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考点讲与练(含解析)
【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7《神经调节》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7《神经调节》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7《神经调节》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7《神经调节》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17 神经调节
1.(2019·海南卷,15)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兴奋经过同一反射弧的传递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
1.反射弧中各结构的判断方法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判断出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2.反射弧相关结构被破坏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无法产生兴奋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无法向神经中枢传导和传递兴奋
神经中枢
无法分析和综合兴奋,也不能向传出神经传导和传递兴奋
传出神经
无法向效应器传导和传递兴奋
只有感觉
而无效应
效应器
无法对内外刺激作出相应应答
1.反射≠反应≠感觉
(1)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如用针刺脚趾引起的缩腿行为。
(2)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用针刺坐骨神经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的收缩。
(3)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未参与此过程。
1.(2022·东北育才中学期中)如图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B.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可知,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受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A正确;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并不是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例如抑制胃肠蠕动,同理,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B错误;由图可知,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同时胃肠蠕动加强,C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2..(2022·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的反射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图①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C.刺激③时,能引起结构⑤产生反应
D.④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答案】D
【解析】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知,题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若①受到破坏,反射弧不完整,刺激③(传出神经)结构④(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该过程不是反射,B错误;刺激③(传出神经)不能引起结构⑤(感受器)发生反应,C错误;结构④(效应器)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正确。
2.(2020·山东等级考,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的K+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
3.(2018·江苏卷,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错误。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
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3.突触与突触小体
(1)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处共同形成突触,因此其上的部分膜构成了突触前膜;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细胞。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方向
(1)在神经纤维上(离体条件下)
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2)正常反射活动中
正常反射活动中,只能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在突触处
兴奋单向传递,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3.(2022·山西太原质检)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部分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时,两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B.由于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
D.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且只能从①→②传递
【答案】C
【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产生兴奋,该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B正确;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只能从①→②传递,D正确。
4.(2022·河南顶级名校联考)耳蜗中的毛细胞能感知声音,其基底部浸浴在外淋巴液中,顶部浸浴在内淋巴液中。外淋巴液和一般细胞外液的成分类似;内淋巴液却相反,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K+(高于毛细胞细胞内液的K+浓度)和较低浓度的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毛细胞基底部和顶部膜两侧的电位差相等
B.毛细胞受到刺激时内淋巴液中的Na+内流进入毛细胞
C.内淋巴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K+与主动运输无关
D.K+可以通过毛细胞基底部外流进入外淋巴液
【答案】D
【解析】毛细胞基底部浸浴在外淋巴液中,此处膜两侧的电位差是外淋巴液和毛细胞细胞内液的电位差,毛细胞顶部浸浴在内淋巴液中,此处膜两侧的电位差是内淋巴液和毛细胞细胞内液的电位差,由于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的成分不同,因此两处的电位差并不相等,A错误;由于内淋巴液与细胞内液的成分相似,因此内淋巴液和毛细胞细胞内液中Na+浓度相差不大,毛细胞受到刺激时,Na+难以内流,B错误;内淋巴液含有较高浓度的K+,且高于细胞内液的K+浓度,建立起这样的离子浓度梯度需要主动运输的参与,C错误;外淋巴液与普通细胞外液的成分相似,因此其K+浓度较低,而毛细胞细胞内液中K+浓度较高,因此K+可以通过毛细胞基底部外流进入外淋巴液,D正确。
4.(2021·海南卷,9)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1.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5.(2022·山东枣庄质检)神经递质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
D.可卡因可阻碍多巴胺被回收,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答案】A
【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多巴胺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后,多巴胺的转运速率明显减小,可见可卡因阻碍了多巴胺被回收到突触小体,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
6.(2022·江苏南通三调改编)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感到体表某区域疼痛,这种现象是牵涉痛。如图为一种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b、c组成完整反射弧
B.痛觉是在脊髓中形成的
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之间双向传递
D.神经元兴奋时,其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
【答案】D
【解析】结构a和c上均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结构b是脊髓内的神经中枢,a、b、c只是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不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产生痛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错误;神经元兴奋时,其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D正确。
5.(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①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②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一般是倒置的(如下图所示)。
【注意】 ①除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下肢的代表区在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
②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如体积大的躯干,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很小。
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一侧皮层代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如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可见其左侧肢体运动。
(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
①低级中枢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②高级中枢的调控: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2)其他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①语言功能
②学习和记忆功能
7.(2022·哈尔滨三中调研)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B.躯体的运动只受大脑皮层中躯体运动中枢的调控
C.脑中的高级中枢能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机体运动能有条不紊与精准地进行,与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如膝跳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大脑皮层中也有控制膝跳反射的高级中枢,A正确;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小脑、脊髓等的共同调控,B错误;一般来说,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通过调控使机体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C、D正确。
8.(2022·山东菏泽调研)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
D.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说话
【答案】D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A正确;“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C正确;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D错误。
9.(2022·湖南长郡中学调研)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显示患者的大脑细胞受损,形状像海马的脑区会出现神经炎性斑块,且会出现突触丢失、神经递质减少等异常现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长时记忆
B.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短时记忆
C.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D.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答案】D
【解析】如果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短时记忆,A错误;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长时记忆,B错误;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 ,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错误;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排尿反射受高级中枢控制,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D正确。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下图所示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分析图示可知:
(1)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2】 误认为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
点拨:(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易错点3】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点4】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组成了神经中枢
B.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C.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D.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详解】
A、脑和脊髓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A错误;
B、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B错误;
C、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C错误;
D、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感受器
B.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损伤
C.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生来就有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
2、非条件反射是具体事物(食物、针扎等)刺激引起的,而条件反射是由信号刺激引起的。信号刺激分成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具体信号如:声音、外形、颜色、气味等;抽象信号指语言、文字。
3、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非条件反射是终生的,固定的,不会消退,而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
【详解】
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A错误;
B、没有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或大脑皮层受损,B错误;
C、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错误;
D、 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兴奋经过神经纤维和突触时,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
B.b处对应部位中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
C.刺激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c点传递到d点
D.刺激a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只偏转一次,说明兴奋能由a点传递到d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是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依靠突触完成,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个部分构成。据图分析,兴奋传递方向为自左向右。
【详解】
A、兴奋经过突触时,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A错误;
B、b处对应突触小体,内含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着神经递质,B正确;
C、刺激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c点传递到b点,C错误;
D、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只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a点传递到d点,D错误。
故选B。
4.某实验小组取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 A1和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副交感神经,该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一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
B1心脏跳动变慢
实验二
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
B2心脏正常跳动
A.该实验证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产生了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
C.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
D.对实验一持续观察,B1的心脏跳动速度始终比B2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A正确;
B、实验一中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B1心脏跳动变慢,说明A1的副交感神经产生了使心脏跳动跳慢的物质,释放出细胞进入营养液中,B正确;
C、从实验二可知,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心脏正常跳动,说明副交感神经没有产生使心脏跳慢的物质,即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C正确;
D、实验一持续观察,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分解,心脏跳动会变快,D错误。
故选D。
5.下图是神经元分泌谷氨酸的示意图,1~3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和2构成了突触
B.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引起2的兴奋或抑制
C.结构3既是受体,又是离子跨膜运输的通道
D.合成谷氨酸的场所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
A、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图中的1、2只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A错误;
B、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能引起钠离子内流,谷氨酸是兴奋型神经递质。不能引起2的抑制,B错误;
C、据图分析,3的作用有识别神经递质谷氨酸、也能运输Na+,C正确;
D、蛋白质类的神经递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谷氨酸不属于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6.常见的美容除皱针的主要成分是肉毒毒素(肉毒杆菌产生的高分子蛋白),但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甚至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主要原因是它会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导致肌肉松弛麻痹。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
B.ACh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
C.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元时,突触前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关闭,使膜电位不变
D.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时,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若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兴奋,引起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大量内流。
【详解】
A、来自题干信息“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推理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A正确;
B、ACh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可使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B正确;
C、结合试题题干,“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不是所有通道都关闭,C错误;
D、抗体(针对肉毒毒素)或钙离子(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都能缓解中毒现象,因此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D正确。
故选C。
7.伸肘动作中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是完成伸肘动作的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伸肘动作反射弧所涉及的神经元胞体都位于脊髓
B.当兴奋传到③处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整个反射弧中含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只是伸肌运动神经末梢及伸肌
D.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
A、伸肘动作反射弧所涉及的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或神经节,A错误;
B、当兴奋传到③处时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是负电位,未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是正电位,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B错误;
C、图中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末梢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末梢以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C错误;
D、图中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各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则不能,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这与脑干有关
C.小脑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体温调节有关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
A、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则不能,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A错误;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B错误;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9.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射弧通常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和⑤组成。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答案】(1)神经元
(2)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单向
(3) 静息 外正内负
(4) 突触 胞吐 受体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
由图可知,由于②结构中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因此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
③与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图示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经电信号刺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可卡因可引起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的异常,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释放到[ ]_____________(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③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答案】(1) ①突触小泡 胞吐 ②组织液 ③特异性受体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会被多巴胺转运载体转运回突触小体
(3) 上升 减少
【解析】
【分析】
神经元之间相接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结构①是突触小泡,结构②是突触间隙(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结构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1)
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多巴胺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多巴胺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因Na+内流,所以突触后膜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
神经递质作用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就被灭活或转移至突触小体。由图可知,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所以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就被转移至突触小体中。
(3)
分析图示,可卡因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考生熟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相关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时,导致心跳加快,大部分血管收缩,膀胱缩小
C.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
B、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B错误;
C、血糖调节有神经调节的参与,比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C错误;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不利于食物消化,D正确。
故选D。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B.刺激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
C.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往往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D.手指被针刺迅速缩回并产生痛觉均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发生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
【详解】
A、发生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刺激传出神经,是传出神经兴奋也可使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往往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C正确;
D、手指被针刺迅速收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但是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3.下图为动物体内两个通过突触结构联系的神经元,已知ab=ac,bc=c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a处,则b、c处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
B.若刺激a处,则d处电位发生变化较c处迟
C.若刺激c处,则b、d处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
D.刺激c处会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详解】
A、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若刺激a处,则b、c处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只能d→a,若刺激a处,d处不会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
C、若刺激c处,d处不会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c处会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
4.如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Na+浓度比膜外低
B.K+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接受刺激时,Na+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影响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依托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变化曲线,考查兴奋的传导与离子进出细胞膜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
A、正常情况下,细胞主动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导致神经细胞内Na+的浓度比细胞膜外低,A正确;
B、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接受刺激时,Na+进入细胞是通过离子通道,不消耗能量,其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D、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内流,说明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影响较大,D正确。
故选C。
5.已知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差值大小或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的难易程度,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越小或从静息电位到阈电位越容易,则细胞的兴奋性越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某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单向传递
B.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越高,一次兴奋所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C.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随所处溶液中K+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D.神经细胞膜在接受有关刺激后Na+内流加快,更容易达到阈电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进行,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A错误;
B、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越高,说明从静息电位到阈电位更容易,一次兴奋所持续的时间越短,B错误;
C、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随所处溶液中K+浓度的增大而增大,C错误;
D、Na+内流是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Na+内流加快,会使其更容易达到阈电位,D正确。
故选D。
6.就生物学角度而言,“惊魂未定”就是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发生复杂的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其机理如下图所示(nNOS是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氧生成NO和瓜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内流,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
B.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促进NO的生成
C.若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升高,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变大
D.谷氨酸的作用引起NO扩散并调节谷氨酸释放,这种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
A、由图可知,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通道打开,Na+内流,突触后膜从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所以谷氨酸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A正确;
B、由图可知,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生成了精氨酸、瓜氨酸和NO,B正确;
C、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若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升高,通过离子通道内流的Na+增加,会导致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变大,C正确;
D、从图上看,谷氨酸的作用是引起NO扩散并促进谷氨酸释放,这种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7.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婴幼儿经常尿床,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如“憋尿”)。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成年人“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突触间隙Na+浓度降低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快速发生
C.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结构有关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详解】
A、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A正确;
B、钠离子内流可形成动作电位,突触间隙Na+浓度降低,不利于动作电位的形成,因此不利于排尿反射的快速发生,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结构有关,C正确;
D、静息电位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膜外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因此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的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
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正确;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因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D正确。
故选C。
9.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静息 内负外正 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
(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点睛】
记住: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内外发生电位逆转,即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10.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___,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_________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___________。
【答案】(1) 效应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神经递质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神经中枢 a、c、d、e
(4) 肌肉或腺体 受体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分析图乙: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分析图丙: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 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
(1)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
丙图中因为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点,图中除b点外a、 c、d、e点可产生兴奋。
(4)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与该神经元相关的传出神经末梢可以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所以B细胞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点睛】
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2022·山东·高考真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
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2.(2022·山东·高考真题)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
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3.(2022·广东·高考真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后促进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丙。
【详解】
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选B。
4.(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
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5.(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
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
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一个突触结构,故神经肌肉接点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
C、突触后膜去极化,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药物能抑制神经递质分解,使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促进膝反射持续进行,D错误。
故选D。
6.(2021山东高考 7)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 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 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解析】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7.(2020·海南卷,1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C.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D.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K+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在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D错误。
8.(2020·北京卷,8)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答案】B
【解析】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由题“食欲肽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9.(2020·江苏卷,14)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小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A
【解析】天冬氨酸分子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B正确;作为神经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当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会批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C正确;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引发动作电位,D正确。
10.(2020·浙江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使突触后膜兴奋,因此乙酰胆碱的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则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但对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无影响,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该类神经元数量改变会对学习与记忆等活动产生影响,C正确;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不能正常兴奋,因此注射阿托品将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11.(2022·浙江·高考真题)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
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____________,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____________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___________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__________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________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__________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__________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Smin和Smax相对值。__________
【答案】(1)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2) 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电刺激强度 Na+通道开放 任氏液 不衰减 传导速率
【解析】
【分析】
1、神经干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神经干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多个细胞电变化的代数叠加。而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定律,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
(1)
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
①是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因此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的通道开放,会出现动作电位,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所需的时间。实验中的标本需要任氏液浸润,因此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坐骨神经是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和Smax不同,单根神经纤维的Smin和Smax相同,即: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2022·山东·高考真题)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 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 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3) A抑制TNF-α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 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转录 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翻译
【解析】
【分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 自主神经系统。
(1)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3)
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α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A抑制TNF-α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或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转录,或A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基因的翻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2《群落及其演替》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2《群落及其演替》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2《群落及其演替》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