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判断,选择,画一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1.5圆周率的历史二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上限目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下限目标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学重点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素材:教材、课件(二)问题:1.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 2.导入新课:在计算圆的周长时,需要用到圆周率。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且是一个固定的数,它是怎么来的呢?圆周率发展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圆周率的历史。(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圆周率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2.圆周率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3.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4.圆周率有什么价值?活动二:测量计算时期(一)素材:中国的《周髀算经》(二)问题:古代人们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 “周三径一”是什么意思?2.“周三径一”是一个人想出来的吗?3. 《周髀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活动三:推理计算时期(一)素材:1.阿基米德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外切正多边形进行研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人物进行介绍。(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的介绍) 3.课件展示阿基米德和刘徽的计算方法及祖冲之的约率和密率。(二)问题:对刘徽和阿基米德探究圆周率的方法进行对比,说出两人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祖冲之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那么精确的圆周率的?2.还有哪些人也研究过圆周率?(我国古代的刘歆和张衡也研究了圆周率。刘歆制作了一个铜斛,推算出圆周率;张衡是通过体积计算,推算出圆周率。)活动四:新方法时期(一)素材:“电子计算机的革命”(二)问题:计算机能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计算机是怎样计算圆周率的? 习题设计:一、填空 1、最早用( )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度取决于( )的精确度,经过多次测量,人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 )倍多。 2、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 )。 3、祖冲之的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 )年。 4、圆的周长C=( )或( )。 5、绕着一个圆形的人工湖岸边跑一圈,跑了多少路程是求圆的( )。 二、判断 1、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 2、一个圆的直径越大,它的半径和周长也会越大。( ) 3、圆的周长越长,圆周率就越大。( ) 三、选择 1、圆周率π的值( )3.14。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2、画一个周长是43.9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A、14 B、7 C、3.5 D、28 3、已知半圆的半径是r,那么半圆的周长是( )。 A、πr B、πr+2r C、πr+r D、2πr 四、画一画、算一算。 1、画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并求出它的周长。 2、在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并求出圆的周长。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中国 《周髀算经》 周三径一:3倍多一些 2000多年前 古希腊 阿基米德 223/71和22/7之间 公元前3世纪 中国 刘徽 近似值3.14 魏晋时期 中国 祖冲之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1500多年前 现在: 用计算机能推算到12411亿位。 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周率的历史_北师大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6 圆的面积(二)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课题,交流信息,分享感受,小结,巩固应用,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6 圆的面积(二)精品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