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创造性思维》,这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分析—解决)。
2、筛选信息,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4、理解体验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5、认识创造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句,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教师要补充议论文的问题知识,借助文本进行训练,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教学难点: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法: 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教学本文,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情趣,多一些生机,因此,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便显得异常重要。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提问: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够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 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中心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明确: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擦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聚焦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教师简介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明确:举事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揣摩语言,体会设问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1、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学生明确: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教师点拨: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2、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好设问句。
假如你要写议论文“失败是成功之母”,请运用设问句领起你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
生1:“失败就那么可怕吗?”“一次失败意味着永远失败吗?”“面对失败,我们该做些什么?”“你失败了,你还会忧郁、彷徨吗?请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生2:“什么是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害怕失败就能永远远离失败吗?”“失败是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熟悉的26个字母,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人看到“A”想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有人看到字母V想到他是一只飞翔的鸟,于是想到张海迪的一句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请你仔细的观察26个英文字母,看看你能想到什么?请以“由字母——想到的”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七)、结语: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谈创造性思维优质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品味亮点词语,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优秀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一等奖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品味亮点词语,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