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10.1 劝学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以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劝学》为《荀子》的开篇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文章气势雄浑, 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为诸子所不及。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车马在古代文献中是经常连在一起说的,说到马就包括有车,说到车就包括有马。所以这里的舆马也就指车子。
1、实词虚词区分开;2、通假字;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 古今异义。
1、状语后置2、定语后置3、判断句……注意翻译。
作者在本段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性恶论” 《荀子·正名》:“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请以第二段的分析为例,梳理第三、四段。思考:1、第三、四段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可以用原文表达,也可以自己概括)?2、荀子是如何论证这些主要观点的?3、他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思考完上述问题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并完成下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思与学→跂与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学习即是借助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
学习重在积累、坚持、专心。
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理加以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隔壁班的同学小王正准备一场辩论比赛,在学习《劝学》一文后,他对如何说服听众、感染听众有了不少心得感悟,写下了一则笔记如下。 请作为同学的你试着为他出谋划策,进一步完善这则笔记。
(1)辩论稿需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2)论述某一要点时应注意层次性:比如《劝学》的第二段中, ;(3)论述需有变化:以比喻论证为例,第三段是用了五个同类比喻说明学习的意义,而第四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比喻。(4)比喻贴近生活: ……
(1)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偶尔也穿插了对偶,这样写的效果是 ;(2)文章一开头便说“君子曰”,这样写的好处是 ; ……
(1)辩论稿需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劝学》一文每段都围绕着“学习”这一主题展开,主论点首段便点出了,余下每段都有明确的分论点,并能很好地支撑主要观点;(2)论述某一要点时应注意层次性:比如《劝学》的第二段中,先说明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再说明量变引起质变,学习能够改变自我;(3)论述需有变化:以比喻论证为例,第三段是用了五个同类比喻说明学习的意义,而第四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比喻;(4)比喻贴近生活;……
(1)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偶尔也穿插了对偶,这样写的效果丰富文本内容、增强气势的同时,使文章整齐对仗,二者结合使文章参差错落,变化流畅;(2)文章一开头便说“君子曰”,这样写的好处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1)虽有槁暴(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輮”通“煣”,使……弯曲
“知”通“智”zhì,见识。
“生”通“性”,天性。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向下。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⑷以为妙绝 ⑸佛印绝类弥勒 ⑹楚诚能绝齐
横渡 消失隔绝 极点 非常 断绝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⑶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⑷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
借助 借 假装如果
⑴青取之于蓝 ⑵而青于蓝 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吾尝终日而思矣 ⑸吾尝跂而望矣 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从 比 对于 表转折关系,却 表递进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修饰关系,……地 表承接关系, 却 表因果关系,因而 表假设关系
4、古今异义词⑴金就砺则利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⑷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泛指金属 今义:专指黄金 古义:地下水 今义:阴间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5、特殊句式: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⑵青,取之于蓝。( )⑶而青于蓝。( )⑷而寒于水。( )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101《劝学》pptx、101《劝学》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101《劝学》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善假于物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劝学》思路,文言实词通假字,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古今,文言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