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3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4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5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6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7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第8页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学年6.1《老子》四章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6.1《老子》四章图片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疏通文本,任务探究,“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知人论世,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故里: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无: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问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问3: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⑤自伐者无功: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无功:不能建立功勋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余食赘行:余食—剩饭; 赘行—多余的形体; 行,同“形”。⑧有道者不处:道:懂得道的规律。处:为,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翻译」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问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问3: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问4: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问5: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高明、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问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问2: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问4: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翻译」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问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问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六十四章,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从老子那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在《心灵的四季》讲座中指出:“可以用四季作为道具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法这四种‘和而不同’的心灵,即儒家是心灵之春,墨家是心灵之夏,道家是心灵之秋,法家是心灵之冬。”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所知道的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并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 “小国寡民”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南怀僅:《老子他说》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