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采集-狩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原始的平衡关系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逐渐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对人地关系有一定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苟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制天命而用之。”——荀况《天论》
“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仲《管子·治国篇》
“辨于土而民可富。” ——管仲《管子·立政篇》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
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21世纪以来,又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进入艾尔瓦河产卵。但是,这两座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同时,也为了恢复艾尔瓦河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美国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随之艾尔瓦河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艾尔瓦河河口,淤出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沙洲,为多种鱼类和蟹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当地鲑鱼的数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2.结合下表,完成相关任务。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人口逐渐增多环境遭到破坏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们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出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和谐论” 应运而生
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由: ①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②虽然3~8年内总收人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人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2)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阅读书本124页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 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因此,要努力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件。 森林资源: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淡水资源:农业滴灌,工业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生活废水集中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洗涤等。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1)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原理。(2)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
读图 5-14,完成相关任务。
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在下列两项活动中,选择其中一项开展。
(1)收集资料,在班级办一期保护森林的宣传板报。宣传主题为森林的功能和效益、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等。(2)分小组收集破坏和保护森林方面的材料,讨论破坏森林的后果和保护森林的益处。将讨论所得结果进行列表分析,并提出保护森林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湖面海拔188米,面积3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湖泊水体循环功能较差。1986年之前,滇池水质总体尚可。随后几年,滇池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1994年湖泊水质下降为V类水。到1998年,其水质进一步恶化,蓝藻危害频繁发生。国家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滇池治理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昆明市为治理滇池实施了六大工程,包括环湖截污、外域调水、农村污水整治、生态清淤等。“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420亿元。一方面通过牛栏江引水工程,为滇池寻找新鲜清洁的水源;另一方面,通过迁移周边工厂等污染点,截断滇池污染的源头。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污染持续减轻,水质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滇池可望恢复高原明珠”本色—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滇池治理:一个高原湖泊的持久战
1. 议一议,建材行业利用了哪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2. 以你了解的行业为例,绘制该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模式图,并与同学交流。
阅读书本127页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耕地;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文化上、生态上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
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家附近的一块绿地被投资商看中,拟将其开发建设为一个化工厂,以加工本地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我同意建化工厂。这样可以将家乡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家乡经济的繁荣……
我不同意建化工厂。 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环境质量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以“我同意 / 不同意建化工厂”为辩题,举行一场辩论赛。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初现矛盾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2、“竭泽而渔”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读某区域某历史时期景观图,完成3题。3、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为( ) A. 采猎文明时期 B. 农业文明时期 C. 工业文明时期 D. 现代文明时期
4.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下图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新课探究,一人地关系的概念,课堂活动,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评课ppt课件,共46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授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探究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纪60年代以来,探究3,探究4,生态保护,可回收垃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