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A. 矗(zhù)立 菌(jùn)子 池沼(zhǎ) 坦荡如砥(dǐ)
B. 消(xiā)毁 挑衅(xìn) 天堑(qiàn) 长途跋涉(shè)
C. 对称(chèng) 雕镂(1òu) 狼籍(jí) 树影婆娑(suō)
D. 妥帖(tiē) 吆喝(he) 田畴(chóu) 因地制(zhì)宜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汪曾祺散文表面上看似___________,然而细细咀嚼,我们就能捕捉到作者平静、___________的心情。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呈现出一种___________的美。___________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焉能如此?
A. 淡而无味 悠然自得 异常 如果B. 平淡无奇 悠然自得 异样 如果
C. 淡而无味 泰然自若 异样 即使D. 平淡无奇 泰然自若 异常 即使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是个不懂感恩的人,无论父母给他多少关爱,他的心里都无动于衷。
B. 9月12日,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物理学家张杰获得了物质科学奖。
C.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让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D.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互相配合,在地面人员支持下,完成多项长期在轨驻留、长时间出舱、“盲操作”、太空互拍等壮举。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弹幕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B.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C. 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奋起搏击的勇士?
D.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古诗文默写。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②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_____。(周敦儒《相见欢》)
⑥______,芳草长堤,绿水逶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⑦杜甫《春望》一诗通过“______,______”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说明文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ㅤㅤ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ㅤㅤ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ㅤㅤ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ㅤㅤ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ㅤㅤ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载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ㅤㅤ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鬼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ㅤㅤ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我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1) 下面关于“冠之礼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加“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C.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2) 下面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①段从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说起,既引出了说明对象,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使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古代贵族非常看重标志着他们身份的“冠”。
C.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身份不同“冠”的不同,重要场合必须戴冠、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之后句意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B.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C.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
D.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诗歌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全诗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B.全诗共八句,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争气氛,从侧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
C.从“半卷红旗临易水”可以看出驰援部队黑夜行军,偃旗息鼓,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
D.诗作结尾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里表现出的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诗句。
文言文阅读。
【甲】
ㅤㅤ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ㅤㅤ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①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②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
(选自《荀子•儒效》,有删改)
[注释]①阎:里巷。②笞棰(chuí):鞭打。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不同其它三项的是 ______
A.帝感其诚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②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
(4) 【甲】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侧面衬托的写法?这种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甲】文中的周亚夫、文中的【乙】“大儒”能否称为“大丈夫”?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名著阅读。
ㅤㅤ一堆牛粪堆儿上,瞧那个你争我夺的劲头儿呀!从全球各地蜂拥到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们也没有它们的那股狂热劲儿。在太阳太毒之前,它们成百成百地奔,大大小小,形状各异,体形有长有短,品种齐全,都乱糟糟地爬来滚去,意欲在这个大蛋糕上为自己分上一份儿。有的在露天干活儿,在表层搜刮;有的钻进厚实的牛粪堆里,挖出地道,寻找优质矿脉;有的开凿底层,立即把财宝埋进地里;那些个头儿小又无力气的则待在一旁捡拾其身强力壮的合作者们掉下的渣渣屑屑什么的。
(1) 上面文段选自被誉为“ ______ ”的《昆虫记》,文段中的“它们”指的是 ______ ,文段中的“它们”在 ______
(2) 请结合文段,说说这部科普著作,为什么又是文学经典?
(3) 阅读了《昆虫记》,老师要求写一篇阅读感悟,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
ㅤㅤ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 , ; ______ , ______ 。昆虫的世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现代文阅读。
夜晚
韩少功
ㅤㅤ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ㅤㅤ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的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嗓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ㅤㅤ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形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ㅤㅤ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眼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搅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ㅤㅤ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ㅤㅤ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 作者写乡村夜晚,为什么从城市写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说“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
②请说说你对“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的地方,是没有召见和盘问的地方”这句话的理解。
(3) 第③、④自然段中,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摘录出其中的一处,并说说其写法上的妙处。
(4)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两点)
按要求作文。
ㅤ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向往、追求、进取,为了渴望而探索的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的寻找。“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
ㅤㅤ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①书写要规范工整,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误,“矗立”的“矗”应读作“chù”;
B.有误,“消毁”的“消”应写作“销”;
C.有误,“狼籍”的“籍”应写作“藉”;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B
【解析】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淡而无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
“淡而无味”偏贬义,故选用“平淡无奇”与前文的“看似”搭配更合理。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根据后文“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可知文本重在强调汪曾祺的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故用“悠然自得”更合适。
异常:非常,特别的;不同寻常的;异样:不同;不同寻常;特殊。
根据语境,选“异常”则表示不正常,容易引起歧义,选“异样”才合适。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如果:表示假设。
根据后文反问句“焉能如此?”可知前后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故选“如果”才合适。
故选:B。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和近义词辨析。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3.【答案】B
【解析】A.有误,表意重复,可将“的心里”删去;
B.正确;
C.有误,成分残缺,可将“随着”或“让”删去;
D.有误,语序不当,将“多项”移到“壮举”的前面。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
4.【答案】D
【解析】A.有误,句中的“等”与省略号都表示省略,二者不可同时使用,可将省略号删去;
B.有误,前后两个句子虽为并列关系,但分句自身没有逗号,中间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C.有误,“是……,还是……”为选择问句,选择问句只在全句尾使用问号,所以句中的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平时学习要掌握各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并在写作中正确运用。
5.【答案】铜雀春深锁二乔,结庐在人境,学诗谩有惊人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轻舟短棹西湖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答案:
①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结庐在人境
③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④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意“倩”的书写)
⑥.轻舟短棹西湖好
⑦白头搔更短 (注意“搔”的书写)
⑧浑欲不胜簪(注意“簪”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②段“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可知,加冠时先戴用黑麻布做的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赤黑色的平顶冠,本项所述的顺序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说明文段落作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A.正确;
B.有误,第③段先说明“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然后进一步采用引资料的方式说明“‘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最后举了子路的例子,故并未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有误,根据第④段“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以及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载不同的‘冠’”,可知依次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冠”的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D.有误,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形式。根据第①段的“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与最后一段“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可知开头与结尾都是总括句。
故选:A。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A.“甚至”是“进一步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意思,表明严重情况下会带来杀身之祸,不是所有情况下,删去后句意变化大;
B.“一般”指的是通常情况下,如果删去,则表达得过于绝对了;
C.“重要”是限定“场合”的修饰语,指不怎么重要的场合也可以不戴冠,如果删去后句意变化大;
D.“都”表示对前文所述内容的总和,此处表示“有密切关系”已经在句末,具有总括意义,故删去的话句意变化不大。
故选:D。
答案:
(1)C
(2)A
(3)D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介绍说明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CD.正确。
B.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应为“三、四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结合诗句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把敌兵比作黑云,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黑云压城”,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运用夸张修辞方法,突出了情势的危急,把敌军人马众多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答案:
(1)B
(2)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是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是:都是代词,这;
B.居:经过/居住;
C.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D.乃:副词,才;副词,就;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
A.意思是天帝被他的诚信感动。是被动句式;
B.意思是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被动句式;
C.意思是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是判断句式;
D.意思是天子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是被动句式;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重点词:乃,就。按辔,控制住车马。徐,缓缓。句意: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②重点词:独,单独。畜,任用。容,容纳。句意: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
(4)本题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意思是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意思是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说:“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写军门都尉,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意思是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随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写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意思的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意思是天子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作用:写其他人物的表现,使得主人公周亚夫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生动和感人;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表示能称为“大丈夫”,然后结合内容谈原因即可。甲:“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思是披甲戴盔的将领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陛下)。面对天子,周亚夫不卑不亢、恪守军礼,刚正不阿,与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相吻合;乙:“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意思是那些大儒,即使隐居在偏僻的街巷、简陋不堪的房屋中,自己贫穷的无立锥之地,可是王公大人却不能同他争夺名望。“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意思是鞭打暴虐的国家,统一天下,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大儒”不受贫贱富贵等外界环境影响,做事合乎道义,遵循正道,与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相吻合。
答案:
(1)A
(2)C
(3)①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②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
(4)【甲】文中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5)【甲】文的周亚夫和【乙】文的“大儒”都是“大丈夫”。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他恪守军礼,刚正不阿,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乙文中的“大儒”不受贫贱富贵等外界环境影响,坚持自己的原则,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遵循正道,保持独立人格,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参考译文:
甲:皇帝亲自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天子的先行引导人员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能进入。先行引导人员说:“天子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说:“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又无法进入军营。于是皇帝就派遣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想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随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拱手行礼,说:“披甲戴盔的将领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陛下)。”天子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仪式完成后离开。
乙:那些大儒,即使隐居在偏僻的街巷、简陋不堪的房屋中,自己贫穷的无立锥之地,可是王公大人却不能同他争夺名望;虽然他只是处在一个大夫的职位上,但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他的)盛名比于诸侯,(各国诸侯)无不愿意让他来当(自己的)臣子;虽然他所管辖的仅百里见方的小国,但是拥有千里大国的人不能同他相匹敌;鞭打暴虐的国家,统一天下,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这就是大儒具备的特征。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9.【答案】【小题1】昆虫的史诗,圣甲虫,储备食物。
【小题2】略
【小题3】蟋蟀的鸣唱,将我引入了乐曲悠扬的音乐殿堂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材料选取的是书中第一章对圣甲虫的介绍,它属于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乌黑油量。圣甲虫头部像戴了一个帽子,而且身上散发出一种微微的香气。它的食物是动物的粪便!因为马、牛、羊等动物的粪便中仍留有许多未消化的残留东西,圣甲虫就把这些残留东西加以利用,慢慢吸收里面的营养,直到最后把营养颗粒消化掉为止。而且,圣甲虫一旦把粪球运进地窖中,就日夜不停地吃着。并且后面还不断地排泄。排泄物像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腊绳!圣甲虫又称“大地的清洁工”。可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赏析。
可从语言、写作手法、内容、作者情感等角度赏析。
手法上: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作者的情感方面:在该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意的散文笔调,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其准确无误地记录了观察得到的事实,没有任何增添,也没有什么忽略。可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仿写。结合书中昆虫的特点,参照示例的句式,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示例:蝉的思念蛰伏,带我领略什么叫生命力量的积蓄。
答案:
(1)昆虫的史诗;圣甲虫;储备食物(或:收集粪球)
(2)①本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②选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牛粪堆比喻成“蛋糕”“财宝”,将圣甲虫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们“收集粪球”的场面。③作者破除“人本位”的视角,以昆虫的视角来观察昆虫,生动逼真地向读者科普了关于昆虫的科学知识。
(3)示例一:蟋蟀的演奏,将我带入美妙迷人的音乐盛会。
示例二:蟋蟀的鸣唱,将我引入了乐曲悠扬的音乐殿堂。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根据文章第②段句子“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嗓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可知这里通过写城市的月光暗淡、磨损、稍纵即逝的特点,引出下文第③段“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形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及第④段“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对乡村月亮的描写,所以从城市写起是为下文做铺垫,也与下文写乡村月亮的皎洁形成对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
①根据文中第②段“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九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嗓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可知,城里的月光是暗淡的。
从文中第④段的“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及第⑤段“我”在盛夏月夜晾台上的遐想“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可以知道,城市里的人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着,常常会忘记自己,从而迷失在喧器的城市里。因此作者认为,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
②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⑤段“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 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可理解出,这是夏夜欣赏月光留下的独特的感受,如梦境-般,充满着美好,如接受着“上帝召见和盘问”。而这种静谧美好的感受是城市里没有的,根据第④段的“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可知这,城市的忙碌、热闹让人变得浮躁、势利,从而缺少的自然自我的反省,让人领略不了诗和远方之美,迷失在匆忙与热闹的忙碌之中。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可从修辞、描写手法、关键词语的使用三方面,结合本义、内含、体会的情感主旨来欣赏分析。
示例: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哔啦地拥挤。
写法妙处:“筛下”“飘落”“拥挤”等词赋予月亮、月光人的品格。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照耀着乡村的树林、草坡上和湖面上的情景,描写出树木茂盛、树叶飘落、小草摇曳、湖面涟漪荡起的动人场景,表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宁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尾段“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照应首段“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从乡村的月入笔来写,到鸟被月光惊飞作结,结构完整;结尾写夜晚山谷一声长叫鸟被惊飞,以鸟声衬托山中环境幽静、静谧,以动衬静,意境深远,引起读者遐想;“鸟被月光惊飞”,一个“惊”字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联系第⑤段“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可知,由“我”在盛夏之夜的思考转到闻山间鸟声,由思考到现实的转换,虚实结合,令读者也如梦初醒一般,回味无穷。可据此作答。
答案:
(1)示例①:铺垫。写城里人没有月光,没有真正的夜晚,引出乡村夏夜的清新美丽,神秘神奇。
示例②:对比。通过城里人看不到真正的月亮与乡村皎洁的月亮,城里人使用公历与乡下人使用阴历进行反复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生活、乡村夜晚的喜爱和渴望。
(2)①城里人即使偶尔看到天空上一丸灰白,也在路灯、噪音和高楼中暗淡消失。城里人没有真正的夜晚,他们把夜晚当成了黑暗的、无眠的、不工作的白天。
②在乡村的夜晚,人们会静心反思自己,如同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而且必须诚实全盘招供。而城市淹没在喧嚣和浮躁当中,人们无法面对自己,自然不能反思,所以说城市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
(3)示例①摘录: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且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溪流上跳动,在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同步轻移。
示例②摘录: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有声音的,它们时而丁丁当当,时而哗啦哗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静谧、安宁的境界。
(4)①照应开头。开头提到“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结尾写月光惊走飞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以动衬静。“鸟鸣山更幽”,全文以静态描写为主,这里的一声鸟鸣,使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感和活力。③衬托手法。月光可以“惊”起飞鸟,反衬出月光之明,夜晚之静,让乡村夏夜充满诗情画意。④虚实结合。山谷中的一声鸟鸣,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如梦方醒一般,从遥远的思绪中返回到现实。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描写了夜晚静谧、安宁的特点,而这种静谧美好的感受是城市里没有的。结尾指出城市的忙碌、热闹让人变得浮躁、势利,从而缺少的自然、自我的反省,让人领略不了诗和远方之美,迷失在匆忙与热闹的忙碌之中。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1.【答案】寻找 那是一团不熄不灭的火焰,燃在心中,哪怕成败、得失、悲喜,正如一池月辉,伴着一泓清泉涌入心海。
因为迷惘,整装待发后,我们要去寻找。从不认为一花足以凋零整个春天,一次挫败足以荒芜整个人生。因为许多人正在诠释着寻找的意志。周国平曾下乡劳动,悲伤着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在青山稻田间迷惘着前途的去向。是恢复高考的大好时机,让他走上了追梦的征途,寻找他对哲学更多的感悟与真谛。央视的崔永元曾遭抑郁症之结。摆脱了自身的疾病和外界的猜测,他回到了电视机前,继续寻找他对电视所带来的影响的追求。成龙曾在“小龙女”风波中迷惘不已,在家人的支持与谅解中艰难走出后,他要去寻找他能给人们带来的更多作品。
渴望飞跃,站在巅峰上,我们依然寻找。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要忘记,函数值在一定的区间有极值,区间外,那长长的数轴上还有最值。著名指挥家达姆•沃尔斯特年轻有为,年仅24岁就当上了乐队的指挥。当他得知首席小提琴手、钢琴师和其他乐队成员也随身带指挥棒练习,时刻准备取代他后,他再也没有沉浸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中,而是再次寻找充实自己的机会,超越自己,让自己无可替代。我国著名运动员王楠在最近的世乒赛中再次夺冠,让“楠”题不再是难题。是2008年奥运会的参赛资格让她在巅峰过后又回到八年前的速度,去寻找下一次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有人在鲜花掌声中沉沦,有人在赞美祝愿中依然不停歇,前去寻找人生的下一站。
因着理想,华丽转身后,我们继续寻找。人潮涌动的广场中,人们高呼“我来了,为胜利而来”的口号,台上年近六十的希拉里的主要头衔已不再是美国前第一夫人,她已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候选总统。从第一夫人的角色到参选总统,希拉里是成功的女性,因为她的理想是为胜利而来。她的选民将一路簇拥着她寻找敲开白宫大门的钥匙。
蓦然回首,我们依旧走在寻找的路上。即使不幸与彷徨相随而行,即使悲伤与欢喜相互交织,即使通往那一站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最终都会有灯火阑珊处让我们惊喜。只要我们还未到达那一站,我们就应义无反顾地寻找下去。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寻找”为题,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追寻不曾拥有的。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为了渴望而探索;找回曾经拥有的。寻根,寻找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找”!本作文关键词语:寻找,在写时,切记不要围绕寻找写假大空的文字,给人无病呻吟之感。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就可以。
文章一是紧扣“寻”,三个分论点用短句的形式来写,显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二是文章内容丰富,能够用充足的素材来论证观点,难能可贵的是,选择的例子少了一些陈腐之气,多了一些鲜活之色;三是文章脉络清晰可见,让人读来心情愉快。
A.是大儒之征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B.居无何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成礼而去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识记·学榜样,明信仰,品悟·品好文,增信心,探究·读新闻,悟信用,作文·执妙笔,写信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识记·学榜样,明信仰,品悟·品好文,增信心,探究·读新闻,悟信用,作文·执妙笔,写信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议论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