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2《语言文字运用之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展开
专题22 语言文字运用·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21题
【母题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并不都是能吃的。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入药。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这是通过象征义形成的借代。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命题方向】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要求是:
1. 掌握常用修辞的特点及其使用效果,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2. 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从高考试卷看,修辞考查原在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形成了“修辞+作用”的考查模式。而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呈现出很多新的考查特质。
2021年全国甲卷: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第21题)
近三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对修辞的考查:
(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20年,第19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021年,第20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年,第20题)
综上,可以看出:第一,不仅告知具体的修辞,而且将该修辞的特性作为答题方向来命制题目,如判断比喻是否成立得看本体、喻体是否有相似性,对偶的结构最有特色,考查学生能否借助语料分析表达他们对修辞特性的理解。第二,强调基于文体和情境的功用表达,从考查这是什么修辞转向考查为什么运用这种修辞及其运用的效果。注重考查学生对修辞在不同文体、情境下的表达功能的理解。
2022年全国甲卷的这道修辞题,表面上看是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但与以往机械地判断修辞手法的客观题有本质不同,此题显示了随文命题的语境意识。原句“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指出了“象征”,这个概念属于表现手法范畴,如果对此认知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将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相混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需要结合语境去辨别、判断它与其寓意“高官显贵”之间的关系。可见,该题不仅有强烈的语境意识,还精密地指向考查学生是否对语言文字知识概念有准确的认知与判断。
命题形式侧重语境意识、精准性,命题意图侧重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是修辞手法题命题的大趋势。
【解题技巧】
高考侧重考查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查得更细致和专业,对此,考生需对九种常用修辞的概念和作用有全面把握,同时,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
一、基础必备
1.比喻
比喻,即俗称的“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喻指乙事物。
种类:(1)明喻有本体、喻体和鲜明的比喻词;(2)暗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成了”“变成”等来联结本体和喻体;(3)借喻没有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4)博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作喻体来描写同一本体。
特别注意:(1)甲和乙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且必须有相似点。
(2)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他就像我们的亲人。
表示猜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新时代涌现许多典型人物,如黄文秀、秦玥飞等。
比喻的主要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易于表达情感。
2.比拟
比拟,是事物“人化”,或者人“物化”,或者此物“彼物化”。
种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特别注意:(1)有本体和拟体构成,拟体虽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本体上;(2)用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比拟的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情感表达多样化,使句子表意更丰富,形式更活泼生动;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
借代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种类:特征代本体,材料代本体,标志代本体,人名代著作,绰号代本人,专有名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等。
特别注意:
(1)结构上分“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2)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代表本体;
(3)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
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引人联想,使形象突出,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体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富有幽默感。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的性质、特征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手法。
夸张主要分为三类:(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比原事物大、多、高、强、深等;(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比原事物小、少、低、弱、浅等;(3)超前夸張,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说出的夸张形式。
特别注意:(1)夸而有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合乎情理;(2)夸张要显明,不能既像夸张又像事实。
夸张的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强化思想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5.对偶
对偶由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种类:(1)正对,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2)反对,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3)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特别注意:(1)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对则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2)有句子对偶和成分对偶之分。
对偶的主要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均衡美;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使相关事物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表达强烈的感情,阐明复杂的事理。
种类:(1)成分排比;(2)分句排比;(3)单句排比;(4)复句排比。
特别注意:(1)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有三个,且结构相似;(2)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每个句子的提挈语。
排比的主要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文意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角度分明;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 反复
反复是故意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情感的修辞手法。
种类:(1)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
特别注意:(1)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表达一个中心;(2)层次清晰,节奏感强。
反复的主要作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鲜明特色,表达强烈的情感;节奏鲜明,整齐有序,充满音韵美;充分表达思想,增强文章气势。
8.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种类:(1)一问一答;(2)几问一答;(3)连续问答;(4)问而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特别注意:(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9. 反问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种类:(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特别注意:(1)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由句子本身阐明;(2)反问是用疑问表感叹,所以句末也可用叹号。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语意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二、难点解疑
1.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性质作用不同: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句式结构不同: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判断比喻重点看名词,判断比拟重点看动词。
【示例】东西长安街成了喧嚣的黄河,它在岁月里奔腾,它又温情脉脉地展露欢颜。
【分析】“东西长安街成了喧嚣的黄河”是暗喻,“长安街”和“黄河”分别是本体和喻体。“它在岁月里奔腾”是拟物,把长安街当成了动物。“它又温情脉脉地展露欢颜”是拟人,“温情脉脉”“展露欢颜”是人的情态。
2.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示例】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分析】①以传说中的酒圣“杜康”代指“酒”。②以“雪”比喻“浪花”。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
(2)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严格。
(3)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各句的提挈语,而严对要求上下两句不重字,宽对可个别字重复。
【示例】
①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分析】①为排比,四句用“鱼”字提挈。②为对偶中的宽对。
4.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1)对偶是修辞手法;对仗是诗词歌赋中的构句手段,外延没有对偶大。
(2)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3)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意义相反或相近。
(4)对仗的上下句要平仄相对,对偶不讲求平仄;对仗的句子是对偶,但对偶的句子未必是对仗。
【示例】天對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分析】这是《笠翁对韵》中的一段,讲的是对仗的基本形态。如果单拿出其中的两句,如“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从结构上看,也是对偶。
5.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1)侧重不同:反复强调语气,加强情感;排比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2)写法不同:反复是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
(3)数量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即可;排比是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4)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示例】
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③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分析】
①为排比。
②“知否”为连续反复。
③从整体结构看,四个句子构成排比,其中四个“它”是间隔反复。
6.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2)作用上: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3)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示例】各位同学还不能准确区分“设问”和“反问”吗?应该不会吧!难道老师讲得还不够细致吗?
【分析】第一个问句后面有回答“应该不会吧”,是设问。第二个问句用“难道”和“不”双重否定,表达语意更加肯定的意思,是反问。
三、思维聚焦
1.熟悉九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种类、注意事项及表达效果,明确相关修辞手法的关键区别。
2.不断锤炼联想、想象、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性等思维能力,形成个性语言体验。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思维能力。
3.具备认真审题、分析语境和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些修辞要求暗含在具体的语境中,而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旨紧密相连的,修辞句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的表达,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要有深入观念和整体观念。
4. 回答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既要判断准确,又要回答全面。答题要规范,步骤要明晰。既要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
五、答题模式
1.客观题的答题思路:
首先,需要准确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接着,需要准确识别各个选项的修辞手法。如果四个选项为诗句或者文言语句的,这就需要熟识相关语句,或者提升自己古诗文的理解力。最后,根据相应理解做出选择。
2.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分析构成:根据具体修辞手法进行拆分分析。
分析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及相关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示例】
常见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2比拟(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6夸张:强调/突出……,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7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 (句子表达的情感)。
1.(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分,全年第四个节气。《说文解字》:“分,别也。”“分”就是用刀把东西切成两半。那么春分这把切开时间的“刀子”,究竟分了什么呢?平分了春季,前后各一半;平分了昼夜,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平分了寒暑,实现了冷和热的平衡。古人发现一年中影子最长和影子最短时分别是“冬至”“夏至”。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点是“春分”;从夏至到冬至,中间点是“秋分”。“两至两分”,是最早发现的四个节气,构成了节气体系最基础的框架。
……
每个节气分三候。春分第一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第二候“雷乃发声”,惊蛰时稀疏的雷声现在密集了。“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第三候“始电”,开始有闪电。雷公电母集体上班,大自然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有声有色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022·湖南邵阳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邃的峡谷弯弯曲曲飘向远方,雪山上湍急而下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顺着峡谷争先恐后的向前跳跃似的奔跑。在峡谷急转弯的河谷里,一块巨石巍然的矗立在河的中央,上游奔流而下的河水撞击在巨石上发出哗哗的巨响,荡起的浪花烟花般的冲向天空,又跌落原地从巨石边快速的淌过。峡谷转弯的山坳上,一棵倔强的老树斜伸着身躯,探过公路覆盖至河边上空与巨石对视。老树裸露的树根壮实的拽着岩石的每个缝隙,像张大网紧扣在岩石的脊梁上,要几人才能合抱的树身彰显着老树的年轮。……
(节选自冯至散文《一棵老树》)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2022·陕西千阳县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里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清澈的小河、清香的空气和纯天然的果蔬粮食?
很多证据表明,由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26°C的温度下孵化,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
遏制工业文明的狂野推进,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进而给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以及人类带来福祉。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存在障碍。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只要具备学习能力,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
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与普通人不同。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2022·陕西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的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湖。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最终都投入了它博大的怀抱。这汇集而来的河川之水,将天山和戈壁滩的大量盐分都聚积在湖里,同时,炎热干旱的准噶尔气候和阿拉山口的强风,使湖水很快蒸发升腾。久而久之,艾比湖也就变成了盐湖。艾比湖不但是一个盐湖,而且是一个风光诱人的湖泊。蓝色波涛,绿色芦荡,多彩多姿的水鸟,把艾比湖装点得风光无限。一年四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昔日荒无人烟的艾比湖,如今成了人们的乐园,不但给这里增添了人气,而且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6.(2022·湖南雅礼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一到,春催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惊蛰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一年之计在春耕,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故而,惊蛰来了,春忙也来了。四时五谷,皆始于此。
春忙如故,农事寻常。除了春光春色,古代的诗人们也将目光瞄向田间地头,捕捉农人的身影和农事的繁忙。“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这些诗句,既提醒农人不要误了农时,也描绘出了农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5《写作》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5《写作》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5《写作》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5《写作》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4《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4《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4《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4《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3《语言文字运用之理解词的语境义》母题解密(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3《语言文字运用之理解词的语境义》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3《语言文字运用之理解词的语境义》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卷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语文真题题源专题23《语言文字运用之理解词的语境义》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