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为迎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京市科协推出一首音乐短片《薪火》。歌中唱道:
展①_____芒挥舞在无烟战场
科研路上心中谨记着救国兴邦
战乱②____火时候谁把责任扛在肩头
破浪乘风埋头钻研还精进不休
……
想起那时艰苦岁月中华儿女站起来
站在这新时代等待科学家精神永流传
就让我在万家灯火时还挑灯夜战
和平年代勇攀高峰扛起那新生期待
……
音乐短片中,老一辈科学家深情寄语:“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①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追寻先辈足迹,砥砺奋进。②过去,他们用行动诠释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③“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这是科技工作者们发自内心的激昂宣言。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1) 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烽 ②峰B. ①烽 ②锋C. ①锋 ②峰D. ①锋 ②烽
(2) “薪火”一词取自成语“薪火相传”,原意是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结合歌词内容,你认为“薪火”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 文中画线部分语意不够连贯,需要将①②③句重新调整顺序。调整后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③①②B. ②①③C. ③②①
(4) 有一位同学想用对联概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请你在对联横线处选填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科研无坦途,①_____,脚踏实地迎挑战
下联:英雄多壮志,创新争先,心怀赤诚②
A. ①追求卓越 ②展气节B. ①攻坚克难 ②绘宏图
C. ①攻坚克难 ②展气节D. ①追求卓越 ②绘宏图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为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特别策划了线上天文课。课程以天体命名为主线,带领屏幕前的观众穿梭于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①_____欣赏星空之壮美②_____宇宙之浩渺。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特别增加了对宇宙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的解析,小天文迷们不仅可以跟着老师一同探访广寒宫、天河基地、天船基地等深空中那些留下了中国印记的地方,也一同见证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争先、自立自强”道路上的努力付出和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
(1) 在语段横线处选填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顿号 ②逗号B. ①逗号 ②逗号C. ①顿号 ②顿号D. ①逗号 ②顿号
(2) 参加线上天文课之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受。下面四位同学发言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嫦娥”奔月,“玉兔”采样,“悟空”探测……科学家把中国式浪漫写进太空里。
B. 天空中留下的那些中国印记,都是科学家们用日复一日、微不足道的努力换来的。
C. 我为祖国已取得的科技成果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作为接班人任重道远。
D. 科学家开拓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情拥抱,用中国元素在宇宙书写中国梦。
围绕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海报主题,同学们撰写了活动结语。阅读图文,完成小题。
有些光亮,让人不自觉地仰望;有些光亮,让人甘愿为之守候。有些光亮,不为被照亮,而是在大地上创造希望;有些光亮,___________。你难道不觉得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正如“大地上的星火”吗?当这片大地需要光,他们便燃烧自己;当这个时代需要光,他们便发出光亮。
①他们的名字,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铭记。②但当他们伫立在大地之上,我们眼前的路,都已经被照亮。③眼前的路很漫长,我们的探索还要很久。④大地上的星火,正创造着属于我们时代的光。
(1) 依据上下文,在文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2) 文段的第二段文字不够简明,其中需要删掉的一句是( )
A. 第①句B. 第②句C. 第③句D. 第④句
(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我们可以乘着诗文的翅膀抵达。读杜甫《望岳》中的“① ”一句,我们可以感受俯瞰一切的豪情;读李白《望庐山瀑布》,我们可以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奇;我们还可以与陈子昂一起登幽州台,体会他“② ,后不见来者”的怆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登飞来峰》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诗人首先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极言塔的①______,登上飞来峰顶的这座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用“②______”的典故,表现了诗人③______。
(2)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如此。请简要解释它们后来衍生的意义。
阅读《活板》,完成小题。
活 板
沈 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 同学们疏通文意时,发现文中有许多多音字,理解其意义才能准确判断字音。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盛”是旺盛的意思,读shèng。
B. “更互用之”中的“更”是交换的意思,读gèng。
C.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中的“和”是“与”的意思,读hé。
D. “至今宝藏”中的“藏”是收藏的意思,读cáng。
(2) 下面两位同学对活板之“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活板的“活”体现在字印数目活。
分析:“每一字皆有数印。”所有的字都储备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
B. 【乙】活板的“活”就体现在拆板之活。
分析:“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3) 根据短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②,鉴小则凸③。凡鉴洼④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⑤复量⑥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
注:①鉴:镜子。②平:将镜面铸成平的。③凸:将镜面铸成凸起的。④鉴洼:镜面向内凹。洼:凹陷。⑤仍:重复,屡次。⑥复量:斟酌,测量。
本文与《活板》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程序严谨,考虑周密,能极大提高印刷速度。文中古人制镜,会根据镜子的大小确定镜面凹凸。即使镜子小,也能达到“①______”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反复测量,增减镜面高低,力求使照出的人脸与镜面“②______”。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③______。
有人说,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不仅可以丰富科学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广博和神奇,而且可以激发探险精神,培养人文情怀。结合阅读过的凡尔纳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在鲁迅文学院,我找到了我的“微故乡”。
②这是一个小小的山坡,鸟儿们说着故乡的话,长长短短,一应一和。山坡上的小黄花,及不知名的小野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多情地摇晃。我踩着脚下的松针,误以为一些野生的菌子就要从土地里冒出来。童年的故乡向我奔来,甚至那些未开的木槿花,白色、紫色,都唱出了熟悉的乡音。此时,我“遇见”了那棵松树,它直愣愣地“走”向我,它一定看见我从内心勃发的欢喜,正在它的近旁弥漫。大半个时辰,我徘徊在那棵松树下,有种家乡的气息,顺着鼻孔入驻我的心间,仿佛它就生长在故乡那座叫树家窝坡的山上,就像我曾经遇见过的结得最多松果的树。
③我们像多年未见的老友,拉着手亲密无间。松树的皮肤,贴着我手心的温暖,给了我一种上扬的坚定力量。向上看去,在高高的枝头,一个又一个的松果,挤着挨着欢喜着,都张着嘴巴有话要说。这情形,像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在操办老祖母的寿辰。我盯着这棵松树,从天空看向大地,像是看见这世界满堂的福禄从一道道门里走来。老祖母用手里的拐杖撑起血缘的亲情,代代相传,才有了家,有了国,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从学院走出去的师兄、师姐及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散居在各地,文脉的根须像松树一样深入大地。他们也许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微故乡。
④在故乡云南那座叫树家窝坡的山上,也长着无数棵这样的青松。有风经过,松涛阵阵;夜色来临,互为战友。村子里的人为了纪念先祖迁移至此地时身居窝棚的苦日子,便把一个村子叫做魏家窝坡,同时也把一座山命名成自己的兄弟———树家窝坡。定然是那些松树成了村民们安身立命的脊梁,他们才对一座山充满了感激之情。
⑤村子里的生老病死,都会与这座山上的松树发生联系。结婚时,必然要找一棵粗直的松树,松树上一定要结满了松果。这样的树适合做成婚床,意为多子多福。烧火的柴,是松树上掉下来的枝丫。打成家具的材料,也离不得松树。落下的松针叶捂成土地上的肥料,滋养庄稼、蔬菜。劳累了小憩时,一棵粗壮的松树就是最好的依靠。松树默默地成为那片土地上实用的生活,成为精神的象征。先祖们肯定不知道后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然而,自然与他们,又是何其接近。一片一片的松树成为松林,它们在雾霭雷雨中自然成长。没有人注意过它们的存在,它们不管不顾地生长着,根深植于土里,叶相触在风中,它们互相问候、互相取悦,一天天,一年年,长粗,长壮,成为并肩挺立的兄弟。
⑥一阵风吹来,黄色的松花粉像一阵轻烟。有同学从树下经过,便一起在松花上抖落一些花粉,仔细尝味。润滑细腻的感觉从指尖传来,我们看着彼此发黄的脸色,大笑不止。有鸟儿从松树上惊起,扑棱棱飞到另一棵松树。原来,院子里的松树不止一棵。
(有删改)
(1) 作者不仅描写了鲁迅文学院的松树,还回忆了故乡的松树。他在鲁迅文学院的小山坡上①______,恰如老友相逢。这棵松树②______的形态像是一位养育无数子孙、支撑起血脉亲情的老祖母,与③______的鲁迅文学院又何其相似。继而作者转入对故乡松树的回忆。
(2) 作者对景物的描摹生动传神。请从文中任选一处进行批注,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妙处。
句子:
批注:
(3)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松树默默地成为那片土地上实用的生活,成为精神的象征”的理解。
题目:______
①叶家是我国著名的出版世家,“叶氏三代”——叶圣陶、叶至善和叶小沫都曾为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的问世、推广出过大力,堪称我国出版界和当代儿童文学的一段佳话。三代人中,叶至善起着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作用,他是这部童话的第一任责任编辑,为这部图书的发稿、出版尽心尽力;也正是他的鼓动、组织和提议,才把父亲和女儿也都吸引到了为“小布头”效力的行列中来。
②《小布头奇遇记》是部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话,最初被别的出版社退稿了,作者本已不抱希望。但叶至善得到稿件后,只用一个下午接一晚上便把这部十万字的稿子从头到尾初看一遍。他很快给作者回信,说稿子已决定采用,请他放心。
③叶至善看了作品的语言,简洁、浅显而且非常生动,估计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读懂。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他在看第二遍之前,特地让女儿小沫先试着读一读。小沫当时读五年级,一拿起稿子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书稿能如此紧紧地吸引住小读者,叶至善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后来他又挑出几段让女儿试着朗读。小沫是在北京长大的,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她捧起书稿念得很顺溜,一句接着一句,跟平时说话一个样,听着很有神韵。女儿的这一看一读,使叶至善对这部书稿更有信心了。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小沫一直承担着“小读者代表”的角色。为书籍插图挑选小布头的形象时,他也请小沫发表意见,对同一场景的几幅插图决定取舍。叶至善在审读第二遍时,字斟句酌;他不但认真处理文稿,就连书的开本、字体、版式,也考虑得十分周全。他亲自登门约请画家沈培配插图,多次互相商讨;为了把老鹰画得更加传神,还将自己集邮册上凡是有老鹰图像的邮票都取下来,拿去供沈培参考。
④全书十万字,总共配了一百七八十幅插图,要将这些大小不等的图画妥帖地安排于文字的相应版面,是一件烦杂而琐碎的细活儿,叶至善为此忙了整整一个多星期。书稿发排前照例要写“内容提要”,他也大胆创新,将一般人常用的这个标题改成为“这本书讲些什么?”内文是: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这你看了就知道啦!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⑤一般图书的“内容提要”,有几十个字,顶多百把字就够了,叶至善则写了四百多字,是这个长篇童话的“开场白”,也是这部大戏的“序幕”。其语言风格与书的正文完全一致,像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这是叶至善煞费苦心的成果。
⑥前后忙碌将近半年,《小布头奇遇记》终于问世。不出所料,这本书大受欢迎,小读者爱不释手,家长、老师也都说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少儿节目中连续广播,许多幼儿园集体收听……
⑦1962年儿童节,《文艺报》来向叶圣陶约稿。叶至善抓住这个好机会,请父亲评介“小布头”。在这之前,他们父子也多次交谈过这部童话。新书到手后,叶至善特地给了父亲一本,他看后也说“的确不错”。
⑧叶圣陶年轻时写过多篇童话,广受好评。由这位儿童文学老前辈来评述新人的作品,自然是难得的。《文艺报》在当年第九期发表了叶圣陶的《谈谈〈小布头奇遇记〉》,文章称赞这部童话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到表现手法,都写得相当好,切合孩子们的心理,很能吸引小读者。他还特别指出:“这部童话对运用语言有极大的优点,简洁,活泼,有情趣,念下去宛若孩子的口气,可是没有孩子常有的种种语病。”叶老眼界高,对年轻人要求严,他也坦率指出作品中某些段落比较拖沓,情节进展不快,有的故事没有编好。对这些美中不足之处,他也一一指点。当时叶老已年近古稀,特意撰写这篇五六千字的长文,固然体现了他对文学新人的满腔热忱,叶至善的从旁促成,也是很起作用的。
⑨几十年来,《小布头奇遇记》发行数百万册,不少小读者读完还珍藏着,长大后又推荐给儿女,代代相传。它的版权已输出到国外;在国内,它还被搬上了舞台。这部童话生命力之长久,流传之广,首先应归功于作者的耕耘,编辑的业绩也功不可没。叶至善从沙砾中挑出了一块黄金,将这部佳作推到了广大读者面前。叶至善编书除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又动员身边的父亲和女儿都来帮忙,三代人同心协力,为扶植“小布头”效劳出力。
(有删改)
(1) 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甲】“叶氏三代”和“一部童话”【乙】“点石成金”的叶至善
选择:
理由:
(2) 文中第⑧段画线句是叶圣陶对《小布头奇遇记》的评价。请在前文中找到印证这一评价的内容,并简要概括。
(3) 你喜欢叶至善为《小布头奇遇记》所写的内容提要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成长的路上,自律、善良、踏实、勇气……都是青春炫酷的光彩。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她的闪光点令你为之骄傲,也带动了你的成长。请从你的同龄人中选出一位,炫出他/她的青春光彩。请以“炫酷少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假如有这样一项体验活动,每个人可以选择一株植物作为自己的第二身份,并和这株植物进行感知交融,你们能感知彼此的快乐、疼痛……你会选择一株怎样的植物?在活动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合理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D
【小题2】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
【小题3】B
【小题4】B
【解析】1.
本题考查字义。
锋芒:锋利的刺,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锐气。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
故选D。
2.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根据歌词中“等待科学家精神永流传”“扛起那新生期待”,可知音乐短片“薪火”的名称,意思着“薪火相传”,指青年科技工作者追寻先辈足迹,砥砺奋进,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
3.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这三个句子,应按时间顺序来排列。首先是②“过去,他们用行动诠释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然后是①“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追寻先辈足迹,砥砺奋进”,最后是③“‘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这是科技工作者们发自内心的激昂宣言”进行总结。故正确排序为:②①③;
故选B。
4.
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下联中“创新争先”,是并列短语,可知上联①处要用“攻坚克难”,也是并列短语;根据下联中“创新争先”,按结果来看,是要对未来做出贡献,②处用“绘宏图”更符合对联内容;
故选B。
2.【答案】【小题1】D
【小题2】B
【解析】
1.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掌握常用标点的使用方法,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用法。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顿号表示句子之间的短暂停顿。
【解答】
“带领屏幕前的观众穿梭于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是课程的功能,后面是句中的停顿,因此①处要用逗号;“星空之壮美”“宇宙之浩渺”是观众能欣赏到的景象,这两个是并列的短语,中间在短暂停顿,因此②处要用顿号;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使用成语及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
B.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本句中“微不足道”与“日复一日的努力”相矛盾,而且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使用不恰当;
故选B。
3.【答案】【小题1】不是为了耀目,而是为了凝聚改变时代的力量
【小题2】C
【解析】1.
本题考查句子补写。要与“有些光亮,不为被照亮,而是在大地上创造希望”的句式一致,用“不……而是……”的句式来造句,如:不是为炫耀,而是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2.
第二段,写的是科技工作者值得我们景仰,第③句“眼前的路很漫长,我们的探索还要很久”与段落的主题无关,因此应删掉;
故选C。
4.【答案】(1)无案牍之劳形
(2)万里赴戎机
(3)柳暗花明又一村
(4)①一览众山小②前不见古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解答】
本题要注意的重点字:牍、戎、览。
5.【答案】【小题1】①高峻 ②浮云 ③示例:坚定的理想和远大的报负
【小题2】
苏轼诗: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王安石诗:掌握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解析】1.
考查诗句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是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之高峻。“不畏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作者根本就不怕那些奸邪小人阻挡自己变法图新。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已经站在了最高处。“不畏”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理想和远大的报负。
2.
考查诗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6.【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①全纳人面(全视人面) ②大小相若 ③高超(巧智)
【解析】1.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唐人尚未盛为之”的意思是: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盛:大规模;B.“更互用之”的意思是:两块相互交替使用。“更”有更替之意,应读作gēng;C.“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的意思是: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和:混合。“和”作为“混合”的意思时应读作“huò”。故选D。
2.
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甲】结合文章第二段“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储备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故选B。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①结合材料“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可知,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全纳人面”;②结合材料“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可知,造镜时要反复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大小相若”。③结合“此工之巧智”可知,古代铸镜技艺很巧妙,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则为“巧智”。
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材料】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反复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这就是古人做工的巧妙。
7.【答案】示例:阅读《海底两万里》,我看到奇特的鱼、色彩斑斓的贝壳、大如椰子的珍珠,不禁对海底世界的动植物充满向往;看到尼摩船长解救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赠予他珍珠,他的勇敢、善良也激发了我的正义感。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海底两万里》一书生动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包含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激发了我的探险精神。
尼摩船长带领大家漫步海底世界时,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展现了大自然的广博与神奇。《海底两万里》包含了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这些科学知识,例如珊瑚是一种动物、海里有沸水、海底有城市和红色海水等,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常能运用科学知识带领大家脱离险境:当他们遭遇土著人攻击时,尼摩船长将电通到船外壳,土著人触电后吓得魂飞魄散退走了;鹦鹉螺号被涨起来的海潮托起,离开了珊瑚石床,时间正如船长所预料的分毫不差;当鹦鹉螺号搁浅时,尼摩船长靠潮汐知识摆脱困境。这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
尼摩船长经常面无表情,看起来不近人情,却会在船员被埋葬在珊瑚王国时掩面而哭,在船员被章鱼卷走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流下热泪。他深入大海,表明自己要跟陆地断绝关系的决心,但会把在沉船上获得的财宝送给陆地上受压迫的人民。凡此种种都表现了尼摩船长作为人类的伟大的悲悯情怀。这培养了我的人文情怀。
8.【答案】【小题1】①遇到一棵带有家乡气息的松树 ②枝头挂满松果 ③培养众多学子,成为学子们精神上的微故乡
【小题2】
句子:一个又一个的松果,挤着挨着欢喜着,都张着嘴巴有话要说。
批注:“挤着”“挨着”“张着嘴巴”等词将静态的松果写“活”了,形象逼真地描摹出松树结满果实的样态,引发了作者关于传承血脉和文脉的联想。
【小题3】松树成为村民们安身立命的生活来源,生老病死都会与松树发生联系,因此是“实用的生活”;松树们并肩挺立成长为繁茂的松林,就像村民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因此成为“精神的象征”。
【解析】1.
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中的“此时,我‘遇见’了那棵松树”“大半个时辰,我徘徊在那棵松树下,有种家乡的气息,顺着鼻孔入驻我的心间”可得:遇到一棵带有家乡气息的松树。第二空:根据第③段中的“向上看去,在高高的枝头,一个又一个的松果,挤着挨着欢喜着,都张着嘴巴有话要说”可得:枝头挂满松果。第三空:根据第③段中的“正如从学院走出去的师兄、师姐及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散居在各地,文脉的根须像松树一样深入大地。他们也许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微故乡”可得:培养众多学子,成为学子们精神上的微故乡。
2. 考查句子赏析。开放类试题,从文中找到一处句子,然后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词语运用等角度进行赏析即可。如:“我们像多年未见的老友,拉着手亲密无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自己与松树的关系比作多年未见的老友,“亲密无间”把松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看到松树后的亲近感觉,引出后文作者关于传承血脉和文脉的联想。
3.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⑤段中的“村子里的生老病死,都会与这座山上的松树发生联系。结婚时,必然要找一棵粗直的松树,松树上一定要结满了松果。这样的树适合做成婚床,意为多子多福。烧火的柴,是松树上掉下来的枝丫。打成家具的材料,也离不得松树。落下的松针叶捂成土地上的肥料,滋养庄稼、蔬菜。劳累了小憩时,一棵粗壮的松树就是最好的依靠”可知,松树成为村民们安身立命的生活来源,生老病死都会与松树发生联系。这就是句中“实用的生活”的含义。根据第⑤段中的“然而,自然与他们,又是何其接近”“它们不管不顾地生长着,根深植于土里,叶相触在风中,它们互相问候、互相取悦,一天天,一年年,长粗,长壮,成为并肩挺立的兄弟”可知,松树们并肩挺立成长为繁茂的松林,就像村民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这就是句中“精神的象征”的含义。
9.【答案】【小题1】选择:乙。
理由:因为文章主要体现叶至善对《小布头奇遇记》出版的贡献。他认真研读书稿,还请女儿试读,确定这是一部佳作。出版过程中十分用心。书稿出版后还邀请父亲叶圣陶写评价文章,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小题2】叶至善认为作品的语言,简洁、浅显且非常生动;五年级小学生叶小沫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叶小沫朗读书稿念得很顺溜,跟平时说话一个样。
【小题3】喜欢。因为叶至善为《小布头奇遇记》写的内容提要进行了大胆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与书的正文呈现一体性,激发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 考查拟写题目。读文可知,第②段到第⑧段记叙了叶至善为了出版《小布头奇遇记》做的诸多贡献。他给作者写信,让他放心,说稿子已决定采用。他请女儿试读,确定是一篇非常适合孩子的童话作品。他认真处理文稿,字斟句酌,就连书的开本、字体、版式,也考虑得十分周全。他请知名画家画插图。他亲自撰写“内容提要”,请自己的父亲评价这部作品。他的女儿只是试读作品,他的父亲只是写文章推荐,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还是叶至善。联系末段中的“叶至善从沙砾中挑出了一块黄金,将这部佳作推到了广大读者面前”可知,正是叶至善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流传极广的佳作。所以应拟题为:“点石成金”的叶至善,从而突出叶至善的巨大贡献。
2. 考查筛选信息。第⑧段画线句是叶圣陶对《小布头奇遇记》的评价,他认为这部作品语言简洁,活泼,有情趣。根据第③段中的“叶至善看了作品的语言,简洁、浅显而且非常生动,估计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读懂”“小沫当时读五年级,一拿起稿子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她捧起书稿念得很顺溜,一句接着一句,跟平时说话一个样,听着很有神韵”可知,叶至善认为这部童话语言简洁、浅显而且非常生动。上五年级的小沫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说明了故事对于孩子的吸引力。她读起来很顺溜,说明作品平实,贴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
3.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④段中的“书稿发排前照例要写‘内容提要’,他也大胆创新”可知,他进行了大胆创新。
根据第④段中的“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这你看了就知道啦!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第⑤段中的“其语言风格与书的正文完全一致,像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可知,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与书的正文呈现一体性。
这样的“内容提要”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应喜欢叶至善为《小布头奇遇记》所写的内容提要。
10.【答案】例文:
炫酷少年
在某些人眼中,酷炫只限于外表的华丽,俊俏和潇洒;有人认为酷炫是冷峻,那种拥有让人难以靠近的性格的人;而我认为酷炫是克服心中阴影时的勇敢,是敢于尝试从未尝试过的勇气,这一点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的。
走在街上,常有一些小孩子在街边或卖花或卖小吃的,在我眼中,在街边卖东西是很丢人的事,而他却告诉我那是一种很酷炫的行为。于是,我听到了他的“炫酷”故事。
暑假的时候,他那说一不二的老爸给他找了一个实践的好方法,让他去姑父那里帮姑父卖报纸,他起先誓死不去,但最后还是被老爸拖了去。
站在街边,身前是一摞摞厚厚的报纸,他躲在一旁,让姑父一个人忙活。趁着姑父不注意之时,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便飞也似的跑回了姑姑家,父亲知道他是偷跑回来后,硬生生的拽着他回去,他眼泪纵横,姑姑也在一旁劝说道:“哥,要不算了吧,孩子不想去就别去了!”父亲仍然不撒手。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只好乘公交车乖乖的回到了姑父那里,姑父教他吆喝的技巧,又告诉他每份报纸的价钱。
起先他难以启齿,姑父在一旁拍着他的肩膀鼓励说:“试试吧。”那信任的眼神,使他心中燃起了自信,他张开了嘴,大声喊道:“来看看呀,卖报卖报,报纸两元一份……”过来了一位男子,这可是他的第一位客人呀,一定得好生招待。“来两份报纸。”他立即拿起了两份报纸,说道:“四块钱。”顾客递给他一张伍元纸币,他立即找出一块钱,递给了顾客:“找您的钱!”看到那张纸币,他难以置信,这是自己的第一桶金呀!他越吆喝越有劲,有种自己是卖报的小行家的感觉。忙碌了一天,也收获了不少钱,虽是辛苦却是十分高兴,原来街边卖东西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呀!
他对我说:“那一次,是我炫酷的一次!”
原来,炫酷,不仅在于外表的华丽、潇洒和冷峻,也是内心那敢于尝试的勇气和那份挑战的信念!他用自己的故事向我诠释了“酷炫”的真正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引导语中的“自律、善良、踏实、勇气……都是青春炫酷的光彩”诠释了题目中“炫酷”的含义,指的是少年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律、善良、踏实、勇气”等正面积极的品质。“少年”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提示学生应创作一篇以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记叙文。“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位少年”点明这位“酷炫少年”是自己身边的一位少年、同学、邻居等。“他/她的闪光点令你为之骄傲,也带动了你的成长”点明了文章需要表现的主旨,即,对方的“炫酷”之处让你骄傲以及对你的成长产生的正面积极的影响。
选材构思:首先需要从自己的真实生活选取写作对象,可以是自己的同学,可以是自己的邻居,也可以是自己偶然遇到的一位少年。用真实的事实来刻画他“酷炫”的形象。如,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在家打理生活;每天坚持晨跑,锻炼出一身强健的体魄;运动会上,不小心摔伤了膝盖,依然咬牙跑完了全程……最后需要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他的“炫酷”行为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11.【答案】例文:
我和“我”的故事
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化身为一株小草。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能亲眼看到我化身而成的小草那奇妙的经历。这里,我们权且把这株小草称作“他”吧。
春天的时候,当和暖的风吹过他头顶,他从枯黄的外套中探出头来。风拂过他的面庞,亲了亲他的脸颊。呀,好温暖!他伸直了脖子,把头伸出黄外套,用欣喜的大眼睛环视着四周。这是初春,太阳不是很耀眼,阳光却暖暖的,一瞬间,他所有的倦意都消失了,只见他伸了个懒腰,把腿蹬直,让根扎入更深的土层,同时把身子挺了挺……春天,不只有阳光、柔风,看……
乌云密集起来了,一道白色耀眼的光撕裂了天空。同时,只听……
轰隆……轰隆……
雨点蹦跳着俯冲向大地,他挺直着身体,任雨点洗涤着全身,将他的外衣染成新鲜的嫩绿色。他的根张开大口吮吸着沁入泥土的乳汁。我看着他欢笑,因为我知道他会长得很快,而且会长得很好。我也知道我们两个有着同样的青春与活力。
夏天来了。太阳亮得耀眼,毫不吝啬地在天空倾吐着自己的热情。这种热情也感染了他。看,可不,他的衣裳绿得浓得不能再浓了,草茎上也闪烁着亮闪闪的光。这时的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乎能唱,能跳,怎么折腾都不累。一股力量在他的身体里涌动着,风知道这些,所以拉着他不住地舞蹈。在他脚边住着的邻居小甲虫,爬上他的肩头看风景时,把它掀翻在地。看着它四脚朝天的狼狈样,我和他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我也知道,我们两个有着同样的欢乐与向往。
当风渐渐变冷,我知道,这是秋天到来的讯号。大雁不再依偎着他,它要去南方过冬。我和他一起仰着头,看它在天空中飞得越来越远。我们大声地告诉它:明年春天再会!风儿不再温柔,我知道并不是它坏,因为它将由两个严肃的老爷爷……秋天和冬天管教。它不敢像过去一样和我们嬉戏,他只能和秋天、冬天一样严肃。但风也会送给我们礼物。早晨和晚上时,它会送给我们如珍珠一般的露珠。虽然他的衣裳变旧了,变黄了,配上了露珠,但还是有一分美丽。
冬天,雪花飘落,我看见他蜷缩在浓厚的土层里进入了梦乡。梦中啊,梦中是来年春天里的阳光!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阳光。
一时间,我竟分不清,我到底是“我”,还是一株草。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类作文。
审题立意: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选择一株植物作为自己的第二身份,更有新意的是,自己还能和这株植物进行感知的交融,能感知彼此的快乐、疼痛……这就要求文中既要出现“我”,还要出现“我”化身而成的那株植物。“在活动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点明了文章的故事性。自己选择了某一株植物为第二身份,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自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悟与认知,分别是写作内容的重点和需要表达的主旨。
选材构思:题目中要求自己的第二身份一定是植物,这一点在构思时要特别注意。那么,在自己与这株植物进行感知交融的时候,会发生哪些故事呢?可能是自己关注到了它生长,可能是自己感受到了它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坚韧与顽强,可能是这株植物感知到了自己的某种情绪从而给自己以抚慰……主旨要积极向上,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强烈向往,对于自身的强烈自信等,力求以真情打动读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陋室铭》,完成问题, 默写, 阅读《木兰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 阅读《木兰诗》,完成问题, 阅读《陋室铭》,完成问题, 阅读《父亲和树》,完成问题, 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诗文默写, 阅读回答问题, 经典是永不过时的, 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