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乘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乘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
乘车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运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连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算式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时,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二、探究新知
1. 连加。
师:看!汽车到了“三家店”站,同学们,车上有几人啊?有几个人上车啊?(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一幅:车上有2人,有3人从前门上车,有2人从后门上车。)
师:谁能把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站后,前门上来3人,后门上来2人,现在车上有7人)
在学生叙述时,教师把2,3,2,7四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或小棒。)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小棒在黑板上表示出来了,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
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加。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板书:从左到右计算)
巩固练习: (练一练)一共有几根丝瓜?
生1:我发现了蓝子。问:篮子里有多少个丝瓜?
生2:我发现了老爷爷。问:老爷爷手里有多少个丝瓜?
生3:我发现了架子。问:架子上有多少个丝瓜?
2. 连减。
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这辆汽车上有8人。
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车上还剩多少人?(请八位同学上讲台做情景模拟,当到站时,就先让一位同学回座位,再让四位同学模拟后门下车回到座位。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感知下车是人数在变少了)
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即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再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巩固练习:说一说,算一算(教材第46页),练一练(教材第47页)
3.拓展延伸:10个小朋友做游戏(教材第47页,本题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提问题时需要先引导学生读懂情境图,鼓励学生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提出问题:房子后面藏了多少个人? 并解答。)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在连加、连减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板书设计】
乘车
2+3+2=7 8-1-4=3
【教学反思】
注重情境设计。乘车是乘客上下车的情境,正好贴切地演示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实际体现,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含义,使他们知道这些算式的来龙去脉,也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看懂图意、叙述故事之后,鼓励学生把故事的情境用摆学具的方式反映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副“乘车”的景象,深入理解三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最后列式解答问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乘车精品表格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乘车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乘车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