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中学生的课桌高度约80dm B. 声强级为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
C. 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 一款新药真正应用于患者之前,需经历从临床前研究到三期临床试验的漫长历程,平均耗时10年以上。研发新药经常是远水难救近火,老药新用成为更实际的操作。面对一些突发流行病,______横线上的句子所描述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3. 现有四个编钟,如图所示,它们按大到小的顺序由左至右排列,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右侧四幅图为示波器中显示的对应的波形图,则下列关于敲锺时用力大小和判断裂痕的有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敲甲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B. 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C. 敲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D. 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4.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来减弱噪声的
B. 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C. 二胡演奏者按压琴弦并用拉弓推拉内外弦,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响度
D.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5. 如图是新推出的一款甜品,因为在下面盛水的大碗里加了干冰,所以盛甜品的小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甜品周围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B.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所形成的
C.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 此“白气”和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原理相同
6.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关于水中的月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 井有多深水中的月亮就有多深
C. 水中月亮是光的折射现象 D. 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
7. 2021年11月19日,小明观赏到了本世纪最长的月偏食。如图所示,本次月偏食于北京时间15时18分迎来初亏,17时03分食甚,18时47分复圆,历时3小时29分钟。月食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带食月升范围,即月亮升出地平线时,正好处于月偏食阶段。下列关于“月偏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B. 月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C. 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D. 太阳光经大气层折射后形成的
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距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它的像一定是( )
A. 像距为30cm,且成缩小的实像 B. 像距为30cm,且成放大的实像
C. 像距为15cm,且成缩小的实像 D. 像距为15cm,且成放大的虚像
9. 在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情形的分别是( )
A. ②和④ B. ④和② C. ②和① D. ③和①
10.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成像更清晰
B. 如果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大小一样的不透明挡板,则蜡烛在平面镜中无法成像
C. 如果将平面镜截掉34,则蜡烛仍能在剩余的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 如果将平面镜以1m/s竖直上移,则像也以1m/s随之上移
11. 为抗击疫情,口罩生产厂家竭力提高口罩的产能。如图为全自动一次性口罩生产线的局部图,口罩由传送带匀速传送。关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口罩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 传送带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 口罩相对于生产线上用于加工的机器是静止的
D. 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
12. 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米),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则( )
A. v甲
13. 按防疫要求,师生每天需非接触式体温测温,目前使用的测温枪是利用______进行工作的。
14. 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5. 宜昌中央大街上有一种“炒酸奶”的美食,“炒酸奶”是以液态酸奶为主要原料,配以坚果、新鲜水果等辅料,经炒冰机快速制冷而成。制作时将液态酸奶直接倒在特殊装置的平锅上,经过翻炒,酸奶______(填“吸收”或者“放出”)热量,______(填物态变化)成美味的酸奶片。
16. 如图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 s。
17. 绿茶中的绿杨春茶丰富了扬州的茶文化。其实茶文化中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1)绿阳春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______绿色光;
(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______(填物态变化),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
(3)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同时从杯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18. 小丽周末去黄河湿地公园游玩时,看到了阳光下树木的“影子”(如图甲)和湖中树木的“倒影”(如图乙),这两种树影形成的原因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树与影的大小一定相等的是______ (选填“影子”或“倒影”)。
19. 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手机的摄像头是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此时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______处,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物品。
20. 在扬州生活的我们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______的,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______ s,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______ s。
21.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______(选填“大”或“小”)。
22. 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______(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______。入射角=______;折射角=______。
23. 按题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作图: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4. 如图所示,小明潜水时在水下E处看到了小鸟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小鸟,另一点是小鸟的像,请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小明看到小鸟的光路图。
25. 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FC为某光线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与FC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光线FC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6. 2021年9月28日,位于扬州的由江平快速路全线、运河快速路北段和江广快速路全线组成的环城快速路正式通车,若开车从西起点出发,最快约20分钟就可到达高铁站。其中江平快速路建设工程东起运河北路西侧、西至翠岗路交叉口,道路全长13.8公里,全线横断面按主六辅六设置,主线按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全线设计车速为80km/h。王先生开车从西起点出发,此时车上里程表上显示1210km,经过18分钟到达离高铁站最近出口,车上里程表显示1232.5km,请问王先生有无超速?若超速,请问他以设计车速行驶,在江平快速路段行驶多少小时?若未超速,请问他在江平快速路段实际行驶多少小时?
27. 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将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适当调整,原因是______。
(2)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乙图中a图像是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沸腾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标准大气压。
(4)如果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选填“b”或“c”或“d”)。
28.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 ______于平面镜A放置其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
70∘
第二次
30∘
60∘
第三次
50∘
40∘
(2)小刚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数据如上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刚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______。
(3)某组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用加湿器使实验空间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该同学水平方向缓缓转动圆台,他认为当我们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判断______。
29. 如图所示是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
(1)如图甲,在白屏上画一个箭头,放在透明磁带盒的下方,在磁带盒上表面上滴一水滴,在不调整水滴与箭头距离的情况下,把水滴变厚,直至看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则该箭头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此时如果磁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
(2)如图乙:制作一个水滴显微镜,图中凸透镜的作用与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作用类似。
30. 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为1cm、长约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1)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此实验中,我们研究______(选填“玻璃管”或“水柱”或“气泡”)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没有立即计时,这是因为此时______。
(2)探究中,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读一次路程,求出每一时间段内的速度进行比较。
B.在试管上每隔相同距离做标记,记录气泡经过每一个标记的时间再进行比较。
C.让气泡上升,直接读出上升过程中某几个时间段内的路程和时间,求出速度进行比较。
其中合理的、且实验误差较小的是______。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选填“快”或“慢”)。通过实验你发现气泡上升的快慢与______有关(请写出一个因素)。
(4)实验中气泡经过A点开始计时,测出气泡从A点运动到10cm处、20cm处、30cm处、40cm处所用时间分别为10.0s、20.0s、30.0s、40.1s;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图象。
(5)根据(4)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做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1.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时,某组同学发现不同纸锥下落相同高度所经历的时间不同。他猜想可能与纸锥的锥角、锥边的长度、纸锥的质量以及纸面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用同一规格的纸按相同方法制作了如图三个纸锥,其中锥边r1>r2=r3,锥角α1=α2>α3。
(1)本实验要让纸锥从______由静止释放,要研究下落的时间与纸锥锥边长度的关系,小明应选择纸锥______和______(选填“a”或“b”或“c”)进行对比实验。
(2)在研究纸锥下落时间与纸锥锥角的关系时,小明将a、c两个纸锥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下落到地面,用______分别测出两纸锥下落的时间,再进行比较总结,得出结论。请你评估小明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确定好方案后,你觉得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还需改进的地方是______。
32.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等同时进行,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的时候,用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我们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人像,当她往水球中注入空气,水球上呈现出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的双重人像。
(1)太空授课非常精彩,不接触任何仪器,我们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听到王老师的声音,原因______。
(2)注水后,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______,我们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人像,当她往水球中注入空气,水球上呈现出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的双重人像,内圈会出现正立的像是因为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组合。
(3)此时,以水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33. 小倩同学尝试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a)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cm。
(b)小倩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小倩接着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凸透镜移至光具座某刻度处,再次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然后,小倩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小倩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者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给水凸透镜带上合适的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可再次成像到光屏上。
(c)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小倩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d)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即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们把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强度定义为0dB,故B符合实际;
C、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才是100℃,故C不符合实际;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答案】C
【解析】解:科学结论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研究人员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药物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过程是对病毒株存活率影响因素的实际验证过程,所以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环节。
故选:C。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实验中科学探究环节的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3.【答案】B
【解析】解:由右边的四个波形图可知,振动最快的是第2幅图,振动最慢的是第1幅图;振动由快到慢的顺序为第2幅图、第3幅图、第4幅图、第1幅图;
编钟的质量越大,其振动越慢;编钟的质量越小,其振动越快;
结合前面分析和编钟的大小可知,第2幅图与丁编钟对应,第3幅图与丙编钟对应,第4幅图与乙编钟对应,第1幅图与甲编钟对应;
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最大的是丙编钟,因此敲丙编钟用力最大,故AC错误;
当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时,其音色会与其他编钟不同,其波形图也会有所不同;
结合上面的波形图可知,丁编钟的波形图在形状上不同于其他编钟,因此丁编钟有裂痕,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4.【答案】B
【解析】解:A、通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故B正确;
C、二胡演奏者按压琴弦并用拉弓推拉内外弦,琴弦的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频率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噪声的防治、声音的利用以及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5.【答案】D
【解析】解:ABC、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C错误;
D、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此“白气”和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6.【答案】D
【解析】解:
AB、因为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距等于像距,所以水中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大小相等,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与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故AB错误;
BD、水中月亮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答此题。
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本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平面镜成像中的物像等距、等大这一特点。
7.【答案】A
【解析】解: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太阳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光有一部分照不到月球上,有一部分月球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就是“月偏食”,“月偏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考查了月食的成因,是一道基础题;生活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或光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很多,如: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影子、射击瞄准时的三点一线等,平时要注意观察与思考,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8.【答案】B
【解析】解: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5cm的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说明此时u>2f,2f>v>f。
把蜡烛移到距透镜15cm处时,2f>u>f,v>2f,相当于像与物的位置对调,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像距为30cm。
故选:B。
(1)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当2f>u>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本题实际上是将物与像的位置对调了,也可以用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来解。这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才行。
9.【答案】A
【解析】解:
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②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②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应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④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所以,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情形的分别是②和④。
故选:A。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
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若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和平面镜大小一样的不透明挡板,不影响蜡烛成像,所以从前面看去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错误;
C、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论平面镜的大小如何,所成的像始终是完整的,故C正确;
D、平面镜成的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果将平面镜竖直上移,而物体不动,则像不会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4)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动手操作实验时,要善于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11.【答案】D
【解析】解:A、口罩相对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传送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口罩相对于生产线上用于加工的机器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口罩相对于传送带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2.【答案】B
【解析】解:
(1)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v甲=s甲t甲=2.4m6s=0.4m/s;
乙的速度v乙=s乙t乙=3.6m6s=0.6m/s,
故v乙>v甲;
(2)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m。
故可得:v甲t+v乙t=10m或v甲t+v乙t=10m+20m=30m,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10m或0.4m/s×t+0.6m/s×t=20m+10m,
解得t=10s或t=30s,即t可能为10s,也可能为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
(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m。据此根据路程相等,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
13.【答案】红外线
【解析】解:测温枪可以快速对进出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体温测量,这种测温枪利用红外线进行工作。
故答案为:红外线。
在光谱中波长自760nm至400μm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的应用,属于基础题型。
14.【答案】振动;音色; 信息
【解析】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信息。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以及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5.【答案】放出 凝固
【解析】解:由“液态的酸奶变成美味的酸奶片”知,此过程酸奶由液态变成固态,所以属于凝固过程,凝固放热。
故答案为:放出;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6.【答案】−143.6035.9
【解析】解:(1)图中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值上小下大,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14℃;
(2)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A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6.60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6.60cm−3.00cm=3.60cm;
(3)由图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靠近0min,大盘的分度值为0.1s,指针所在位置为35.9s,秒表示数为:35.9s。
故答案为:−14;3.60;35.9。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7.【答案】反射 汽化 小水珠
【解析】解:(1)绿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反射绿光;
(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温度升高,水分快速的汽化,这便是制茶中的“杀青”;
(3)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杯口冒出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故是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汽化;小水珠。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物质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要吸热;
(3)壶嘴会冒“白气”,首先我们要知道“白气”是液态的,然后分析是怎样形成的。
本题通过实例考查了学生对物体的颜色、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等知识点,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物理理念,中考常见题型。
18.【答案】不同 倒影
【解析】解:甲中的树影属于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乙中的影子属于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两者形成的原因不同;树与影的大小一定相等的是倒影。
故答案为:不同;倒影。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9.【答案】凸透镜 二倍焦距以外 远离
【解析】解:手机的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手机拍照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远离物品。
故答案为: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远离。
(1)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的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20.【答案】运动 77.572.5
【解析】解:隧道相对于行驶的列车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已知列车的速度v=288km/h=80m/s,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为:s=L车+L隧=200m+6000m=6200m,
由v=st可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为:t=sv=6200m80m/s=77.5s;
列车完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为:s′=L隧−L车=6000m−200m=5800m,
则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t′=s′v=5800m80m/s=72.5s。
故答案为:运动;77.5;72.5。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就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车长与隧道长之和,已知列车的速度,利用v=st可求出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
列车完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列车长之差,已知列车的速度,利用v=st可求出列车完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对参照物的理解和对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列车完全在隧道内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列车长之差;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车长与隧道长之和。
21.【答案】倒立 实像 大
【解析】解:
小孔成像中,烛焰上端光线经小孔射到半透明膜下方,烛焰下端光线经小孔射到半透明膜上方,所以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实像;
拉动内筒前,物距大于像距,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向右拉动内筒,像距变大,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故答案为:倒立;实像;大。
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成像的大小跟物距与像距都有关系。
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的性质,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可以通过画图来分析,更为直观;另外小孔成像不仅上下是倒立的,左右也是相反的。
22.【答案】空气 40∘40∘20∘
【解析】解:
由图可知,上面的两条光线AO、OB在同一种介质内,故应该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是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过入射点O做出法线MN,如图所示:
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可知下面的那条线OC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
结合图示可知入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40∘,
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即折射角为90∘−70∘=2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下方为透明物质,上方为空气。
故答案为:空气;40∘;40∘;20∘。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法线和界面的关系确定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23.【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24.【答案】解:连接眼睛处的E点与点B,E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E就是折射光线,连接AO,AO就是入射光线,即可完成水下E处的小明看到小鸟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解析】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潜水员在水下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小鸟的像会比小鸟本身的位置偏高一点,所以B是小鸟的虚像点,A是小鸟的位置,据此作图。
作图时注意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用实线画,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另外光线箭头很容易画错。
25.【答案】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熟记反射定律的内容: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并会作图。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作;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2)根据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
(1)过平面镜的反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90∘−30∘=60∘,则入射角也为60∘;根据入射角等于60∘,在法线左侧作出入射光线;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
26.【答案】解:王先生开车从西起点出发,经过18分钟到达离高铁站最近出口的路程s=1232.5km−1210km=22.5km,
速度v=st=22.5km1860h=75km/h<80km/h,故未超速;
他在江平快速路段实际行驶的时间t′=s′v=13.8km75km/h=0.184h。
答:王先生无超速,他在江平快速路段实际行驶0.184h。
【解析】王先生开车从西起点出发,根据里程表显示的两次数据之差得出到达离高铁站最近出口的路程s,利用速度公式得出速度,并与限速比较,即可潘森是否超速;
利用t=sv得出他在江平快速路段实际行驶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综合性较强。
27.【答案】A处向上 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 水蒸气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不等于 c
【解析】解:(1)图1中,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B的位置合适,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需要调节A处,使温度计向上移动,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被测液体中,所以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
(2)沸腾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因此当水沸腾时,水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3)由图2知,水在沸腾时,继续从外界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由图2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8℃,小于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因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故当地大气压不等于一标准大气压;
(4)因当地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故减少水的质量时,只是缩短了加热时间,故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2中的c。
故答案为:(1)A处向上;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2)水蒸气;(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不等于;(4)c。
(1)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汽化的概念: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3)根据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结合图像确定出沸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4)只减少水的质量,只是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变短,不会改变水的沸点。
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排除实验中的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28.【答案】垂直 错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解:(1)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硬纸板B垂直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不是70∘,60∘、4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3)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红色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以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垂直;(2)错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3)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让硬纸板垂直放置,这样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纸上;
(2)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3)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可以通过硬纸板显示光路。
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要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而不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29.【答案】实 6mm∼12mm(或6mm
由题意可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直至看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说明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
由乙图可知,凸透镜在上面,应该是目镜;凸透镜放置的位置是水平的,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由此可以看出图中凸透镜的作用与放大镜的作用类似。
故答案为:(1)实;6mm∼12mm(或6mm
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该题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答案】秒表 气泡 气泡运动不稳定 B 慢 玻璃管的倾斜程度 匀速直线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解析】解:(1)实验中需要研究气泡的运动状态,需要记录气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路程,故需要用到秒表和刻度尺;将玻璃管翻转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
(2)在试管上每隔相同距离做标记,第一个标记的应离开管口有5cm左右,记录气泡经过每一个标记的时间再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得到气泡运动的有关数据,并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气泡的运动规律,故B正确;
(3)为便于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这样可以延长气泡运动的时间;结合实验的实际可进行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管子的倾斜程度有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等;
(4)先根据测量的数据在s−t图象中描点,然后将各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
(5)根据s−t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秒表;气泡;气泡运动不稳定;(2)B;(3)慢;玻璃管的倾斜程度;(4)见解析;(5)匀速直线;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实验中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路程,据此判定需要的测量工具;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析没有立即计时的原因;
(2)测量出气泡上升时的速度,需要测出路程和时间,用速度的计算公式求解,据此分析各个选项;
(3)实验中要尽量增长气泡运动的时间,这样便于测量;根据实验的装置可以提出影响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的因素;
(4)根据测量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5)根据s−t图象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知气泡的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实验注意事项、作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特点等问题,关键是用描点法画s−t图象,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31.【答案】同一高度 a b 秒表 应选用bc纸锥,并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 把从bc纸锥上剪下的缺角折放(粘贴)到相应的纸锥内,进行两次对比实验
【解析】解:(1)根据猜想可知,研究下落到地面的时间与纸锥锥边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除此之外纸锥的质量以及纸面粗糙程度、纸锥锥角必须相等,纸锥锥边长度不等,应选择a、b纸锥;
②在研究纸锥下落的时间与纸锥锥角的关系时,小明将a、c两个纸锥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下落到地面,用秒表分别测出两纸锥下落的时间;
研究纸锥下落的时间与纸锥锥角的关系,选择纸锥,纸锥锥边长必须相等,纸锥锥角不等,应选用bc纸锥;
纸锥下落的时间除了与纸锥的锥边长、纸锥锥角有关,还与纸锥的质量有关,ac或bc质量不等,要研究纸锥下落的时间与纸锥锥角的关系,必须改进实验,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
改进方法如下:把从b c纸锥上剪下的缺角折放(粘帖)到相应的纸锥内,进行两次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a、b;(2)秒表;应选用bc纸锥,并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把从b c纸锥上剪下的缺角折放(粘贴)到相应的纸锥内,进行两次对比实验。
小明猜想这可能与纸锥的锥角、锥边的长度、纸锥的质量以及纸面粗糙程度有关,注意采用控制变量法选择器材并评估和改进实验。
本题考查了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情况的实验,以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为基础,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的方法、二力平衡的知识、速度的计算、控制变量法等知识点,要注意掌握。
32.【答案】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凸透镜 凹透镜 静止 运动
【解析】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不接触任何仪器,我们不能直接听到王老师的声音;
(2)水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凸透镜,王亚平站在远处(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所以这个时候中间部分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3)此时,以水球为参照物,王老师相对于水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以水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相对于水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以地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不能;真空不能传声;(2)凸透镜;凹透镜;(3)静止;运动。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凸透镜成像情况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声音的传播条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33.【答案】10.0投影仪 远离 远视眼镜 完整 上
【解析】解:(a)由图甲和焦距的概念知,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f=60.0cm−50.0cm=10.0cm;
(b)由图乙可知,u=40.0cm−10.0cm=30.0cm,u>2f,物体处于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55.0cm−40.0cm=15.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透镜移至距蜡烛即u′=15.0cm时,此时v′=30.0cm,可在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当把“水凸透镜”水向外抽取时,使其变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原来像的后方。因此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远离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者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给水凸透镜带上合适的远视眼镜,能再次让光线提前会聚,光屏上又可以出现的像;
(c)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蜡烛发出的光线依然会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经凸透镜上半部分折射后,同样可以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依然是完整的;
(d)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在蜡烛和凸透镜不动的情况,光屏应向上方移动适当位置。
故答案为:(a)10.0;(b)投影仪;远离;远视眼镜;(c)完整;(d)上。
(a)通过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b)分析物距和焦距的关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
(c)物体上任一点都有无数条光线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只是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会变少,像会变暗,但所成像依然是完整的;
(d)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短了是烛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
凸透镜成像是个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本题综合性很强,包含了焦点、焦距、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问题。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后,每隔0,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