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①了解华夏族的形成和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②知道尧舜禹的禅让制,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③认识到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帝和炎帝的发明、禅让制。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那些远古的传说。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五六千年前,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根据课本目录,找出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部落首领人物。答案提示:炎帝、黄帝、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1、自主学习:你知道史前时期的这些神话与传说么?答案提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神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2、自主学习:当时黄河流域比较有名的部落有哪几个?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并,请根据课本P14-P15,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1)部落:炎帝、黄帝、蚩尤2)战役①阪泉之战:结果:黄帝胜 影响:炎黄联盟形成。②涿鹿之战:结果:炎黄联盟胜 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教师指导:“《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由多种动物的一部分组合而成,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爪似鹰等等,代表华夏民族是由众多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所以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3、问题探究: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教师指导: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4、核心素养:找出炎帝、黄帝、蚩尤的活动区域和其战争所在地,思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争夺土地资源教师指导: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从地图可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炎黄部落兴起于黄河南北岸,后经过联盟,实力迅猛发展。而蚩尤部落兴起于黄河下游,由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文明发展远远超过其他部落。而为了争夺这适宜生存的土地,部落之间爆发战争。5、核心素养: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阅读材料,请回答:①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哪个部落?②“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战役?③材料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答案提示:①黄帝部落 ②涿鹿之战 ③对华夏始祖的崇敬之情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热爱自豪之感教师指导: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认识到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二)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炎帝的发明有哪些?并按照提示进行归类。答案提示:①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③商业:教人们交换物品。④音乐历法: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黄帝的贡献有哪些?答案提示:①皇帝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②下属发明: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教师指导:认识黄帝和炎帝的功绩。华夏之祖当之无愧。应怀有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之情。3、问题探究: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提示: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教师指导: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历史的学习应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4、核心素养:你认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是真是假?请结合史料进行说明。答案提示:从这些考古发掘文物中可以看出,炎黄时期的人们懂得挖井、养蚕,造船、音律、制作陶器等。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教师指导: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与注意: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经过长年的累积,在无数人的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明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将这些重要的发明记在杰出的人物之下,是古人对他们表达着崇敬之情。炎帝和黄帝时期的发明,是在部落首领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发明的。 (三)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1、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思考,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哪几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提示:尧舜禹;通过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教师指导: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它选拔首领的标准是贤德和才能,因此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7思考,尧舜禹在位时是如何管理和发展部落的?答案提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方法治理黄河水患)教师指导: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率领民众,改"堵"为“疏”,躬亲劳苦,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3、问题探究:“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材料歌颂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采用了什么方法使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提示:人物:大禹方法:疏导品质: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启示:要有创新意识,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等。教师指导: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4、知识延伸: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成组成套的礼器......一切迹象都表明,4000多年前,陶寺就进入了国家阶段,进入了文明社会。教师指导: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志,一些学者提出其标志应当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以及青铜器等。而在分析陶寺已发现的遗存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原型。而且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礼乐典章制度的发达也应当肇始于陶寺文化。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会更加富强。 【巩固练习】1.(2022年黑龙江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2022年江苏南通)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3.(2022年河南)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答案提示:CBB【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优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融部落,创文明,立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