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新高考备战2023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全复习(含解析)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0《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0《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内容,鉴赏诗眼,鉴赏语言风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9 诗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 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从历年中考命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赏析诗歌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对诗歌中词语运用的鉴赏,一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
一、品味词句
阅读诗歌,一是要品析诗句之中精炼传神的词语,即“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二要注意赏析诗句中的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品味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赏析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征有: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形象生动、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赏析语言作用常用术语有: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等。
Z
炼字
设问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分析某字的妙处。
3.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
审题
题干中有明确的“XXX”字(词)字样。
模式
1.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
2.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炼句
设问
1.请简要赏析“××××××”。
2.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本诗第×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审题
题干中有“简要分析”“赏析”字样。
模式
1.弄清句意。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美;句子对仗——整齐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特点
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
③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风格
设问
1.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3.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特点”字样。
模式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等。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以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J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明确观点
肯定哪一个更好,可说“弱”“昏”好,也可说“健”“明”好。
解析原因
可从含义、手法、效果作用入手分析。注意事物特征、语境氛围、思想情感等分析角度。“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结合“嫌弓力软”“识阵云高”强调即便年老体衰,也还能冲锋陷阵,表达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身体强健,还可为国冲锋陷阵,表现作者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Z
示例一:“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示例二:“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诗意】 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曾经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天衣服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G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注】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解析】 B项“表现了行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
★2.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 (1)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2分)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1分)(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
【解析】 “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
【词意】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蟾宫曲
卢 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1.以下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双调”是本曲的宫调。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比如《窦娥冤》中的“仙吕”“点绛唇”,“仙吕”即为宫调名。
B.本曲内容极富乡村气息。例如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荫下磕破西瓜而食,场景极有乡村特点。
C.小二哥吃不到西瓜“昔涎刺塔”的样子,富于农村少年的特征,很有滑稽感戏剧性。作者抓住瞬间神态,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D.本曲的环境描写有着烘托人物的作用,例如“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使人物活动的环境更加典型。
【解析】 A项,“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表述有误,宫调包括曲牌,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2.本曲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口语化,乡土气息浓厚。如首句中“沙三”“伴哥”这样的名字和“来嗏”的搭配,有着十足的农村情味;②形象生动,如写捞虾少年撞西瓜用一“磕”字,写出了两少年迫不及待和随性的生活习惯;③滑稽风趣,如以“昔涎刺塔”写小二哥馋得口水横流和将其比作“琵琶”。
【解析】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多方面分析,比如用语特点、语言风格、使用的表达技巧、炼字效果等。本曲语言,乡土气息浓厚,如“伴哥”“来嗏”口语化明显。用“磕”字写捞虾少年撞西瓜,形象生动。语言幽默风趣,如以“昔涎刺塔”写小二哥馋得口水横流;形容他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倒扣。
【曲意】 那位沙三一边哼着歌一边就回来了,两腿上都是青泥,只是为了捞虾。这里是太公庄里,就在杨柳树的阴影下,沙三磕破了西瓜,那小二哥吃得稀里哗啦,坐在石头磙子上活像个琵琶。这时候只见荞麦开花白花花,绿油油的豆苗刚刚出芽。一切都顺应天地宇宙之大化,没有一点点矛盾和争斗,真是无比快乐的庄稼院的生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岩居僧
[南宋]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炼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解析】 C项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_“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注意特定的思路,如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诗中使用的两个字,“过”为“经过”,写一只自在的小鸟自由地飞过树林;“摇”为“摇落”,写落花自然从翠藤之上坠落。通过鸟和花的悠闲自在,体现山居僧人生活的安闲,突出其心境的平和安宁。
【诗意】 把门开在峭壁上,一天到晚很少有人能爬上来,一只鸟飞过寒冷的枯木,好几朵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煮茶使用的是寒冰下面的水,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声者,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
四语言风格
(一)整体语言特点分析: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答: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实质朴。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②语言幽默风趣,活泼生动,轻松愉快。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③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重复用字却无重复之感。如“事事”“自来自去”“相亲相近”等。
(二)定向语言特点分析: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鲍浩然:词人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是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比喻修辞新奇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诗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用语绮丽、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②想象新颖别致,意蕴深刻。如“眉眼盈盈处”,想象友人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若到”“千万和春住”,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希望他生活在春里。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祝福之意。
附录:诗歌风格术语:
清新飘逸 沉郁顿挫 豪放磅礴 悲凉慷慨
雄壮豪迈 雄浑壮阔 苍凉悲壮 沉郁激愤
旷达爽朗 意蕴深远 幽深绵长 缠绵婉转
恬淡宁谧 淡远恬静 优美迷人 飘渺开阔
清雅明丽 洒脱灵动 构思巧妙 绮丽别致
色彩缤纷 幽默讽刺 形象生动 淡雅沉郁
婉约细腻 委婉含蓄 意味隽永 静穆深远
高洁幽远 平实质朴 朴素自然 音律和谐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口语化
1.炼字
a.从词类角度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1)题。
踏莎行·春尽作
沈传桂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东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 中酒①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
【注】①中酒:酒醉后身体不爽。
(1)(2023新编,3分)“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两句中,“细绿”“疏红”二词对春景的描写十分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绿”“红”点明了叶和花的色彩,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含蓄而形象;(1分)“细”“疏”描写叶和花的形态,“细”字描绘出枝叶的单薄,“疏”字则凸显了花朵的稀疏。(1分)②“细绿”“疏红”照应题目的“春尽”一词,表现了春光将逝的景象,唤起词人因春光将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从表现的内容、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以及情感等方面分析。“绿”“红”是色彩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叶”和“花”,与“细”“疏”共同表现出叶和花的特点,描绘出暮春之景,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chān):短衣。②娖(chuò):整理。③金仆姑:箭名。
(2)(2023改编,4分)上片“拥”“飞”二字用得十分精妙,请分别作出分析。
答案:“拥”字写出了词人壮年时期带领上万人抗敌的壮阔景象,(1分)“飞”字写箭射出去的状态,展现出与敌人战斗的场面,(1分)这两个字分别从旌旗、兵器上加以烘托,突出战争场面声势浩大,富有感染力,(1分)体现了作者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报国之心。(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作答时可从词性角度切入,进行分析。“拥”“飞”均为动词,“拥”在句中的意思是“带领”,“飞”在句中的意思是“射”,二字生动展现出词人壮年时带领军队奋勇抗敌,趁敌人还在准备时便发起进攻的战争场面,极富感染力,使词人的豪情壮志溢于笔端。
b.从表达技巧角度炼字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3)(经典题,4分)“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将崖石人格化,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的画面,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2分)②“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的画面,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该字运用了表达技巧,要指出表达技巧;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攒”字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表现出山峰的密集、重叠。
c.换字炼字题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4)(2020天津,3分)“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1分)“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2分)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1分)“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首先明确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数声”与“一声”各有优点,所营造的氛围不同。“数声”,表明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与静美的感受。
d.选字炼字题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5)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5)(2023改编,5分)诗的颈联中,哪两个字最精妙?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健”字和“明”字最精妙。(1分)①“健”和“明”表明虽然岁月流逝,但作者依旧认为自己双臂强健、眼睛明亮,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2分)②这两个字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了自己老之将至。(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要从诗歌的颈联中挑选两个字,选字时要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义和深层义;再次要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临摹景象;最后,点出挑选的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颈联中“健”“明”二字最精妙,这两字描写了虽然时过三十年,但作者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明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的信念和决心。
2.炼句
a.从句式角度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①
王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①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经黎阳,为黎阳所吸引而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定居于此。公元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
(6)(2020江苏百校,5分)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叠词“望望”,越行越远,走走望望,写出了不断回望的神态。(1分)②借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1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不知何日能与老友再见的怅惘之情。(2分)③语言平白如话却情深意切。(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炼句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形式(句式、格律等);②用词(精妙、含义丰富的词等);③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具体分析本诗,一是用词方面,用叠词“望望”来形容“行渐远”时频频回头张望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的不舍之情。二是描绘了黎阳那座孤峰随着诗人渐行渐远而逐渐消失在云烟之中的画面,用“孤”字暗示了诗人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意蕴深长,另外“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写人和孤峰的情态,平白如话,情真意切。
b.从表达技巧角度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题。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7)(2023改编,6分)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片云”是诗人自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又为何滞留蜀中。(2分)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③运用疑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片云何意傍琴台?”的意思是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又为何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运用疑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留滞蜀中。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片云”以自喻,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c.从意蕴角度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8)(2020海南大联考,6分)颈联历来被世人看作精警名言,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忧愁却是“一日即为长”。(2分)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恨速”与“为长”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的感受。(2分)③两句诗看似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感伤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颈联“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大意是那些往事过去了千年仍然遗憾时间过得太快,而当忧愁时,一天也觉得太过漫长。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千年比起永恒来说,也是短暂的;就个体而言,心怀忧愁即度日如年。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时间长短进行对比,将“恨速”与“为长”的情感体悟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思考。这两句诗看似矛盾,实则又是统一的,将个人情感与对历史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哲思,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d.限定条件炼句题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9)题。
秋江送别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2020浙江,6分)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2分)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2分)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目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王昌龄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3.鉴赏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0)(2023新编,4分)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1分)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1分)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1分)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眼。首先要明确“闲”字是该诗的诗眼。然后分析该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闲”字具体表现为“闲人”“闲景”“闲心”。最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在内容上,写出了诗人的悠闲和优美的闲境;在结构上,该字统领全篇。
变式提问
(11)(经典题,3分)你怎样理解诗中的“闲”字?
4.鉴赏语言风格
a.直接鉴赏语言风格题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示秬秸①
张耒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②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常寺少卿。
(12)(2023新编,4分)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词,均无任何修饰语。(2分)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另外,“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描写、“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中的“写景叙事”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平实而富有韵味”,指诗歌的语言风格,限定了答题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两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两句叙事。其中“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平白如话,体现了平实的语言风格。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画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这又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韵味。注意:品味诗歌的“韵味”一般要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b.对比鉴赏语言风格题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3)(2019全国Ⅲ,6分)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3分)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词、意象的选用和意境的营造、情感主旨及表现手法等。另外,解答对比类鉴赏题,要分别把握两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两相对照,比较异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中,“沉舟”对“病树”、“侧畔”对“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用词典雅,对仗工整。颔联借“闻笛赋”(向秀怀念嵇康、吕安而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借“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语言含蓄深沉。而本诗前六句用清新脱俗、浅显易懂的笔墨描绘了插秧时节的田园风光,选取“花草”“燕子”“田塍”等典型田园景物,展现了田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写农夫齐唱“郢中歌”,借民歌俚曲描写农民劳作时的场景和乐观的性格,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风乡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浅显,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春 远①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②。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2023改编,6分)首联所用叠词与“飘飘何所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中的叠词有“肃肃”“菲菲”。“肃肃”的意思是萎缩、衰败,诗中指花落的声音;(1分)“菲菲”的意思是花草芳香的样子,诗中指花落的样子。(1分)这两个叠词音律协调,描写了黄昏花絮飘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因敌寇未清不能归乡的愁思,(2分)这与“飘飘何所似”所表现出的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漂泊他乡、内心孤寂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类题要分别把握所炼之字的含义以及题干中要求比较的句子的含意。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叠词”可知,需要赏析的是“肃肃”“菲菲”这两个词与“飘飘何所似”的相似之处。“肃肃”“菲菲”形容的是晚春之景,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可知,作者想回故乡却因战乱而不能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黄昏落花之景就是作者内心惆怅烦闷的写照。“飘飘何所似”出自杜甫的《旅夜书怀》,全诗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的旅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作答时需点出二者在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经典题,3分)“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绕”字更恰当。“绕”即“环绕,围绕”,(1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1分)
(示例二)“晓”字更恰当,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1分)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1分)能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这种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哪个字进行赏析都可以,但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若认为“绕”字更恰当,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若运用了修辞手法要说明。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第三步,说明效果。“绕”即“环绕、围绕”,该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认为“晓”字更恰当,作答也可分以上三步。答案不必拘泥于此,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3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2023新编,6分)请简要分析“一点飞鸿影下”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情感基调转移。此句连接诗歌前后两部分,使诗歌情感基调自然转移,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转为明朗绚丽之景,情感基调由凄凉转为明丽。(3分)②画龙点睛。“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其速度之快,此句使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有了灵气,有了神采。(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从构思上来看,此句位于诗歌的中间,联结前后两部分,将上句中肃杀萧疏之景转为绚丽多彩之景,情感基调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意境的创设上来看,该句画龙点睛:“一点”是远景描写,反衬出意境的开阔深远,同时也写出了秋日的孤寂萧瑟;“飞鸿影下”是动态描写,使画面灵动、鲜活。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4.(2023新编,6分)有人评“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互诉衷曲之语”。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所写景物上看,韩愈诗句写的是秦岭横阻、大雪塞路的贬途图景。贾岛诗句写的是韩愈赴任途中以及到任后所见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②从情感上看,韩愈诗句体现自己凄苦的心境。而贾岛诗句表现的是对友人处境的担忧:“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景物烘托中透露诗人深沉的关怀之情。(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这类题,先要通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容;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来找到诗歌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题主要是两位诗人具体诗句的比较,题干说“互诉衷曲”,即互相诉说衷肠、心事的意思。这里要抓住诗句的相同之处,即都是景物描写,要确定各自写的是怎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诗人因力谏皇帝遭贬途中的感受。“云横”一句是前瞻:云雾茫茫,岭南一带哪有我的家?“雪拥”一句是回顾:立马蓝关,大雪弥天,连马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从情感上看,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诗人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表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在诗人的眼中,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而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环境潮湿,老树为之含秋。“峰悬驿路”暗示了这封信来之不易,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感的真诚。这里,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深沉的关怀之情。根据以上内容,从所写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5题。
西湖杂诗①(其一)
黄任②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注】①共十四首,前五首写杭州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慨颇深,亦饶风韵。②黄任: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曾任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唯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
5.(2023新编,4分)有人说诗中的“博”字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博,博取,换得。(1分)用“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如此悬殊的不平等交换,(1分)作者用一“博”字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可悲与可耻。(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眼。鉴赏诗眼需要从全诗出发,整体把握。诗歌前两句描写了西湖美景。游人进入西湖,就如同进入一幅天然的图画中,只见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长堤仿佛铺上了绿毯。作者着力刻画西湖之美,意在揭示这西湖美景是以“宋家万里中原土”换来的,一个“博”字,重如千钧,包含着千千万万个爱国志士血与泪的惨痛经历,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可悲和可耻。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③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④。
【注】①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的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②阳和:指二月仲春。③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此处指参加科举考试。④华簪:指达官贵人的冠饰。
6.(2023新编,6分)有人评价这首诗语言虽含蓄,表意却透彻。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诗人开头描绘了宫苑春景图,意在表明裴舍人侍从皇帝起居,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能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熟知龙池的柳色变化。(2分)这些景物描写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都是在恭维裴舍人,却又不露痕迹,所以说语言含蓄。(2分)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希望为朝廷效力,自己不断参加科举考试,如今头发变白都没考中。这样就把请求引荐的意思说得很清楚了。(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这首诗的特点在于诗人想表达自己希望被引荐,但不好意思明讲,只得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开头写景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请求引荐的题旨;最后借用典故,把自己请求引荐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言语含蓄,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又保持了自己的身份,没有低声下气地乞求。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7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7.(2021全国Ⅰ,6分)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3分)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类题目要对全词的用词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有整体认知,明确语言特色,再从细节入手,组织答案。“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等词句体现出对话的口吻。“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等词句通俗易懂,直白如话。“溪里鱼儿堪数”与后文的“虾跳鳅舞”形成了对比,“跳”和“舞”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白沙浦和青泥渚的生机勃勃,反映出这首词语言的生动活泼。结合最后“看头上风吹一缕”等内容,全词读来清新明快,诙谐有趣,体现出词人与自然“欣然一处”的闲趣。结合以上分析,总结作答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题。
饮酒(其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①相与至。
班荆②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③。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①挈壶:提壶,壶指酒壶。②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③行次:次序,辈行。这里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1.(2023新编,5分)首句“赏”字用得精当,试赏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卜算子
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幹:宋代词人,力主抗金。
2.(2023新编,4分)词的尾句中,哪个字用得最精妙?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广宣上人①频见过
韩愈②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对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等学说。
3.(2020海南模拟,6分)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2020浙江名校,6分)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5题。
【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①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②倚徙:流连徘徊。③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5.(2020哈尔滨四模,6分)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①美,池②上于今有凤毛③。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任职。②池:凤凰池。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
6.(2020成都模拟,6分)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7~8题。
秋 山
杨万里
乌臼①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②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 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③清覆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①乌臼:即乌桕。一种乔木,秋天时,树叶会由绿色变为红色。②铁皂:暗褐色。③忍冬:也叫金银花,花、茎、叶都可入药。
7.(2023新编,3分)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宋人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桕、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二字描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
D.两首写景小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8.(2023新编,6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秋山》的语言美。
一、(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三、【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四、【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3.(经典题,5分)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4.(2017全国Ⅰ,6分)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5.(2021新编,4分)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6.(2018北京,6分)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考点过关
一、
1.
答案:“赏”是欣赏、赞赏之意。(1分)在句中指故人赞赏“我”的人生志趣。(2分)一个“赏”字恰当地表现了故人与“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解释该字的含义,“赏”是欣赏、赞赏之意。其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故人欣赏“我”的志趣,表明“我”与故人志趣相投。最后,分析该字表达的情感。该字表达了故人与“我”的惺惺相惜之情。
二、
2.答案:“冷”字用得最精妙。(1分)该字有“寒冷”之意,(1分)不仅写出了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1分)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判断诗句中精妙的字,可以从词性、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选取。尾句中“冷”字用得最精妙。尾句是作者情感的高度浓缩,所以这里的“冷”除了有江潮退却后江水寒冷的表层义,还有作者因为国家的衰颓而内心悲凉、冷寂的深层义。
三、
3.
答案:表面上描写天寒寺冷,庙中游人稀少,窗前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的景象,(2分)实则暗说广宣上人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不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2分)委婉地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的不满。(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句子意蕴题重在“意”,即句子的深层含意。“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意为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描绘的是古寺清冷寂寞的景象。探究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广宣上人整日在外奔走,频频到别处造访,很少待在寺庙之中,以至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由此可知,诗人此联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旨在劝这位“上人”回到寺庙之中弘扬佛法,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四、
4.答案:①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借用《天问》体式,构思奇妙,探究月亮由圆到缺的原因。③巧妙选择宏大意象并从时空上加以组合,境界宏阔。④综合运用用典、夸张、比喻等手法,气势磅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用词、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手法运用、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借助小序和词中的一连串的问号,可知作者借用了《天问》的体式,层层设问,步步探求,探究月亮从哪来、到哪去、为何“渐渐如钩”。内容上,“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意思是说“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在天空?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在月宫?”。“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意思是“担心那巨大的万里长鲸在海底横冲直撞,撞坏了那玉殿琼楼”,想象奇特、浪漫。意象和意境上,“长风”“海底”“万里长鲸”“玉殿琼楼”等宏大意象,营造出壮阔宏伟的意境。“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可爱的月亮,要去向何方?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看到的月亮才刚刚从东边升起?”作者想象月亮西落时,另外一个空间正看到月亮东升,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看到的月亮却相同,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组合。手法上,“姮娥”“玉兔”“虾蟆”等是引用神话典故,“万里长鲸”是夸张,“渐渐如钩”是比喻,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想象瑰丽,笔触清新空灵,表现了作者探究天宇奥妙的乐趣。
五、
5.
答案: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意象,使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2分)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2分)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从用字方面看,使用了几个较有力度的动词,如“裂”“迸”,很有气势,体现了“劲”的一面。句式较为简短有力,读来有清爽之感。从情感上看,虽然写离愁,但是写景壮阔,没有小儿女的情态,离愁表现得洒脱而自然。从使用的意象来看,“岸风”“斜阳”“离樽”等意象的组合,使意境豪迈中又有壮阔之感。
六、
6.答案:①这首诗采用格律诗的写法,句式严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自由。(2分)②这首诗语言清丽典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朴素自然。(2分)③这首诗运用典故,语言含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平直。(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歌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句式较为整齐,中间两联对仗比较工整。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体裁上来说属于古体诗,应为“歌”。“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每一句字数并不相等。这首诗语言较为豪迈、华丽,比如“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较为朴素、平直,没有华丽的辞藻。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此诗中则运用了典故,抒情较为委婉含蓄。
七、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杨万里的《秋山》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季节交替产生的自然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将乌桕、枫树的变化用错染颜色和偷饮天酒来形容,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范成大的《余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绮丽绚烂的春景图。本诗前两句用“静芳”二字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两诗虽然描绘了不同时节的景色,但都清新别致,妙趣横生。综上可知,A、C、D三项分析正确。B项,“乌臼平生老染工”一句将“乌臼”比作“老染工”,秋天时,乌桕变红是自然因素所致,这里用“错”字将其归结为人为因素,是奇特的想象,并没有嗔怪之意,而是调侃打趣。B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8.答案:《秋山》是一首充满语言美的小诗,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富于表现力。(1分)秋天来临,诗人用“猩红”二字写秋景,乌桕浓艳的色彩仿佛扑面而来。(1分)“染”字更是充满动感,写活了乌桕由绿转红的过程。(1分)接下来用一个“偷”字写小枫不知不觉的色彩变化,用“醉容”写枫叶之红,想象丰富,让人称奇。而“倩”“掩”二字,更是传神地写出小枫的灵性。(1分)全诗通过动词、形容词的精妙运用,把松树与枫树的红绿掩映之美、秋山的色彩缤纷之美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堪称精彩至极。(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是对《秋山》的语言美进行赏析。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猩红”写出了秋天树叶的艳丽色彩;“偷”“倩”“掩”“醉”一系列动词、形容词,形象传神,极富表现力。
真题过关
一【答案】
【答案】14.D
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错误,颔联问句“相知何用早”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尾联问句“去去如何道” 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这两问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感情深厚,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增添了含蓄抒情的感觉,而非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二【答案】
1.D
2.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
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三、
1.【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四、
2.【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五、
3.答案:(示例一)作“弱”“昏”好。(1分)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2分)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2分)
(示例二)作“健”“明”好。(1分)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2分)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的现实。(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技巧与模式:首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义和深层义;接着,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临摹景象;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哪一联分析都可以。分析时,要注意联系诗歌思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六、
4.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反衬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的核心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点出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下笔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然后,阐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考生们下笔写字的声音衬托出考场的庄严寂静;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情感——诗人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内心流露出喜悦之情。
七
5.答案: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词,均无任何修饰语。(2分)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另外,“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描写、“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中的“写景叙事”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平实而富有韵味”,指诗歌的语言风格,限定了答题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一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一句叙事。其中“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明白如话,体现了平实的语言风格。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画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这又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韵味。注意:鉴赏诗歌的“韵味”一般要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八
6.答案:“龙吟虎啸”指词中的慷慨激愤之情,壮怀激烈。(1分)“和缓”指词中情绪的轻松和缓,感情的细腻深厚。(1分)词的上阕,作者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笔如椽”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激励友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展才华,情辞慷慨。(2分)词的下阕,作者用“儿女泪,君休滴”,劝慰友人不必伤怀;结尾又用“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表达出对友人的惜别和牵挂之情,细腻和缓的情感流于纸上。(2分)全词上阕雄壮,下阕温婉,可谓“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一句的内涵。“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是对语言风格的评价。“龙吟虎啸”,磅礴大气,有雄壮、慷慨、悲愤之感;“和缓”意为平和舒缓,给人豁达、温婉之感。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两种感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词的内容,上阕用“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希望友人能够像诸葛亮、司马相如那样建功立业;“笔如椽”表现出作者对友人一展才华的期许,正符合“龙吟虎啸”的评价。词的下阕,先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伤怀,而应纵情享受沿途风景,作者内心的豁达可见一斑;此外,词的结尾用“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将深情寄托于点点梅花、万里雪景之中,平淡之中又见深情,正符合“和缓”的评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42《锤炼考场作文的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巧施粉黛,词语靓丽,参差错落,句式灵活,形象富丽,善用修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9《散文的语言品鉴》(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式选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审题要点,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