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
1. 氢元素的符号是( )
A. H2 B. H C. He D. 2H
2.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败 B. 金属生锈 C. 冰雪消融 D. 酒精燃烧
3. 不含原子团的物质是( )
A. KCl B. NaOH C. NH4Cl D. BaSO4
4. 金属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五氧化二钒(V2O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1 C. +3 D. +5
5. 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石灰石 B. 冰水混合物 C. 稀硫酸 D. 自来水
6. 下列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是( )
A. 氧气 B. 氯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硫
7. 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
A. 8个硫原子:S B. 两个氧分子:2O2
C. 铵根:NH4+ D. +3价的铝元素:Al+3
8. 粗盐提纯实验中,图示操作错误的是( )
A. 称量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9. 甘油(C3H8O3)具有保湿作用。下列关于甘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3种元素组成
B. 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8+16×3)
C. 碳、氢、氧3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8:3
D.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2+1+16×100%
10.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可供给呼吸
B.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 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以获得更高的温度
11. 分类正确的是( )
A. 单质:冰、铁、碳 B. 氧化物:生石灰、干冰、石墨
C. 溶液:矿泉水、石灰水、蒸馏水 D. 晶体:胆矾、氯化钠、硝酸钾
12.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Ca(HCO3)2CaCO3↓+CO2↑+H2O
B. 2Na+Cl22NaCl
C. 2Mg+CO22MgO+C
D. AgNO3+NaCl=AgCl↓+NaNO3
13. X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则X可能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氢气 D. 硫粉
14. 物质的用途只体现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N2:作保护气 B. 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C. CO2:作灭火器 D. CaO:加热食品
15. 有关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O2,说法错误的是( )
A. 质量相同 B. 氧原子数相同 C. 原子总数相同 D. 分子个数相同
16. Pt−Al2O3−Ba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反应过程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物是CO、NO2 B. 该反应的生成物无污染
C.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 Pt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17.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喷灯移至CuO处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
B. 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 反应过程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D. 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C+2CuO−高温2Cu+CO2↑
18.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A.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钉生锈是否有氧气参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 A B. B C. C D. D
19. 四个图象分别与选项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
B. 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D. 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
20. 分析如图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 气体甲中不一定含有0.1molC元素 B. 气体乙中一定含有ymolCO2
C. 若x=y,则气体甲一定是CO2 D. 若x>y,则气体甲一定是CO和CO2
21. 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 分子的质量可能比原子的质量小 D.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22. 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 a管中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B. 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水的组成
C. 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的高度会上升
D. 实验过程中a、b两管内水的体积比始终约为2:1
23. 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同体积、同浓度的白醋开展四组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温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24. 在t℃时,向mg水中加入ng硫酸铜晶体,充分搅拌后得到硫酸铜溶液。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是ng B. 溶剂的质量是mg
C. 溶液的质量是(m+n)g D. 溶解度是100nmg/100g水
25.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如:C+O2−点燃CO2,反应前后C和O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H2+O2−点燃2H2O
B. Fe+CuSO4=FeSO4+Cu
C. C+2CuO−高温2Cu+CO2↑
D. Fe2O3+3H2SO4=Fe2(SO4)3+3H2O
26.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格。
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______;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______;
③地球表面最多的氧化物是 ______;
④最清洁的燃料是 ______;
⑤能除去异味或色的物质是 ______;
⑥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是 ______。
27. 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是世界关注的热点。
①认识“碳”
Ⅰ.石墨与 ______(填写物质名称)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中碳元素以 ______存在(填“游离态”或“化合态”)。
Ⅱ.CO2与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______。
②“碳”排放
Ⅰ.煤、_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CO2,过多的CO2排放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
Ⅱ.提倡“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______。
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③“碳”捕捉
Ⅰ.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Ⅱ.石灰石循环法捕集CO2(如图所示)
使空气中CO2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______(填字母)。
A.原料可循环利用
B.有效利用太阳能
C.可全天候使用
④“碳”转化
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Ⅰ.在框内补充丙的微观模型图 ______。
Ⅱ.反应难点之一是破坏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稳定结构,分为 ______(填微粒名称)并重新组合。
Ⅲ.0.1mol二氧化碳中约含 ______个碳原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g。
28. 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______。
②40℃时,将50gKNO3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______。
③60℃时,向100g水中加入Xg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析出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
Ⅰ.X的数值是 ______。
Ⅱ.60℃时形成是 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Ⅲ.该溶液降温过程中,在60℃、40℃、20℃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Ⅳ.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A.50℃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40℃时,1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
C.20℃时,若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变
D.溶液从60℃降到20℃析出的固体比在60℃时恒温蒸发90g水析出的固体多
Ⅴ.实验结束后,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不能回收到XgKNO3固体,理由是 ______。
29. 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氢氧化钠溶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稀氢氧化钠溶液的pH ______7(填“>”“<”或“=”)。
(2)请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NaOH+HCl=NaCl+______。
(3)当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此时在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______色。
(4)在如图中用A表示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点。
30.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 ______(选填“D”或“E”)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若用装置B,则分液漏斗的作用是 ______,若用装置C,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用字母X、Y、Z进行排序)。
(4)用68g2%双氧水和1.5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 ______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利用排水法收集时,得到氧气的量往往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______。
31. 间接证明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关闭弹簧夹,取足量红磷于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体积为250mL),火焰熄灭后冷却至室温。
实验前量筒内水
实验后量筒内剩余水
180.0mL
129.5mL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测量集气瓶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实际是通过测量 ______间接获得。
(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结果保留到0.1%)。
(4)若实验前未关闭弹簧夹,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______。
实验二:高温灼烧石灰石
取一小块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火焰上灼烧(如图2所示),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使石灰石维持红热状态一段时间后,停止灼烧。
(1)观察到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壁变浑浊,由此现象能否说明石灰石灼烧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理由 ______。
(2)将冷却后的固体投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液体变红色,说明溶液呈 ______(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此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由此可证明石灰石高温灼烧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 ______。
(3)写出石灰石高温灼烧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2. 某同学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于是针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浓度较高的盐酸有挥发性,它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也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AgCl白色沉淀。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该同学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入 ______ 溶液。
______
猜想Ⅰ不成立。
步骤二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______ 溶液中。
______
猜想Ⅱ成立。
【交流讨论】若使用原药品制取较纯的CO2,需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后再收集。饱和NaHCO3溶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______。
33. 某可燃性气体可能是CO、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每一步均能完全反应)
(已知:CH4+4CuO−高温4Cu+CO2+2H2O)
实验步骤:
Ⅰ.关闭n,打开m,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后关闭m。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Ⅱ.打开n,分别点燃两处酒精灯;通入X气体观察,记录现象。
Ⅲ.停止加热,关闭n,打开m,再通一段时间的N2.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数据如下表:
装置A中玻璃管(含药品)的质量
装置B的质量
装置C的质量
反应前
150g
152.6g
254.8g
反应后
143.6g
156.2g
259.2g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通N2的目的是 ______。
(2)步骤Ⅱ中,对“分别点燃两处酒精灯”,最适宜的操作是 ______。
a.先点燃A酒精灯,通一会儿X气体后点燃D酒精灯
b.先点燃D酒精灯,通一会儿X气体后点燃A酒精灯
c.同时点燃A、D两处酒精灯
(3)实验中装置A中的现象是 ______;装置B的作用 ______。装置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不能将装置B、装置C位置互换,理由是 ______。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请分析气体X的成分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氢的元素符号是H。
故选:B。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A、食物腐败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金属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食物腐败、金属生锈、酒精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A
【解析】解: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A、KCl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含原子团,故A正确;
B、NaOH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其中氢氧根离子(OH−)是原子团;故B错误;
C、NH4Cl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铵根离子(NH4+)是原子团;故C错误;
D、BaSO4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其中硫酸根离子(SO42−)是原子团;故D错误;
故选:A。
A、从KCl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含原子团去分析解答;
B、从NaOH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其中氢氧根离子(OH−)是原子团去分析解答;
C、从NH4Cl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铵根离子(NH4+)是原子团去分析解答;
D、从BaSO4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其中硫酸根离子(SO42−)是原子团去分析解答;
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4.【答案】D
【解析】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五氧化二钒(V2O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2x+(−2)×5=0,
则x=+5;
故选:D。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5.【答案】B
【解析】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稀硫酸中含有硫酸和水,属于混合物,故C错;
D、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6.【答案】D
【解析】解:A、氧气是空气的成分,不需要监测;故选项错误;
B、氯气不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C、水蒸气不需要监测;故选项错误;
D、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二氧化硫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答案】A
【解析】解:A、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8个硫原子表示为8S,错误;
B、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在氧分子前加数字表示分子个数,两个氧分子表示为2O2,正确;
C、一个铵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NH4+,正确;
D、元素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并且是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3价的铝元素表示为Al+3,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8.【答案】D
【解析】解:A、称量粗盐可用电子天平,将粗盐放在烧杯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A、根据称量粗盐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由化学式可知,甘油(C3H8O3)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知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8+16×3,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甘油(C3H8O3)中碳、氢、氧3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8:3,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甘油(C3H8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312×3+1×8+16×3×100%,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解:A、氧气可供给呼吸,故A说法正确;
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溶于水中少量的氧气能供给呼吸,不能说明氧气的溶解性,故B说法不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故C说法正确;
D、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使燃烧更充分,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和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等知识可正确解答本题。
11.【答案】D
【解析】解:A、冰是水,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说法错误;
B、石墨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说法错误;
C、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说法错误;
D、胆矾、氯化钠、硝酸钾均属于晶体,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单质的判断方法考虑;
B、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考虑;
C、根据溶液考虑;
D、根据晶体的特点烤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单质、氧化物、溶液、晶体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12.【答案】A
【解析】解:A、Ca(HCO3)2CaCO3↓+CO2↑+H2O,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B、2Na+Cl22NaCl,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2Mg+CO22MgO+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AgNO3+NaCl=AgCl↓+NaNO3,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气体,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不是黑色固体,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气体,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4.【答案】B
【解析】解:A、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错误;
B、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物理性质又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用于加热食品利用了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食品,属于化学性质,故错误;
故选:B。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氧化钙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答案】A
【解析】解:A、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则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O2的质量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1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均含有2个氧原子,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O2中氧原子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均含有3个原子,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O2中原子总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构成该物质的粒子,则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O2中分子个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均含有2个氧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1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均含有3个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D、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构成该物质的粒子,即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该物质的6.02×1023个构成该物质的粒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A、由Pt−Al2O3−Ba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反应过程的模型图,反应物是CO、NO2,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无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物是CO、NO2,生成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Pt−Al2O3−Ba作催化剂,Pt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由Pt−Al2O3−Ba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反应过程的模型图,反应物是CO、NO2,生成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Pt−Al2O3−Ba作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催化剂的特征、化合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D
【解析】解:A、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A正确;
B、由于在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气球可以收集尾气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B正确;
C、反应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故C正确;
D、由于碳和氧化铜不接触,不能发生反应,发生的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O+CuO−高温Cu+CO2,故D错误。
故选:D。
A、根据木炭和二氧化碳高温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也会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气球能收集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进行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8.【答案】C
【解析】解:A、溶质、溶剂都不相同,不能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该选项不正确;
B、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判断是否需要氧气参加,该选项不正确;
C、左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该选项正确;
D、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A、溶质、溶剂都不相同,不能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判断是否需要氧气参加;
C、左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
D、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A
【解析】解:A、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随着氯化钠的溶解,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大,故A正确;
B、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反应开始前,溶液中水的质量并不为零,故C错误;
D、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O+C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28:80,即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纵横坐标轴的说明文字,这是对曲线所反应规律判断的依据,不可仅凭经验去解答。
20.【答案】AB
【解析】解:A、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1mol碳转化成1mol二氧化碳或1mol一氧化碳,因此0.1mol碳反应生成0.1mol二氧化碳,气体甲中一定含有0.1molC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B、气体乙中不一定含有ymolCO2,例如气体中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时,气体乙中含有小于ymolCO2,该选项不正确;
C、若x=y,则气体甲一定是CO2,该选项正确;
D、若x>y,则气体甲一定是CO和CO2,该选项正确。
故选:AB。
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1.【答案】AC
【解析】解: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中只含有碳原子一种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分子的质量可能比原子的质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离子,仍然可以再分,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根据原子和分子的关系,原子的基本性质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关系、原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BC
【解析】解: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正极所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错误;
B、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水的组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C、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后,密闭发生装置内气压增大,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高度上升,故C正确。
D、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观察图中试管a产生的气体与试管b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实验过程中a、b两管内水的体积比不一定为2:1,故D错误;
故选:BC。
A、根据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氧气具有助燃性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C、根据电解水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后,密闭发生装置内气压增大来分析;
D、根据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来解题。
23.【答案】B
【解析】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故B错误;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C正确;
D、从整个图象可看出,温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图象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
24.【答案】C
【解析】解:A、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ng硫酸铜晶体中硫酸铜的质量小于ng,则溶质的质量小于n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ng硫酸铜晶体中含有结晶水,则溶剂的质量大于mg,故选项说法错误。
C、t℃时,向mg水中加入ng硫酸铜晶体,充分搅拌后得到硫酸铜溶液,溶液的质量是(m+n)g,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质的质量小于ng,溶剂的质量大于mg,则溶解度不等于100nmg/100g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t℃时,向mg水中加入ng硫酸铜晶体,充分搅拌后得到硫酸铜溶液,溶质是硫酸铜,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溶质的质量小于ng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D
【解析】解:A、该反应有两种单质参加反应,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又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又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物质的变化和化合价原则分析元素的化合价,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本题较为简单,会根据化合价原则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即可分析解答。
26.【答案】CaN2 H2OH2 CCl2
【解析】解:①人体中元素含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O>C>H>N>Ca,所以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故答案为:Ca;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N2;
③地球表面最多的氧化物是水,故答案为:H2O;
④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是氢气,故答案为:H2;
⑤能除去异味或色的物质是活性炭,故答案为:C;
⑥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是氯气,故答案为:Cl2。
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确定物质的名称,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答案】金刚石(合理即可)游离态 分子构成不同 石油 温室效应 D 增大 CaO+CO2−光照400℃CaCO3 AB 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6.02×1022 3.2
【解析】解:①Ⅰ.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石墨是一种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单层石墨片中碳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故答案为:金刚石(合理即可);游离态;
Ⅱ.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CO2与CO的化学性质不同,就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答案为:分子构成不同;
②Ⅰ.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CO2,过多的CO2排放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故答案为:石油;温室效应;
Ⅱ.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故A可行;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因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符合“低碳生活”,故B可行;
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故C可行;
D.化石燃料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D不可行。
故答案为:D;
③Ⅰ.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Ⅱ.空气中CO2含量减少,是因为光照和400℃的条件下,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CO2−光照400℃CaCO3。上述设想的优点有原料可循环利用(氧化钙可以循环利用)、有效利用太阳能;故答案为:CaO+CO2−光照400℃CaCO3;AB;
④Ⅰ.由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需要在框内补充两个氢分子,故图示为;故答案为:;
Ⅱ.反应难点之一是破坏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稳定结构,分为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并重新组合;故答案为: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Ⅲ.1mol二氧化碳含有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二氧化碳中含有1个碳原子,则0.1mol二氧化碳中约含6.02×1022个碳原子;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g/mol,则0.1mol二氧化碳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0.1mol×44g/mol×16×244×100%=3.2g;故答案为:6.02×1022;3.2。
①Ⅰ.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元素的存在形式;
Ⅱ.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②Ⅰ.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Ⅱ.根据“低碳生活”的要求来分析;
③Ⅰ.根据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来分析;
Ⅱ.根据流程图信息、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④Ⅰ.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Ⅱ.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Ⅲ.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摩尔质量来分析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的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28.【答案】31.6g1:263.9不饱和 a=b>cAC仍然有部分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解析】解:①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故答案为:31.6g。
②4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63.9g,将50gKNO3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能够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50g:100g=1:2。
故答案为:1:2。
③Ⅰ.析出32.3g固体,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是31.6g,X的数值是32.3+31.6=63.9。
故答案为:63.9。
Ⅱ.6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110g,形成是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不饱和。
Ⅲ.该溶液降温过程中,60℃、40℃时,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都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0℃时析出固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a=b>c。
故答案为:a=b>c。
Ⅳ.A.50℃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63.9g,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正确;
B.同一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小于溶液质量,该选项不正确;
C.20℃时,若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能够溶解31.6g,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变,该选项正确;
D.溶液从60℃降到20℃析出的固体是32.3g,在60℃时恒温蒸发90g水,剩余水的质量是10g,10g水溶解11g硝酸钾饱和,析出固体质量:63.9g−11g=52.9g,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Ⅴ.实验结束后,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不能回收到XgKNO3固体,理由是仍然有部分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故答案为:仍然有部分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9.【答案】>H2ONaCl、HCl 红
【解析】解:(1)稀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因此溶液的pH>7;故答案为:>;
(2)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答案为:H2O;
(3)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溶液的pH<7,说明稀盐酸仍有剩余,故溶液中的溶质包括反应生成的NaCl和剩余的HCl,此时溶液呈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故答案为:NaCl、HCl;红;
(4)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呈中性,pH=7;故答案为:
。
(1)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pH变化曲线进行分析;
(4)根据中和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中pH的变化,题目难度一般,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酸碱中和的实质,并能够准确分析溶液中pH、溶质成分的变化情况。
30.【答案】锥形瓶 A2KClO3−MnO2△2KCl+3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YZX0.01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氧气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的名称是锥形瓶;
(2)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所以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D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若用装置B,则分液漏斗的作用是: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用装置C,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装置内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所以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YZX;
(4)设可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x。
2H2O2−MnO22H2O+O2↑
2 1
68g×2%68g/mol x
21=68g×2%68g/molx
x=0.01mol
所以用68g2%双氧水和1.5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0.01mol;利用排水法收集时,得到氧气的量往往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氧气。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A;2KClO3−MnO2△2KCl+3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3)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YZX;
(4)0.01;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氧气。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进行分析;
(3)根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用装置C,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装置内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进行分析;
(4)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31.【答案】4P+5O2−点燃2P2O5 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 20.2%量筒内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不能,酒精喷灯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碱性 氢氧化钙 碳酸钙高温分解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氢氧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 CaCO3−高温CaO+CO2↑
【解析】解:实验一:(1)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
(2)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量筒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所以测量集气瓶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实际是通过测量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间接获得;
(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0mL−129.5mL250mL×100%=20.2%;
(4)实验前未关闭弹簧夹,装置内的气体会受热膨胀逸出,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是:量筒内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1)观察到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壁变浑浊,由此现象不能说明石灰石灼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理由是:酒精喷灯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2)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液体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此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由此可证明石灰石高温灼烧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碳酸钙高温分解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氢氧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
(3)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
故答案为:实验一:(1)4P+5O2−点燃2P2O5;
(2)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
(3)20.2%;
(4)量筒内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1)酒精喷灯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2)碱性;氢氧化钙;碳酸钙高温分解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氢氧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
(3)CaCO3−高温CaO+CO2↑。
实验一:(1)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2)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量筒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进行分析;
(3)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前未关闭弹簧夹,装置内的气体会受热膨胀逸出进行分析;
实验二:(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2.【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饱和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AgNO3(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除去HCl
【解析】解:【实验方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石灰石(含CaCO3)与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因为猜想Ⅰ不成立,即石灰水没完全变质,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猜Ⅱ成立,即CO2中混有HCl,所以要检验HCl,所加试剂为硝酸银溶液,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故答案为:AgNO3(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讨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不反应,因此要收集到较纯净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故答案为:除去HCl。
【实验方案】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写出反应方程式;
依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结合实验结论推出所加试剂和实验现象;
依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结论推出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依据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不反应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酸碱盐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3.【答案】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c 黑色固体变红色 检验并且吸收水蒸气 Ca(OH)2+CO2=CaCO3↓+H2O如果互换,则不能检验是否生成水 甲烷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解析】解:(1)步骤Ⅰ中通N2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步骤Ⅱ中,对“分别点燃两处酒精灯”,最适宜的操作是同时点燃A、D两处酒精灯,既能够防止尾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又能够缩短反应时间,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c。
(3)实验中装置A中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
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并且吸收水蒸气;
装置C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不能将装置B、装置C位置互换,理由是如果互换,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带出水蒸气,则不能检验是否生成水。
故答案为:黑色固体变红色;检验并且吸收水蒸气;Ca(OH)2+CO2=CaCO3↓+H2O;如果互换,则不能检验是否生成水。
(4)由CH4+4CuO−高温4Cu+CO2+2H2O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是44:36=11:9,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是(6g259.2g−254.8g):(156.2g−152.)=11:9,由以上数据可知,如果是一种气体,则是甲烷,如果是两种气体,则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故答案为:甲烷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故答案为:甲烷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和甲烷反应生成铜、水和二氧化碳。
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
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B,【答案】A,【答案】C,【答案】B,6∼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奉贤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克,【答案】A,94%、二氧化碳占0,【答案】C,【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1023个分子,【答案】D,【答案】B,【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