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各学科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②地的地理坐标是,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中水域面积约为, 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图中丁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某区域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②地的地理坐标是( )
A. (40°N,20°W)B. (40°S,20°E)
C. (40°S,20°W)D. (40°N,20°E)
2.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位于低纬度、北温带B. ①②两地间的距离约为1400千米
C. 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D. ②地东侧属于西半球
3. 从③地出发先向正东走200千米,再向正北、正西、正南分别走200千米,最后回到( )
A. ③地B. ③地的正西C. ③地的正东D. ③地的的正南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箭头方向,图示为逆时针自转,是北半球图,顺着自转方向经度减小是西经,②地的经度是20°W,纬度是40°N,地理坐标是(40°N,20°W),A对。B、C、D错。故选A。
【2题详解】
①地纬度是20°N,位于低纬度、热带,A错;①②两地间的距离110千米乘20等于2200千米,B错;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C对;20°W是东西半球分界线,D错。故选C。
【3题详解】
地球是一个曲面。AB距离大于DC距离,从③地出发先向正东走200千米到B点,再向正北、正西走200千米走到E点,正南走200千米到F点,F点位于A点正西方位。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根据经纬线来判断方向: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利用经度判断东西:同在东经,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经度值小者在东;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比较二者之和:若之和小于180°,东经度地点在东;若之和大于180度,西经度地点在东。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图中水域面积约为( )
A. 5km2B. 1.5km2C. 0.2km2D. 0.02km2
5. 某地理兴趣小组7月到此进行课外考查,若要安排露营,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低山、丘陵为主②以丘陵、平原为主③中部低,西南、东北高④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A. ③④B. ②③C. ①②D. ①④
【答案】4. B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图中水域为三角形,长为2千米,高1.5千米,水域面积约为1.5km2,B正确,排除ACD。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可知,①地为谷地,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适合在此地安排露营活动,A正确;②③④地势平坦,地势高,不近河流,可以露营,故选A。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50米,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5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部分地区等高线稀稠密,推知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①正确,②错误;等高线数值中部在400米以上,海拔高,西南和东北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即地势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④正确,③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形的特点的描述可以通过地形种类、地势起伏、地形分布、特色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户外活动要考虑河谷地带的山洪、悬崖的落石、陡坡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200米。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丁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
A. 680米B. 480米C. 980米D. 1080米
8. 甲、乙、丙、丁四地,地表水最丰富的是 (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9. 若甲地有河流,则该河流在图示区域的最终流向是 ( )
A. 西南B. 东北C. 东南D. 西北
【答案】7. C 8. C 9. C
【解析】
【分析】图中丁地的海拔范围是800-1000米之间,海拔高度可能是980米。水流汇集在低洼处,乙地势较高,水流汇集较少。丁地位于山脊处,地表水少。
【7题详解】
图中等高距为200米,图中丁地的海拔范围是800-1000米之间,海拔高度可能是980米,C对。A、B、D错。
【8题详解】
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势较高,水流汇集较少,B错。丁地位于山脊处,地表水少,D错。甲地、丙地位于山谷,丙地可能是两条河流交汇处,地表水最丰富的是丙地,C对。甲地只有一条河流,地表水较少,A错。
【9题详解】
若甲地有河流,河流分布在甲山谷中,结合指向标和山谷处等高线延伸方向,该河流先在甲处是向西南流,然后在图示区域南端地区是向东南流,C对。A、B、D错。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与某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地形B. 水源C. 植被D. 坡向
11. 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A. B.
C. D.
【答案】10. D 11. B
【解析】
【分析】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0题详解】
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甲坡面朝南,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
【11题详解】
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C错误。
【点睛】等高线变化为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此时两点之间能够通视。但是先缓陂再陡坡,则无法进行通视。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首次在罗斯海发现新锚地,图中A地拟建我国第6个极地科考站。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A地位于黄河站的( )方向
A. 东北B. 西北C. 东南D. 西南
13. 图中①②③海域对应的大洋依次是( )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D.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14. 北极地区较南极地区( )
A. 气温更低B. 降水更多C. 白昼更长D. 海拔更高
【答案】12. C 13. B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黄河站位于(0°,80°N)附近,A地位于(170°E,75°S)附近,故图中A地位于黄河站的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图中①海域位于120°W附近的南半球,属于太平洋;②海域位于0°经线附近的南半球,属于大西洋;③海域位于90°E附近的南半球,属于印度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地球公转的特点 ,在近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所以北极地区极昼的天数多一些 ,气温较高;南极地区终年有冰雪覆盖 ,对阳光的反射率强 ,气温较低,所以北极地区较南极地区气温较高,A错误。北极地区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南极地区被寒流环绕,降水较少 ,B正确。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一样长,C错误。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且陆地上被冰雪覆盖,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B。
【点睛】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非常严寒。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象。除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题。
15. 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 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B. 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 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6. 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 河流水量B. 土壤肥力C. 川地面积D. 林木蓄积量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聚落的区位条件。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所以选D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所以选C项。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故选C。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聚落的区位条件。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 降水较少B. 气温较高C. 风力较弱D. 光照较强
18. 夏季,S市主要受( )
A. 季风影响B. 西风带影响C. 低压控制D. 高压控制
【答案】17. C 18. D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大气环流,雾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17题详解】
多风的天气有利于雾的消散。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故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风力较弱,C项正确。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光照较强,都有利于雾的消散,故排除A、B、D三项。
【18题详解】
该地位于北纬30°N—40°N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故D项正确。
读我国某山地山顶和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由图中信息可知( )
A.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B. 山顶气温日较差大于山谷
C. 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大于夏季D. 夜间的大气比白天稳定
20.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D. 夜间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地积聚
21. 该地区冬季山顶气温全天都高于谷地,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山坡冻害多于谷底B. 谷地空气污染严重
C. 谷地易产生扬尘天气D. 山顶积雪覆盖时间长
【答案】19. D 20. D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冬季出现在山顶,夏季则出现在山谷,A项错误;根据山顶和山谷气温曲线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幅度可知,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B错误;读图可知,一日之内山顶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夏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小于夏季,C错误;读图可知,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夜间山顶的气温均大于山谷,说明夜间出现了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增高的逆温现象,逆温出现时大气的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大气稳定,故D项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山谷风的基本特点可知,夜间山坡附近的空气降温快,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沿着山坡下沉至谷地,盛行山风,这导致夜间冷空气大量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D正确、B错误;地形闭塞并非最低气温出现在山谷的最主要原因,A错误;谷地多夜雨,导致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不是谷地出现低温的原因,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该地区冬季山顶气温全天都高于谷地,说明该地区冬季全天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出现时,空气的对流运动受到抑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谷地空气污染严重,且由于空气对流运动减弱,空气较为稳定,不容易产生扬尘天气,B正确、C错误;冬季山顶气温全天都高于谷地,说明谷地的气温较低,谷地冻害更多,A项错误;冬季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说明山顶气温高,不利于延长积雪覆盖时间,D错误。故选B。
【点睛】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地和谷地之间的一种大气环流现象,白天盛行谷风,夜间盛行山风。山谷风具有明显的昼夜转换特性,并且对山谷地区的天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间的谷风,不仅引发了冷空气在谷地的集聚,也产生了夜雨现象。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四地位置最靠南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3. 图中四地终年降水稀少的是( )
A. ①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22. D 23.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且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的 10°N—20°N之间。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30°—40°N之间的大陆西岸。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④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1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南半球30°—40°S之间的大陆西岸,所以纬度最南的是④,D对。A、B、C错。故选D。
【2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③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终年降水稀少,故A对;②、④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地中海气候,但季节相反,气候特征正好相反,都属于冬雨型,所以B、C、D错。故选A。
【点睛】
下图示意某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岛屿位于( )
A. 北美洲B. 亚洲C. 非洲D. 欧洲
25. 该岛东北侧降水远多于西南侧,是因为东北侧( )
A. 离海较近,东南季风影响大B. 植被茂密,湿度大
C. 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D. 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岛屿大部分位于18°N—18°30′N之间,77°W—78°W之间,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应属于北美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岛屿的东北侧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多,西南侧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C正确。该岛不受季风影响,A错误。东北侧是因降水多,水循环量大,不是因为植被茂密,是因为降水多导致植被茂密的,B错误。该岛东北侧的降水是因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并非是因为对流雨,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等。形成降水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水汽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下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 图(a)中
A. ①比②风速大B. ①比③云量少C. ②比③气压低D. ②比④气温高
27. 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A. 上午B. 下午C. 傍晚D. 夜间
【答案】26. B 27. A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26题详解】
图a中①比②等压线稀疏,所以①比②风速小;①处于高压脊,天气晴朗,比③云量是少;③位于低压中心,②比③的气压大;④位于冷锋的锋前,②位于冷锋的锋前后,处于冷气团控制,②比④地气温低,所以选B。
【27题详解】
根据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图中④地附近锋为冷锋,其移动方向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受其影响,④地风力增强,且吹西北风,读图分析可知,在8-10点间该地吹西风,风力2级,12点后风向为偏北风,风力加大为6级,可判断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大约是在10-12点间,选A正确。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该游牧活动( )
A. 随着雨季南北移动B. 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C. 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 易受台风灾害侵扰
29. 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答案】28. A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图中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可以判断两地都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草类茂盛,图示区域跨越赤道,因此游牧活动随着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南北移动,A正确;东非高原虽在赤道附近,但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两地之间游牧路线,未穿越热带雨林,B错误;根据图中的比例尺计算,多多马距赤道大约为600千米,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可知多多马纬度大约为6°S左右,未到南回归线,C错误;游牧活动地区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不易受台风灾害侵扰,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游牧到甲地时应为返回多多马的途中,此时北半球雨季结束,草原生长量减小,南半球的雨季即将到来,甲地处于是热带草原的湿季(南半球夏季),此时应该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中,即7到12月期间,四个选项中,10月最有可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即:北半球夏季位置偏北 ,南半球夏季位置偏南。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0. 下图为印度半岛1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影响25℃等温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洋流③海陆分布④纬度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印度半岛 等温线明显向南凸出,其原因一方面是印度半岛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另一方面是北半球冬季时,陆地气温要低于同纬度的海洋气温,①③正确;冬季暖流,增温增湿,等温线应该向北凸,②错误;纬度因素等温线应该和纬线平行,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为我国浙江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哪一条明显画错了?
(2)图中P处与观瀑阁的相对高差是多少?
(3)简述该地不同地形区农业合理发展的方向。
【答案】(1)③ (2)400-600米
(3)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山地地区发展林果业(立体农业);河流湖泊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等高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相对高差、农业合理发展的方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原则。③处等高线向低值凸出,为山脊地形,不能发育河流,河流发育地形应在山谷处。故③明显画错了。
【小问2详解】
P处位于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为鞍部地形,700-800米。图中所示,观瀑阁位于200-300米。P处与观瀑阁的相对高差是400-600米。
【小问3详解】
此地区有平原、山地、河流、湖泊等地形地貌。平原地形,地势低平,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地区,坡度较大,适合发展林业和果业;河流湖泊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
32. 读某地区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当M湖湖水外泄时,其湖面高程介于____米(范围)。
(2)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1)1250~1300米
(2)以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正中间有一个低凹的封闭区(洼地),地势略低;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为火山地貌。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高线判读、地形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湖附近等高线呈口袋状”,即位于②附近,此处峡谷海拔在1250~1300米(等高距为50米),M湖湖面高程超过峡谷时,湖水可从峡谷中流出。
【小问2详解】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等方面描述,图示等高线密集,海拔较高,以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正中间有个低凹的封闭区(洼地),地势略低;上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下部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M湖泊位于山顶,应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口湖,因此该地为火山地貌。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南亚区域图。
材料二:新加坡和曼谷气候资料
(1)甲海峡沟通了南海与____湾。乙岛屿位于____板块和____板块的____边界,多火山地震。
(2)据材料二,比较新加坡和曼谷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评价气候对图中曼谷所在的半岛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曼谷最高气温出现在4月的原因。
【答案】(1) ①. 孟加拉 ②. 亚欧 ③. 印度洋 ④. 消亡
(2)同:全年高温(或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两地纬度低
异:新加坡年降水量多于曼谷;新加坡降水季节分配比曼谷更均匀(或新加坡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曼谷有明显的旱雨季)。
原因:新加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降水多;曼谷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冬半年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
(3)有利影响:全年高温,热量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三熟(或生长期长);降水充足,水源丰富,灌溉便利
不利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4)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曼谷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4月曼谷降水少,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气温高。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东南亚区域图及新加坡和曼谷气候资料为材料,涉及气候类型及成因、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甲海峡是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南海与孟加拉湾。乙岛屿是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小问2详解】
读材料二气候资料可知,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丰富;曼谷终年高温,降水集中在5-10月,雨旱分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冬季吹东北季风,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
【小问3详解】
评价气候对图中曼谷所在半岛农业生产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因素主要是从降水和温度两方面入手,曼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热量丰富,农作物生长期长,可实现一年三熟;雨旱分明,雨季的降水较为充足,水分条件好,利于农作物生长;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而不利因素重要从降水方面阐述,如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水旱灾害等。
【小问4详解】
4月份之前,太阳高度角较小,气温较低。4月份之后,该地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多,气温较低。4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曼谷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4月份曼谷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气温高。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气中经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2021年某月,青岛市经历了一次天气变化过程。下表示意该时段的相关天气信息。
(1)指出影响本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名称,并画出示意图(要求标出气团名称,运动方向,雨区)。
(2)23日与24日最高气温差异较大,从时间角度分析其原因。
(3)说明青岛本次降雪的形成条件。
【答案】(1)冷锋(系统);
(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前后,该地23日14时之前为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最高气温较高;24日,受冷气团的持续影响,最高气温降幅较大;24日为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最高气温低。
(3)影响该城市的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充足;暖气团被迫抬升,气温下降且达到凝结温度;冷气团势力较弱,作用时间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岛市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气温差异的原因与形成降雪的条件分析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表格的信息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带来阴天、降雪、降温的天气,符合冷锋过境时的特征,因此是冷锋天气系统,冷气团向暖气团推移,暖气团被迫抬升,雨区出现在锋后。
【小问2详解】
由表格可知,23日14时由晴转阴,14时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白天最高气温较高;24日,天气状况为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最高气温较低,加上持续的偏北风影响,气温持续下降,导致24日最高气温明显低于23日。
【小问3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知,22日该地吹3级的南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为降雪提供充足的水汽;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占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气温下降达到凝结的温度;由于冷气团的移动速度慢,作用时间长,容易形成降雪。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新加坡
气温(℃)
25.8
16.4
26.8
27.2
27.5
27.4
27.1
27.0
26.8
26.8
26.3
25.7
降水(mm)
198
154
171
141
158
140
145
143
177
167
252
304
曼谷
气温(℃)
25.9
27.4
28.7
29.7
29.2
28.7
28.3
28.1
27.8
27.6
26.9
25.6
降水(mm)
9
30
29
65
220
149
155
197
344
242
48
10
日期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气温(℃)
3~12
-4~8
-7~-3
-9~-4
-8~-3
-4~4
天气变化
晴
14时由晴转阴
阴
白天小雪夜晚多云
晴
晴
风力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