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文化背景,课题释义,理解与思考,课外延伸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进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那么“大学”二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时,《大学》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四书集注】与《大学》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其一,“大学”即博学。其二,“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是“见大节而践大义”,不仅要“见”,还要“践”。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亲”同“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止,目标。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一律。(12)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1. “三纲八目”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好hă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答案参考:(1)内涵:内圣是相对于人的内在心性修养而言,外王是相对于人的社会功用而言。(2)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仁、爱、礼、智、信”的思想内涵,剖析自身是否存在思想浮躁、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并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
2.阅读教材第七页,《冯友兰:内圣外王现实意义探讨》,思考“内圣外王”的内涵,及其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团队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本文是一篇体现儒家思想的政论文。它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文本研读,翻译课文,止于至善,明明德,三纲八目,拓展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之道,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关于《大学》,《礼记》,何谓“大学”,作品简介,研习文本,研读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叫《大学》,《礼记》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