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 《孟子》三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语文 《孟子》三章 课件,共35页。
《孟子》三章 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去世,母亲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眉:“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亚圣”——孟子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那么对于孟子,你了解他多少呢?试着说一说吧。“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良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朗读训练1.听课文朗读示范,画出文中重要的字词;2.听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3.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所画字词的理由;4.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相关成语如:至理名言、至高无上、如获至宝)之:动词,到。(找出文中其他的通假字)(说说文中其他“之”的用法)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边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开篇点出中心论点,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4)小组合作讨论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得人心”的重要性。“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检 查 预 习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是:这。 焉:怎么,哪里。之:助词,主谓取独。冠:行冠礼。往:去,到。女:同“汝”,你。 戒:谨慎。检 查 预 习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遵从。 其:代指自己。淫、移、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合 作 探 究一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1.组内轮流朗读,选出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展示。2.朗读过程中,圈点出疑难词句,先借助资料等疏通文意。然后小组交流,共同解决疑难。疏 通 文 意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深 入 探 究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为“大丈夫”。武力胁迫不能折其腰深 入 探 究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操守?高官厚禄不能动其心富贵不能淫家贫位卑不能移其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 入 探 究3.在孟子看来,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1.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思 想 碰 撞说说自己对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聊一聊自己知道的人里面有哪些算得上是“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 查 预 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quănyuègéxīfúzēng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举:选拔、任用。士:狱官。市:集市。是:这。苦:使……痛苦。劳:使……劳累。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曾:同“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恒过:常常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喻:了解、明白。拂:同“弼”,辅佐。bì检 查 预 习整 体 感 知读课文,借助下面的问题理清文章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整 体 感 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 体 感 知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个人方面、国家方面。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理 清 脉 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据——历史人物出身低微艰苦磨砺终当大任论证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深 入 探 究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孟子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历史上的名人,是否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不重复。 因为这六个人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深 入 探 究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番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活——思想——行为拓 展 延 伸孟 子 名 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3.其进锐者,其退速。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拓 展 延 伸谢 谢 观 看
《孟子》三章 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去世,母亲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眉:“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亚圣”——孟子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那么对于孟子,你了解他多少呢?试着说一说吧。“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良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朗读训练1.听课文朗读示范,画出文中重要的字词;2.听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3.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所画字词的理由;4.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相关成语如:至理名言、至高无上、如获至宝)之:动词,到。(找出文中其他的通假字)(说说文中其他“之”的用法)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边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开篇点出中心论点,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4)小组合作讨论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得人心”的重要性。“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检 查 预 习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是:这。 焉:怎么,哪里。之:助词,主谓取独。冠:行冠礼。往:去,到。女:同“汝”,你。 戒:谨慎。检 查 预 习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遵从。 其:代指自己。淫、移、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合 作 探 究一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1.组内轮流朗读,选出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展示。2.朗读过程中,圈点出疑难词句,先借助资料等疏通文意。然后小组交流,共同解决疑难。疏 通 文 意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深 入 探 究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为“大丈夫”。武力胁迫不能折其腰深 入 探 究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操守?高官厚禄不能动其心富贵不能淫家贫位卑不能移其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 入 探 究3.在孟子看来,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1.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思 想 碰 撞说说自己对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聊一聊自己知道的人里面有哪些算得上是“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 查 预 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quănyuègéxīfúzēng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举:选拔、任用。士:狱官。市:集市。是:这。苦:使……痛苦。劳:使……劳累。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曾:同“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恒过:常常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喻:了解、明白。拂:同“弼”,辅佐。bì检 查 预 习整 体 感 知读课文,借助下面的问题理清文章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整 体 感 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 体 感 知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个人方面、国家方面。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理 清 脉 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据——历史人物出身低微艰苦磨砺终当大任论证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深 入 探 究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孟子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历史上的名人,是否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不重复。 因为这六个人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深 入 探 究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番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活——思想——行为拓 展 延 伸孟 子 名 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3.其进锐者,其退速。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拓 展 延 伸谢 谢 观 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