法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中,用摘除胰腺且患糖尿病的成年鼠作为实验材料,以成年鼠的血糖含量变化作为检测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摘除成年鼠胰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体型大小相近、生长状况相似﹑摘除胰腺且患糖尿病的成年鼠平均分为A、B两组,分别测定和记录每只成年鼠的血糖浓度。
②对两组成年鼠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B组(实验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
③将上述两组成年鼠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和记录血糖浓度,预测实验结果:B组____________。
(3)分析讨论:
①为使实验更加严谨,应作进一步处理,给A组成年鼠注射____________,B组成年鼠注射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测定和记录每组成年鼠血糖浓度,取平均值。
②预测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B组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防止自身产生的激素干扰实验结果 ②.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③. 切除垂体 ④. 血糖浓度下降 ⑤. 适量生理盐水 ⑥. 等量垂体提取液 ⑦. 血糖浓度上升
【解析】
【分析】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详解】(1)胰腺可以分泌胰岛和胰高血糖等激素,摘除胰腺是为了防止自身胰腺产生的胰岛素干扰实验结果。
(2)本实验目的为“研究哺乳动物垂体对糖代谢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为垂体的有无,因变量为糖代谢的差异,可通过测定血糖浓度进行比较,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将若干只体型大小相近、生长状况相似﹑摘除胰腺且患糖尿病的成年鼠平均分为A、B两组,分别测定和记录每只成年鼠的血糖浓度。(无关变量一致)
②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垂体,故对照组手术但不切除垂体(对照组也要进行手术,使两组不同只有是否存在垂体),实验组切除垂体。(单一变量)
③垂体中存在与胰岛素拮抗的激素(使血糖水平上升),因此B组摘除垂体后,血糖比A组低,血糖浓度下降。
(3)①为使实验更严谨,应给A组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给B组注射等量垂体提取液,一段时间后再测定和记录每组成年鼠血糖浓度,取平均值,用以证明垂体确实可以对糖的代谢有影响。
②一段时间后,B组小鼠血糖浓度上升,进一步验证垂体对糖代谢有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以及对照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掌握血糖调节的途径及实验设计原则是解题关键。
23.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③为不同的免疫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经抗原刺激后,由抗原呈递细胞和①②③共同完成的特异性免疫是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作用于淋巴细胞,这说明淋巴细胞膜上具有这些激素的_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增强”“抑制”)免疫功能。
(3)当人发生炎症反应时,______________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弱免疫反应,减轻炎症。
(4)免疫风暴又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在免疫风暴的作用下,各种免疫细胞高度活化,杀伤病原体的同时对自身也造成免疫破坏。根据本题信息分析,此时,可注射_____________以减缓症状。
【答案】 ①. T细胞 ②. B细胞 ③. 效应B细胞 ④. 体液免疫 ⑤. 受体 ⑥. 增强 ⑦. 垂体 ⑧. 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①可产生细胞因子,所故为T细胞;细胞③可产生抗体,故为效应B细胞;则②为B细胞。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①为T细胞,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由抗原呈递细胞和①②③共同完成的特异性免疫中主要靠抗体作战,为体液免疫。
(2)由图可知: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对淋巴细胞有增强作用(+),而只有细胞能识别的激素才对细胞有作用,故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这些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故是增强免疫功能。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4)由图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所以当发生免疫风暴时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抑制B细胞的活性,从而减缓免疫风暴。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液免疫和激素调节的相关过程,并能准确判断题图符号含义,进而分析作答。
24. 某研究小组选用某植物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用单侧光照射该植物幼苗时,植物表现出向光生长的特性。原因是幼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尖端通过_____________使向光侧比背光侧分布的_____________,导致背光侧生长得快。
(2)将若干该植物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切除,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胚芽鞘上端右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乙组胚芽鞘上端右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甲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_,乙组胚芽鞘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
(3)生长素对植物生根有何影响?研究人员选取该植物枝条若干,依次用蒸馏水、10-6mol·L-1、10-5mol·L-1、10-4mol·L-1和10-3mol·L-1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处理并扦插,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可知,促进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______mol·L-1。该实验结果还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
(4)生长素除对植物生长和生根有影响外,还能促进果实发育。请你用黄瓜(花为单性花,即分为雌花和雄花)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______(只写出实验处理即可)。
【答案】 ①. 横向运输 ②. 少 ③. 向左弯曲 ④. 不生长、不弯曲 ⑤. 10-5 ⑥. 两重性 ⑦. 选用长势相同的黄瓜植株若干,均分为两组,在黄瓜结果期,向两组黄瓜植株雌花分别多次喷洒等量清水和给出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观察对比坐果量和果实发育情况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详解】(1)生长素在植物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向光侧比背光侧分布的生长素少;导致了植物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速度快,植物向光弯曲,这是植物向光性的成因。
(2)甲组胚芽鞘上端右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则甲组右侧生长快,向左弯曲;乙组没有琼脂块,且尖端被切除,故乙组不生长也不弯曲。
(3)据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在浓度为C时,侧根数量最多,可以推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促进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10-5mol/L;与对照(清水组)相比,B、C、D促进生长,而E组抑制生长,故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4)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因变量为果实发育状况,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选用长势相同的黄瓜植株若干,分为两组,在黄瓜结果期,向两组黄瓜植株雌花分别多次喷洒等量清水和给出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观察对比坐果量和果实发育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及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长素的作用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
25. 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下图是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示意图(单位:J/c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由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由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保留2位小数)。初级消费者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粪便)中的能量去向属于__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通过对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R(数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描述为______。
(4)“无废弃物生产”能使前一环节产生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该生态工程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通过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实现物质的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单向流动 ②. 13.57% ③. 生产者 ④. 营养级越高,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越少 ⑤. 同时进行,相互依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⑥.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⑦. 循环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以看出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条渠道进行的,由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流动体现了能量流动单向流动的特点,图示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同化的能量逐渐减少,体现了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为同时进行,相互依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1)能量只能由生产者向初级消费者向次级消费者,体现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特点。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63.0/生产者同化量464.40×100%=13.57%。粪便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其食物残渣(粪便)中的能量去向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从图中可知R代表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随营养级增大依次滅小。故得出:营养级越高,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越少。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描述为同时进行,相互依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4)从题中的描述无废物产生,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故应用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点睛】本题重点考察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相关计算,识记能量流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传递特点等来解答问题,考察较为基础。
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北京市十一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北京市十一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北京市十一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北京市十一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