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A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B.人体剧烈运动后,B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D.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
【答案】C
【分析】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三者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B)中含有较多蛋白质,A错误;
B、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后,B血浆中的pH将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静脉端比Ⅰ动脉端相比,血浆中的葡萄糖因不断消耗而降低、O2不断进入血浆而增多,C正确;
D、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组织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D错误。
故选C。
2.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基本相同
B.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A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
B、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因此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C正确;
D、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3.分析如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
【详解】A、如果血浆(乙)中的蛋白质偏低,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NaHCO3为缓冲物质,可与乙血浆中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
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1层肝细胞膜,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5层膜,5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
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花粉过敏时B的含量将会增多
B.某人一次摄入较多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A中含有缓冲物质
C.在A、B、C三种液体中,A中CO2浓度最高
D.E表示泌尿系统
【答案】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题图分析,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根据A、B、C三者的关系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排泄系统,F是呼吸系统。
【详解】A、人体花粉过敏时,可能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A(血浆)流向B(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某人喝人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内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可与食醋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B正确;
C、在A血浆、B组织液、C淋巴三种液体中,B组织液中CO2浓度最高,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D正确。
故选C。
5.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速率、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骨骼肌细胞氧化分解的葡萄糖可以来自组织液、胞内肌糖原的分解
B.若运动出汗引起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运动强度为c时,机体产生较多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D.开始运动后,内环境中CO2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
【答案】B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
B、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大量丢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影响比细胞内液大,B正确;
C、运动强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内环境的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选B。
6.下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C.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通过突触传向b处所在神经,故b能测定到电位变化,A正确。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没有通过整个反射弧五部分结构,不属于反射,B正确。①感受器接受各种刺激必须达到足够强度,才能引起②的反应,C错。图中有三个细胞体,故有三个神经元,a处神经纤维兴奋以电流形式传导,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以神经递质传递的速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突触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的机制维持了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
B.若在甲图电极a左侧给一适当刺激,a与b之间即刻会产生方向为b→a的电流
C.乙图中③的释放依赖于⑤的选择透过性,并选择性作用于④上的相应受体
D.若用药物抑制⑥中某种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会导致④持续兴奋
【答案】A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2、乙图中③是神经递质,⑤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3、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A、静息状态时,K+通道打开,K+外流,维持了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A正确;
B、若在甲图电极a左侧给一适当刺激,a与b之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为a→b,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为b→a,B错误;
C、乙图中③为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为胞吐,依赖于⑤的流动性,C错误;
D、若用药物抑制⑥中某种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神经递质就会一直与突触后膜结合,从而导致④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8.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答案】D
【分析】本题以反射弧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兴奋的传导、传递原理及识图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A、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A正确;
BC、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有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C正确;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①,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D。
9.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
C.若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则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强
D.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TRH、TSH分泌将增加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的模式图,其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
【详解】A、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正确;
B、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因此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抑制作用,B正确;
C、当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时,导致TSH不能和受体正常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将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C错误;
D、碘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则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使TRH、TSH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C。
10.右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有关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反馈调节达成的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B
【分析】从图中分泌物甲能使血糖降低,分泌物乙能升血糖可知,甲是胰岛素,乙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可见,这两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作用。
【详解】A、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无关,A错误;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反馈调节达成的,B正确;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C错误;
D、肝糖原可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传导的是电信号,N处传递的是化学信号
C.N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 A错误;
B、M处是神经纤维,N处是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进行传导,兴奋在突触处以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是化学信号,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N处应该是突触后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常感到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和③、②和③之间都能通过递质传递信息
B.图中体表、①、③、②、心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体表和内脏的刺激可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对应区域
D.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结构①②均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往大脑的神经,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图中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存在突触结构,都能通过递质传递信息,A正确;
B、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结构①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往大脑的神经,体表和心脏为效应器,由于缺少感受器,故图中体表、①、③、②、心脏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B错误;
C、全身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都有相应的投射区,体表和内脏的刺激可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对应区域,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因此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B。
13.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性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会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毒液作用机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B、由题干信息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性毒素,具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的传递,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AB正确;
C、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肌肉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错误;
D、若毒液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则会影响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可导致呼吸肌麻痹,D正确。
故选C。
14.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毒品可卡因也是一种兴奋剂。图1表示突触结构,图2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兴奋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表示物质运输方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神经递质可以通过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B.由图2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
C.由图2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
【答案】D
【分析】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详解】A、由图1可知,神经递质不可以通过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下一个神经元,A错误;
B、由图2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回收,B错误;
C、由图2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体结合,导致多巴胺无法回收,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恢复正常数量,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故选D。
15.为研究迷走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机理,德国生理学家Loewi设计了双蛙心灌流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
B.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C.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并改变其收缩节律
D.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
【答案】C
【分析】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详解】A、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称内环境,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A正确;
B、分析图下的心搏曲线可知,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B正确;
C、分析上图实验可知,蛙心1的电信号通过任氏液转移到蛙心2,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可改变其收缩节律,C错误;
D、分析图下的心搏曲线可知,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的物质转移到蛙心2之后,蛙心2的心搏速率减慢,推断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C。
16.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
C.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
D.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只靠神经、体液调节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D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产热增加,该过程是先天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0℃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增加通过调节导致产热量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稳定,只要体温恒定,产热就等于散热,B正确;
C、感受环境温度降低的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当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C正确;
D、极端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还需要采取措施升高环境温度,D错误。
故选D。
17.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级别
实验处理
血糖浓度
处理前
处理后
30min
60min
90min
120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X
1.00
1.01
1.00
0.99
1.01
丙
胰高血糖素+激素X
1.00
1.50
1.60
1.56
1.50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因变量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丙组:胰高血糖素+激素X,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乙组单独的激素X作用,不能升高血糖,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
【详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正确;
C、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错误;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D正确。
18.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节方式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Ⅱ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A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B.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则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
C.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传至肾上腺髓质细胞,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与作用效果可以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其中激素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Ⅱ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即过程A为负反馈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为效应器。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激素Ⅱ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A为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说明糖皮质激素能够升血糖,而胰高血糖素也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B正确;
C、肾上腺髓质细胞属于效应器,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不能直接传到肾上腺髓质细胞,而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C错误;
D、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的作用效果属于体液调节,因此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与作用效果可以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D正确。
故选C。
19.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刚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减少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受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时,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A错误;
B、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是促进,而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是抑制,B错误;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上的细胞,C错误;
D、受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D正确。
故选D。
20.机体进食辣椒后,其中的辣椒碱引起人体相关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据图分析,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据图分析,汗腺分泌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汗液分泌量增加后,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以减少尿液的排出
E.内啡肽分泌增多后,促使机体进食更多辣椒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D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图示中下丘脑参与下的汗腺分泌活动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
B、图示中汗腺分泌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不存在分级调节,B错误;
C、汗液分泌量增加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以减少尿液的排出,C错误;
D、机体进食辣椒后,内啡肽分泌增多,促使机体进食更多辣椒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21.下面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 XXX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17
IU/L
0- 45
肌酐
CRE
1.9
mg/dL
0.5- -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 -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一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 = 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 -220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_____。
(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
(3)图中的____(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图中____(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4)血清葡萄糖存在于图中的____(填序),血中的葡糖分子被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层磷脂分子。
(5)如果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
(6)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
【答案】(1)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
(2)相对的
(3) ①③④ ②
(4) ④ 6
(5)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⑤为红细胞。
分析表格:该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其中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
(1)
进食可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判断各指标是否正常,因此在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
(2)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动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
(3)
图中①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三者共同参与组成细胞外液,图中的②为细胞内液,因组织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消耗氧气,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随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②的氧气浓度最低。
(4)
血清葡萄糖存在于图中的④(血浆)。血清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溶胶中被利用),至少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计3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都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
(5)
肌肉组织中的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这些物质是从血液运输而来,因此随着血液运输方向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消耗,这些物质不断减少,据图可知,血流方向为A→B,因此B端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6)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正确分析题图;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图2是图1中丁部位的放大图。图3表示神经元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甲神经元与乙神经元组成的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__________。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膜流动性有关,__________(消耗/不消耗)能量。
(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神经元__________(兴奋/抑制),丙神经元__________(兴奋/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__________(发生/不发生)变化。
(3)图2中A测量的电位是__________(静息位/动作)电位,与图3中__________点的电位对应,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
(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__________(能/不能)测到如图3B所示电位变化。
【答案】(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消耗
(2) 兴奋 抑制 发生
(3) 静息电位 C K+外流
(4)不能
【分析】据题意可知,甲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乙神经元兴奋,乙神经元释放的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 使丙神经元抑制。
(1)
据题意可知,图1中,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甲神经元会释放乙酰胆碱,使乙细胞兴奋,因此兴奋在甲与乙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乙酰胆碱),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需要能量。
(2)
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后,使乙神经元兴奋,并释放5-羟色胺作用于丙神经元,使丙神经元抑制,丙神经元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5-羟色胺作用后,电位差会增大,因此膜电位会发生变化。
(3)
图2中A所示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测量的静息电位,图3中C点表示静息电位,D表示动作电位形成,E点表示动作电位的峰值,因此图2中A所示与图3中C点的电位相对应,该电位是外正内负,它的产生是K+外流的结果。
(4)
若抑制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将会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不能兴奋,测不到如图3所示电位变化。
2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_____和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使产热量增加,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
(2)图1中垂体可分泌_____(填名称)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B_____(填名称),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_____模式。
(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模式调节,当人体内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答案】(1) B C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3) 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分析】图1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D表示胰岛素。图2中:激素甲可能是甲状腺激素,乙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丙可能是胰岛素、肾上腺素等。
(1)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A)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B)和肾上腺素(C)的分泌会明显增加,使细胞呼吸增强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寒冷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此调节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属于图2中的甲模式。
(3)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属于图2中的乙模式;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三、实验题
24.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3)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在这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10
3.85
3.94
10
18.62
10.12
10
19.46
19.00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神经递质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2) 葡萄糖 甘油三酯、糖原
(3) 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等量蒸馏水(或蒸馏水2mL/d) 甲、丙、乙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1)
据题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从题图可以看出,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2)
根据图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甘油三酯、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
(3)
②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为测定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需要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初始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各组平均值,作为起始血糖浓度值。丙组作为实验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连续灌喂4周,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d,连续灌喂4周。
③由于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甲组为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4周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乙组为糖尿病小鼠,4周后血糖浓度最高;丙组为糖尿病小鼠且用桑叶提取液灌喂,4周后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低于乙组,所以据题表分析,组别从上到下分别对应甲、丙、乙。
④题表中数据表明,桑叶提取液(表格中中间一组的数据)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表格中第一行的数据为对照组)。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红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红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二12月月考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二12月月考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