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教案+作业+朗读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学期16《散文两篇》教案+课件+朗读+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学期16《散文两篇》教案+课件+朗读+作业,文件包含教案PPT语文八上16《散文二篇》ppt、作业语文八上16《散文二篇》pptppt、教案word语文八上16《散文二篇》doc、课文朗读语文八上16《我为什么而活着》mp3、课文朗读语文八上16《永久的生命》mp3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6* 散文二篇1.研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学习作者从自身生活经历谈起,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写法。3.学习《永久的生命》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4.用心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它到底能不能永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一起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散文《永久的生命》,从中找到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兴味(xìng) 洗涤(dí)卑微(bēi) 土壤(rǎng)牛犊(dú) 茸毛(róng)繁殖 (zhí)2.作者链接(1)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著有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还有《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等。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2)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畅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部分(2-3段):通过小草和小牛犊的具体事例来正面表现生命的永远不朽。第三部分(4-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高唱生命的赞歌。2.认真研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交流点拨】因为个体的生命虽然卑微、柔弱,但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远不朽的。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永久的生命,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深层探究1.在《永久的生命》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交流点拨】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2.《永久的生命》写于1942年,结合当时的背景,说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句话的含义。【交流点拨】1942年,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那些暴君们”指的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指的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肆意杀害中国同胞,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表现了作者高涨的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3.生命是永久的,对生命的本质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交流点拨】示例:①每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艰难困苦所阻挡的。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④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⑤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为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三)语言赏析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交流点拨】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衬衣”,突出表现了“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 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四、课堂小结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但它却是永恒的。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向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五、板书设计永 短暂的 (无奈) 久 的 永久不朽 (乐观) 欲扬先抑 生 命 高唱凯歌 (赞美)六、拓展延伸课后读一读冰心的《谈生命》,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新课导入在忙碌、悠闲、快乐、忧愁中,日子一天一天流逝,我们一天一天老去。有没有谁思考过:你为什么而活着?你想怎样活着?(学生短暂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起去领略罗素的智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凋谢 (diāo) 遏制(è)濒临(bīn) 俯瞰(kàn)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罗素是怎么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交流点拨】在这篇短文中,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深层探究1.细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找出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原因。【交流点拨】作者追求爱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追求知识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三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荡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的是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是失败的,这就使人更加痛苦。2.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结尾,罗素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认识。【交流点拨】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可以看作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他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作者眼里,爱情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二)写法探究研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认真思考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交流点拨】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条理清晰地分别加以展开。全文结构层次清晰,叙述有条理且简洁。四、课堂小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相信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想清楚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的人生会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规划和更加明确的目标。五、板书设计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一 对爱情的渴望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神秘缩影了解人类心灵(人类)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二 对知识的追求 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第三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六、拓展延伸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两位作者的胸怀和境界。那么,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