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 《孟子》三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语文 《孟子》三章 课件,共42页。
《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法推荐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2.提炼:学法——熟读、精思;目标——若出于口、若出于心。熟读篇1.检验自读的成果——根据提示选择性朗读文句;2.轮流边读边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字词;3.最后采取连贯的问答形式集体吟诵。问答式朗读熟读篇三才者何?天、地、人。(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时地利人和熟读篇三者轻重利害如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熟读篇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熟读篇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熟读篇得道者,何如?失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熟读篇寡助,若何?多助,若何?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熟读篇品味式朗读默读课文,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采取比较阅读或点拨的方法,探究文句的表述特点、表述效果和诵读方法。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改句1: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原句每个句子用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改句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原句更有气势,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条件的优越,使论证更加有力。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熟读篇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本文语言特色:熟读篇对比鲜明排比铺陈句式工整气势磅礴说理透彻精思篇对这篇文章有三种变形,请思考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精思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精思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四分法:起——承——转——合精思篇富贵不能淫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对于停顿、重音、语气要特别注意。2.理解内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等先自行学习,再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探究。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其志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合作探究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思想碰撞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参考人物:富贵不能淫——关羽、钱学森贫贱不能移——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思想碰撞 2.“大丈夫”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碰撞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妾妇之道”。并谈谈你对此种思想的看法。 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文化传承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进行展示。2.理解内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等先自行学习,再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探究。疏通文意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发:兴起,指被任用。故:所以,因此。是:这。苦:使……痛苦。劳:使……劳累。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曾:同“增”。参考译文 舜是从田地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的,百里奚是从集市间被任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能力。疏通文意人恒过衡于虑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恒过:常常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喻:了解、明白。拂:同“弼”,辅佐。参考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深入探究 作者从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 ________________中造就的;而同时又要重视人的_________: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国家(客观)环境主观因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关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劳作,其妻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终为勾践所败,身死国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谈谈你的理由。再 见
《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法推荐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2.提炼:学法——熟读、精思;目标——若出于口、若出于心。熟读篇1.检验自读的成果——根据提示选择性朗读文句;2.轮流边读边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字词;3.最后采取连贯的问答形式集体吟诵。问答式朗读熟读篇三才者何?天、地、人。(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时地利人和熟读篇三者轻重利害如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熟读篇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熟读篇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熟读篇得道者,何如?失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不敌众熟读篇寡助,若何?多助,若何?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熟读篇品味式朗读默读课文,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采取比较阅读或点拨的方法,探究文句的表述特点、表述效果和诵读方法。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改句1: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原句每个句子用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改句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原句更有气势,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条件的优越,使论证更加有力。熟读篇比较下列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熟读篇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本文语言特色:熟读篇对比鲜明排比铺陈句式工整气势磅礴说理透彻精思篇对这篇文章有三种变形,请思考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精思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精思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四分法:起——承——转——合精思篇富贵不能淫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对于停顿、重音、语气要特别注意。2.理解内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等先自行学习,再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探究。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其志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合作探究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思想碰撞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参考人物:富贵不能淫——关羽、钱学森贫贱不能移——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思想碰撞 2.“大丈夫”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碰撞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妾妇之道”。并谈谈你对此种思想的看法。 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文化传承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进行展示。2.理解内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等先自行学习,再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探究。疏通文意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发:兴起,指被任用。故:所以,因此。是:这。苦:使……痛苦。劳:使……劳累。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曾:同“增”。参考译文 舜是从田地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的,百里奚是从集市间被任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能力。疏通文意人恒过衡于虑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恒过:常常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喻:了解、明白。拂:同“弼”,辅佐。参考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深入探究 作者从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 ________________中造就的;而同时又要重视人的_________: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国家(客观)环境主观因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关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劳作,其妻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终为勾践所败,身死国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谈谈你的理由。再 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