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物理学使人类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包括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力、热、声、______、电等各种运动规律,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 生活中有很多情景,例如①飞奔的猎豹、②禾苗长高、③闻到花香,以上属于机械运动的是______,①/②/③以上主要因为分子运动的是______①/②/③。
- 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而落水的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
- 如图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图,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坡度。从节能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列车无动力滑行进站时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储存起来。
- 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不同大小的编钟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 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枪上的红外瞄准仪是利用光______。
- 北方冬天教室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一层霜。霜会出现在窗户的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
-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王亚平用注射器制作一个水球,可以看到水球中映出了航天员的像,这时的水球相当于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我们看到的是航天员的______填“实”或“虚”像。
-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 B. 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0kg
C.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每秒钟约为70次 D.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
- 如图中画出了光线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 下列关于声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次声和超声人耳都听不见,说明次声和超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 我们可以利用次声波频率更大的特点来预报自然灾害
C. 倒车雷达是利用了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传播速度更快的原理
D.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相同的
- 初冬时节,刚进小汽车里面时,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一层雾气,看不清前面道路。关于这
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打开外面的雨刮器可以很快把雾气擦掉
C. 这层雾气是人呼出的空气在玻璃内表面遇冷液化形成的
D. 擦掉雾气通过前挡风玻璃看到车内物体,看到的是物体形成的虚像
- 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B. 水结成冰时,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C. 一瓶牛奶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 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质量大
- 已知水的密度值。现有足够待测液体,要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下列哪组器材可以选择( )
A. 弹簧秤、烧杯、线、量筒 B. 天平、砝码、烧杯、量筒
C. 天平、砝码、空瓶、水 D. 量筒、烧杯、线、刻度尺
-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 国庆节期间,小陆从南宁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65s。
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小明有一个小铝球,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铝球是否空心,当他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铝球的密度,并判断出了铝球是否空心。步骤如下:用天平测出杯子的质量为100g,杯子中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180g,再测出小铝球的质量为54g,将这个小铝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中,测得总质量为204g;
请你计算出小球的体积。
请你计算出小铝球的密度。
判断该小铝球是不是空心球,如果是,空心部分有多大? - 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所测铅笔的长度是______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
s。
- 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小玉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选填“左”或“右”,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图乙中天平的读数为______ g,小明想量取适量的水,为了更方便应选用______选填“乙”或“丙”,为了更准确应选用______选填“乙”或“丙”。
- 如图1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______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原理是______。
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从A滑到C的时间,则AB段的路程是______cm,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
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图2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斜面上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_填字母。
小楠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面上做了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______选填“有”或“无”关。
实验序号 | 小车的轻重 | 运动距离 | 运动时间 |
1 | 较轻 | ||
2 | 较重 | ||
3 | 更重 |
- 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为______;
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图丙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是______段用字母表示,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到这段时间,冰处于______状态选“固”、“液”、“固液共存”,在______选填“”或“”时刻试管内物体的内能更大;
到这段时间内试管内的水______沸腾选填“在”或“不在”,测得此时的水温度为,则此处大气压___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等于”、“大于”;
图中______图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
- 临沂第二十一中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小强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会聚”或“发散”作用,小强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______ cm。
小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的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他应将凸透镜向______“上”或“下”调节。
小明使用的透镜的焦距是10cm,他实验中出现如图丙所示的成像,他判断此像是实像的依据应是______,请你列举一例此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______。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推断,小明的眼睛属于______“近视眼”或“远视眼”。
小明在图丙基础上,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向左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又出现烛焰的像,此时成像的情况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__“实像”或“虚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光 猜想与假设
【解析】解: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中,包括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力、热、声、光、电等运动的规律;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光;猜想与假设。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了解以及对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2.【答案】① ③
【解析】解:①飞奔的猎豹相对于地球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②禾苗长高,是生物变化,其中包含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也不属于分子运动;③闻到花香,香味扩散,但看不见物质的运动,属于分子运动。
故答案为:①;③。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分子的扩散现象证实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区别,明确机械运动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分子运动属于微观运动形式。
3.【答案】运动 静止
【解析】解: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
而剑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剑是静止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题除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外,还要对《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有所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4.【答案】动 重力势
【解析】解:列车进站时爬坡,速度减小,高度增大,通过爬坡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起来;出站时下坡,高度降低,速度增大,再将储存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实现了节能。
故答案为:动;重力势。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能判断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情况,是解答的关键。
5.【答案】音调 响度
【解析】解:敲击不同大小的编钟时,各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编钟的振幅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了解,掌握这三个特征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声源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析】解:作战消音靴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枪上的红外瞄准仪是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声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本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方法、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7.【答案】内侧 凝华
【解析】解:北方冬天教室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一层霜,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玻璃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故答案为:内侧;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
知道凝华概念和凝华放热,可解答此题。
8.【答案】凸 实
【解析】解: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表示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
故答案为:凸;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成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9.【答案】A
【解析】解:
A、跑百米的时间大约10多秒钟,故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可达,故A正确;
B、一只公鸡的质量约为2kg左右,故B错误;
C、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的心跳次数大约70次,故C错误;
D、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左右,不可能达到,故D错误。
故选:A。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答案】A
【解析】解:A、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当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而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
B、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没有入射光线,故C错误;
D、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答于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A。
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规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11.【答案】D
【解析】解:A、超声和次声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到,故A错误;
B、利用次声波可以对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作出预报,次声波的频率小,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了超声波,温度和介质相同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温度及介质的种类有关,所有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特性、传播、超声与次声的知识,是声现象的综合,但难度不大。
12.【答案】D
【解析】解:A、初冬时节,汽车玻璃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玻璃,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玻璃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出现的雾气会附着在车玻璃内侧,打开外面的雨刮器不能把雾气擦掉,故B错误;
C、这层雾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雾气擦掉后看到车内的景物是车内的光线通过玻璃发生了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体叫液化,液化放热;
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现象叫光的反射。
此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反射现象的知识,属理解性知识,难度中等。
13.【答案】AD
【解析】解:A、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物质的多少减少了,质量变小,但密度不变,故A错误;
B、水结成冰时,是状态的改变,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B正确;
C、一瓶牛奶喝掉一半后,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自然变小,而牛奶依然是牛奶,物质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正确;
D、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熟知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是解此类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准确分析题目中所举的实例到底是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位置、形状、状态、体积、温度等等,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是否会引起质量和密度的改变.
14.【答案】ABC
【解析】解:A、用线拴住烧杯,用弹簧秤测出烧杯及液体的重力,然后把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再用弹簧秤测出剩余液体及烧杯的重力,则烧杯内液体的质量为,然后由可测出液体密度,故A正确;
B、用天平测出烧杯及液体的质量,把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及剩余液体的质量,则量筒内液体质量,由可测出液体密度,故B正确;
C、先用天平称出空瓶的质量,在空瓶中装满水,并称出瓶和水的总质量;空瓶中换满待测液体,并称出瓶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瓶中水的质量是,瓶子的容积是,也是待测液体的体积,瓶中装满待测液体时,待测液体的质量是,待测液体的密度是,故C正确;
D、因为没有测量质量的天平,也没有测重力的弹簧秤,既不能直接测液体的质量,也不能间接测量液体的质量,只能利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所以不能确定液体的密度,故D错误。
故选:ABC。
测未知液体的密度需要知道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因此需要测质量、体积的实验器材;
如果没有测质量、体积的器材,可以用其它器材间接测出液体的质量、体积,进-步测液体密度;
逐一分析利用题中所给器材,能不能测出液体的质量、体积,即可解答此题。
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测量,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量液体的质量m,体积V,需要有天平、量筒,在没有天平、量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其它器材间接测液体的质量、体积,同时也注重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5.【答案】解: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
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
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
由得,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
。
答: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
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
【解析】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根据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知道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和轿车的速度,根据的变形公式求出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和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题。
16.【答案】解:火车速度,通过该隧道的时间,根据可得,隧道长:
;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
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在桥上通过的路程为:,所用的时间:,
由公式可得,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答: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m;
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s;
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约为。
【解析】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可求出隧道的长度;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便可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用的时间;
火车完全在桥上时行驶的路程为大桥长减火车长,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此类题目需要注意的是: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走的路程是隧道长与车身长之和,火车完全在桥上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为大桥长减火车长,很多学生在此容易出错。
17.【答案】解:铝球排水的质量,
由得,铝球的体积:;
小铝球的密度:;
由得,铝球中铝的体积:
,
,铝球是空心的;
空心部分体积为:。
答:小球的体积是;
小铝球的密度为;
该铝球是空心球,空心部分为。
【解析】本题考查了体积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铝球空心部分的体积,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求出装满水后水的质量,利用求水的体积,即杯子的容积;放入小球后,排开水的质量等于总质量减去杯子质量、铝球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水的体积,进而求出铝球的体积;
铝球的质量已知,求出体积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其密度;
知道铝球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变形计算出铝球中铝的体积,再与铝球的体积相比较,如果相等,则是实心的;如果铝的体积小于铝球的体积,则是空心的。用铝球的实际体积减去铝的体积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
18.【答案】
【解析】解: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示数为,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小盘的分度值是,指针在和之间,偏向;大盘的分度值是,而大盘指针在,因此秒表读数。
故答案为:1mm;;。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秒表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熟练掌握。
19.【答案】右 乙 丙
【解析】解:如图甲所示,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左偏说明左盘质量偏大,则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
图乙中天平右盘中砝码质量为,标尺上的分度值为,则游码所对应的质量为,则天平的读数为;
想量取适量的水,为了更方便应选用烧杯,为了更准确应选用量筒。
故答案为:右;;乙;丙。
天平使用前的调节:若指针左偏,向右调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天平所测物体质量的读法:物体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读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要先明确分度值,再确定游码所在的位置;
想量取适量的水,使用烧杯更方便,使用量筒更准确。
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测量,用天平和量筒来测液体的密度,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方法,重点应掌握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量筒的读数、密度公式的运用等。
20.【答案】间接 秒表 斜面坡度小些 B 无
【解析】解: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然后利用求得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
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秒表测量时间;
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
AB段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
所以小车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小车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由数据可知,滑块的速度越来越大,故B正确;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无关,因为小车从较轻较重更重,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由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故答案为:间接;;秒表;;;;斜面坡度小些;;无。
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由图读出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由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根据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分析小车的平均速度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21.【答案】吸热 固液共存 不在 小于 A
【解析】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此时的温度是;
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等冰全部熔化成液态之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段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不断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故物体在时刻具有的内能小于在时的内能;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象中的到这段时间,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测得此时的水温度为,则烧杯内水的沸点是,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此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故A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
故答案为:;;吸热;固液共存;;不在;小于;。
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不断吸热;液体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本题是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加热的方法、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沸腾特点及对熔化图象的分析。学生分析物质熔化的图象,是本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图象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是物理实验中经常运用的。
22.【答案】会聚 下 物距大于2倍焦距 照相机 远视眼 放大 实像
【解析】解: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故凸透镜焦距是;
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偏上,根据经过凸透镜中心的光沿直线传播可知,凸透镜的中心偏高于烛焰中心,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
透镜的焦距是10cm,如图丙所示,物距为,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规律的是照相机;在透镜前放一个眼镜,光屏向左移动一些距离才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像,该眼镜具有会聚作用,应是凸透镜,故该眼镜是远视眼镜片;
如图丙所示,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向左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又出现烛焰的像,由光路可逆知,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像距为原来的物距,故光屏上此时成像的情况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会聚;;下;物距大于2倍焦距;照相机;远视眼;放大;实像。
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
根据经过凸透镜中心的光沿直线传播可知,凸透镜的中心偏高于烛焰中心,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判断凸透镜移动方向;
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规律的是照相机;光屏向左移动一些距离才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像,该眼镜具有会聚作用,确定是凸透镜;
由光路可逆知,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像距为原来的物距,物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测量焦距的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物理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共6页。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有四大题,21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