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km/h B.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C.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ldm D.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2.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边的站牌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经过的路面 B. 路边的花坛 C. 所坐的汽车 D. 远处的房屋
3. 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避免和消除
C. 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其实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4.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些物体发声时可能没有发生振动
B.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 用力拍手和轻轻拍手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5. 下列自然现象是由凝华形成的是( )
A. 山林中的薄雾 B. 沃野上的白霜 C. 禾苗上的露水 D. 屋檐下的冰棱
6. 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 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 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 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7. 在下列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桥在水中的倒影 B. 树在地上的影子
C. 地球上看到的日出 D. 汽车后视镜中的景物
8.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人能看到像,是因为B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
B. 若蜡烛A所成的像偏低且倾斜,则图乙中的③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 若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则蜡烛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D. 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所成的像将变小
9. 对于如图所示的家用小汽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测距离的
B. 汽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只是因为这样做更美观
C. 汽车的后视镜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它使用的是凹面镜
D. 关上车窗,车内会变的安静很多,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 如图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眼睛成像的光路示意图,则此人的眼睛是( )
A. 近视眼,应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 近视眼,应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 远视眼,应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远视眼,应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11. 关于物体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但质量不变
B. 水烧开后,水的质量都要减少些,所以物体质量随物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 将一个物体带到月球,会感觉物体变轻,说明物体的质量减小
D. 改变了物体的形状,就会改变物体的质量
12. 关于对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 单位质量某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C.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D.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13. 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B. 大雪:“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小寒:“冰封万里雪皑皑”,水结冰时需要放热
D.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主要是由汽化形成的
14. 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初温较低的水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
B.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在海波中,不接触试管底和壁
C. 选用的海波颗粒要小一些
D. 通过海波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海波是否熔化
15.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光屏拿掉,眼睛在光屏那侧的一定范围内仍会看到像
B. 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光屏上会成倒立、放大的像
C. 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 换上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只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就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6.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天平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砝码
B. 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时,一定要使用镊子
C. 在月球上,天平仍能正常使用
D. 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一定是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17. 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mm。
18. 新年音乐会上,现场观众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是靠______传播的;观众能区分钢琴声和长笛声,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______不同。
19. 如图所示是一款导盲杖,它发出的______波(选填“超声”或“次声”)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被导盲杖接受,导盲杖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提醒使用者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______。
20. 工业上常用“分馏法”把石油中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矿物质提炼出来,具体方法是给石油加热让其温度逐渐升高,在不同温度下得到各种油的蒸气,再让其分别冷却,得到各种油的液体。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不同的矿物油具有不同的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液化石油气是采用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在钢瓶中的。
21. 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22. 如图所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例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会重新沸腾。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2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______km/s;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______传播的。
24. 使用手机扫描维码时,如图所示。手机镜头相当于______透镜,二维码到手机镜头的合适范围是物距______(选填“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或“小于1倍焦距”)。
25. 当物体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时,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cm;当物体再靠近凸透镜5cm时,则此时所成像的性质为倒立______(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
26. 红光、______光和蓝光是色光的三原色;用测温枪测体温,这是利用了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热效应。
27. 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很容易冻裂,这是因为在冬天气温低于0℃时,封闭在水管内的自来水会结冰,水结冰后质量______,体积______,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8. 如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请画出反射光线并只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9. 如图所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入射到凹透镜上,画出这条光线的折射光线。
30. 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长为1800m的隧道,求:
①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的时间;
②这列火车需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31. “青花瓷”是某酒厂著名的品牌,如图所示。这款酒酒瓶自身的的质量是300g,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800g,已知水的密度为1×103kg/m3。试求:
(1)瓶子的容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2)若测得瓶中装满酒时的总质量为750g,则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
32. 使用燃气灶烧水,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而且如果将火关掉,会看到短时间内水面上方的“白气”增多。请解释:
(1)水面上方出现“白气”的原因。
(2)关火时,短时间内“白气”增多的原因。
33.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两组同学从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各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实验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的目的是______(写出一条理由即可)。
(2)图丙是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其读数是______℃。
(3)图丁是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图象,其中图象______(选填“a”或“b”)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生活中利用类似的办法煮食物,可以使食物熟的更快,其原因是______。
(4)同学们观察到戊图中明显的实验现象时,温度计示数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时气泡内的气体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4. 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倒立、______的______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保持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不变,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所以在进行实验前,应该调整它们的高度,使______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通过光具座上的刻度尺,小组同学测量得到:u=30cm,v=15cm,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出: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把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______ cm。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像。
(3)做如图所示实验时,小组某位同学取下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变得清晰。与原来相比,成像的亮度______(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35. 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饱满的种子的密度较大,适合作为播种的种子,所以某小组想通过测量稻谷种子的密度的方法辨别种子的优劣,具体做法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用______(选填“手”或“镊子”)移动游码,使游码的______(选填“左”或“右”)边对准标尺的零刻线。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适量的某种稻谷种子的总质量为m1,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m1=______g。
(3)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得其体积V=300mL,将上述种子全部放入量筒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和种子的总体积V2=______mL。
(4)则通过计算可知种子的密度ρ=______g/cm3。但是因为稻谷种子能够吸水(即会有水进入到种子的内部),所以体积的测量结果会偏______导致密度ρ的计算结果偏______。
(5)小组同学经过思考后改进了实验方案:再将量筒中种子倒出,用纸巾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后,再次测得种子总质量为m2,则种子密度ρ=______(用ρ水、m1、m2、V1和V2等物理量符号表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1.1m/s=3.96km/h,比较接近实际,故A正确;
B、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故B错误;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0cm=2dm,故C错误;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D错误。
故选:A。
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本题考查了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C
【解析】解:路边的站牌相对于路面、路边花坛、远处房屋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路面、路边的花坛、远处的房屋为参照物,站牌是静止的,站牌相对于该同学所坐的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汽车为参照物,站牌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答案】B
【解析】解:A、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认真测量,不可以避免误差,故A错误;
B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C错误;
D、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因此误差不是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①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要掌握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这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4.【答案】D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用力拍手可以增大振幅,从而提高声音的响度,所以用力拍手和轻轻拍手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
5.【答案】B
【解析】解:A、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屋檐下的冰棱是水凝固成的冰,故D错误。
故选:B。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会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知道其吸热还是放热,关键是能与实际例子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此类题考查的重点。
6.【答案】D
【解析】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是控制了蒸发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B不合题意;
C、用地膜覆盖农田,是控制了蒸发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要想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7.【答案】C
【解析】解: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看到的日出是太阳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会发生折射,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汽车后视镜中的景物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答案】B
【解析】解:A、B为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我们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B,是因为A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虚像B本身不会发光,故A错误;
C、由于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只将玻璃板上移,而蜡烛不变,则蜡烛的像的位置也不变,故C错误;
B、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故B正确;
D、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等大,因此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值得我们关注。
9.【答案】D
【解析】解:A、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故A错误;
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车外光线暗,车内光线明亮时,车内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车内物体所成的虚像位于玻璃的上方,起到不妨碍司机视线的作用,故B错误;
C、凸面镜特点:以球面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例如汽车的后视镜,故C错误;
D、关上车窗后,车内会变得安静很多,玻璃可以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起到隔音的效果,故D正确。
故选:D。
(1)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工作;
(2)小轿车前方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生活中的面镜有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玻璃可以反射声音,起到隔音的效果。
本题考查平面镜的应用、超声波的应用、噪声的减弱和球面镜的应用,是综合题。
10.【答案】B
【解析】解: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故选:B。
能扎实的掌握好眼睛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物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但质量不变,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无关,故A正确;
B、水烧开后,水的质量都要减少些,是因为有一部分水汽化变成了水蒸气,而质量与温度是无关的,故B错误;
C、将一个物体带到月球,会感觉物体变轻,是因为重力变小,而质量与位置无关,质量大小是不变的,故C错误;
D、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
本题考查了质量属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2.【答案】D
【解析】解:A、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大小无关,故A不正确;
B、由公式ρ=mV知,单位质量某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故B不正确;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体积大小无关,故C不正确;
D、由公式ρ=mV知,单位体积某种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注意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完全像数学公式一样来分析成正比反比,因为物理公式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
13.【答案】AC
【解析】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凝华放热,故A正确;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水结冰时,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C正确;
D、雨主要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小水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C。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4.【答案】BC
【解析】解:A、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A错误;
B、温度计安装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固体粉末物质中,但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故B正确;
C、该实验应选用颗粒较小的海波来进行实验,这样受热均匀,故C正确;
D、通过海波状态变化的情况判断海波是否熔化,故D错误。
故选:BC。
(1)减慢加热的过程,或增加海波的质量、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均可使熔化的时间变长;
(2)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壁;
(3)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应使固体物质的颗粒较小;
(4)从海波的状态来判断海波是否熔化。
本题考查了对晶体熔化的理解,要掌握晶体熔化的特点和实验的操作过程。
15.【答案】ABD
【解析】解:A、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该像为实像,移去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这个实像,故A正确;
B、图中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仍会成清晰的像,此时u′
D、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可知,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ABD。
(1)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不论实像和虚像眼睛都能直接观察;
(2)u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同时要自己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的大小关系。
16.【答案】ABC
【解析】解:A、用天平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砝码,故A正确;
B、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都需要用镊子来完成,故B正确;
C、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制成的,在月球上,物体和砝码受到月球的引力,从而对横梁产生压力,可测出物体的质量,故C正确;
D、若在天平调平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要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若在称量物体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要加砝码或移动游码,故D错误。
故选:ABC。
(1)用天平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砝码;
(2)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都需要用镊子来完成;
(3)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制成的,在月球上,物体和砝码受到月球的引力,从而对横梁产生压力;
(4)若在天平调平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要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若在称量物体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要加砝码或移动游码。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7.【答案】2.601
【解析】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从0开始,右侧在2.6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60cm。
故答案为:2.60;1。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8.【答案】空气 音色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美妙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钢琴和长笛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太,故可以根据音色的差异来判断。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本题考查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三要素,难度不大。
19.【答案】超声 信息
【解析】解:新型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超声;信息。
导盲杖发出的是超声波;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此题考查声音与信息,难度不大。
20.【答案】沸点 压缩体积
【解析】解: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等物质,汽油、煤油的沸点不同,让原油温度逐渐升高,由于汽油的沸点低,温度先达到汽油的沸点,汽油沸腾汽化,再进行冷却液化,分离出汽油。然后温度继续升高达到煤油的沸点,煤油沸腾汽化,再进行冷却液化,分离出煤油。所以工业上是根据汽油、煤油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
液化石油气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在钢瓶中的。
故答案为:沸点;压缩体积。
(1)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1)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不同物质沸点不同及液化的方法。。
21.【答案】升华 吸
【解析】解:灭火弹中的干冰在外壳破裂后会直接升华为气态,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实现快速灭火。
故答案为:升华;吸。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答案】减小 降低
【解析】解:
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故答案为:减小;降低。
从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角度来分析,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本题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沸点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23.【答案】3×105 直线
【解析】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105km/s;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答案为:3×105;直线。
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5km/s;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本题考查真空中的光速和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24.【答案】凸 大于2倍焦距
【解析】解:手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故答案为:凸;大于2倍焦距。
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
25.【答案】10 放大
【解析】解: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时,即u=20cm,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有u=2f,焦距f=10cm;
当物体向透镜靠近5cm时,此时物距u=20cm−5cm=15cm,则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0;放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6.【答案】绿 红外线
【解析】解:红光、绿光和蓝光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混合出各种色光;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在测温枪测体温、红外线摄像机等。
故答案为:绿;红外线。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可混合出各种色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了解光的三原色和红外线的作用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27.【答案】不变 变大
【解析】解;
冬天气温低于0℃时,自来水管中的水结冰,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由于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由公式V=mρ可知,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这样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
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②由公式V=mρ可知,质量一定时,密度小的体积大,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所以当质量不变时,水结冰体积会增大。
此题考查的是质量的特点和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需要清楚的是: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导致体积变大。
28.【答案】解:图中已经作出法线,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为60∘,再在法线的另一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如图所示:
【解析】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作图。
本题考查了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的能力,关键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理解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9.【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经传播方向不改变。
30.【答案】解:火车行驶的速度V=36km/h=36×13.6m/s=10m/s,
(1)根据题意可知:
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的时间为:
t1=S1V=1800m10m/s=180s
答: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的时间为180s。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t2=S2V=1800m+200m10m/s=200s
答:这列火车需200s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解析】(1)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行驶的路程=隧道长,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t=Sv就可计算出所需的时间;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则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火车运行的速度。
本题关键要分清楚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31.【答案】解:(1)瓶子装满水时,水的质量:
m水=m总1−m瓶=800g−300g=500g,
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1g/cm3,
瓶子的容积:
V=V水=m水ρ水=500g1g/cm3=500cm3;
(2)瓶子装满酒时酒的质量:
m酒=m总2−m瓶=750g−300g=450g,
酒的体积:
V酒=V=500cm3,
酒的密度:
ρ酒=m酒V酒=450g500cm3=0.9g/cm3。
答:(1)瓶子的容积为500cm3;
(2)这种酒的密度是0.9g/cm3。
【解析】(1)已知空瓶子的质量和装满水时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V=mρ求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
(2)知道空瓶子的质量、装满酒时总质量可求酒的质量,酒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利用ρ=mV求出酒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同一个瓶子的容积一定,装满不同液体时液体的体积相等。
32.【答案】答:(1)水面上方出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由于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冷从而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产成“白气“,因此水面上出现“白气“相对多一些。
【解析】(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停火后水面上方温度变低,水蒸气遇冷液化会产生更多“白气”。
掌握液化的原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型。
33.【答案】使酒精灯外焰加热(使温度计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84a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不变 水蒸气
【解析】解:
(1)实验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使温度计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温度计分度值是1℃,其读数为84℃;
(3)根据图像可知,a的沸点高于b的沸点,由于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乙图中烧杯上方加盖,可以增大水上方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所以a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生活中利用类似的办法煮食物,可以使食物熟的更快,其原因是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4)根据图戊可知,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的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气泡内的气体是由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故答案为:(1)使酒精灯外焰加热(使温度计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2)84;(3)a;气压越大,沸点越高;(4)不变;水蒸气。
(1)实验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并且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壁和底,所以组装仪器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温度计读数时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3)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4)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现象。
此题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水的温度,所以有关温度计的读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同时还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及沸点与气压之间的关系。
34.【答案】缩小 实 下 烛焰 同一高度 15 放大 远离 变暗
【解析】解:(1)此时u>v,且恰好能在光屏上成像,则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成的像在光屏的下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穿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可知应将蜡烛向下调节;
所以在进行实验前,应该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由光路可逆可知,当u′=v=15cm,v′=u=30cm,仍能成清晰的像,故应把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30cm−15cm=15cm,此时u′
故答案为:(1)缩小;实;下;烛焰;同一高度;(2)15;放大;(3)远离;变暗。
(1)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成的像在光屏的下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穿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可知应将蜡烛的移动方向;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在进行实验前,应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由光路可逆可知,当u′=v=15cm,v′=u=30cm,仍能成清晰的像;此时u′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解题的基础。
35.【答案】镊子 左 1534001.53小 大 m1ρ水(V2−V1)ρ水+m2−m1
【解析】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用镊子移动游码,使游码的左边对准标尺的零刻线。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m=100g+50g+3g=153g;
(3)由图乙读出V2=400mL=400cm3;
(4)种子的体积V=V2−V1=400mL−300mL=100mL=100cm3
种子的密度ρ=m1V=153g100cm3=1.53g/cm3
种子浸没在水中,由于吸水,测得的水和种子的总体积偏小,使所测种子的体积偏小,故测得的密度会偏大;
(5)根据题意浸入水中种子吸收的水的体积V′=m2−m1ρ水,
种子的实际体积V=V2−V1+V′=V2−V1+m2−m1ρ水,
此时种子密度为:ρ′=m1V=m1V2−V1+m2−m1ρ水=m1ρ水(V2−V1)ρ水+m2−m1。
故答案为:(1)镊子;左;(2)153;(3)400;(4)1.53;小;大;(5)=m1ρ水(V2−V1)ρ水+m2−m1。
(1)把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用镊子移动游码,使游码的左边对准标尺的零刻线。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将种子放入量筒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时,种子的体积等于水和种子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由图乙可读出水和种子的总体积V2。
(4)根据公式ρ=mV求出种子密度,种子浸入水中,由于吸水,测得体积会偏小,根据前面公式可以判断。
(5)测得吸水后种子的质量和吸水前种子的质量,就可算出浸入水中种子吸收的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mρ求出吸收了水的体积,再算出种子密度。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熟悉测量固体密度的基本实验程序、天平和量筒的正确读数以及密度公式ρ=mV的熟练运用,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的分析能力。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中考物理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中考物理模拟测试卷(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