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022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022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022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初中物理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米B,2倍,94牛,求,【答案】A,【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风华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勇夺金牌,让国旗在国歌声中一次次升起.我国国歌演奏时间约为( )
A. 500毫秒 B. 5秒 C. 50秒 D. 5分钟
2. 吹笛子表演中,演奏者不断用手指分别开闭6个音孔,这是为了改变笛声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音量 D. 响度
3. 如图,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小孔成像
C. 铅笔“折断” D. 日食形成
4. 耳朵卫生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噪声大的环境下,应该( )
A. 大声讲话,排除外部声音的影响
B. 用棉球塞住耳朵
C. 把汽车上的音响声音开大些,外面的噪音干扰就小了
D. 把随身听的音量开到最大
5. 下列三件光学仪器中,能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
①平面镜 ②凸透镜 ③凹透镜。
A. 只有① B. 只有①和② C. 只有①和③ D. 有①、②、③
6. 如图所示,小车运动时木块向右倾倒,则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是( )
A. 一定向左加速
B. 一定向右加速
C. 可能向左减速
D. 可能向右减速
7. 如图所示,从玻璃砖中的A点发出的光线,在通过界面MN射入空气中时,( )
A. 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 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C. 折射角可能小于入射角 D. 折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8. 如图所示,在20N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下,重8N的物块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8N B. 12N C. 20N D. 28N
9. 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A. 缩小的 B. 放大的 C. 正立的 D. 倒立的
10. 甲、乙两车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车的s−t图象如图所示,乙车的速度为1米/秒。若运动3秒时两车相遇,则甲、乙两车出发点之间的距离( )
A. 一定为1.8米 B. 可能为3米 C. 一定为4.8米 D. 可能为7.8米
11. 进行测量时,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还要有合适的______;物体所含______的多少叫做质量,它的物理量符号是______;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其总质量约为8 ______(填合适的质量单位);航天员所携带的手机进入太空后,质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 一束日光经过______后,在屏上形成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这叫做光的______现象,此现象最早是由物理学家______发现的;在各种不同色光中,红、______、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13.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师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是由于声带______而产生的,歌声在空气中以______的形式传到现场观众的耳中;某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的功能,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 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的物理量,中国高铁“复兴号”运行时速度约为350千米/时,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复兴号”每小时______;一名坐在行驶列车中的乘客,以驾驶员为参照物,他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15. 小明在家里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他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3米,则像到吊灯的距离为______米;小河边“鱼翔浅底竞自由”这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而形成的______像,高楼下“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因为太阳照射在油菜花上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16. 如图所示,木板B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直立墙壁上,用大小为10N的水平力F向左拉动B,使B以1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这时绳水平拉力为T,则A受到水平向______(填“左”或“右”)的______摩擦力(填“静”或“滑动”),拉力T______拉力F(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表述为:任意两个质点(将实际物体看作有质量但无体积与形状的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现有铜、铝制成的A、B两个实心小球,其质量关系为mA>mB,分别将其按图(a)、(b)所示放置。
①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______ B球对A球的吸引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 。
②图(b)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______ 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 。
18.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19.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0. 在图中,悬挂着的小球受到的重力为8牛,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球的重力G。
21.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光线,在框中画出相应的透镜。
22. 一辆模型小车在水平面上向右匀速行驶,其质量为50kg,在行驶过程中该车受到的阻力等于车重的0.2倍。求:
(1)小车所受重力的大小;
(2)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大小和方向。
23. 一个重为G的小球,在上抛或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的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且大小为1牛保持不变,已知小球在某时刻所受的合力为2.94牛,求:该时刻小球的运动方向及小球的重力G。
24. 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计算大桥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25. 如图(a)所示,用______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毫米;如图(b)所示,实验室用______测量物体质量,该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克;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分别从A、C两点开始打出了图(c)甲、乙两条纸带,比较甲、乙两纸带的打点情况,甲纸带上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_秒,拖动乙纸带的小车是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的。
26. 图中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牛,用它拉着重为10牛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______牛,物体所受合力为______牛。
27. 如图是探究______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要选择______(选填“较轻”或“较重”)的硬纸板做实验.两测力计向相反方向拉动,拉力大小相等,且在同一直线上,硬纸片M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沿AB用剪刀把硬纸片M剪开,硬纸片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在该实验中,小明认为应该:先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后观察两测力计的示数;小华认为应该:先使两测力计示数相等、后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你认为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
28.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采用______作为平面镜,目的是______,并将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可在图中的______位置观察(选填“A”或“B”)所成的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______,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光屏上只能找到一半烛焰的像且靠近光屏的上边缘,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换一个更高的发光物体
B.调高凸透镜的高度
C.调低光屏高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50s左右,故C符合实际.
故选C.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时间过程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
解:演奏笛子时笛内空气柱会振动而发声;
当用手指去控制不同笛孔时,笛内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解: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当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到小孔上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小孔的后方会出现一个倒立的实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铅笔“弯折”是由于来自铅笔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尺子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日食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4.【答案】B
【解析】解:A、大声讲话,不能排除外部声音的影响,也不利于听力的保护;故A错误;
B、在噪声大的环境下,用棉球塞住耳朵,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有利于听力的保护,故B正确;
C、把汽车上的音响声音开大些,不能减小外面的噪音;不利于听力的保护;故C错误;
D、把随身听的音量开到最大,增大了噪声,对保护听力没有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D
【解析】解:①平面镜能改变光路。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③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因此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或者发散的作用是通过光的折射现象发生的,所以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能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故选:D。
光线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会想到平面镜,光斜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时,一般不再遵守沿直线线传播的规律,而是要发生偏折。
另外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发生折射,也能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面镜及透镜的光学特点。
6.【答案】D
【解析】解:(1)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向右减速运动时,下端受摩擦力随车减速,木块上端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使得木块向右倾倒;
(2)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减速或加速时,木块下端随车减速或加速,木块上端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由题图可知,此时,木块向右倾倒,说明木块上端相对于下端向右运动了,说明木块下端随小车相对向左运动了,推知小车可能向左加速或可能向右减速。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也可理解为“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据此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惯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时,多联系、多分析。
7.【答案】D
【解析】解:当从A发出的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于MN射出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两个角是相等的,综上所述,D正确。
故选:D。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折射定律的理解,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8.【答案】A
【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重8N的物块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在竖直方向上,重力G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为8N。
故选:A。
物块静止,则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在竖直方向上,重力G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本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9.【答案】B
【解析】解:(1)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2f>20cm>f,20cm>f>10cm.
(2)蜡烛向透镜移动8cm,物距是20cm−8cm=12cm,20cm>f>10cm,
物距和焦距关系有两种可能:
①U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1)凸透镜成像时,2f>U>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焦距取值范围.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成像情况.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掌握每一种成像情况的物距和焦距关系.根据物距求出焦距.
10.【答案】D
【解析】解:由图知,t甲=6s时,s甲=9.6m,
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s甲t甲=9.6m6s=1.6m/s,
由题知,v乙=1m/s,
则v甲>v乙;
甲车3s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6m/s×3s=4.8m,
乙车3s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m/s×3s=3m,
甲、乙两车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甲乙同向运动,运动3秒时两车相遇,则必然是乙车在前,甲车在后,则甲、乙两车出发点之间的距离为4.8m−3m=1.8m;
若甲乙相向运动,运动3秒时两车相遇,则甲、乙两车出发点之间的距离为4.8m+3m=7.8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象求出甲车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两车3s通过的路程,分同向和相向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分类进行讨论,属于易错题!
11.【答案】测量工具 物质 m t 不变
【解析】解:进行测量时,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还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它的物理量符号是m;
质量的单位有t,kg,g,mg,从而可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总质量约为8t;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当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不发生变化,故航天员所携带的手机进入太空后,质量将不变。
故答案为:测量工具;物质;m;t;不变。
(1)进行测量时,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还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它的物理量符号是m;
(2)首先要明确质量的单位有哪些,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了解以及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识记内容。
12.【答案】折射 色散 牛顿 绿
【解析】解:(1)白色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产生在屏上形成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
(2)最早发现日光的色散现象的物理学家是牛顿;红光、绿光、蓝光叫做三原色光。
故答案为:折射;色散;牛顿;绿。
①太阳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会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
②最早发现日光的色散现象的物理学家是牛顿;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此题考查光的色散和色光三原色的了解,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振动 波 音色
【解析】解:歌声是由于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故答案为:振动;波;音色。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4.【答案】运动快慢 通过的路程为350千米 静止
【解析】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中国高铁“复兴号”运行时速度约为350千米/时,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复兴号”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350千米;
乘客相对于驾驶员位置保持不变,以驾驶员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快慢;通过的路程为350千米;静止。
(1)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已知路程与速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运动时间;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该题考查了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题。
15.【答案】虚;6;折射;虚;漫反射
【解析】解:(1)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它能成天花板上的吊灯的像,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即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所以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吊灯离地面3m,吊灯的像离地面上也应是3m;则像到吊灯的距离为6m;
(2)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看到觉得鱼变浅了的虚像;
(3)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油菜花的婀娜身姿,说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的都有,是发生了漫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虚;6;折射;虚;漫反射。
(1)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偏高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3)当一束光射到凸凹不平的物体时,它的反射光线是射向不同的方向的,不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才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物体,而这种反射方式称为“漫反射”。
此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比较简单。
16.【答案】左 滑动 小于
【解析】解:对A、B受力分析:由于A时刻静止,则A受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由于AB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拉力T等于B对A的摩擦力;
木板B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则B受到A对B的摩擦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因此拉力T要小于拉力F。
故答案为:左;滑动;小于。
物体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受平衡力作用。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是压力的大小;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会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答案】①等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等于;引力的大小只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解析】解:(1)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和B球对A球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
(2)题目中给出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由图中可以看到AB的质量和距离都没变,所以力的大小也不变,所以图(b)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等于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①等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等于;引力的大小只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1)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回答;
(2)根据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分析解答。
本题以万有引力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难度不大。
18.【答案】解:由反射角为30∘可知,入射角也为3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AO,入射角的度数等于30∘即可,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由于题目已经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19.【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20.【答案】解:小球受到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大小为8N,可确定标度为4N,重力的图示如下图:
【解析】先选出标度,然后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作力的图示应选择合适的标度,应注意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1.【答案】解:
左图中,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说明该透镜为凹透镜;
右图中,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说明该透镜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解析】做好本题,要知道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再根据图中给出的光路图作出折射光线或填入适当的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2.【答案】解:(1)小车所受重力:
G=mg=50kg×9.8N/kg=490N;
(2)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f=0.2G=0.2×490N=98N,阻力的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
因为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
所以小车受到的牵引力F、阻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小车受到的牵引力F:
F=f=98N,方向向右。
答:(1)小车所受重力的大小为490N;
(2)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大小是98N,方向向右。
【解析】(1)知道小车的质量,利用G=mg求小车所受重力;
(2)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等于车重的0.2倍,阻力的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由于汽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F、阻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3.【答案】解:
(1)当小球竖直向下运动时,重力与阻力的方向相反,合力为:F合=G−f,
则小球的重力:G=F合+f=2.94N+1N=3.94N;
(2)当小球竖直向上运动时,重力与阻力的方向相同,合力为:F合=G+f,
则此时小球的重力:G=F合−f=2.94N−1N=1.94N。
答:(1)小球竖直向下运动时,其重力为3.94N;
(2)小球竖直向上运动时,其重力为1.94N。
【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求出小球受到的合力;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本题考查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24.【答案】解:(1)火车的速度:
v车=s1t1=200m5s=40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40m/s×30s=1200m,
则大桥的长度:
L桥=s2−L车=1200m−150m=1050m;
(3)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5s=170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1,所以s=s声−s12=1700m−200m2=750m。
答:(1)火车的速度20m/s;
(2)大桥的长度1050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750m。
【解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大桥的长度等于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与火车长度之差;
(3)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鸣笛时火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25.【答案】刻度尺 12.60天平 86.20.1加速
【解析】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示数为10.00cm对齐,右侧估读为12.6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60cm−10.00cm=2.60cm;
(2)实验室中的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电子秤显示的是86.2g;
(3)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通电时,振针每秒振动50次,每次向下打一个点,所打的每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就是150s=0.02s;
从A点到达B点,由5个时间间隔,所以从A点到达F点时间为:5×0.02s=0.1s;
乙纸带中,相等时间间隔变大,说明速度变大,拖动乙纸带的小车是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刻度尺;12.60;(2)天平;86.2g;(3)0.1;加速。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实验室中的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注意所示的是电子秤;
(3)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振针每秒振动50次,所以两个点之间时间间隔是150s=0.02s;
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都是0.02s。然后求出AB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CD之间的时间间隔,并进行比较。
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26.【答案】0.23.40
【解析】解: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知,其量程为0∼5N,分度值是0.2N,示数为3.4N;
物体在水平面上受拉力与滑动摩擦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为3.4N;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
故答案为:0.2;3.4;0。
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以求出其量程与分度值,读出其示数;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分析答题。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应用平衡条件即可正确解题。
27.【答案】二力平衡条件 较轻 可能 不可能 小明
【解析】解:(1)如图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声音中要排除物体本身重力的影响,实验时要选择质量较轻的硬纸板进行实验;
(2)两测力计向相反方向拉动,拉力大小相等,且在同一直线上,硬纸片M处于平衡状态,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当硬纸片平衡时,用剪刀从中间剪断硬纸片,由于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所以硬纸片不可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4)实验时,只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探究出其两边力的关系才是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条件;但不能据两边力的关系判断物体的状态,故小明的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二力平衡条件;较轻;可能;不可能;小明.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首先要使受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以确定物体所处的状态.
(2)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3)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两个力不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据二力平衡条件是实验探究过程分析即可判断.
本题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清楚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的目的,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答本题.
28.【答案】玻璃板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焦距 A
【解析】解:(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在A侧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B侧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图中的A位置观察是否有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A、根据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换一个更高的发光物体,可使像向下移动,成在光屏的中央,故A正确;
B、调高凸透镜的高度,凸透镜的光心向上移动,像会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只调节光屏时,像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是像成在光屏中央,故C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A;焦距;A。
(1)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可根据过光心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调节。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度不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D,【答案】C,【答案】并联 220 变小,【答案】1 2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04克B,2米处,【答案】C,【答案】B,【答案】A,【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徐汇区西南模范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N/kg表示1kg=9,30ms、0,【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