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讲)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考点梳理,宾语前置,题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第1讲 文言基础知识
    1.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讲考纲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最佳载体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通过对重点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和文化常识的考查,在语言梳理与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达到传承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继承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等目的。
    讲核心素养
    构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01
    【知识点1】文言实词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文化的精华,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运用于平常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我们今天读读《古文观止》等作品,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这古代文化往往就隐含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它关系到文章的实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多,而大多数实词又具有多义性,高中生如果想要记住文言实词,就有必要注意掌握如下几种理解判断的方法。一、迁移联想推断法迁移联想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文言文阅读中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物体各段的交接处也就是关键之处,引申在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的关键之处也就是“礼节”、“节操”、“贞节”;处理事情一定要把握关键之处,所以又引申为“节制”。 文言文实词教学的联想法,就是根据古今词义的联想引申规律对文言单音实词用现代词语推测组词,合理联想,找出其较为合理的现代汉语解释,然后带入具体语境中验证,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解释。我们以下面三句中的“节”字为例:运用“语境验证法” 有选择地将这些义项带入文言文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例如,经过上一步的分析“节”的义项被归为五类,逐类带入句子中尝试验证后即可确定上面三个例子中“节”的准确解释:⑴骨节;⑵季节;⑶节操。 运用“同义词替代法”看一看解释是否恰当。例如:“节哀”中的“节”如解释为“节制”有些牵强,不如换成它的近义词“控制”更好。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借助句式推断法是指根据结构整齐、对仗工整的句式,在同一位置上推断另一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的方法。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谈。
    【例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此例中的“跬步”与“小流”相对,我们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这两句可以翻译为——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例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此例中的“忧劳”与“逸豫”的意思相反,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的意思。这两句可以翻译为——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例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此例中的“被”字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就可以根据两个句式的相同点来推断——“见”也作“被”字理解。此例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三、借助互文推断法文言文中常常会有“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指古诗文中上下文义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下面结合例子去理解。⒈单句互文单句互文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3就属于这种类型。【例1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⒉对句互文对句互文又叫“互文相补”。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下面的例子就属于这个类型。【例1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例中的“竭”与“殚”相对,根据“竭”(使……尽),可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又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离骚》)这里的“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还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⒊隔句互文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例1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此例中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⒋排句互文排句互文,是指两句以上的句子,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式。 【例1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此例属于排句互文,共有4个句子,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四、语法分析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是指根据汉语语法中主语、谓语、宾语充当的词性,推知它的词性的方法。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看看:【例19】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è),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④怀信侘 傺 (chàchì),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①句的意思是:的确知道生男孩不好,生女孩好。“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又如“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结合语境中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现在从姓蒋捕蛇这事情上看来,才相信孔子的这句话。“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又如“楚王贪而信张仪”(《史记》)中的“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③句的意思是:信誉在国内“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信用)”之意。④句的意思是:怀抱着忠信却这样失意惆怅,我将要飘然远走他乡。其中的“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侘傺:形容惆怅失意的样子。
    五、巧借字形推测法巧借字形推测法是指借助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旁来揣度实词含义的方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看看。【例20】有牧人御众之才牧。(《后汉书•邓寇列传》此例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这个意思和《孟子见梁襄王》中“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牧”的含义一致。【例2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孟尝传》)此例的意思是: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句中的“籴”字,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六、语境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推断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例2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此例的意思是:顺着风向大声呼叫,声音没有加快,而听到的人会更加清楚、明白。原句中的“疾”一词,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按通常的意义“病”来理解就错了,只有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前面说的是声音,后面说听得清楚,因此该句中的“疾”可理解为声音“加强”之意,即形容声音宏大的意思。【例2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敛),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此例的意思是: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原句中的“检”,发现它是储存的意思,“发”是开仓的意思。
    七、因声寻义推断法因声寻义推断法是指寻找实词的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意思的方法。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谈谈。【例3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例的意思是:(村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原句中的“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例3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欧阳修《岳阳楼记》)此例的意思是: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原句中的“具”与“俱”同音通假,推断“具”的意思是“全、都”。
    重点实词类型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这是文言实词中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也最难把握其含义的一类词。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解题技巧】多角度推断实词含义,双重代入准确判断1.多角度推断实词含义(1)根据语句结构进行推断。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使用对比手法以及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断加点实词的含义,比如“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是并列式结构,即“追亡”“逐北”,该句的整体意思是“追击逃走的败兵”。该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从“追”“逐”都是“追击”的意思可推断“亡”“北”的意思一致,都是指“逃跑(的人)”。(2)联系成语意思进行推断。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因此,判断古代汉语中实词的意思时可以联系成语的意思。 (3)联系已学课文进行推断。试题中加点实词看似与课文没有任何关联,但通过联系课文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可知,加点实词的意思大多在教材中出现过。 2.用“双代入”法判断实词含义正误“双代入”法,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的含义代入语句中,然后再把这个句子代入相关语段中,以此判断词语的意思的正误。
    重点实词类型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知识储备】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句中的“籍”和“封”原来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登记”和“查封”。②数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刀刃”;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杀”。④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2)名词作状语。①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句中的“翼”作“蔽”的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
    ②表动作行为(或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的“兄”作“事”的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③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箕畚”作“运”的状语,解释为“用箕畚”。④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廷”作“见”的状语,解释为“在朝堂上”。⑤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如: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句中的“北”作“还”的状语,解释为“向北方”。(3)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句中的“宦”用作动词,解释为“使……担任官职”。
    (4)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也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鄙”用作动词,解释为“当作边邑”。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句中的“继”用作名词,解释为“继承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亡”解释为“使……灭亡”。(3)动词的为动用法。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句中“死国”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乏困”用作名词,解释为“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句中的“短”用作动词,解释为“陷害,说别人的坏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句中的“弱”用作动词,解释为“使……弱小”。(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美”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美”。
    重点实词类型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但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这类词语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意思理解,是高考的常考点。【知识储备】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变化通常有六种情况:1.词义扩大。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本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心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3.词义转移。如“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涕”古代指眼泪,今指鼻涕。“劝”古代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代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代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等同于“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深;现在用“很”字,表示程度没有以前那么深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怨恨”,现在仅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重点实词类型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字形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对于它,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读音相同或者字形相近),判断该字是否通假。【知识储备】常见通假字A案:通“按”,审察,察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B罢:通“疲”,疲劳。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颁:通“斑”,头发花白。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字版。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通“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暴:通“曝”,暴露,显露。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倍:通“背”,背叛,违背。如:“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被: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如:“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看。如:“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如:“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通“僻”,行为不正。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宾:通“傧”,迎接客人的人。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不:通“否”,不。如:“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在用肯定、否定式表示选择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方面。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C材:通“才”,才能。如:“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采:通“彩”,颜色,彩色。如:“须臾成五采。”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仓:通“苍”,黑色。如:“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如:“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唱:通“倡”,倡导。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通“抄”,抄写。如:“道中手自钞录。”绌:通“黜”,罢免官职。如:“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如:“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厝:通“措”,放置。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D当:通“挡”,抵挡。如:“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如:“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通“导”,引导。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得:通“德”,恩惠。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丁宁:通“叮咛”,嘱咐。如:“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读:通“逗”,文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通“渡”,渡过,越过。如:“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如:“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堕:通“隳”,毁弃。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E而:通“尔”,你,你的。如:“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尔:通“耳”,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非死则徙尔。”F蕃:通“繁”,多。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反:通“返”,返回。如:“人穷则反本。”“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奉:通“俸”,俸禄,薪俸。如:“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奉:通“捧”,两手托着。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如:“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G盖:通“盍”,何不,为什么。如:“盖亦反其本矣。”“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干:通“岸”,河岸。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估:通“贾”,商人。如:“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灌:通“盥”,浇水洗手,泛指洗。如:“媵人持汤沃灌。”H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如:“困于心,衡于虑。”华:通“花”,花,开花。如:“彼采其华,我收其实。”“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还:通“环”,绕。如:“秦王还柱而走。”还: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皇:通“凰”,凤凰。如:“鸾鸟凤皇,日以远兮。”麾:通“挥”,指挥。如:“麾众拥豪民马前。”惠:通“慧”,聪明。如:“甚矣,汝之不惠。”惛:通“昏”,昏乱糊涂。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藏:通“脏”,脏腑。如:“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唱:通“倡”,倡导。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通“抄”,抄写。如:“道中手自钞录。”绌:通“黜”,罢免官职。如:“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如:“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厝:通“措”,放置。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D当:通“挡”,抵挡。如:“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如:“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通“导”,引导。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得:通“德”,恩惠。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丁宁:通“叮咛”,嘱咐。如:“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读:通“逗”,文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通“渡”,渡过,越过。如:“一夜飞度镜湖月。”
    J机:通“几”,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疾:通“嫉”,嫉妒,憎恨。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籍:通“藉”,铺垫。如:“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纪:通“记”,记载。如:“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贾:通“价”,钱。如:“如有营,予佐尔贾。”简:通“拣”,挑选,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见:通“现”,暴露,露出来。如:“图穷而匕首见。”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鸠:通“纠”,纠集。如:“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沮:通“阻”,阻止,阻挡。如:“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距:通“拒”,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决:通“诀”,诀别,离别。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掘:通“倔”,顽强,固执。如:“惟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
    L雷:通“擂”,敲击。如:“官家出游雷大鼓,细乘犊车开后户。”离:通“罹”,遭遇。如:“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如:“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陵:通“凌”,凌驾,凌侮。如:“楚强,陵江汉间小国。”“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陇:通“垄”,高地。如:“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录:通“碌”,平凡,平庸。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戮:通“勠”,并力,尽力。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M甿:通“氓”,耕田的人。如:“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晚、末。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春者,春服既成。”
    藏:通“脏”,脏腑。如:“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唱:通“倡”,倡导。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通“抄”,抄写。如:“道中手自钞录。”绌:通“黜”,罢免官职。如:“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如:“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厝:通“措”,放置。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D当:通“挡”,抵挡。如:“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如:“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通“导”,引导。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得:通“德”,恩惠。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丁宁:通“叮咛”,嘱咐。如:“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读:通“逗”,文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通“渡”,渡过,越过。如:“一夜飞度镜湖月。”
    N内:通“纳”,接纳,接受,放入。如:“距关,毋内诸侯。”“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女:通“汝”,人称代词。如:“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O殴:通“驱”,驱逐。如:“今殴民而归之农。”P畔:通“叛”,背叛,离开。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Q契:通“锲”,用刀刻。如:“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禽:通“擒”,捕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诎:通“屈”,屈曲。如:“诎右臂支船。”取:通“娶”,婚娶,迎娶。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阙:通“缺”,缺点。如:“必能裨补阙漏。”
    S善:通“缮”,修治,拭擦。如:“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杓:通“勺”,酒器。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沈:通“沉”,程度深。如:“沈醉不知归路。”生:通“性”,资质,禀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受:通“授”,给,与。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通“熟”,煮熟。如:“宰夫胹熊蟠不孰,杀之。”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属:通“嘱”,嘱托,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说:通“悦”,高兴,愉快。如:“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T太:通“大”,大部分。如:“死者太半。”庭:通“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涂:通“途”,道路。如:“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
    W亡:通“无”,没有。如:“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河曲智叟亡以应。”无:通“毋”,不要。如:“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X销:通“消”,消散。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希:通“稀”,稀疏,稀少,罕见。如:“鼓瑟希,铿尔。”县:通“悬”,挂。如:“县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乡:通“向”,对着,朝着。如:“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邪:通“耶”,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羞:通“馐”,食物。如:“玉盘珍羞直万钱。”虚:通“墟”,集市。如:“之虚所卖之。”畜:通“蓄”,积聚,储藏。如:“故其畜积足恃。”
    Y燕:通“宴”,安逸,安闲。如:“燕坐于华堂之上。”燕:通“宴”,饮宴。如:“集宾友酣燕。”邀:通“要”,要挟。如:“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要:通“邀”,约定。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已:通“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通“矣”,了。 如:“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佚:通“逸”,安逸,安闲。如:“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益:通“溢”,涨水。如:“澭水暴益。”有:通“又”,更。如:“殆有甚焉。”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再一次。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员:通“圆”,圆形。如:“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原:通“源”,源泉。如:“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芸:通“耘”,锄草。如:“植其杖而芸。”Z蚤:通“早”,时间在先的,还没到时候。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责:通“债”,欠别人的钱财。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曾:通“增”,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振:通“震”,震动。如:“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赈”,救济。如:“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支:通“肢”,肢体。如:“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知:通“智”,智慧。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直:通“值”,价钱,代价,价值。如:“系向牛头充炭直。”“昂其直,居为奇货。”指:通“旨”,旨趣。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质:通“贽”,见面礼。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椎:通“锤”,①兵器;②锤击。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卒:通“猝”,仓促。如:“五万兵难卒合。”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坐:通“座”,座位。如:“直上载公子上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知识点2】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 “于”“乃”“因”等文言虚词。特殊虚词,不可忽视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常见的复音虚词有“而已、何如、且夫、若此”等。
    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复习方法指导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 “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技法二 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技法三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技法四 语法分析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这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技法五 删换变化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知识点3】文言句式一、倒装句1.定语后置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及强健的筋骨。(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的格式主要有:(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范晔《张衡传》)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于+宾语”的格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3.主谓倒装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即主谓倒装。它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将)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
    4.宾语前置
    二、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三、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四、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题型剖析
    02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越王勾践反国 (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    )③女忘会稽之耻邪 (    )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    )[答案] ①“反”通“返”,返回 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你 ④“振”通“赈”,赈济(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答案] (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    )②不者,且有火患 (    )③主人嘿然不应 (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    )[答案] ①“傍”通“旁”,旁边 ②“不”通“否”,否则 ③“嘿”通“默”,沉默 ④“息”通“熄”,灭 ⑤“乡”通“向”,当初 ⑥“亡”通“无”,没有 ⑦“寤”通“悟”,醒悟,觉悟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译文:                                                                    [答案] 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否则,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参考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否则,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3.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负”的含义。
    [答案] ①背负 ②倚仗 ③辜负 ④失败 ⑤违背 ⑥使……担负 ⑦辜负 ⑧依仗 ⑨享有 ⑩失败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答案] 使者,出使的人。(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答案] 阻塞不通,此处意为“不得志,走投无路,处境困窘”。(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答案] 意外的变故。
    (4)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答案] 随水流而消逝。(5)蹑履相逢迎古义:                                    今义:奉承、拍马。[答案] 迎接。(6)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 求学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    )②左右皆引试之 (    )③所用不过三石 (    )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    )[答案] ①他实际上 ②近臣,随从 ③不超过④认为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译文:                                    [答案] 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宣王很高兴。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答案】:(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译文]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3)句中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③,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 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贾人:商人。③贵臣:朝廷的重臣。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答案】 (1)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解析】 第(1)句中的“尧咨者,陈之子也”是判断句,第(2)句中的“是移祸于人也”也是判断句。【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朝廷的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伏暅,字玄曜。出为永阳内史,在郡清洁,政务安静。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湘州刺史以闻。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阳时。人赋税不登者,辄以太守田米助之。郡多麻苎,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属县始新、遂安、海宁并同时生为立祠。(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一·儒林》)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答案】 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解析】 要点:“勘”,调查;“为……所”,被动句;“善”,认为……好。【参考译文】伏暅,字玄曜。外放任永阳内史,在郡时清白廉洁,治政致力于安定平静。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赴州署说到他的情况,湘州刺史将此情况申报。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认为他做得很好。调任新安郡太守,在郡时清廉恭敬如同在永阳时。有人交不出赋税,便用太守官田所产粮食救助他。郡地多产苎麻,而他的家人竟至于没有什么可用来制绳子,他砥砺志节如此。隶属的始新、遂安、海宁三县,在他活着时,同时为他建了祠堂。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侍郎从伯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巷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炉,兴甚早。一旦,召之与语,贫窘可怜。因与万钱,令多其本,日取饼以偿之。欣然持镪而去。后过其户,则寂然不闻讴歌之声,谓其逝矣。及呼乃至,谓曰:“尔何辍歌之遽乎?”曰:“本流既大,心计转粗,不暇唱《渭城》矣。”从伯曰:“吾思官徒亦然。”因成大噱。(节选自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一旦,召之与语,贫窘可怜。因与万钱,令多其本,日取饼以偿之。【答案】 有一天早晨,(我)叫他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贫困可怜。于是给了(他)一万文钱,让(他)扩大本钱,我每天去取饼作为偿还。【解析】 旦:早晨。与语:省略句,即“与之语”。因:于是,就。多:用作动词,使……多,扩大。本:本钱。日:每天。补齐句中省略的主语。【参考译文】刑部侍郎堂伯父刘伯刍说过:我居住的安邑坊,巷口有个卖饼的人,每天早上经过他家,没有哪一天不是听见他唱着歌卖饼的,起身很早。有一天早晨,我叫他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贫困可怜。于是给了他一万文钱,让他扩大本钱,我每天去取饼作为偿还。他高兴地拿着钱走了。这以后再经过他家,却静悄悄的,听不见歌唱的声音,以为他离开这里了。一喊他,他却来了,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不唱歌了?”那人说:“本钱大了,心里变得复杂起来,没有时间唱《渭城曲》了。”堂伯父说:“我想做官的人也是这样。”于是这事成了一个大笑话。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节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答案】 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解析】  “不能我救也”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是“不能救我也”,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作答。【参考译文】 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哪比上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廉洁勤政,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更好呢?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虽然关门闭户长久淡泊,却能够使子孙安康荣耀;做人虽然欢乐无比,但是祸患就会发生在身边。(对于)这两种情况,不是真切地知道,深刻地体悟的人,不容易与之交流。做官的君子,应该仔细思考选择啊。
    谢谢观看!

    相关课件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 第1讲 夯实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 第1讲 夯实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穷尽这里指学会,不没有,动词取道,名词正确的方法,道义正道,“闵”,“悯”,“辩”,“辨”,“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1讲《文言基础知识》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1讲《文言基础知识》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考点梳理,宾语前置,题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2讲 文言断句 (讲)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2讲 文言断句 (讲)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题型剖析,典例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