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N的是,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牛,求,【答案】B,【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2018年上海市发布噪声污染治理办法,对噪声大的机动车限行,这主要是为了限定机动车在道路行驶中发出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2. 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  平面镜中的像 B.  竖直杆的影子
    C.  放大的邮票 D. 拱桥的倒影
    3. 下列物体中所受重力约为0.5N的是(    )
    A. 一瓶矿泉水 B. 一只鸡蛋 C. 一枚一元硬币 D. 一枚针
    4. 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A. 演奏二胡 B. 皮带传动
    C. 鞋底花纹 D. 旱冰鞋的轮子
    5. 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600N,合力的大小是100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
    A. 一定等于400N B. 一定小于400N C. 可能等于1600N D. 一定大于1600N
    6. 关于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7. 下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受到平衡力作用是(    )
    A. B.
    C. D.
    8.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1: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
    A. 1:4 B. 4:1 C. 1:2 D. 2:1
    9.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3秒时,甲通过的路程为3米,此时甲、乙间距6米。则乙的s−t图像(    )

    A. 可能为图中的图线c B. 可能为图中的图线b
    C. 一定为图中的图线a D. 可能为图中的图线a
    1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的像与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5厘米,则物体与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 12厘米 B. 20厘米 C. 24厘米 D. 35厘米
    11. 请在题目中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层楼的高度大约为3 ______;
    ②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200 ______;
    ③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大约为90 ______。
    12. 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演奏编钟时,美妙的音乐是由于编钟______产生的;演奏者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同一个编钟,能使声音的______发生改变;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能使声音的______发生改变。
    13. 某同学身高1.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他的像高为______。
    14. 如图是光在空气与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______是界面,空气在界面的______侧。


    15. 如图(a)所示鱼被鱼线拉上来的时候鱼竿会弯曲,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_____改变;如图(b)所示运动员用球拍挡球,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_____改变。

    16. 如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港珠澳大桥的一部分。该桥全长为55千米,某车以50千米/时的运动速度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______小时,以车为参照物,车内的乘客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在某段直线运动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该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000N,则该车的牵引力为______牛,该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大小为______牛。

    17. 如图所示,小玲手持的是一个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若已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则此时透镜离她左眼的距离______15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我们通过透镜看到小玲的“眼睛”其实是一个放大的______立(选填“正”或“倒”)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18.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图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的“斜面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如下:

    (1)两个对接的斜面A、B,小球由斜面A静止释放后,在斜面B上所达到的高度与原释放时的高度几乎相等。
    (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3)减小斜面B的倾角,小球若要到达原来的高度将通过更长的路程。
    (4)若斜面B变成水平面,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①请将上述步骤进行分类,属于可靠事实的是______,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______(填序号)。伽利略通过此实验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_的原因。
    ②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之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你认为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______。
    19. 如图所示,某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2牛的拉力,用力的图示法在图中画出这个拉力F。
    20.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21.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2.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23. 一名宇航员的质量为60千克。
    ①当他在地球表面附近时,求他所受到的重力G地。
    ②当他在月球表面附近时,求他所受到的重力G月(g月=16g地)。
    24. 如图,轿车从某地往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2时2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3时55分。求:
    ①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
    ②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求从B地到达上海所需要的时间t。

    25. 竖直向上抛出一个重为6牛的物体(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总跟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不变),已知该物体在下降过程中所受的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合力是2.5牛,求
    ①求下降过程中该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f,并写出f的方向。
    ②求上升过程中该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合力F,并写出F的方向。
    26. 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叫做______,在“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测量前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______。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为______牛,它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牛,该物体的重力为______牛。


    27. 图中是甲、乙两位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的实验情景,他们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______,实验中他们将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______同学从各方向看上去这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似的,这样做可以确定像的______。如果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______像(选填“有”或“没有”)。
    28. 如图(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______(选填“硬纸板”或“弹簧测力计”)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__”实验。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松手后硬纸板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这是在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______的关系。
    2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要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以保证凸透镜所成的实像落在光屏的______。已知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厘米或15厘米,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当蜡烛向左移动到25厘米刻度处时,则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到______(选填“50∼60”、“60∼70”、“65∼80”、“大于70”、“大于80”)厘米刻度范围内,获得模糊像后,将光屏______,直到像清晰为止。

    30. 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v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猜想v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砝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进行实验。按图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v。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
    序号
    θ
    斜面
    m
    (克)
    v
    (厘米/秒)
    1
    20∘
    A
    200
    245
    2
    20∘
    A
    300
    245
    3
    20∘
    B
    200
    153
    4
    20∘
    B
    300
    153
    5
    25∘
    A
    200
    307
    6
    30∘
    A
    200
    358
    7
    35∘
    A
    200
    400
    8
    40∘
    A
    200
    v8
    9
    45∘
    A
    200
    470
    ①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得:v与______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______。
    ③在实验序号8中:v8______400+4702厘米/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下图中______与(a)进行对比实验[选填“(b)”、“(c)”或“(d)”],即可得出初步结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对噪声大的机动车限行,这主要是为了降低声音响度;
    故选:A。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会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还要将声音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

    2.【答案】C 
    【解析】解: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不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观察邮票是利用了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D、拱桥在水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答案】B 
    【解析】解:A、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5N;故A错误;
    B、一斤(500g)鸡蛋可称8--10个,那么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1个鸡蛋的质量为50g,故其重力约为0.5N;故B正确;
    C、一枚一元硬币的重力约0.05N,故C错误;
    D、一枚针的重力约0.01N,故D错误;
    故选:B。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4.【答案】D 
    【解析】解:A、演奏二胡,要用力拉琴弓,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带传动时要拉紧皮带,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
    C、鞋底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旱冰鞋上的轮子把滑动摩擦改变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5.【答案】C 
    【解析】解: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600N,合力的大小是1000N;
    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故另一个力的大小是400N;
    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故另一个力的大小是1600N;
    故选:C。
    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两种情况:
    一是方向相同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二是方向相反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本题重点考查合力大小的计算,需首先判断分力的方向。

    6.【答案】C 
    【解析】解: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所以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书的支持力,二者的大小并不相等,且地面并没有力直接作用在书上,故B错误;
    C、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D、书所受的重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方向相同,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点是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7.【答案】B 
    【解析】解:A、物体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不受平衡力,A错误;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平衡力,B正确;
    C、物体下落速度在加快,所以不受平衡力,C错误;
    D、物体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不受平衡力,D错误。
    故选:B。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此题通过小球的运动照片,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关键是能够通过小球运动时的照片区分出小球的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才能说明其受平衡力的作用,平衡状态是指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答案】B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为1:2,
    由v=st可得,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21×21=4:1。
    故选:B。
    知道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根据v=st求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9.【答案】B 
    【解析】解:
    由题知,甲运动3秒时通过的路程为3m,其速度为v甲=s甲t甲=3m3s=1m/s,图象中只有图线b符合这一数据,故甲的图象是b图线。
    ①当甲、乙同方向运动时,甲运动3秒时通过的路程为3m,又因为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6m,所以乙通过的距离为3m+6m=9m,由图象可知,3s时,a图象中物体通过的距离为9m,此时乙的s−t图象可能是图线a;故C错误;
    ②当甲、乙反方向运动时,甲运动3s时通过的路程为3m,又因为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6m,所以乙通过的距离为6m−3m=3m,由图象可知,3s时,b图象中物体通过的距离为3m,此时乙的s−t图象可能是图线b;故B正确。
    故选:B。
    知道甲运动3秒时通过的路程为3米,从图象中可找出哪条图线是甲的图象,再根据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6米,可判断哪条图线乙的图象。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s−t图象的认识和理解,要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正确理解甲、乙间的距离为6米是判断乙的s−t图象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像距v大于35cm,而二倍焦距2f=2×10cm,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2f>u>f,即20cm>u>10cm,所以u=12cm符合题意。
    故选:A。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v9−v10,则v8>v7+v92,即:v8>400+4702厘米/秒;
    ④要探究速度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应使用同一物体,控制斜面材料、斜面倾角一定,改变物体与斜面的接触面积,所以比较a、d可以完成实验.
    故答案为:①物体质量;②斜面倾角θ越大,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越大;③大于;④d。
    分析数据可知,当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不变时,改变物体的质量,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不变;
    比较实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在斜面材料和物体的质量不变时,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大小越大;
    为了研究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应该保持斜面的倾角和物体的质量不变为,改变物体的面积,分析确定即可。
    本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灵活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示实验数据;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理解斜面的倾角与下滑的速度关系

    相关试卷

    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9页。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太阳系中,地球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粒子中,带正电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