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展开 专题10自然灾害
知识梳理
知识点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知识点2.自然灾害
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表现为异变的频率、能量大小等;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作为衡量灾情的标准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①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②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2)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还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
4.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①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②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
①时空分布特点:
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②成因:
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①时空分布特点:
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②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①地域分布特点:
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②成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凌汛等。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占用河道、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④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5)沙尘暴
①分布特点: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②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碎屑物质丰富;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①分布特点:
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②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①时空分布特点:
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②原因:
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赤潮
①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②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知识延伸
分析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
(2)土壤疏松干燥;
(3)植被覆盖率差,防风固沙能力弱;
(4)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
人为因素:
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例题探究
例题1.(2022·重庆一中模拟)地理信息技术包含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种高技术。GIS软件以图层为基础,可以对不同的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分图层存储,同时各图层可以叠加组合在一起,综合性地观察与分析地理现象。下图为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层重叠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获得大范围地区植被分布状况的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利用人工现场调查 B.通过气候数据估算
C.借助遥感技术获得 D.利用GPS分析获得
2.以图层叠加为思路的GIS在地理事物选址方面应用广泛。若某地计划确定水源保护范围,除了地形、植被、水域图层以外,还需要考虑调用的重要图层最有可能是( )
A.气温图层 B.人口图层 C.地质构造图层 D.商业图层
【答案】1.C 2.B
【解析】1.要想获得大范围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靠人工现场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A错误;气候数据与植被分布关联性有限,无法取得植被分布状况的真实数据,B错误;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飞机、卫星等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通过返回波长的不同来确定地面状况,可以大范围的获取地面植被分布状况,C正确;GPS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定位和测速,无法获取地面植被分布状况,D错误。故本题选C。
2.水源保护主要考虑要保护该地的水质、水量以及水域面积,所以要考虑的角度应主要与以上几点要素相关。气温对于该地的水质、水量以及水域面积影响程度较低,A错误;而人口的数量、分布等特点会影响当地该地的水质、水量以及水域面积,故人口图层应添加进GIS系统中,能够更全面的确定水源保护的范围,B正确;地质构造特点对于保护水源起到的作用较小,C错误;而商业发展状况与保护水源关系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B。
【点评】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GIS系统,能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和定位功能,例如北斗(BD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一般用于实时探测监测,例如监测森林火灾。
例题2.(2022·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三模)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7月20日,郑州市气象台分别在6时02分、9时08分、11时50分、13时25分、16时01分、21时32分、7月21日0时25分,连续发布7个暴雨预警信号,提示需关注城市内涝。下图示意郑州市7月19日22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下表为中国大陆暴雨预警等级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蓝色预警标准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推断郑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
A.4个橙色预警,3个红色预警 B.0个橙色预警,7个红色预警
C.3个橙色预警,4个红色预警 D.2个橙色预警,5个红色预警
2.遇暴雨自救避险方法合理的是( )
①选择在大树等遮雨的地点避雨,用手机与外界联系
②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
③暴雨来临远离屋里,远离窗户
④房屋中要时刻注意煤气泄漏,关掉煤气
⑤远离电力设施、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
⑥在野外选择在空旷地区、农山等地躲避
⑦不要穿拖鞋、凉鞋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⑦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7月20日,郑州市气象台分别在6时02分、9时08分、11时50分、13时25分、16时01分、21时32分、7月21日0时25分,连续发布7个暴雨预警信号,提示需关注城市内涝”,读“郑州市7月19日22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图”可知,7个暴雨预报时段均符合“3小时内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均为红色预警标准,推断其为7个红色预警,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选择在大树等遮雨的地点避雨,用手机与外界联系,可能遭遇雷击,应远离在大树等的地点,不要轻易拨打手机与外界联系,①错误。应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岗、地铁等),避免路段积水引发危险,②正确。暴雨来临尽量躲避在屋里,远离窗户,避免风雨雷电等危险,③错误。在房屋中要时刻注意煤气泄漏,关掉煤气,以免积水淹没设备引发泄露,发生次生灾害,④正确。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如高压线、高压电塔、变电器,远离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避免这些设备漏电威胁生命安全,⑤正确。在野外选择空旷地区、农田等地躲避,可能遭遇雷击,⑥错误。不要穿拖鞋、凉鞋或光脚,以免滑倒涉水,⑦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评】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防御指南: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例题3.(2022·河南·二模)与冲积扇从上到下粒径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泥石流扇恰恰相反,在扇体最下端往往有较大的砾石块,扇顶部则是细小的沙砾和黏土。读泥石流扇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冲积扇和泥石流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粒径顺序截然相反的原因是泥石流和洪流强度不同
B.形成冲积扇的洪流的搬运能力,会随流动距离而不断增强
C.泥石流中含有大量固体物质,重量大的巨石由于惯性重力作用,顺山势一直冲到底部
D.泥石流扇顶部多为沙砾和黏土,主要受洪流侵蚀较强
2.形成泥石流扇的条件是( )
①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②下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③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
④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泥石流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 2.C
【解析】1.冲积扇是由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后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形成冲积扇的洪流的搬运能力,会随流动距离而不断减弱,因此沉积物的颗粒由顶端到边缘逐渐减小,B错误;泥石流扇是由泥石流冲出谷口后堆积而形成,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冲击力强,重量大的巨石由于惯性重力作用,顺山势一直冲到底部,因此沉积物颗粒由顶端到边缘逐渐变大,C正确,AD错误。故选C。
2.泥石流扇是由泥石流冲出谷口后堆积而形成,其形成条件需要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①正确;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②错误;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汇集,③正确;植被覆盖率低有利于泥石流扇的形成,但不是必要条件,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③正确,故选C。
【点评】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
1、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水流;
2、大量碎屑物质;
3、山间或山前陡峭的沟谷地形。
例题4.(2022·江苏泰州·模拟)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干旱、洪涝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大,并且干旱洪涝常连续发生,形成旱涝急转现象。我国西南地区是旱涝急转的多发区域。选择题为我国西南部分气象站点分布及生态分区,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旱涝急转发生次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旱转涝集中发生在夏秋季 B.涝转旱集中发生在春夏季
C.旱转涝和涝转旱频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转最为严重
2.甲区域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
A.暖湿气流和焚风效应影响 B.森林破坏,气候失调
C.登录台风数量多,影响大 D.冬春季节寒潮影响大
3.旱涝急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其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①威胁区域粮食安全 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③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④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A 3.A
【解析】1.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旱转涝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A错误;涝转旱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B错误;旱转涝和涝转旱的频次不相同,C错误;冬季重度急转的频次比其他季节高,D正确。故选D。
2.读图分析,甲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易发生涝灾,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易发生旱灾,A正确;森林破坏对局部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导致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区域基本不受台风和寒潮的影响,CD错误。故选A。
3.旱涝急转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一般更易引发山洪爆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威胁区域的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②正确;不会改变区域的气候类型,③错误;对植被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④错误。故选A。
【点评】“旱涝急转”在气象水文学上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而出现的一种由旱急转为洪涝的自然现象。“旱涝急转”时一般更易引发山洪爆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年8月23日,云南元江县气象局发出全县强降水天气预警,当地政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部署,使元江县风险隐患区域182人免受泥石流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GIS) B.遥感技术(R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 )
A.顺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 B.爬上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
C.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 D.向泥石流沟两侧高处躲避
【答案】1.B 2.D
【解析】1.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理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RS遥感技术可用于植被资源调查、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是指管理、查询、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不能监测泥石流受灾范围,ACD错误。故选B。
2.在野外发生泥石流时,不能顺着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因为泥石流的流速很快,A错误。泥石流的冲击力很强,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也很可能被毁坏,B错误。不能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沟谷处为泥石流流经处,C错误。应向泥石流沟两侧高处躲避,尽快躲开泥石流可能流经的地区,D正确。故选D。
【点评】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输入、管理、查询、分析等。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举世闻名的旅游岛,岛上山脉纵横,有10余座火山锥。2021年6月下甸,黄冈某中学生和家人去巴厘岛旅游,他在旅游日记中写道:“为了确保此次旅行安金,出发前我们针对当地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和预案,还请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弄了一张巴厘岛地形地势图。……行程的景后一个景点是科莫多岛,我近距离拍摄到了危险又美丽的印尼“岛主”——科莫多龙(传说是恐龙的后裔),亲身感受到了现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气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发生概率较小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沙尘暴 D.洪涝
4.地球演化史上,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 )
A.经过地壳运动,形成了联合古陆
B.发生喜马拉雅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
D.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5.推测要制作巴里岛地形地貌图,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
A.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BDS和GIS
C.RS和GIS D.BDS、RS和GIS
【答案】3.C 4.C 5.D
【解析】3.巴厘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质灾害多发,会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的现象,A选项不符合题意;该岛地势中高周低,全年降水丰富,会经常发生泥石流现象,B选项不符合题意;印尼巴厘岛位于南纬8°附近,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会经常发生洪涝灾害,D选项不符合题意。该区域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不会出现沙尘暴现象,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4.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C正确;古生代形成了联合古陆,A错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发生在古生代晚期,D错误。故选C。
5.巴厘岛地形图的制作,首先需要利用遥感技术(RS)获取影像信息,并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精确定位,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成电子地图,并进行输出,因此用到的技术有BDS、RS和GIS,故选D。
【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19年5月,480辆共享单车投放桑植县城。共享单车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实行电子围栏技术,使用者如果没有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内,很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还车。读某企业采用的电子围栏基本技术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企业的电子围栏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遥感技术 B.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
7.电子围栏设定区域不宜选择在( )
A.商业中心附近 B.公交站点周边 C.大学城内校园内部 D.居民小区内部便道两侧
【答案】6.C 7.D
【解析】6.从图中可知,电子围栏技术要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内,对单车信息输入、管理和分析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C正确;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ABD错误。故选C。
7.电子围栏设定区域应选择人流量大,使用共享单车用户较多的地区。四项比较,居民小区内部流动人口较少,使用共享单车的客户较少,电子围栏设定区域不宜选择,故选D。
【点评】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020年8月,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雅西高速公路一侧山体发生崩塌,导致交通中断。下图示意该处山体崩塌之后的无人机航拍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山体崩塌导致南桠河( )
A.上游流速加快 B.上游含沙量增大 C.下游水质改善 D.下游水量减少
9.此次崩塌前期变形未被准确发现,主要由于当地( )
A.山坡陡峭 B.天气阴郁 C.植被茂密 D.交通不便
10.对交通安全仍然构成直接威胁的是( )
A.崩塌源区 B.潜在变形区 C.堆积区 D.残留体
【答案】8.D 9.C 10.D
【解析】8.由图可知,崩塌堆积体入河阻塞河道,导致河流上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减小,A、B错误。由于堆积体阻塞河道,下游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C错误,D正确。故选D。
9.由图可知,该地附近山坡植被茂盛,影响了裂隙等崩塌前兆的发现,C正确。山坡陡峭可以通过航拍等手段监测,A错误。对崩塌的监测一般采用地表变形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受天气影响小,B错误。当地邻近公路,交通便利,D错误。故选C。
10.由图可知,山体崩塌残留体前缘出现陡峭的凌空面,极易崩塌,再次造成灾害,对交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D正确。崩塌源区大部分物质已经向下运移,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潜在变形区移动将导致前方的残留体崩塌,间接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B错误。堆积区物质移动缓慢,对交通安全威胁小,C错误。故选D。
【点评】山体崩塌又称之为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引发山体崩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地理因素,另一种是诱发因素,还有一种就是人为因素。
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12.推测导致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是(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答案】11.A 12.C
【解析】11.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体主要在偏北和偏东的负方向上位移累计,并且偏东方向的负方向位移累计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应该是西偏南,B项错误,A项正确。图中并没有出现偏东和偏北方向的正方向的位移累计,CD项错误。故选A。
12.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位移速度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与短时间内的地震和重力崩塌无关,AB项错误。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更长时间的物理风化中引起岩石断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持续时间以及位移速度变化上看,与气温变化无关,D项错误。所以主要诱因应该与该时间段内的大气降水强度有关,C项正确。故选C。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洪涝 B.崩塌 C.泥石流 D.滑坡
14.下列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西南地区是该灾害发生的多发地区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15.发生该自然灾害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顺沟向上跑 B.顺沟向下跑 C.向两侧跑 D.躲在树下
【答案】13.D 14.C 15.C
【解析】13.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士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结构面整体顺坡下滑的地质现象。滑坡的岩体、土体被称为滑坡体,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D正确。故选D。
14.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自然灾害为滑坡。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岩石破碎,植被稀疏,降水强度较大的地区。冬季风与滑坡没有联系,A错误。由于南方以低山丘陵为主,所以该地质灾害南方比北方严重,B错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加之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是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区,C正确。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是滑坡的诱因素之一,D错误。故选C。
15.由所学知识可知,滑坡发生时,逃生路线应向沟岸两侧山坡高处跑,C正确。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以及躲在树下都可能有被滑坡淹没的危险,ABD错误。故选C。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1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上升 D.水位稳定
【答案】16.B 17.C
【解析】16.由图可知,月均降水量与滑坡频率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而夏季降水明显较多,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B正确;图中显示三峡库区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AD错误;冬季降水少,滑坡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B。
17.一般情况下,水库蓄水后,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坡面易松动,导致滑坡发生概率增加,C正确;水库蓄水后,导致水体流速减小,水体流速减小会使滑坡概率降低,AB错误;水位稳定,不易诱发滑坡,且水库发挥蓄洪防旱、发电等作用,水位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D错误。故选C。
【点评】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三峡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增加,岩层重力增加,更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022·河北·高三)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特殊灾害性天气。位于祁连山北麓与阿拉善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地区是受干热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当地干热风多发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下图示意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次数和日数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河西走廊地区受干热风影响较大的粮食作物是( )
A.春小麦 B.冬小麦 C.油菜 D.棉花
19.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的年代平均日数变化趋势是( )
A.先缓慢减少,后迅速增多,再有所减少 B.持续增多
C.先缓慢增多,后迅速减少,再有所增加 D.波动减少
20.对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日数和次数影响较大的最可能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全球气候变化 C.工业废气排放 D.太阳活动异常
【答案】18.A 19.A 20.B
【解析】18.根据材料,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多发生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此时正值春小麦抽穗灌浆时期,高温低湿的干热风会使其抽穗灌浆过程受到严重影响,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9.读图中直线柱可知,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的年代平均日数变化趋势为先缓慢减少(1960~1990年),后迅速增加(1990~2010年),再有所减少(2010~2016年),A描述相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0.根据材料“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特殊灾害性天气”,读图可知,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发生日数和次数年代变化大,且近些年干热风发生日数和次数有所增加,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应是近些年变化显著并与风的形成有关。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增加,灾害性天气增多,B正确。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废气排放、太阳活动异常与干热风形成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湿度低,易形成干热风,也叫焚风。
(2022·江西·兴国中学高三)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而形成。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保证喜温作物越冬生产。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下左图为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该日光温室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①降温最快②气温最低③相对湿度大④风速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冰雾出现当天,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掀起和盖上草帘子的时间分别是( )
A.午后、日落前后 B.午后、20时前后
C.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D.10时前后、15时前后
23.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 )
A.二氧化碳施肥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B.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大气辐射
C.二氧化碳施肥加大了棚内昼夜温差 D.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答案】21.B 22.A 23.A
【解析】21.结合材料可知冰雾出现在冬季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所以冰雾形成需要两个条件:空气中水汽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气温最低,满足这两个条件即可出现冰雾。②、③正确。冰雾需要的条件是低温,不是降温最快,①错误。风速较强不利于水汽的凝华,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22.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白天或光照强烈时应让温室内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可将草苫等保温材料掀起,故当地农民掀起应该是在白天,特别是白天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以获得最多的光照,排除C、D选项;在光照差或无光照时将保温材料覆盖以保温,故盖上草苫的时间段应该是气温较低、光照较差时,主要是夜晚,因此也就是日落前后是当地农民盖上草苫的时间,A正确,B错误。故选A。
23.光能利用率一般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的比,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保温效果,促进光合作用,A正确。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地面辐射,排除B、D选项。二氧化碳施肥降低了棚内昼夜温差,C错误。故选A。
【点评】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1. 减少了温差:白天,主要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主要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由于存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就降低了地面的最高气温。
2. 提高了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15℃),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2022·江苏·高三开学考试)下击暴流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多产生于发展成熟的强对流云团之中。下击暴流发生时,通常表现为一股非常强烈的冷气流从云底部向下“击出”,触地后会产生四散的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气流运动方向的变化往往使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造成严重危害。下图示意下击暴流云层剖面和飞机穿越下击暴流区的着陆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据材料推测M、N两处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是( )
A.M下沉,N上升 B.M上升,N下沉
C.M上升,N上升 D.M下沉,N下沉
25.下击暴流难以精准预报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气系统发展剧烈 B.天气系统尺度较小
C.该现象发生频次高 D.卫星遥感分辨率低
【答案】24.A 25.B
【解析】24.下击暴流发生时通常表现为一股非常强烈的冷气流从云层底部向下击出,触地后会产生四散的直线型大风,M处位于下击暴流云层内部,气流下沉;N处位于下击暴流云层外缘,受下击暴流触地后四散上升的气流影响,气流上升明显。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5.由材料可知,下击暴流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尺度较小,难以预警,B正确。目前卫星遥感分辨率已经较高,D错误。台风、寒潮等发展剧烈、频次较高的天气系统现今都能提前且较为精准地进行预报,A、C错误。所以选B。
【点评】一般认为,下击暴流的形成和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着。上升气流在其上升和上冲的过程中,从高层大气运动中获得了水平动量。随着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的动能变为势能(表现为重、冷的云顶)而被储存起来,以后,一旦云顶迅速崩溃,位能又重新变成下降的气流。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下图为厦门中学生助手绘制的2018年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局部),该日前后发生了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强寒潮。
(1)从风力大小来看,呼和浩特的风力较郑州的更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北半球寒潮主要发生的时节是____,影响此次我国寒潮的强冷空气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图中的____(填字母)即在此地区。从气压值的高低来看,该字母所在地区是____气压中心。
(3)势力强大的寒潮,常伴有的天气现象有____、____和冻害等。
【答案】(1) 大 等压线更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2) 深秋到初春 M 高
(3) 大风 雨雪
【解析】(1)风力的大小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决定,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会越大。图中呼和浩特与郑州两地相比,呼和浩特的等压线比郑州密集的多,说明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风力较大。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寒潮是因为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冷空气发育,更易受寒潮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根据经纬度得出是M地附近,此时该地气温较低,形成了高气压中心。
(3)强烈的冬季风就是寒潮,冷空气势力很强,与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如果锋前暖空气湿润,可能形成暴风雪天气。寒潮来临时,除了气温会明显下降以外,还常常伴有大风、雨雪天气,对人畜生物造成冻害。
27.(2022·宁夏·银川一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
材料二: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km2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
(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多发季节及原因。
(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4)指出GIS在应对风暴潮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
【答案】(1)夏秋季节多,8月最集中;夏秋季节海洋水温高,多热带气旋(台风)登陆;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
(2)工业化、城市化及海洋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和财富密度的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及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城市化引起的地面沉降;三峡等大型工程带来的河口冲淤变化。
(3)风暴潮发生时,河口受风暴潮和海水的项托,海水倒灌引起的河口及地下水盐分升高;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和地下水联通;造成盐分下渗;潮水退去后,地下水盐分因蒸发带到地壤表层加剧盐碱化。
(4)评估风暴灾害损失(灾前预评,灾中急评,灾后综评);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和发展趋势。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7、8、9月份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较多,8月达到最大频次,可知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多发在夏秋季节,8月最集中。夏秋季节太阳辐射强烈,海洋表层水温高,易形成低压中心,发展成热带气旋,使沿海地区多热带气旋(台风)登陆;此时盛行东南季风,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使风暴潮易发。
(2)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海洋经济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大;近些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等极端气候事件;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地面严重的沉降,加剧风暴潮的发生频率;长江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冲淤发生变化,增加了上海风暴潮风险。
(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作用,阻碍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盐度、海水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另外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混合,是地下淡水含盐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水分被蒸发,盐分残留于土壤,加剧土壤盐碱化。
(4)GIS具有模拟、分析、评估的功能,所有利用GIS可以模拟风暴潮影响的范围,评估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损失,可以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模拟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减少风暴潮带来的的损失。
28.(2022·山东·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84米。下游河道(图)迂回曲折,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在流经莆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
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洪涝灾害频发,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裁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
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当地采取“软体排”技术(图)克服了世界级难题,“较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2011年防洪大堤顺利完工。随后,当地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对木兰溪的水质进行全面优化,木兰溪畔成为“百里风光带”。
(1)分析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威胁严重的自然原因。
(2)分析“软体排”技术对该河流两侧大堤防护的优势。
【答案】(1)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上游流经山地丘陵,汇水速度快,河流水量较大,洪水规模大;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距河流入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泄洪能力有限;水涝多发(易发),持续时间长。
(2)优势:纤维布料强度高,混凝土石板质地坚硬,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程度;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软体排”可适应大堤的形变,保护大堤不因变形、开裂而坍塌。
【解析】(1)结合材料,水患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分析。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受海洋影响大,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河道淤积严重;在流经菁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入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洪水排泄受阻,水涝多发。
(2)由材料可知,软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软体排技术主要减轻水流和淤泥对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混凝土石板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保护大堤;另外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该技术中混凝土块是用绳索固定铺设,可适应大堤的形变,对大坝起到保护作用。
29.(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2月20日~22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北疆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产生影响。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股,一股是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的“西路冷空气”;另一股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的“东路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形成青海湖G锋。下图示意21日20时青海湖G锋位置。
(1)判断此时“西路冷空气”和“东路冷空气”势力强弱的差异,并说出判断依据。
(2)从地形角度,分析造成此时两股冷空气势力差异的原因。
(3)有人认为,此次青海湖G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的危害较大,有人认为危害较小。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西路冷空气”弱,“东路冷空气”强。G锋锋前在图中西侧,G锋自东向西移动,说明东侧冷空气势力更强。
(2)“西路冷空气”受高大山脉的阻挡,阻挡作用强,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峡谷效应,势力较强。
(3)危害大。出现剧烈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破坏牧业设施,使牲畜患病或冻死;阻断交通,影响牧业饲料供应和牧产品外运。
或危害小。不处于放牧期,牲畜多为圈养,便于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牧民已提前储备越冬饲料,减轻灾害危害。
【解析】(1)由图可知G锋自东向西移动,说明锋面东侧气团实力强,西侧气团实力弱,东路冷气团位于G锋的东侧,则实力强;西路冷气团位于G锋的西侧,则势力弱。
(2)由图可知,西路冷空气受高大山脉的阻挡,摩擦力增大,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且有峡谷效应,导致风力增大,势力较强。
(3)先表明观点,再阐释理由。若赞同,从G锋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分析危害:如受冷空气的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破坏牧业设施,使牲畜患病或冻死;暴雪会阻断交通,影响牧业饲料供应和牧产品外运。若不赞同,从该地牧业特点分析,如此时不处在放牧期,牲畜多为圈养,便于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牧民一般会提前储备越冬饲料,能应对多种恶劣天气,从而减轻灾害危害。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 自然灾害(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0 自然灾害(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地形地质背景,生物背景,1m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地形地质背景,生物背景,1m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1 中国地理-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21 中国地理-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文件包含专题21中国地理-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专题21中国地理-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