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液、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四项 B.三项 C.两项 D.一项
    【答案】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①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正确;
    ②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②错误;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不是恒定不变,③错误;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④错误;
    ⑤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⑤错误;
    ⑥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⑥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部分细胞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将不会再进入细胞
    C.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较高是人体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一种表现
    D.性腺、胃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答案】A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A、人体有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肺泡壁细胞,A正确;
    B、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有的会再进入细胞,如葡萄糖,B错误;
    C、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较高是人体内环境失调的一种表现,C错误;
    D、性腺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但胃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胃中,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I表示的系统是呼吸系统
    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答案】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I 是呼吸系统,II是消化系统,III是泌尿系统,IV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
    【详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A错误;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中,不进入淋巴,B错误;
    C、②表示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I 是呼吸系统,C正确;
    D、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4.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疾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无机盐含量上升
    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C
    【分析】全身水肿说明组织液增加,尿血说明血细胞通过肾小球过滤到了肾小囊中;尿蛋白说明肾小球的滤过性增加,导致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会被过滤到肾小囊中。
    【详解】A、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
    B、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
    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故选C。
    【点睛】
    5.下列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只能分泌神经递质,不能分泌激素
    B.内分泌腺也可以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C.所有动物的生命活动都受神经调节
    D.激素调节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无明显的作用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既能分泌神经递质又能分泌激素,A错误;
    B、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内分泌腺可以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
    C、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C错误;
    D、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若②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水肿
    C.与b端相比,a端的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增多
    D.②中含有胆固醇、抗体、尿素、乳酸等物质
    【答案】D
    【分析】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详解】A、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由①②③组成,A错误;
    B、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水肿,B错误;
    C、a端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端表示毛细血管的静脉端,与a端相比,b端的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增多,C错误;
    D、②是血浆,其中含有胆固醇、抗体、尿素、乳酸等物质,D正确。
    故选D。
    7.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血浆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B.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也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
    C.正常体温下,人体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D.淋巴通过回流至组织液,再进入血浆,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血浆中溶质微粒的数目,A正确;
    B、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也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当血浆渗透压小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正常体温下,人体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C正确;
    D、淋巴和组织液之间是单向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可以汇入淋巴,淋巴只能汇入血浆,不能回流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8.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胰岛素等物质
    B.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于血浆
    C.剧烈运动后,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CO3/Na2CO3维持
    D.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可以相互交换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于组织液,B错误;
    C、剧烈运动后,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NaHCO3维持,C错误;
    D、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可以相互交换,D正确。
    故选D。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由体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细胞间隙液等
    B.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含有纤维蛋白原、卵磷脂、肌酐等
    C.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指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D.人体维持pH稳定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细胞间隙液(组织液)等,A错误;
    B、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含有纤维蛋白原、卵磷脂、肌酐等,B正确;
    C、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的稳态也包括成分的稳态,C错误;
    D、人体维持pH稳定与缓冲物质有关,这里涉及体液调节,没有涉及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10.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据图可知(    )

    A.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通过图中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⑤来实现
    C.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D.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分析】1、据图分析,①②⑤表示免疫调节,①③⑤和①③④表示神经调节,①③④⑥⑤表示神经-体液调节,①④⑥属于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某同学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该过程属于激素(体液)调节,A错误;
    B、寒冷状态下,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另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加速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即通过图中①②⑤和①②③④⑤来实现,B正确;
    C、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C错误;
    D、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与骨骼肌形成多个突触
    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C.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以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D.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
    【详解】A、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分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骨骼肌形成多个突触,A正确;
    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兴奋传递过程中作为突触前膜,而受体是和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或效应器细胞膜,B错误;
    C、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由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完成,所以至少有2个神经元,C错误;
    D、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D错误。
    故选A。
    12.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13.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疼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
    B.刺疼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
    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
    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A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详解】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
    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
    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由于信息未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故不能产生逃避针刺的反射,即不能发生规律性应答,C错误;
    D、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
    故选A。
    14.膝跳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膝跳反射的完成要借助神经元间的密切合作。该图1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图2为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予伸肌感受器适宜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跳反射
    B.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上没有动作电位的产生
    C.图2中D部位与E部位之间形成的局部电流会刺激E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D.图2中A、B、C三个部位膜内外的电位均表现为内负外正,但C部位膜对K+的吸收更活跃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A错误;
    B、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上有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是神经元D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
    C、图2中D部位与E部位之间形成的局部电流会刺激E部位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钾离子外流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有关,图2中A、B、C三个部位中C点的静息电位较大,所以C部位膜对K+的释放更活跃,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必须在同一部位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A
    【分析】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效应器与感受器可能分布在同一部位,也可能不在同一部位,如寒冷刺激时,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等位置,而效应器是骨骼肌、皮肤血管、立毛肌等,A错误;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
    C、兴奋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C正确;
    D、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16.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B.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
    C.刺激P点,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再刺激P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相似
    【答案】D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的④基本相同,不发生⑤,B错误;
    C、刺激P点,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
    D、若S点电极移至膜内,则电表Ⅰ、Ⅱ的电极所处位置相同,再刺激P点,根据B项分析,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电表Ⅰ的图乙相似,D正确。
    故选D。
    1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出神经元M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C.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
    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
    【答案】B
    【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突触小体与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是树突接触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刺激轴突1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入神经元M,A错误;
    B、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B正确;
    C、根据图2的结果刺激轴突2在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轴突1,C错误;
    D、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功能,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需要根据图中给出信息分析出轴突1和轴突2释放递质的种类。
    18.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D )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B.MAOID 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图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①可释放神经递质,故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可以引起Y的兴奋。
    【详解】A、根据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可知,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
    B、MAOID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积累,故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B正确;
    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细胞Y会兴奋,膜内电位会由负到正,D错误。
    故选D。
    【点睛】
    19.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
    C.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
    D.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
    【答案】B
    【详解】酸液刺激脊蛙产生搔扒反射,洗去趾尖酸液不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搔扒反射的理解。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搔扒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明确大脑对脊髓的控制作用。
    20.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综合题
    21.痒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致痒化学物质主要是组织胺,当组织胺与皮肤感受器中的组织胺受体HIR结合后,能转变为痒信号。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组织胺与HIR结合,激活磷脂酶C(PLC)水解PIP2,产生IP3作用于内质网,打开Ca2+通道,以_____的方式释放Ca2+,增加细胞质基质内Ca2+浓度,膜内外电位差_____(填“下降”或“升高”)。
    (2)膜电位的变化进一步激活TRPV1,导致细胞外的_____等阳离子进入细胞,进一步激活Nav1.7等,导致更多的Na+内流,触发动作电位,产生痒信号,此时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
    (3)产生的痒信号通过_____传输到脊髓,直至在_____形成痒的感觉。
    (4)由于轻微触摸能引起痒感,抓挠引起的疼痛能够止痒,因而人们长期认为痒和痛是由同样的神经纤维感受和传递的。科学家设法杀死小鼠表达MrgprA3蛋白的一级神经元。发现小鼠对各种致痒物质的反应大幅度降低,但不影响这些小鼠对痛觉所做出的反应。尝试归纳此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
    【答案】(1)     协助扩散     下降
    (2)     钙离子、钠离子     负电位
    (3)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
    (4)     痒和痛由不同的神经纤维感受和传递     表达MrgprA3的神经元是传递痒信号的一级神经元

    【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1)由图示可知,当组织胺与皮肤感受器中的组织胺受体HIR结合后,激活PLC水解PIP2,产生IP3作用于内质网,诱导Ca2+由内质网释放到细胞质基质,这个方式为协助扩散,从而使得细胞内的阳离子增多,故膜内外电位差下降。
    (2)由于膜内外电位差下降,激活了TRPV1,由图可知,此时细胞外的钙离子、钠离子等阳离子进入细胞,这个信号又会进一步激活Nav1.7等,导致更多的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3)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输到脊髓,在大脑皮层形成痒的感觉。
    (4)科学家设法杀死小鼠表达MrgprA3蛋白的一级神经元。发现小鼠对各种致痒物质的反应大幅度降低,但不影响这些小鼠对痛觉所做出的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痒和痛由不同的神经纤维感受和传递、表达MrgprA3的神经元是传递痒信号的一级神经元。
    22.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 有氧呼吸的第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
    (4)如果该图为胰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 4 个小时后的 B 端与 A 端液体相比较,明显 增加的激素是 _____。
    (5)如果图中①细胞为胰岛 B 细胞,则其合成胰岛素的细胞器是 _____,该种激素存在于上 图中的_ _____部位(填标号)。
    【答案】     ②③     6     三     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胰高血糖素     核糖体     ②③④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
    【详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至少需要穿越的膜层数:出红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6层;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生成H20。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血浆(②)与组织液(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饭后四小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进入血液,所以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5)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后传递信息,所以胰岛素可分布于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中。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3.一位探险旅游爱好者,在一次野外探险中,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图甲为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B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射弧中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若对图甲中A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处细胞膜外电位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未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作用下,D点所在的肌肉可以发生收缩,该过程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判断的理由是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险者在感觉到疼痛之前先发生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探险者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的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______中高级中枢的调控。
    (4)图乙中信号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或“都可以”),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图乙中的①是该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结构中,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______________(“Na﹢”、“Cl﹣”)通道打开,①处的信号传递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受器     由正变负     不是     反射弧     脊髓     大脑皮层     从上到下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树突或者细胞体的膜     胞吐作用     Na﹢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分析】1、神经纤维安静状态下产生静息电位为内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2、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图甲为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E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D为效应器。图乙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前膜。
    【详解】(1)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甲反射弧中E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静息时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外负内正。受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
    (2)未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作用下,D点所在的肌肉可以发生收缩,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3)探险者在感觉到疼痛之前先发生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探险者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的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图乙中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前膜,兴奋传递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也就是从上到下。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图乙中的①是该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的膜。
    (5)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作用,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内流,也就是Na﹢内流,①处的信号传递变化过程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传导的知识,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结构、明确兴奋的传导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1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2中c~f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3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_____(用标号表示)。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O2浓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处的O2浓度,④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有关。
    (2)人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增多,则物质c是_____。最终引起e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e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当e的含量偏高时,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减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e分泌的调节中既存在_____调节,又存在_____调节。
    (3)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所释放的_____增多,其作用是_____,导致尿量减少。
    (4)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的是_____,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的器官是_____。
    (5)通过图3分析,图中_____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1)     ①③④     高于     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和d     分级     (负)反馈
    (3)     神经调节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     神经—体液—免疫     胸腺     下丘脑
    (5)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
    图2中c、d、e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e激素反过来会调节c和d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激素f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1)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其中表示内环境的是①淋巴液、③组织液、④血浆。若②为脑细胞,a处的氧气在运输到b处的过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③是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③组织液,④是血浆,因此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受到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于垂体(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时,会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反馈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在该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又存在反馈调节。
    (3)机体发热时,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皮肤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多,排汗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会导致血浆中水分减少,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物质f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4)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胸腺是免疫器官之一,也能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胸腺素;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等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参与体液调节。
    (5)通过图3分析,免疫细胞表面含有激素、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图中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