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题附带详细解析第1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题附带详细解析第2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题附带详细解析第3页
    还剩4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训练,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M地盛行风和降水状况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1小题)
    1.我国江淮流域梅雨监测区域分为江南区(Ⅰ区)、长江中下游区(Ⅱ区)和江淮区(Ⅲ区)三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区域
    I区
    II区
    III区
    入梅时间
    6月1日(﹣7天)
    6月9日(﹣5天)
    6月10日(﹣11天)
    出梅时间
    7月11日(+3天)
    7月31日(+18天)
    8月2日(+18天)
    梅雨量
    615.6mm(+68.5%)
    753.9mm(+168.3%)
    659.0mm(+149.2%)
    注:表格括号中“﹣”、“+”分别表示偏早/偏少、偏晚/偏多
    2020年各梅雨监测区域主要参数表
    据资料分析可知,2020年的梅雨季,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  )

    A.6月位置偏东偏北、7月位置偏西偏南
    B.6月位置偏西偏南、7月位置偏西偏北
    C.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
    D.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据表可知,2020年梅雨季较常年来得早,去得迟,降水量偏多。来得早说明该年副高初期较为强大,第一次向北跃进偏早;去得迟说明该年副高梅雨季后期较为偏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第二次向北跃进偏晚。
    故选:C。
    2.M地盛行风和降水状况是(  )
    A.1月盛行东北风,少雨 B.1月盛行西南风,多雨
    C.7月盛行西南风,少雨 D.7月盛行东北风,多雨
    【分析】赤道低压带的位置与气温密切相关,在相应纬度范围内,1月份西段对应是海洋,升温慢,东段是陆地,升温快,所以赤道低压带在西段分布在赤道以北,M地1月受东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北风,少雨;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多雨.
    【解答】解:读图,M地1月受东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北风,少雨,A对,B错;7月份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多雨,C、D错。
    故选:A。
    3.2021年6月10日,上海提前进入梅雨季节。进入梅雨季之后,上海各地出现明显降水。梅雨期间,天空常常是阴沉沉的,主要是因为云层(  )
    A.反射了太阳辐射 B.吸收了地面辐射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吸收了大气散射
    【分析】梅雨季节即江南准静止锋影响下形成的阴雨连绵天气。
    【解答】解: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增强,照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天空是阴沉沉的,A选项正确。
    云层吸收地面辐射,只是使大气增温,对太阳光线没有影响,不是导致天空常常阴沉沉的原因,B选项错误。
    夜晚云层增厚时,大气能够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能够增加地表附近的气温,但对可见光没有影响,C选项错误。
    散射作用能够把阳光散射到四面八方,使天空更加明亮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
    故选:A。
    4.2021年世界博览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如图为迪拜位置和世界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影响迪拜气候的主要是(  )

    A.甲风带 B.乙气压带
    C.丙风带和乙气压带 D.丁气压带和丙风带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由图片可知,甲是盛行西风带,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是东北信风带,丁是赤道低气压带,阿联酋迪拜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近年来很多城市将铺设普通水泥砖的停车坪改造为铺设草坪砖的停车坪。改造后的停车坪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反映出草坪砖(  )
    A.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少 B.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多
    C.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解答】解: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下垫面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差异的,相比较普通水泥砖,草坪砖吸收的太阳辐射少,释放的地面辐射少,所以近地面气温降低,A正确。
    故选:A。
    6.通过 卫星监测发现,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能够抵达大西洋对岸的亚马孙平原,输送这些沙尘的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中纬西风 D.冬季季风
    【分析】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南风,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解答】解: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位于北纬20°﹣30°之间,这个纬度常年盛行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可以将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吹向亚马孙平原。
    故选:A。
    7.冬季的草莓大棚顶部都用白色塑料膜搭建,农户还用黑色塑料膜覆盖草莓根部的土壤。白色、黑色塑料膜的作用分别是(  )

    A.增加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的损失
    B.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
    C.减少地面辐射损失、减光抑制杂草生长
    D.减少太阳辐射、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解答】解:白色塑料薄膜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透明塑料薄膜,用于农业生产,其材料主要是聚乙烯材料,其优点是增加地温;黑色塑料薄膜的重要作用是抑制杂草,因为黑色薄膜的渗透性很低,如果看不到光,杂草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较好的减少杂草的出现。
    故选:C。
    8.如表为2022年2月13日和14日天气情况。与13日相比,14日(  )

    天气
    最高温
    最低温
    风向
    风速
    空气质量
    2月13日
    中雪
    ﹣3℃
    ﹣6℃
    东南风
    小于3级

    2月14日

    ﹣1℃
    ﹣10℃
    东北风
    小于3级

    A.气温的日较差较大
    B.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C.夜间大气辐射较强
    D.风速较大使空气质量转优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解答】解:由表格中可以看出,2月13日昼夜温差是3℃,2月14日昼夜温差是9℃,所以14日气温的日较差较大,A正确。
    14日白天天气转晴,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B错误。
    14日最低气温比13日低,原因最可能是14日夜间转晴,云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夜间大气辐射较弱,C错误。
    14日的风速与13日差不多,都是小于3级,空气质量变优是晴天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消除,D错误。
    故选:A。
    9.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分析】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图的比例尺相同,而明显AB两图之间的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较CD要小。
    【解答】解:四图的比例尺相同,而明显AB两图之间的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较CD要小,故风力最大的是CD图示中,CD两图中的P点比较,C图中的P点所在等压线较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最大。
    故选:C。
    10.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分析】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露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雾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解答】解:雾中的水汽和微小颗粒物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故雾越大,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能见度越低。故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削弱)作用。
    故选:B。
    11.下列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中心)是(  )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分析】气压带的形成有热力原因(冷热)和动力因素(被迫上升或者下沉)形成的。
    【解答】解:蒙古高压、印度低压、赤道低气压带都是冷热原因导致的,故为热力因素导致的气压高低,故ABD错。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来自赤道低气压带高空的气流,北上或南下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或向左偏转成西风,在纬度30°附近聚集,被迫下沉形成的,故为动力因素形成的高压,故C对。
    故选:C。
    12.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叙述正确的是(  )
    A.始终与等压线垂直,指向低压
    B.始终与等压线垂直,指向高压
    C.始终与风向平行
    D.始终与摩擦力平行
    【分析】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解答】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故A对,B错。
    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和风向、摩擦力平行,故CD错。
    故选:A。
    13.如图一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

    图二中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等压面“凸高为高,凸低为低”的判断法则,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同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右图可知MN位于近地面,气压M大于N.大气等压面、等温线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高温度等压面上凸低温处等温线下凹。故N近地面的等压面为下凹,等温线为上凸。
    故选:A。
    14.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滨海地区的海陆风是因海陆热力形成差异形成,白天大陆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吹海风,夜晚则吹陆风,与热力环流原理相似,D正确。
    故选:D。
    15.如图为太阳、地面和大气间能量传递示意图。目前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  )

    A.①明显减弱 B.②明显减弱 C.③明显增强 D.④明显增强
    【分析】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解:低碳生活主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弱地面辐射后大气的吸收作用。图中①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几乎无影响,②地面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减弱,③大气逆辐射应该减弱,对④大气辐射影响小,因此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②明显减弱,B正确。
    故选:B。
    16.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图示季节(  )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B.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
    C.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非洲南部的草原区高温多雨草木葱绿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据图示信息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向北移动,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A选项错误。
    夏季东亚地区吹东南季风,B选项正确。
    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按顺时针方向流动,C选项错误。
    南部非洲位于南半球,此时是冬季,草木枯黄,D选项错误。
    故选:B。
    17.读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箭头表示的正确的是(  )
    A.a 地转偏向力 B.b 水平气压梯度力
    C.c 风向 D.d 摩擦力
    【分析】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0°﹣45°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解答】解:该地处于北半球,是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由图示可得:a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判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错误。
    在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判断b为风向,B错误。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的大小,只能与风向垂直,故c为地转偏向力,C错误。
    摩擦力既能改变风的方向又能改变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故d为摩擦力,D正确。
    故选:D。
    18.来自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亚洲部分地区带来大量水汽。下列地区中受西南季风影响最明显的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江南丘陵
    【分析】季风对于气候的影响需要结合海陆位置、地形、纬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吹来,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故A、D错误。
    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为喜马拉雅山,地势较高,西南风难以逾越,故A错误。
    云贵高原位于西南地区且地势较低,故C正确。
    故选:C。
    19.如图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盛行风示意图。此时当地的季节及气候特征为(  )

    A.冬季,寒冷干燥 B.冬季,寒冷湿润
    C.夏季,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
    【分析】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解答】解:从图中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为西北风,而西北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导致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故应为当地的夏季,西北风从低纬吹响高纬,经过海洋故性质为高温多雨。
    故选:D。
    20.2021年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据此推断,2021年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与常年相比(  )
    A.偏北、偏强 B.偏北、偏弱 C.偏南、偏强 D.偏南、偏弱
    【分析】我国主要降雨类型为锋面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份在,南岭一带,华南雨季;约6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至长江流域,在江淮地区停留1个月左右,形成阴雨连绵梅雨季节;7﹣8月份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雨带迅速南撤,10月份夏季风从我国大陆上退出,雨季结束。当副高势力加强,北移速度加快时,则会造成北涝南旱;相反,则北旱南涝,给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解答】解: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偏多,说明雨线在北方时间较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偏强。
    故选:A。
    21.汽车在夏季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图),车内温度高达60℃,主要原因是(  )

    A.汽车玻璃在夏季散射阳光进入车内
    B.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C.汽车油漆对阳光吸收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阻挡了车内长波辐射
    【分析】气温越高,波长越短,气温越低,波长越长。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相对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夏季在太阳下暴晒的封闭汽车内温度很高,主要原因是车顶和玻璃阻挡了车内的长波辐射。
    【解答】解:汽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光直接穿过玻璃进入车内,不是散射进入的,故A错误。
    汽车类似于封闭的玻璃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阳光穿过玻璃进入车内,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散失,导致车内温度高,故B错误,D正确。
    汽车油漆对阳光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故C项错。
    故选:D。
    2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如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关于“夜来霜”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分析】根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规律,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解答】解:秋天夜晚有霜,主要原因是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④较弱,大气保温效果差,地面温度低,水蒸气凝结成霜,D正确。
    故选:D。
    23.如图符号表示北风6级的是(  )
    A. B.
    C. D.
    【分析】风矢用来表示风,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出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风羽是指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的短划线和小三角,用来表示风速,长划代表4米/秒,短划代表2米/秒,三角形代表20米/秒。
    【解答】解:根据图片,A风矢代表东风六级,B风矢代表东北风八级,C风矢代表北风八级,D风矢代表北风六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2021年6月10日,上海提前进入梅雨季节。进入梅雨季之后,上海各地出现明显降水。梅雨期间,天空常常是阴沉沉的,主要是因为云层(  )
    A.反射了太阳辐射 B.吸收了地面辐射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吸收了大气散射
    【分析】梅雨季节即江南准静止锋影响下形成的阴雨连绵天气。
    【解答】解: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增强,照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天空是阴沉沉的,A选项正确。
    云层吸收地面辐射,只是使大气增温,对太阳光线没有影响,不是导致天空常常阴沉沉的原因,B选项错误。
    夜晚云层增厚时,大气能够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能够增加地表附近的气温,但对可见光没有影响,C选项错误。
    散射作用能够把阳光散射到四面八方,使天空更加明亮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
    故选:A。
    25.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近地面的风向一般与等压线斜交,而高空的风向多与等压线平行。如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某地空气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代表字母依次是(  )

    A.c、b、a、d B.b、a、d、c C.a、b、d、c D.a、b、c、d
    【分析】近地面的风受力情况: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相斜交;高空的风受力情况: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并垂直于等压线,对应的是a;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对应的是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转,风向对应的是c;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对应的是d;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a、b、d、c。
    故选:C。
    26.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②﹣大气的削弱作用
    C.③﹣地面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解答】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A错误。
    ②﹣反射,大气的削弱作用,B正确。
    ③﹣大气逆辐射,C错误。
    ④﹣地面辐射,D错误。
    故选:B。
    27.如图表示北半球大气环流状况的季节是(  )

    A.冬季 B.春季 C.秋季 D.夏季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方向大致与季节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上升气流”附近的虚线箭头所在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其位置向南移动,可判断此季节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季,A正确。
    故选:A。
    28.如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天气现象。该天气常出现在每年的(  )

    A.5月中旬至6月上旬 B.5月上旬至5月下旬
    C.7月上旬至7月下旬 D.6月中旬至7月上旬
    【分析】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份在南岭一带,华南为雨季;约6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至长江流域,在江淮地区停留1个月左右,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7﹣8月份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雨带迅速南撤,10月份夏季风从我国大陆上退出,雨季结束。
    【解答】解:读图可知,副热带高压停留在25°N附近,在30°N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天气,故判断此时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D正确。
    故选:D。
    29.正常年份 6、7 月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
    A.多梅雨 B.多伏旱 C.多龙卷风 D.多冻雨
    【分析】我国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沿海地区,并随着季节的转暖缓慢向北移动;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这种连续性的阴雨一直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到了7月上旬或7月中旬,雨带北移至黄河流域,而江淮地区则处于副高的控制之下,进入伏旱期。如果副高强大、持续时间长,则会出现长时间的酷热、少雨天气,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因此7月中旬以后,华南地区又一次出现了雨区;7月底至8月初,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最北位置,如果副高稳定,江淮地区则持续高温酷暑的伏旱天气;从8月底到9月上旬开始,雨带随着北方冷空气的活跃而开始迅速南撤,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最早结束;到了10月上旬,雨带退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结束了以一年为周期的雨带推移活动。
    【解答】解:据我国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这种连续性的阴雨一直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所以正常年份 6、7 月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A正确。
    故选:A。
    30.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优点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强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读图,回答。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主要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分析】地膜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
    【解答】解:由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A正确。
    大气逆辐射主要受地面辐射的影响,B错误。
    地膜覆盖不能增强太阳辐射,C错误。
    地膜覆盖减弱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
    故选:A。
    31.读2020年12月5日5时部分区域气压场图(单位:hPa)。图中吹东南风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解答】解:图中相临两条等压线的差是2.5hpa,根据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知,等压线数值北大南小,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加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所以③吹东南风,①②④均是东北风,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2.如图为北京9月17日和18日的天气状况图。图中18日比17日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  )

    9月17日
    9月18日
    天气状况
    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





    多云

    小雨
    气温
    26℃
    17℃
    25℃
    18℃
    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少
    ②大气反射太阳辐射量少
    ③大气逆辐射强
    ④地面辐射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根据表格,18日与17日相比,白天和晚上出现阴雨天气,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释放出的地面辐射较少,①正确,②④错误。
    夜晚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较晴天高,③正确。
    故选:A。
    33.如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中7﹣9月降水稀少,其原因主要是(  )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C.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分析】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可知该地全年高温,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气候,降水集中在12﹣4月,且年降水量<1000mm,一年分为干湿两季,该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解答】解:读气温曲线可知该地全年高温,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气候,7月平均气温最低为20℃左右,该地位于南半球;降水集中在12﹣4月,且年降水量<1000mm,一年分为干湿两季,该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7﹣9月降水稀少的原因是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控制,干燥少雨。
    故选:B。
    34.如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如图中显示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
    故选:B。
    35.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
    B.大气吸收了更多地面辐射
    C.地面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
    D.大气反射了更多地面辐射
    【分析】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紫到红的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接受大气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解答】解: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升温,并以地面辐射形式释放热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吸收,再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反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中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越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越强,增温效应越强,故B正确。A、C、D错。
    故选:B。
    36.读“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F2是摩擦力
    C.F3是风向 D.F4是地转偏向力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最终最终偏转30°左右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
    F2垂直于风向,位于风向右侧,为地转偏向力,BD错误。
    F3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C错误。
    故选:A。
    37.如图为某海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此时M点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分析】首先近地面的风向是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还有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所以最终会形成一个与等压线斜交的风向。
    【解答】解:等压线图上具体一点风向首先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M点指向内侧,由图可知为南半球,结合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可知应该为东南风。
    故选:A。
    38.切洋葱时,往往会有刺激性物质挥发出来。有人切洋葱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用来缓解洋葱可能给眼睛带来的不适。此生活技巧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削弱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大气的保温作用
    【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解答】解:放置蜡烛去味的实验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蜡烛处气温高使气流上升,切洋葱处垂直气流整体下沉,点蜡烛处垂直气压差小于切洋葱处,则洋葱味道被气流直接带走扩散。
    故选:C。
    39.2021年8月10日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造成这种“倒黄梅”天气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增强 B.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
    C.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 D.暖湿气流移动速度较快
    【分析】倒黄梅是在梅雨过去以后,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小暑时节,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但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
    【解答】解:如果副热带高气压增强的话,雨带会留在北方较长时间,而不会出现倒黄梅,故A错误。
    “倒黄梅”出现原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难退,雨带随着南移动,B正确。
    “倒黄梅”与北上暖湿气流水汽偏少、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无关,C、D错误。
    故选:B。
    40.如图为我国某时期两带分布图(阴影区为雨带)。一般情况下,该时期最可能为(  )

    A.4、5月 B.6、7月 C.7、8月 D.9、10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锋线雨带的推移规律,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
    【解答】解:通过图片可知目前除了西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之外,基本上都处于雨区,而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6,7月份是梅雨季节,7,8月份因为副高的北移,会出现伏旱天气
    故选:C。
    41.上海郊区某蔬菜大棚,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完成题。
    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解答】解: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故选:D。
    42.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地表冷热不均 D.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高压等压面向高空凸,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凹。
    【解答】解: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表受热不均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故选:A。
    43.“冬日,阳光最珍贵!外面冷飕飕,阳光房里暖洋洋,气温比外面明显高出一大截。”对杨教授的这条朋友圈记录,以下解释最科学正确的是(  )
    A.玻璃阳光房里,大气逆辐射作用比室外的空气强
    B.玻璃阳光房里,温室气体含量较多保温作用较强
    C.玻璃能通过短波辐射,反射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
    D.玻璃很厚,能大量吸收各种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解答】解:玻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影响较小,不会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玻璃阳光房”室内的阳光,但能够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使得室内的长波辐射比室外更多,长波辐射被室内大气吸收,使室内温度升高,所以,C正确。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需要有大气的作用,但“玻璃阳光房”内大气含量极少,因而没有明显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也不明显,所以A、B错误。
    玻璃能够透过短波辐射,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不会大量吸收各种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D错误。
    故选:C。
    44.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分析】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解答】解:甲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北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7月盛行东南季风。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故选:C。
    45.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 B.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该风形成于高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风向受力图的分析能力,图中该风受三个力的作用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说明是近地面风向受力图;三个力中a力与风向垂直,应该是地转偏向力,另一个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那么与等压线垂直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答】解: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因此,图中等压线数值①>②>③,故A错误;
    B.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因此,a是地转偏向力,故B正确;
    C.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南,风的初始运动方向也应该是正南,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因此此风形成于北半球,故C错误;
    D.该风受三个力的综合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因此该风形成于近地面,故D错误。
    故选:B。
    46.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解答】解: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升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
    故选:D。
    47.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分析】太阳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0.5微米;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习惯上称前者为短波辐射,后者为长波辐射.
    【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故属于短波辐射的是太阳辐射。
    故选:B。
    48.下列四图中,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以下单位为百帕)(  )
    A. B.
    C. D.
    【分析】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正确的风向?(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如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如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绘出风向即可.
    【解答】解:由题干知“近地面的风向”,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故A、B错误;“北半球”表示风向向右偏,故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的是北半球风向,C符合题意。
    故选:C。
    49.下列四幅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1)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
    【解答】解:A、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
    B、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
    C、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
    D、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故正确。
    故选:D。
    50.如4幅海陆风示意图,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1)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
    【解答】解: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由于海洋温度低故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故大气由海洋吹向陆地,即为海风,故①③中③正确。而夜晚相反,吹陆风,故②④中②正确。
    故选:B。
    5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引作用﹣﹣b
    D.大气逆辐射﹣﹣c
    【分析】a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d是大气反射。
    【解答】解: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地面提供热量,故A错。
    大气的反射作用d,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B错。
    b为地面辐射,把热量给大气,故C错。
    c朝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52.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如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若仅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最高的月份分别是(  )

    A.1月 B.4月 C.7月 D.8月
    【分析】辐射差额>0,大气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气温将升高;相反,气温将降低。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辐射差额,结合曲线的变化进行判断。
    【解答】解:辐射差额>0,大气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气温将升高;相反,气温将降低。8月至次年4月份,辐射差额<0,大气支出热量大于收入热量,气温一直在降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1月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达到最小值,但是辐射差额的负值累积到最大的时候应该是4月,也就是说4月的地—气系统热量亏损达到了最大值,故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4月份气温最低,故B符合题意。
    读图可知,4月到8月辐射差额一直都在增加,8月份辐射差额为0,因此在8月达到气温最高值,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三.解答题(共8小题)
    5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冻雨又称“凝冻”或“凌冻”,是一种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冻结的冰层外表光滑而透明,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
    材料二:2021年11月8日,哈尔滨市出现了大范围的罕见冰冻雨雪、大风等多种灾害并发的极端天气。其中,雨雪相态转换极其复杂(冻雨发生时气温的垂直分布一般状况如图1所示)。哈尔滨市域单日降水量超过1961年以来11月历史日极值,最大降水量达60.4毫米;最大风速达26.2米/秒(10级)。



    天气现象
    气温


    天气现象
    气温
    5日
    白天
    多云
    高温14℃
    7日
    白天
    多云
    高温﹣1℃

    夜间
    多云
    低温2℃

    夜间
    雨夹雪
    低温﹣5℃
    6日
    白天
    多云
    高温2℃
    8日
    白天
    暴雪
    高温1℃

    夜间
    多云
    低温﹣7℃

    夜间
    冻雨
    低温﹣11℃
    材料三:“雨”后的街景。

    (1)结合材料,简述水汽从云中到树木表面结成冰的演变过程。
    (2)评价本次罕见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3)试从树木角度分析此次(杨树、柳树)倒伏、折断较多的主要原因。
    【分析】(1)水汽从云中到树木表面结成冰的演变过程主要结合材料“冻雨又称“凝冻”或“凌冻”,是一种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进行分析。
    (2)评价本次罕见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树木角度分析此次(杨树、柳树)倒伏、折断较多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本身抗击风力和重力能力、木质化程度、树木体内含水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信息“冻雨....又称为雨松”“可知,该地的树木表面结成的冰是雨凇,其形成过程是:云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水滴、冰晶或者雪花,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云层中降落下来,在降落的过程中,遇到较暖的0°C以上的大气层,冰晶融化,变成小水滴;接近近地面附近时,遇到0°C以下的较冷大气,受冷,形成过冷水滴;降落到地表遇到低于0°C的树木,在树木表面凝结,形成冰。
    (2)有利影响:冻雨可以为当地绿化树种的选取提供一定的依据,减少绿化树种受冻雨的危害;可以为供水、供电、供暖等部门提供应对紧急灾害的经验,能够提高相关部门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等。不利影响:冻雨会导致道路结冰,影响交通运输,高速公路和机场全部关闭,列车停运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冻雨会导致树木折断,砸毁车辆等设施;市内交通会受到影响,居民出行受阻,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冻雨会导致输电线路结冰,输电线路被压断,导致区域性停电、停水、停气停暖等;会导致通讯受到影响,影响人们的日常通讯和灾区抢险通讯等。
    (3)杨树的根系较浅,树冠高大,树干直立,树形本身属于“头重脚轻”,抵抗强风的能力较低,抗倒伏能力较差,在冻雨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倒伏、折枝等现象;柳树的枝条较为柔弱,木质化程度较低,韧性差,抗压能力较差,冻雨和积雪增加了枝干的负重,导致枝干不堪重负,被压断、压倒;根据表格信息可知,8日之前,气温较高,相对往年气温偏高,导致树木的叶子未全部掉落,这样会增大冰雪附着的面积,加大树木的额外负重,加剧了树木的倒伏状况;树木本身含有大量的水,气温集聚降低,会导致任性降低,脆性增加,抵抗大风的能力降低,遇大风天气易折断。
    故答案为:
    (1)云中水汽进一步冷却成水滴、冰晶或雪花;掉落进入较暖一点的大气层,变成液态水滴;在近地面附近温度降低至 0℃及以下,形成过冷水滴,滴落在地表低于0℃的物体上结成冰。
    (2)不利影响:高速公路和机场全部关闭,部分列车停运或调整运行区段;树枝结冰,大量树木折断,砸毁车辆;大面积道路结冰,对市内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居民出行困难,学校被迫停课;电线积冰,致多条输电线路跳闸,甚至坠断,造成部分区域停电、停水、停暖;通讯基站出现故障,冈络、通讯不畅等。
    有利影响:可为园林部门,选择恰当绿化树种提供依据;可使供电、供水、供暖等部门积累应急经验、制订应急预案。
    (3)浅根树种(杨树),树体高直、冠大,本身抗击风力和重力能力较其他树种弱,也就是“头重脚轻“,在冻雨的作用下更容易折枝、倒伏;有些树种(柳树)存在木质化程度低,抗压能力差(韧性差),冻雨和积雪增加 工枝、干的负重,导致很多树木不堪重负被压断压倒;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平缓,且温度比往年高,这也导致树木的叶子未全部掉落。这样增大了树木冻雨的附着面积,加剧了树木折枝倒伏;树木体内含水量较大,冻结后脆性增强,遇大风易折断。
    5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图1)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

    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图2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
    (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
    (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
    【分析】(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
    (3)根据材料,山体效应的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山体内部气温比外部高的气温空间格局。影响山体效应的基本因素有纬度,山体的高度、面积、体积等。
    【解答】解:(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体外部云量较多,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2)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因此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根据第3题的分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
    故答案为:
    (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辆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2)同: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外围)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5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29日,巴西南部的多个地区出现了罕见降温大雪,积雪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米,对当地咖啡豆、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影响。此次巴西极端天气和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是指地球极地上空的气旋,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漩变弱时,亚热带气团就会向极地方向移动,把极地涡旋往外挤,使之往赤道的方向移动。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图甲为北极“稳定的极地涡旋”示意图,图乙为北极“不稳定的极地涡旋”示意图。

    (1)分析极地涡旋的成因及强度最大的季节出现在冬季的原因。
    (2)说明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的原因。
    (3)描述巴西此次罕见降雪的形成过程。
    (4)推测此次降温大雪对巴西经济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影响的原因。
    【分析】(1)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两极地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
    (2)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除纬度外,还包括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洋流等。
    (3)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4)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解答】解:(1)气旋又称低压,“极地涡旋是指地球极地上空的气旋”,说明极地涡旋是位于极地高空的低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因此近地面与“极地涡旋”呼应是高压。极地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气流垂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冷性高压,在极地上空对应形成冷性低压,即极地涡旋。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说明极地涡旋强度最大的季节应是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最大的季节。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冬季,极地地区出现极夜,温度为一年中最低,因此冬季为极地和赤道之间的温差最大的季节。
    (2)结合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旋变弱时,亚热带气团就会向极地方向移动,把极地涡旋往外挤,使之往赤道的方向移动”和图形信息可知,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的原因有:一是南极地区更冷;二是亚热带气团的形成和移动。南极大陆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被称为冰雪覆盖,且由于极夜期地球位于公转速度慢(地球位于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极夜日数较多,因此气温比北极更低,与赤道的温差更大。北极附近陆地占比较大,干扰因素较多,涡流相对较弱且不稳定。极地涡旋会受到亚热带团(暧气团)等因素的干扰,南极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物质性质较为单一,受暖团干扰较小,所以南极大陆极地涡旋更强,更稳定。
    (3)由甲图可知,从上空俯瞰,极涡也是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涡旋。它的外围是速度很快的西风气流,在最为理想的情况下,北极涡旋稳定在北极地区,这里的极寒空气也被锁定在涡旋当中。当北极涡旋够强,能够稳定待在北极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也基本不会遭受强冷空气的侵袭。由乙图可知,一旦北极涡旋减弱,西风带上出现大的起伏波动,暖空气就会趁机北上抢占极地,极涡一方面可能会分裂出若干个冷中心,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被迫南下寻找出路,这一来也顺便把极寒的冷空带给了中纬度地区,寒潮天气随之到来。综上所述,寒潮天气是由于极地旋涡减弱所致。极地漩涡减弱,说明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不稳定,亚热带团北上(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之向南(北) 移动。位于巴西南部的巴西高原以南为拉普拉塔平原,地势低平,有助于冷空迅速向北扩展,给巴西南部带来降温大雪天气。
    (2)咖啡豆、柑橘等经济作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候区,抗寒能力差。巴西南部为热带、亚热带气候,霜雪少见。此次降温大雪天气可能导致作物遭受低温冻害,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产。
    故答案为:
    (1)成因:极地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量少,是地球的冷极,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在极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压,在极地上空对应形成冷性低压,该冷性低压即极地涡旋。原因:冬季极地地区出现极夜,温度为一年中最低,和赤道之间的温差最大。
    (2)南极以高原为主,海拔高,且极夜日数较多,导致气温比北极更低,与赤道的温差更大;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占比较大,性质单一,干扰因素较少,涡旋更强更稳定。(或北极温度较高,与赤道的温差较小;北极附近陆地占比较大,干扰因素较多,涡流相对较弱且不稳定。)
    (3)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暖(亚热带)气团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之向北移动;巴西高原以南地形以平原为主,使冷空迅速向北扩展,给巴西南部带来降温大雪天气。
    (4)巴西南部为热带、亚热带气候,以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抗寒能力差:此次降温大雪天可能导致作物遭受严重冻害,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产。
    5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气候极端干旱,春秋季多大风天气,植被覆盖稀少。当地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且形态多样。罗布泊地区雅丹理想演化模式经历初成期、青年期、成鹤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固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如图1为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

    (1)在如图2适当位置画出罗布泊地区的盛行风向。

    (2)据图说明罗布泊雅丹从初成期到衰亡期的演化过程。
    【分析】(1)结合图中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进行分析即可找到当地的主导风向。
    (2)结合图中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1)新疆罗布泊位于内蒙古高压南部,受其影响,盛行风呈顺时针旋转,故为东北风。而且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所以判断为东北风。
    (2)结合图中各个时期罗布泊的地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在形成初期,由于地表风化作用,较为平坦的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持续侵蚀,使之不断展宽和加深,形成风蚀沟槽雏形,地面开始起伏不平。
    青年期:随着风蚀下切的进行,雅丹间沟槽持续加深展宽,多数初成雅丹形态经过消失重组逐步转变为个体流线状雅丹。成熟期:当风蚀作用切穿雅丹间风蚀沟槽或风蚀洼地后,风蚀快速发展,雅丹形态不断拉长,由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衰亡期:由于存在持续的磨蚀,雅丹头部不断坍塌后退,雅丹两翼和尾部逐步被侵蚀崩塌,雅丹整体形态发生破碎。
    故答案为:
    (1)见下图。

    (2)初成期:由于地表风化作用,较为平坦的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持续侵蚀,使之不断展宽和加深,形成风蚀沟槽雏形,地面开始起伏不平。
    青年期:随着风蚀下切的进行,雅丹间沟槽持续加深展宽,多数初成雅丹形态经过消失重组逐步转变为个体流线状雅丹。
    成熟期:当风蚀作用切穿雅丹间风蚀沟槽或风蚀洼地后,风蚀快速发展,雅丹形态不断拉长,由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
    衰亡期:由于存在持续的磨蚀,雅丹头部不断坍塌后退,雅丹两翼和尾部逐步被侵蚀崩塌,雅丹整体形态发生破碎。
    5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下游右岸最长的一级支流,该河流的发育主要受夏季风强弱、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影响。据研究,青弋江发育于约130万年前黄山北麓洪积扇,约90万年前,夏季风势力偏弱,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青弋江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先后经历了暂时性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戈江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等4个阶段。在此期间,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变化,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如图示意青弋江的位置。
    (1)说明夏季风势力偏弱对青弋江快速发育的影响。
    (2)说明黄山地区地壳多次隆起对青弋江河谷地貌的影响。
    (3)分析长江贯通三峡对图中长江干流河床及青弋江发育的影响。

    【分析】(1)夏季风势力偏弱对青弋江的影响主要从降水、流量等方面考虑。
    (2)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向为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
    【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夏季风势力偏弱的地质历史时期,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滞留时间长,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故当时该地区河流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使河谷显著加深,河流发育进程加快。
    (2)黄山地区地壳隆起的时期,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变快,河流的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增强,使河谷延长、加深;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当地壳隆起时,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黄山地区发生多次间歇性较大幅度隆起,故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3)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流域面积扩大,下游干流水量大幅度增加,下切侵蚀能力极大增强,使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由于青代江与长江汇合处河床下降,青弋江水流速度增加,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河床加深,发育进程加快。
    故答案为:
    (1)夏季风势力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延长,该地区降水增加,河流流量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河谷显著加深,(地下水补给稳定,)河流发育加快。
    (2)黄山地区地壳隆起,河流落差加大,溯源侵蚀与下蚀增强,河谷延长、加深;地壳间歇性隆起,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3)贯通后,长江流域面积扩大,干流水量大增,侵蚀能力极大增强,图中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由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河床下降,)青弋江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下切增强,发育加快。
    5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是适合严寒地区使用的农业设施,但由于传统温室建造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保温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无法带来预期经济效益。阴阳型日光温室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北侧增加一个采光面朝北的单坡面温室(适合菌类等弱光或避光作物种植),两者共同使用一面支撑墙。温室的拱架有内外两层,内层拱架上铺设塑料薄膜,外层拱架上铺设塑料薄膜和保温被,阳棚再增加一层薄膜覆盖。半地下式阴阳棚建造时,一般阳棚地基低于阴棚,从而更好地提高阳棚的保温性能。日光温室的建造地要避开洪涝、冰雹等灾害频发以及有污染的地区等,宜选择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南面和东西两侧没有高山以及高大建筑物遮挡且配套设施(如电力、给排水、道路等)完善的地段。如图示意西藏某地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结构。

    (1)说明西藏某地晴朗的夏季6时左右(地方时)阴棚热量收入高于阳棚的原因。
    (2)半地下式阴阳棚中阳棚的深度一般在0.7米为宜。分析阳棚的深度过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3)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说明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具有的优势。
    【分析】(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2)阳棚的深度过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从光照、透气性、土壤肥力、作物根系被沤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具有的优势从土地利用率、建造成本、热量散失、作物种类、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可知,阴棚是位于阳棚的北侧且采光面朝北,西藏某地在晴朗的夏季是昼长夜短,因此日出早于6点,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日出东北方向,阴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故热量收入高于阳棚。
    (2)根据材料,日光温室应选择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肥沃的地方,且半地下式阴阳棚是为了提高阳棚的保温作用。因此阳棚的深度过深容易形成遮阴带,导致棚内光照不足;深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土壤肥力低;阳棚的深度过深对于地下水埋藏过浅的地区容易出现农作物根系被沤现象。
    (3)根据材料,传统温室建造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保温效果不理想等,无法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双拱三膜半地下式阴阳棚日光温室中的阴棚充分利用了传统日光温室前后栋之间空出的大部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阴阳型日光温室的阴阳棚两者共同使用一面支撑墙,减少了建造成本;阳棚内外三层薄膜、保温被与内外层拱架间会形成空气隔热层,再加上半地下式和阴棚的结构设计,大大减少了阳棚的热量散失,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性能;阴棚适合菌类等弱光或避光作物种植,增加农作物种植种类,提高温室的经济效益;保温能力较传统温室的效果好,更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故答案为:
    (1)日出早于6时(或昼长夜短),太阳东北升,阴棚朝北,获得太阳辐射多。
    (2)棚内挖过深造成易造成遮阴带,光照不足;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土壤肥力低;地下水埋藏过浅的地区容易出现作物根系被沤。
    (3)阴棚充分利用了传统日光温室前后栋之间空出的大部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阴阳棚共用一面支撑墙,减少建造成本;阳棚内外三层薄膜、保温被与内外层拱架间会形成空气隔热层,再加上半地下式和阴棚的结构设计,大大减少了阳棚的热量散失,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性能;阴棚较适合种植弱光或避光要求的作物,增加作物种类;由于保温能力提高,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大部分室外雪上项目的比赛。为满足冬奥会气象观测需求,赛场设立了气象观测站。北京市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冬季小风日)对赛场风向和风速变化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发现,赛场风向和风速受山谷风影响大。图1示意赛场及周边等高线分布。

    探究问题一:风向的变换
    利用气象观测站的统计资料,活动小组绘制了每小时风向频率分布图(图2)。
    (1)指出观测站昼夜风向,并分析白天风向的成因。
    探究问题二:风速的变化
    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实测风速与理论山谷风风速不同。图3示意观测站实测风与理论山谷风每小时平均风速对比。

    (2)指出观测站实测风速与理论山谷风风速的差别,并分析其成因。
    探究问题三:风向变换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活动小组通过观测,绘制了某天观测站每小时风向与温度变化曲线图(图4)。

    (3)18时风向转换时气温变化剧烈,分析其原因。
    【分析】(1)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2)实测风速会受到背景风的影响,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会与冬季的西北风叠加,导致实测风速偏大;晚上为山风,风向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的风速会偏小。
    (3)地面上空的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从而导致大气层结构稳定,称之为“逆温”。
    【解答】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8点18点之间以偏西风为主,18点﹣次日9点之间以偏东风为主,即白天为偏西风,晚上为偏东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谷口开口朝西,并且观测站位于谷口,受山谷风影响较强;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山谷相对为高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西风。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实测风速比理论山谷风的数值偏大,晚上实测风速较理论山谷风偏小或接近。实测风速会受到背景风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冬季小风日”可知,此时该地会受到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会与冬季的西北风叠加,导致实测风速偏大;晚上为山风,风向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的风速会偏小。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18点左右出现山谷风转换,由谷风转为山风,山坡为冷源,有大量冷空气,冷空沿着山坡下沉,迅速占领谷地,谷地的暖空被迫上升,所以出现温的剧烈变化。
    故答案为:
    (1)白天为偏西风,夜间为偏东风。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开口朝西,观测站位于谷口。白天受谷风(上谷风)影响,风从谷口吹向山坡,形成西风。
    (2)白天实测风风速明显较理论山谷风偏大,而夜间接近或略偏小。观测站附近冬季风为偏西风,夜间山风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风风速偏小;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实测风风速偏大。
    (3)18时谷风转山风,冷空气由山坡不断向谷底堆积,快速取代山谷中原来的暖空气,气温骤降。
    6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导致多年冻土中储存的有机碳大量释放,并部分随河流输出到北冰洋。西伯利亚地区鄂毕河、勒拿河流域面积大致相当。如表和图是其相关资料。

    鄂毕河
    勒拿河
    输出的有机碳(Tg/a)
    5.26
    9.98
    年均气温(℃)
    ﹣0.6
    ﹣8.6
    多年冻土覆盖率(%)
    18
    92
    (1)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放大”的含义。
    (2)分析勒拿河输出的有机碳远远大于鄂毕河的原因。
    (3)勒拿河流域某地冬季日最高气温不会超过﹣5℃,据此推测该地冬季气温升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输出量的变化及原因。

    【分析】(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影响河流输出有机碳的因素有流量、生物量、冻土等。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解答】解:(1)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地面的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故导致气温升高。
    (2)据图可知,勒拿河径流量更大;两者流域面积相当,但勒拿河冻土覆盖率更高,冻土面积更大;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更多。
    (3)勒拿河冬季日最高气温不会超过﹣5℃,冬季气我呢较低,即使冬季气温升高,土壤的气温还是低于0℃,冻土层还是没有解冻。
    故答案为:
    (1)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多,气温增高。
    (2)勒拿河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勒拿河冻土面积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量大。
    (3)不变甚至减少;气温在0℃以下,冻土还在向深处发展,没有解冻,土壤有机碳不会释放。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6/21 21:20:40;用户:刘珊;邮箱:13409947086;学号:26210551

    相关试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达标测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同步备课系列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doc、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同步备课系列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