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第1页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第2页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9页。
    石家庄二中2020级高三年级9月开学考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结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⑤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底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⑥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推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⑦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⑧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⑧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 文章第④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C. 文章第⑤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D. 文章第⑦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段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B. 文章第④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中家长们对孩子艺术教育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C. 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简洁、含蓄而深沉,意在强调只有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更为真切地、纯粹地亲近古典艺术,才能更为坚定地守护精神家园。
    D. 第⑦段中“睥睨”一词意为“斜眼看”,带有傲视的情感意味,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艺术趣味的反省,点明了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
    8. 请围绕“长毋相忘”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9. 如何理解“长毋相忘”的丰富意蕴?文章以“长毋相忘”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初,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制征税法颇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譬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之!”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简,隋主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威尝言于帝曰:“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帝深然之。
    高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帝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帝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命复位,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初,周、齐所铸钱凡四等,及民间私钱,名品甚众,轻重不等。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一千重四斤二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自是钱币始壹,民间便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初新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B.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C.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D.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官衙名,全国最高刑狱审理机关。
    B. 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C. 《孝经》,相传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D. 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更替朝代谓之革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绰在西魏时,制定的种收很重。他以张满的弓来比喻这个措施,期待能有后世君子将税收降下来。
    B. 苏威牢记父亲教诲。奏请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C. 隋文帝认为清河公杨素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宣扬教化,苏威就远不能和他相比。
    D. 高颎想避开权势,上表请求辞职,让位给苏威。隋文帝想成全他的美名,允许解除他仆射的职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
    (2)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
    14. 隋初钱币有哪些乱象?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纠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角抵①诗
    宋 杨万里
    广场妙戏斗程才,
    才得天颜一笑开。
    角抵罢时还宴罢,
    卷班出殿戴花回。
    蹴鞠②
    明 钱福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娥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注】①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演变为民间竞技,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或相扑。②蹴鞠,“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即用脚踢球。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抵诗》描绘了广场上进行的一场角抵比赛,从皇上都来观看可以看出,这种比赛在当时非常流行。
    B. 杨万里创造了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富有趣味的“诚斋体”,这首《角抵诗》就非常符合他的这种风格。
    C. 《蹴鞠》诗描绘的是一场蹴鞠游戏,两个女子的水平极高,使长安城的男子们感觉颜面扫地,因此心生嫉恨。
    D. 《蹴鞠》诗的颔联、颈联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女子的美貌,并特写女子的双脚以突出蹴鞠运动。
    16. 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当时流行的运动,各自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了箫声尾音凄切、婉转、悠长,如不断的细丝,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形为有形,表现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2)《劝学》中运用大量比喻论述观点,如先从骏马反面设喻,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设喻,论证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猿声凄厉,常被古代诗人用以渲染环境,烘托悲凉的心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使用猿声这一意象的著名诗(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 文中①②③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
    19. 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 :一方面,时间大多被手机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娱乐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
    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 ,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担心会伤害心脏。
    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③ ;我们应倡导全民规律作息、不熬夜的轻松哲学,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21. 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B. 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
    C. 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
    D. 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石家庄二中2020级高三年级9月开学考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结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⑤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底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⑥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推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⑦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⑧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⑧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 文章第④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C. 文章第⑤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D. 文章第⑦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段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B. 文章第④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中家长们对孩子艺术教育急功近利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C. 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简洁、含蓄而深沉,意在强调只有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更为真切地、纯粹地亲近古典艺术,才能更为坚定地守护精神家园。
    D. 第⑦段中的“睥睨”一词意为“斜眼看”,带有傲视的情感意味,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艺术趣味的反省,点明了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
    8. 请围绕“长毋相忘”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9. 如何理解“长毋相忘”的丰富意蕴?文章以“长毋相忘”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作者首先从旅居外国的学生钟爱古典字帖谈起,引出“长毋相忘”的话题。②再写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突出对古典艺术的无法割舍的情结。③然后含蓄指出要做到“长毋相忘”需要具备的内在修为:自然而持久的兴趣,承袭基础上的创新,摆脱利益、欲望牵绊的淡泊。④最后写自己艺术趣味回归古典的过程,写古典艺术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和自己对古典艺术的热烈拥抱,进一步深化“长毋相忘”的意味。
    9. 意蕴:“长毋相忘”是一种自觉亲近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的依恋态度,是一种尊重规律、排除纷扰、涵养元气、持守精华的传承情怀。艺术效果:词语雅致深沉,富于古典色彩,巧妙契合文章所谈的古典艺术;一语双关,既是古典艺术对于现代人的深情呼唤,也是作者对传承古典文化的深情倡议,抒情色彩浓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初,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制征税法颇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譬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之!”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简,隋主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威尝言于帝曰:“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帝深然之。
    高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帝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帝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命复位,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初,周、齐所铸钱凡四等,及民间私钱,名品甚众,轻重不等。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一千重四斤二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自是钱币始壹,民间便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初新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B.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C.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D. 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官衙名,全国最高刑狱审理机关。
    B. 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C. 《孝经》,相传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D. 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更替朝代谓之革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绰在西魏时,制定的种收很重。他以张满的弓来比喻这个措施,期待能有后世君子将税收降下来。
    B. 苏威牢记父亲的教诲。奏请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C. 隋文帝认为清河公杨素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宣扬教化,苏威就远不能和他相比。
    D. 高颎想避开权势,上表请求辞职,让位给苏威。隋文帝想成全他的美名,允许解除他仆射的职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
    (2)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
    14. 隋初钱币有哪些乱象?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纠正?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苏威从早到晚勤勉努力地工作,而且志向远大,为何突然提出要他让贤?
    (2)我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怎么能让他去官离职呢!
    14. 乱象:钱的品种、形制、重量等不统一,影响流通。
    措施:①铸五铢钱来统一钱币,并对五铢钱的形制作了严格规定。②禁止流通古钱及私钱,如有使用,一律没收。
    参考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当初,苏绰在西魏时,因为国家的费用不足,制定的税收很重。颁行后他慨然叹道:“我今天所制定的重税法,就譬如张满的弓,并不是治平之世的做法。后世的君子,谁能把弓弦放松呢?”苏威听了父亲的话,就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使命。这时,奏请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苏威因此逐渐受到隋文帝的信任倚重,和高颎一起掌管朝政。隋文帝曾经恼怒一个人,将要杀死他;苏威来到大殿进谏,文帝不听,要亲自出去杀掉那人,而苏威挡在文帝面前不离开;文帝避开他想出去,苏威又上前遮挡。文帝非常生气地返回宫中,过了很长时间,文帝才又召见苏威,致歉说:“你能够这样做,我就不用担忧了。”并赏赐给他两匹马,十余万钱。不久,又任命苏威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来的官职仍旧。治书侍御史安定人梁毗认为,苏威一身兼领五项职务,安心迷恋于繁杂事务,没有举荐贤才接替自己的念头,于是上表弹劾他。隋文帝说:“苏威从早到晚勤勉努力地工作,而且志向远大,为何突然提出要他让贤?”并对百官说:“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就无法施展他的抱负;我如果没有苏威,又如何能够推行安邦定国之道呢?清河公杨素虽然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我宣扬教化,就远不能和苏威相比。苏威如果遭逢乱世,肯定会像西汉初年的南山四皓那样隐居避世,岂能轻易使他屈服出仕!”苏威曾经对隋文帝说:“我的父亲经常告诫我说:‘只要熟读《孝经》一书,就足以安身立命,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读很多的书!’”隋文帝深表同意。
    高颎想避开权势,上表请求辞职,让位给苏威。隋文帝想成全他让贤的美名,允许解除他仆射职务。数日后,隋文帝又说:“苏威在前朝北周隐居不仕,高颎能够推举他这样的贤才。我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怎么能让他去官离职呢?”于是下令恢复高颎的职务。高颎和苏威同心协力,朝中政事无论大小,文帝都先和他们商议,然后才公布实行。所以隋文帝称帝数年来,天下升平,国泰民安。当初,北周、北齐官府所铸造的钱币先后共有四种,加上民间私自铸造的钱币,名称和品种很多,轻重也不一样。隋文帝对此深为忧虑,于是下令重新铸造五铢钱。所铸钱的背面、正面、钱身、钱孔的边缘都有凸起的轮廓,每一千枚重四斤二两。全面禁止使用前代古钱和民间私铸钱,在各处关口放置新五铢钱样品;凡发现和样品不符合的钱币,即没收入官予以销毁。从此,隋朝流通的钱币得到统一,民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角抵①诗
    宋 杨万里
    广场妙戏斗程才,
    才得天颜一笑开。
    角抵罢时还宴罢,
    卷班出殿戴花回。
    蹴鞠②
    明 钱福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娥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注】①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演变为民间竞技,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或相扑。②蹴鞠,“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即用脚踢球。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抵诗》描绘了广场上进行的一场角抵比赛,从皇上都来观看可以看出,这种比赛在当时非常流行。
    B. 杨万里创造了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富有趣味的“诚斋体”,这首《角抵诗》就非常符合他的这种风格。
    C. 《蹴鞠》诗描绘的是一场蹴鞠游戏,两个女子的水平极高,使长安城的男子们感觉颜面扫地,因此心生嫉恨。
    D. 《蹴鞠》诗的颔联、颈联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女子的美貌,并特写女子的双脚以突出蹴鞠运动。
    16. 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当时流行的运动,各自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杨诗是侧面描写。不正面写激烈的比赛场面,而是通过皇上都来观赏,龙颜大悦,赐宴赏花,来侧面体现比赛的精彩。
    钱诗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细致描绘女选手的容貌、穿着、双脚以及蹴鞠后体力不支的样子,渲染女子的可爱;然后再通过长安美少年的爱杀,侧面衬托蹴鞠场面的赏心悦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了箫声尾音凄切、婉转、悠长,如不断的细丝,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形为有形,表现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2)《劝学》中运用大量比喻论述观点,如先从骏马反面设喻,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设喻,论证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猿声凄厉,常被古代诗人用以渲染环境,烘托悲凉的心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使用猿声这一意象的著名诗(词)句。
    【答案】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泣孤舟之嫠妇 ③. 驽马十驾 ④. 功在不舍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 文中①②③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
    19. 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18. ①还是 ②当之无愧 ③镌刻
    19. 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
    20. ①“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威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②“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中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不想睡……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点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① :一方面,时间大多被手机屏幕霸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娱乐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迫于高强度的职场压力,熬夜工作。
    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让很多人惴惴不安。大家的担忧既有“内在”方面,如免疫力下降、三高、猝死等;② ,如脱发、皮肤变差、衰老和肥胖等。熬夜导致的健康损伤中,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熬夜人群中45.3%的人担心会伤害心脏。
    健康的“健”,本义是强壮有力,也暗喻着律动。律,既是自然规律、生物节律,也包括③ ;我们应倡导全民规律作息、不熬夜的轻松哲学,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
    21. 以下四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晚上熬夜似乎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B. 调查显示,接近半数以上人群经常熬夜。
    C. 猝死、“三高”及心律加快等问题均与心脏问题相关。
    D. 不断唤醒和提升全社会对于睡眠健康重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玩手机和工作是两大顽疾;②也有“外在”方面;③规律作息的生活自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要面包,更要水仙花
    勒内•托姆曾与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古人为何要保存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说是为了取暖御寒,获得鲜美的肉食。勒内却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为了欣赏灿烂的火光。
    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不同境界的回答。古人类学家研究古人类多年,脑中充斥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他们严谨科学,得到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类的答案;而勒内却与这两位常年浸泡在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忘记了“美”的古人类学家不同,他身为著名数学家,拥有一颗理性之心的同时,却同时拥有一颗诗意的灵魂,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两种回答两种心态,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实用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注重使生活要素有机组合以便利人民生活;浪漫主义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注重以美的要素充实人们的心灵。实用与浪漫,物质与精神,两对矛盾,鲜明对立。
    究竟哪一种更好更优呢?实用主义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实用主义,哪有生产工具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开展?哪有如今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互联网,先进的航空航天?人类哪能从原始状态发展成为今天这般模样?而浪漫主义可以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没有浪漫主义,我们哪能阅读那么多精奇梦幻的故事,哪能看见那么多神奇美妙的绘画,听见那么多震人魂魄的音乐?由此可见,二者虽是对立,但我们不能缺失其中任何一方。二者在这方面是统一的,共同改变了人类,发展的人类。
    然而现实往往是,人们更多注重物质富足,却轻视了灵魂陶冶。有些家长认为厚重的文学书籍无用浪漫,浪费时间,不如买教辅;有些房主在布置房间时以为花草盆栽、绘画摆设无用,不如多买几张桌椅,几个电器;有些城市认为绿地森林无用,不如多建几栋工厂,发展经济、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态,实用主义似乎独占鳌头。
    非也,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鸟鸣,要美好心灵。我们也许能够这般生活:放下课本习题,走进经典名著中人物悲欢生活;停下忙碌脚步,去浏览世界各地,探访江河湖海。我们的城市可以有高楼大厦,也要有鸟语鸣唱,绿意葱茏。我们要有创造富足生活的理想,更要记得诗和远方。
    有哲人曾言:“我宁愿不要赖以生存的面包,也要一株芳香馥郁的水仙。”我认为,面包是生活所需,当然要;而那娇丽的水仙,我更当要。要面包,更应要水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迈开脚步,头顶星光,永恒美好前程和未来。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