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学年一年级上册备课 第二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学年一年级上册备课 第二单元教案,共28页。
教师备课
课 题
1.1在观察中比较
课 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两种物体观察和比较,知道它们在长度、高度方面的不同。认识到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也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的长度、高度等特征。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
探究实践:用做标记的方法记录物体长、宽、高等特征;并能基于自己的记录用排序的方法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对常见物体的特征研究兴趣;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的态度;通过合作建立起善于表达、倾听的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选择科学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描述。
难点:对物体进行公平公正地比较的方法。
教 学
准 备
教师:恐龙模型、恐龙轮廓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窄不同)、记号笔、活动纸、硬卡纸、科学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侏罗纪公园视频片段
1.生活问题引入
出示图片:两辆车,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书:大、小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小不同?
2.观看侏罗纪公园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恐龙什么不同?
3.观看课件中恐龙图片,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
让学生充分表达所见所闻,比较恐龙在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入手 。
4.小结:如何判断恐龙的大小,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后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如:长、短;高、矮;胖、瘦。
板书:比一比
【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同种汽车进行比较,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汽车大小不一样是因为长短不一样造成的,进而引入对恐龙这种动物进行比较。因为恐龙的对比当中会出现高矮胖瘦不一致,学生对标准不同的引入就会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在描述上届会变得更丰富,思考维度也是多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的。
二、观察比较 (预设15-20分钟)
材料准备:恐龙模型、记号笔、带刻度纸带、硬卡纸、作业本
1.小组领取观察任务,自主设计比较方法。
(1)出示四只恐龙模型比大小:要求排序。
提问:每个小组给你们这样4只恐龙模型,你认识它们吗?如果不认识排队时怎么称呼方便?你们打算按照什么标准给恐龙模型排队?
小组先讨论,然后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方法。
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宽窄(如果学生的描述是口语化的“胖瘦”,教师可以引导为宽窄)。
(2)课件展示带编号的卡片恐龙轮廓图,并指导学生使用记号笔完成相应编号工作。
(3)出示带刻度的纸带。
提问:这个纸带有什么用?为了公平比较,可以怎么做呢?
2.出示并强调活动要求
(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2)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3)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作业本上。
3.进行小组活动
分组活动:先观察恐龙实物模型,然后利用卡片恐龙轮廓图模型开展比较大小的探究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记录结果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将粘有恐龙轮廓图纸带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
独立思考: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大家会认可你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吗?
【设计意图】因为有的恐龙可是能学生不认识的,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用编号的方式对恐龙进行排队。而实物模型恐龙,因为描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投影方式对恐龙进行投影画出轮廓。学生用轮廓在刻度纸带上进行比较,标准就统一了,难度上就降低了,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表达交流。
三、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
1.小组汇报
(1)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如何描述结果?
2.师生发现
使用不同的比较方法,采用的标准不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研讨是学生的思维输出、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在研讨和板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手势辅助等形式表达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并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识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大 比一比 小 方法2:
方法3:
方法1: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2起点和终点
课 时
第3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
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
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视频
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
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
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
【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
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
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
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
(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
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
(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学生组内活动。
(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
(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
2.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
演示:如何画终点
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
3.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
(2)学生讨论并介绍。
(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
(4)演示:剪纸带
(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
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
4.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
(2)学生思考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
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
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
2.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
3.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
【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板书设计
2.起点和终点
统一: 纸带:距离
起点
终点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3用手来测量
课 时
第4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拃”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
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拃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拃”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
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能精确地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青蛙
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
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
【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
1. 初步感受“拃”
(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
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
B.用“拃”。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拃”。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
(2)模仿老师做出“拃”的动作。
(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拃”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拃”时,手指要尽量张开!
2.测量课桌的长度
(1)试用“拃”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拃”?
同学:3拃;3拃多;C:4拃。
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
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拃和第一拃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2)“拃”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拃,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拃多、 4拃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拃多就记作:3+,4拃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拃”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拃”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拃”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
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1.设疑引出问题。
(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
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拃一拃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
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
(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
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
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
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4、交流汇报。
A同学:也许一拃一拃没有首尾相连。
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
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拃不一样。
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拃”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拃”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拃”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拃”,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拃”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
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
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拃”?
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
【设计意图】从工程设计来看,一个物体的长、宽、高是有比例的,如果都设计成一样了,那么对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所以让孩子在测量中去发现,也是对工程思维的训练。
五、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拃”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拃,也可以用“拃”、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
【设计意图】不仅手指可以用来测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只要这个物体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那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即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
多:多多少 纸带数据展示
比较:“拃”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课 时
第5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
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
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
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
4.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
5.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二、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
1.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
2.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
3.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
4.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
5.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
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
料准备:学生记录单
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
1.小组交流
(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
(3)小结: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测量方法:①被测物体:同一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首尾相连
发现: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
2.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 时
第6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科学思维: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
探究实践: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态度责任: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难点: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学生: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作业本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解决疑难,找出问题。
(1)出示多个学生科学作业册中的记录表。
我选择的物体
测量结果
桌子长度
桌子高度
橡皮
7
8个半
小棒
6
7个半
回形针
21
23个半
小立方体
31
34
(2) 讨论: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
(3) 学生交流汇报。
(4) 小结:全班统一使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对我们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提问:这些物体,你们组会选择哪个作为我们大家测量的工具,说说选择的理由。
(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你们小组选择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说出依据)
3.小结: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
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
缺点
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
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记录,让学生发现非标准测量带来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无法作为一个通行标准来使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进行测量,并初步构建对小立方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伏笔。
二、测量活动,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等
1.预测桌面的长度
(1)提问:小朋友,如果用小立方体作为测量的工具,你觉得你的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提示课桌面长度的起点和终点)
(2)学生观察课桌面和小立方体,并将预测填写在到表格中。
2.讨论如何用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度
(1)提问:你打算怎么测量?
(2)交流汇报:用一个小立方体依次测量
(3)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好的地方?(速度慢,首尾连接容易出错)
(4)除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交流汇总:组合小立方体
(6)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分组制作组合立方体。
(视频: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一组、两组、三组……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哦。)
(7)提问:如何测量老师的讲台?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利用替代物测量好桌面的总长度,回到组内再用组合立方体进行测量。
3.小组合作测量桌面和讲台面长度。
(1)提醒: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
l 明确被测桌子的哪一条边。
l 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l 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2)教师巡视。
4.汇总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
三、交流讨论,感受标准量的作用(预设10分钟)
1.集体观察各组数据,并回答问题
提问:桌面的长度是多少?讲台的长度是多少?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各组之间的数据很接近,准确度高)
2.为什么大家用了一样的小立方块,课桌面也是一样大,但有的小组的数据还有差距?(因为操作方法上的误差,你发现其他组的人在操作是不是有问题?)
3.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
4.总结
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快速计数。
四、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
1.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
2.如果我要测量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和硬币的最外圈的长度,怎么办?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选择标准测量物:小立方体
十个小立方体组合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6做一个测量纸带
课 时
第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和测量等特点,认识到测量纸带能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探究实践:能依照步骤制作完成一条测量纸带,并能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会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
态度责任: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测量纸带的制作。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并使用测量纸带。
难点:用测量纸带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立方体一袋
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无标记的纸带,一把剪刀,固体胶,一支标记笔,活动手册,塑料小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设立障碍,产生探究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小方块,小桶
1.学生演示:用小立方休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出示塑料小桶:绕着塑料小桶一周有多长?该如何测量呢?
3.小组讨论和汇报。
4.小结:组合后的小立方休因为是直的,不能变形,无法测量圆的长度。选择能变形的物体画上刻度就可以测量了。比如经我们之前的纸带因为它可以弯曲,可以卷起来。
【设计意图】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有需求,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铅笔长度后,很快发现测量塑料小桶和测量科学书之间不通用的,有差异。进而发现只要测量的工具能变形就可以完成测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自然会想到用测量纸带。
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能弯曲的测量纸带并测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方格的复印纸若干,无标记的纸带,安全剪刀,固体胶,铅笔,活动手册,塑料桶。
1.认识纸带。
2.操作:用纸带并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
3.提问:起点终点是多长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学生交流。
5.方法:把小立方体在纸带上比过去,然后画在纸带上,使纸带成为一个可以测量长度的测量纸带。
(揭示课题)
6.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实验材料。
(2)运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粘接时,纸带要直,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7.学生制作测量纸带
(1)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纸带有什么不同?哪些不合理?
标数:情况A(0-10-20);情况B(0-10-10);情况C(1-10-20)
制作:A.数字标记是在方框中;B.粘贴时有空隙。
(3)讨论:选择哪种合理,说明理由,如何改进?
(4)调整,改进。
8.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1)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再次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表格上。
【设计意图】从规则的到不规则的,学生制作测量纸带经历了一个设计研究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学生制作的带刻度的纸带没有标“0”刻度,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0”表示没有,在设计制作时学生就不会考虑。这也是他对“起点”概念不理解,这种现象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经过老师辅导修正运用10为单位进行标记,这对十进制大单位记录测量结果来提高效率有了初步认识。
三、流测量的结果(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作业本上的记录单
1.讨论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并不一致的原因。
同样大小的塑料小桶,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
(可能原因:1.纸带重叠区不知道选择哪个数据,造成读数错误。2.数字标示地方影响读数方便。如:10个数字轮回标记:0-10-10;数字写在格子里等,都会带来读数不便。)
2.学生修改自己的测量纸带并重新测量。
3.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立方体的个数;格子之间首尾相连,没有空隙,也不容易歪,比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比较,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可以给测量带来便利。
四、拓展:测量更多的物体(预设2分钟)
1.提问:这节课让你有什么收获?最感兴趣是什么?
2.拓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臂展、腰围、头围等长度。知道这些长度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买衣服或帽子时要测量腰围或头围,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连结,能激发学生更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6.做一个测量纸带
1.剪:
2.粘:首尾相连,竖直粘贴
3.标:“0”刻度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课 时
第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测量纸带和尺子,能区分两者的异同,认识到统一标准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感知尺子在测量中的优点。
探究实践:能在实践对比操作中,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记录测量纸带与尺子的异同,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正确使用尺子测量、记录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态度责任: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乐趣;体验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难点:学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长度。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测量纸带。
学生:测量纸带(第6课)、卷尺、直尺。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认识尺子(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课件
1.出示上节课中制作的纸带实物。
提问:在上节课,我们发现测量纸带真的很好,可以测量一些长的物体,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本单元一开始,就有同学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知道有哪些?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3.课件出示:塑料尺、木尺、铁尺、卷尺、纸尺、皮尺等各种尺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其实对于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很多学生早就知道了尺子,还认识一些其他尺。前面的课文当中之所以没有去讲这个尺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历程。本课中以上节课制作的测量纸带为切入点,从学生学习使用的载体出发,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兴趣。
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橡皮、课件
1.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预设10分钟)
(1)提问:塑料尺、卷尺与我们自己制作的测量纸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2)出示四人小组讨论要求:
①与同伴轻声讨论。
②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至少各说2点。
④可以比较长度、刻度、单位、使用方法等;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4)整理材料,全班交流汇报。尺子和测量纸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板书尺子和测量纸带的异同)
2.用尺子测量橡皮(预设15分钟)
(1)出示一块橡皮,怎么使用塑料尺或卷尺测量橡皮的长度吗?
(2)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尺子紧贴物体的边缘;
②测量中,注意起点和终点位置;
③测量后,正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3)出示微课: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
(4)小结方法步骤:对齐→紧靠→读数→记录
(5)分组测量橡皮,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到科学作业本
(6)整理材料并全班交流
① 用塑料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
② 用卷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
③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用塑料尺和卷尺测量出的橡皮长度相同;
预设2:长度不是整数时,可以用估计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前先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及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带上任务开展活动,研究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活动中,老师创设宽松的研讨氛围,对于学生的表达是有促进意义的。整个活动还利用口头交流、微课学习、测量记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形成正确结果打下基础。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三、尺子被大量运用的原因(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
1.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尺子有标准单位;尺子不容易坏;用尺子测量起来更加方便。)
2.提问:要测量课桌桌子的高度,你会选择测量纸带、卷尺还是塑料尺呢?说一说理由。
3.小结:看来同一个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在观察中比较,在实践中检测,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四、拓展
下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除了塑料尺和卷尺之外,还有哪些测量工具?
比如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Laser rangefinder),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实现对目标的距离测量的仪器。激光测距仪测量范围为3.5~5000米。激光测距仪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
【设计意图】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工具也就得变越来越精确,让学生感觉工具的先进,激发他们日后去研究更先进的测量工具而努力。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相同点 不同点
有刻度 刻度长短
有0起点 长度不同
…… ……
第一步:对齐 第二步:紧靠
第三步:读数 第四步:记录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1在观察中比较
课 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两种物体观察和比较,知道它们在长度、高度方面的不同。认识到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也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的长度、高度等特征。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
探究实践:用做标记的方法记录物体长、宽、高等特征;并能基于自己的记录用排序的方法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对常见物体的特征研究兴趣;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的态度;通过合作建立起善于表达、倾听的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选择科学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描述。
难点:对物体进行公平公正地比较的方法。
教 学
准 备
教师:恐龙模型、恐龙轮廓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窄不同)、记号笔、活动纸、硬卡纸、科学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侏罗纪公园视频片段
1.生活问题引入
出示图片:两辆车,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书:大、小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小不同?
2.观看侏罗纪公园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恐龙什么不同?
3.观看课件中恐龙图片,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
让学生充分表达所见所闻,比较恐龙在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入手 。
4.小结:如何判断恐龙的大小,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后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如:长、短;高、矮;胖、瘦。
板书:比一比
【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同种汽车进行比较,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汽车大小不一样是因为长短不一样造成的,进而引入对恐龙这种动物进行比较。因为恐龙的对比当中会出现高矮胖瘦不一致,学生对标准不同的引入就会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在描述上届会变得更丰富,思考维度也是多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的。
二、观察比较 (预设15-20分钟)
材料准备:恐龙模型、记号笔、带刻度纸带、硬卡纸、作业本
1.小组领取观察任务,自主设计比较方法。
(1)出示四只恐龙模型比大小:要求排序。
提问:每个小组给你们这样4只恐龙模型,你认识它们吗?如果不认识排队时怎么称呼方便?你们打算按照什么标准给恐龙模型排队?
小组先讨论,然后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方法。
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宽窄(如果学生的描述是口语化的“胖瘦”,教师可以引导为宽窄)。
(2)课件展示带编号的卡片恐龙轮廓图,并指导学生使用记号笔完成相应编号工作。
(3)出示带刻度的纸带。
提问:这个纸带有什么用?为了公平比较,可以怎么做呢?
2.出示并强调活动要求
(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2)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3)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作业本上。
3.进行小组活动
分组活动:先观察恐龙实物模型,然后利用卡片恐龙轮廓图模型开展比较大小的探究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记录结果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将粘有恐龙轮廓图纸带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
独立思考: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大家会认可你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吗?
【设计意图】因为有的恐龙可是能学生不认识的,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用编号的方式对恐龙进行排队。而实物模型恐龙,因为描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投影方式对恐龙进行投影画出轮廓。学生用轮廓在刻度纸带上进行比较,标准就统一了,难度上就降低了,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表达交流。
三、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
1.小组汇报
(1)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如何描述结果?
2.师生发现
使用不同的比较方法,采用的标准不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研讨是学生的思维输出、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在研讨和板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手势辅助等形式表达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并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识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大 比一比 小 方法2:
方法3:
方法1: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2起点和终点
课 时
第3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
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
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视频
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
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
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
【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
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
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
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
(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
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
(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学生组内活动。
(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
(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
2.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
演示:如何画终点
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
3.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
(2)学生讨论并介绍。
(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
(4)演示:剪纸带
(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
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
4.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
(2)学生思考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
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
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
2.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
3.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
【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板书设计
2.起点和终点
统一: 纸带:距离
起点
终点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3用手来测量
课 时
第4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拃”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
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拃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拃”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
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能精确地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青蛙
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
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
【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
1. 初步感受“拃”
(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
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
B.用“拃”。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拃”。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
(2)模仿老师做出“拃”的动作。
(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拃”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拃”时,手指要尽量张开!
2.测量课桌的长度
(1)试用“拃”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拃”?
同学:3拃;3拃多;C:4拃。
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
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拃和第一拃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2)“拃”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拃,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拃多、 4拃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拃多就记作:3+,4拃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拃”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拃”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拃”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
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1.设疑引出问题。
(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
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拃一拃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
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
(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
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
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
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4、交流汇报。
A同学:也许一拃一拃没有首尾相连。
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
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拃不一样。
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拃”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拃”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拃”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拃”,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拃”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
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
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拃”?
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
【设计意图】从工程设计来看,一个物体的长、宽、高是有比例的,如果都设计成一样了,那么对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所以让孩子在测量中去发现,也是对工程思维的训练。
五、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拃”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拃,也可以用“拃”、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
【设计意图】不仅手指可以用来测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只要这个物体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那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即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
多:多多少 纸带数据展示
比较:“拃”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课 时
第5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
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
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
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
4.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
5.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二、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
1.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
2.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
3.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
4.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
5.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
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
料准备:学生记录单
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
1.小组交流
(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
(3)小结: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测量方法:①被测物体:同一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首尾相连
发现: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
2.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 时
第6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科学思维: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
探究实践: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态度责任: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难点: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学生: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作业本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解决疑难,找出问题。
(1)出示多个学生科学作业册中的记录表。
我选择的物体
测量结果
桌子长度
桌子高度
橡皮
7
8个半
小棒
6
7个半
回形针
21
23个半
小立方体
31
34
(2) 讨论: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
(3) 学生交流汇报。
(4) 小结:全班统一使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对我们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提问:这些物体,你们组会选择哪个作为我们大家测量的工具,说说选择的理由。
(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你们小组选择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说出依据)
3.小结: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
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
缺点
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
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记录,让学生发现非标准测量带来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无法作为一个通行标准来使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进行测量,并初步构建对小立方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伏笔。
二、测量活动,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等
1.预测桌面的长度
(1)提问:小朋友,如果用小立方体作为测量的工具,你觉得你的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提示课桌面长度的起点和终点)
(2)学生观察课桌面和小立方体,并将预测填写在到表格中。
2.讨论如何用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度
(1)提问:你打算怎么测量?
(2)交流汇报:用一个小立方体依次测量
(3)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好的地方?(速度慢,首尾连接容易出错)
(4)除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交流汇总:组合小立方体
(6)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分组制作组合立方体。
(视频: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一组、两组、三组……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哦。)
(7)提问:如何测量老师的讲台?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利用替代物测量好桌面的总长度,回到组内再用组合立方体进行测量。
3.小组合作测量桌面和讲台面长度。
(1)提醒: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
l 明确被测桌子的哪一条边。
l 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l 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2)教师巡视。
4.汇总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
三、交流讨论,感受标准量的作用(预设10分钟)
1.集体观察各组数据,并回答问题
提问:桌面的长度是多少?讲台的长度是多少?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各组之间的数据很接近,准确度高)
2.为什么大家用了一样的小立方块,课桌面也是一样大,但有的小组的数据还有差距?(因为操作方法上的误差,你发现其他组的人在操作是不是有问题?)
3.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
4.总结
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快速计数。
四、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
1.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
2.如果我要测量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和硬币的最外圈的长度,怎么办?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选择标准测量物:小立方体
十个小立方体组合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6做一个测量纸带
课 时
第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和测量等特点,认识到测量纸带能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探究实践:能依照步骤制作完成一条测量纸带,并能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会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
态度责任: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测量纸带的制作。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并使用测量纸带。
难点:用测量纸带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立方体一袋
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无标记的纸带,一把剪刀,固体胶,一支标记笔,活动手册,塑料小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设立障碍,产生探究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小方块,小桶
1.学生演示:用小立方休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出示塑料小桶:绕着塑料小桶一周有多长?该如何测量呢?
3.小组讨论和汇报。
4.小结:组合后的小立方休因为是直的,不能变形,无法测量圆的长度。选择能变形的物体画上刻度就可以测量了。比如经我们之前的纸带因为它可以弯曲,可以卷起来。
【设计意图】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有需求,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铅笔长度后,很快发现测量塑料小桶和测量科学书之间不通用的,有差异。进而发现只要测量的工具能变形就可以完成测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自然会想到用测量纸带。
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能弯曲的测量纸带并测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方格的复印纸若干,无标记的纸带,安全剪刀,固体胶,铅笔,活动手册,塑料桶。
1.认识纸带。
2.操作:用纸带并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
3.提问:起点终点是多长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学生交流。
5.方法:把小立方体在纸带上比过去,然后画在纸带上,使纸带成为一个可以测量长度的测量纸带。
(揭示课题)
6.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实验材料。
(2)运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粘接时,纸带要直,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7.学生制作测量纸带
(1)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纸带有什么不同?哪些不合理?
标数:情况A(0-10-20);情况B(0-10-10);情况C(1-10-20)
制作:A.数字标记是在方框中;B.粘贴时有空隙。
(3)讨论:选择哪种合理,说明理由,如何改进?
(4)调整,改进。
8.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1)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再次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表格上。
【设计意图】从规则的到不规则的,学生制作测量纸带经历了一个设计研究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学生制作的带刻度的纸带没有标“0”刻度,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0”表示没有,在设计制作时学生就不会考虑。这也是他对“起点”概念不理解,这种现象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经过老师辅导修正运用10为单位进行标记,这对十进制大单位记录测量结果来提高效率有了初步认识。
三、流测量的结果(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作业本上的记录单
1.讨论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并不一致的原因。
同样大小的塑料小桶,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
(可能原因:1.纸带重叠区不知道选择哪个数据,造成读数错误。2.数字标示地方影响读数方便。如:10个数字轮回标记:0-10-10;数字写在格子里等,都会带来读数不便。)
2.学生修改自己的测量纸带并重新测量。
3.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立方体的个数;格子之间首尾相连,没有空隙,也不容易歪,比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比较,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可以给测量带来便利。
四、拓展:测量更多的物体(预设2分钟)
1.提问:这节课让你有什么收获?最感兴趣是什么?
2.拓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臂展、腰围、头围等长度。知道这些长度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买衣服或帽子时要测量腰围或头围,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连结,能激发学生更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6.做一个测量纸带
1.剪:
2.粘:首尾相连,竖直粘贴
3.标:“0”刻度
教 学
反 思
教师备课
课 题
1.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课 时
第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测量纸带和尺子,能区分两者的异同,认识到统一标准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感知尺子在测量中的优点。
探究实践:能在实践对比操作中,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记录测量纸带与尺子的异同,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正确使用尺子测量、记录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态度责任: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乐趣;体验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难点:学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长度。
教 学
准 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测量纸带。
学生:测量纸带(第6课)、卷尺、直尺。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认识尺子(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课件
1.出示上节课中制作的纸带实物。
提问:在上节课,我们发现测量纸带真的很好,可以测量一些长的物体,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本单元一开始,就有同学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知道有哪些?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3.课件出示:塑料尺、木尺、铁尺、卷尺、纸尺、皮尺等各种尺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其实对于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很多学生早就知道了尺子,还认识一些其他尺。前面的课文当中之所以没有去讲这个尺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历程。本课中以上节课制作的测量纸带为切入点,从学生学习使用的载体出发,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兴趣。
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橡皮、课件
1.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预设10分钟)
(1)提问:塑料尺、卷尺与我们自己制作的测量纸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2)出示四人小组讨论要求:
①与同伴轻声讨论。
②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至少各说2点。
④可以比较长度、刻度、单位、使用方法等;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4)整理材料,全班交流汇报。尺子和测量纸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板书尺子和测量纸带的异同)
2.用尺子测量橡皮(预设15分钟)
(1)出示一块橡皮,怎么使用塑料尺或卷尺测量橡皮的长度吗?
(2)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尺子紧贴物体的边缘;
②测量中,注意起点和终点位置;
③测量后,正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3)出示微课: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
(4)小结方法步骤:对齐→紧靠→读数→记录
(5)分组测量橡皮,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到科学作业本
(6)整理材料并全班交流
① 用塑料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
② 用卷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
③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用塑料尺和卷尺测量出的橡皮长度相同;
预设2:长度不是整数时,可以用估计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前先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及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带上任务开展活动,研究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活动中,老师创设宽松的研讨氛围,对于学生的表达是有促进意义的。整个活动还利用口头交流、微课学习、测量记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形成正确结果打下基础。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三、尺子被大量运用的原因(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
1.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尺子有标准单位;尺子不容易坏;用尺子测量起来更加方便。)
2.提问:要测量课桌桌子的高度,你会选择测量纸带、卷尺还是塑料尺呢?说一说理由。
3.小结:看来同一个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在观察中比较,在实践中检测,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四、拓展
下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除了塑料尺和卷尺之外,还有哪些测量工具?
比如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Laser rangefinder),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实现对目标的距离测量的仪器。激光测距仪测量范围为3.5~5000米。激光测距仪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
【设计意图】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工具也就得变越来越精确,让学生感觉工具的先进,激发他们日后去研究更先进的测量工具而努力。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相同点 不同点
有刻度 刻度长短
有0起点 长度不同
…… ……
第一步:对齐 第二步:紧靠
第三步:读数 第四步:记录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